麦克尔憩室的病因
麦克尔憩室的病因
麦克尔憩室属回肠远端憩室(diverticulum of distal ileum),是胃肠道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憩室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临床症状者多见于以10 岁以下儿童,30 岁以上者很少有症状。临床表现为肠梗阻、消化道出血或急性憩室炎。
病因:
胚胎4 周左右,中肠通过卵黄管与卵黄囊相连。正常情况下,随着肠回转返回腹腔后,卵黄管在胚胎第2 个月末自行闭锁,以后逐渐萎缩成纤维带,最后被吸收直到完全消失。若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停滞或异常,卵黄管退化不全、不闭合或消失,可形成各种畸形,如脐瘘、脐窦、脐茸、卵黄管囊肿等。如卵黄管脐端闭合消失,而回肠端未闭合,与回肠相通,则形成麦克尔憩室。90%的憩室距回盲瓣在100cm以内,憩室长短和大小不一,直径比回肠肠腔小。麦克尔憩室大多数位于回肠的肠系膜对侧缘,有独立的血液供应,来自肠系膜上动脉,且为一单独分支,于浆膜上行至顶端;麦克尔憩室有时可有独立的系膜。
治疗:
出现并发症均应紧急手术,将憩室切除。并发肠梗阻者,去除梗阻原因。对便血病例,初次发作时可先保守治疗,止血及给支持疗法,3~4 天以上不能止血,或出血量较大较急,或多次复发者,应考虑剖腹探查,寻找憩室。因其他原因做腹部手术时,如发现有憩室,尽量切除,以除后患。
看了以上介绍,想必大家对于这种疾病也有了一个更加详细的认识,希望小编的介绍能够为大家理性科学认识这种疾病提供更多的帮助。小编建议各位朋友们在发现自身的疾病症状时,一定要尽快采取治疗措施,对于自己不明白的疾病,可以上网或者求助专业医生。
孩子大便出血该怎么办
出血量少者,临床无症状
儿童大便出血是一种胃肠道小儿常见病。多半因直肠出血,从肛门排出体外,一般情况下,便血量并不太多,不会引起家长的重视。大多表现为粪便带血或全血便,色呈鲜红色、暗红色或柏油状,量多少不等,可混有黏液或脓液。如出血量少者,临床上无症状,仅发现排便异常,检查粪便有潜血存在,如出血量大而且速度快,可致出血休克和严重贫血。
专家说,便血的原因较多,但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最为多见:直肠损伤或疾病所致,特别是下消化道疾病;全身性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维生素缺乏,中毒性疾病;寄生虫病等有时也出现消化道出血而便血。
便血可由多种疾病引起
专家提醒,若儿童大便出血出血量较大,应当心如下疾病:
其一,美克尔憩室出血。可伴有异位胃粘膜和胰腺组织,因此可突发无痛性大量血便,可反复发作,血便呈暗红或鲜红色,2岁以下婴儿多见,除出血外,有的患儿同时可伴有美克尔憩室穿孔,肠梗阻或憩室炎等并发症。
其二,肠重复畸形。可发生在消化道任何部位,症状出现在任何年龄,1岁以内多见,可突然发生无痛性便血,伴发肠扭转或肠套叠时,有腹痛,可触及包块。
其三,肠套叠,多发生于2岁以下婴儿,其中以4至10个月肥胖婴儿更多见,突然出现有规律的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血便和腹部包块等,其特点60%左右有便血。其他病症,诸如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消化道血管瘤及其他肠道肿瘤、肠息肉、痔和肛裂等等,均会导致便血量大。
阑尾炎手术后肚子胀怎么回事
胀痛的原因是:手术时对肠胃有刺激,肠胃不蠕动暂时失去了肠胃功能所导致的。
如果是肠粘连的话,肛门排气后腹痛应该得到缓解,有时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但是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后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什么并发症的,除非当时阑尾是化脓性或者是坏疽性的,腹腔脓性渗液比较多,不可能术中将渗液完全清除干净,术后渗液中的纤维素成分形成肠粘连的基础。不知道你现在常常觉得腹痛的部位是在哪儿?如果是在右下腹的话,那么肠粘连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有时候腹痛不一定和阑尾切除手术有关系,也有可能还有其他疾病存在。还有你当时的阑尾炎是不是明确的,如果术后病理显示为单纯性阑尾炎的话,有可能当时诊断有误,不一定是阑尾炎,可能是输尿管结石,麦克尔憩室,克隆病,女性可能是附件炎,盆腔炎。所以你当时的手术医生能够完全了解你的病情。建议作B超,腹透检查。
阑尾炎手术后肚子胀这种病症的出现,说明了是手术时对肠胃有了一定刺进所导致的胀气现象,因此,需要进行观察治疗,但是也不能排除是其他疾病的原因,因此,在做完阑尾炎手术后肚子胀这种症状不能及时消除的话就需要留院观察了。
婴儿肠套叠是怎么引起的
肠套叠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95%为原发,多见于婴儿,是因为婴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是容易引起肠套叠的结构上因素。5%的继发性病例,多为年长儿,年长儿发生肠套叠的肠管多有明显的器质性原因,如美克尔憩室翻入回肠腔内,成为肠套叠的起点;肠息肉、肠肿瘤、肠重复畸形、腹型紫癜,致肠壁肿胀增厚可以引发肠套叠。另外有些促进因素,可以导致肠蠕动的节律发生紊乱,从而诱发肠套叠,如饮食改变、病毒感染及腹泻等,可以诱发肠套叠的发生。
阑尾炎与其他疾病的区分
1、卵巢囊肿扭转
学龄期女童出现剧烈下腹痛伴呕吐应首要考虑排除此病。此病患儿多表现体温正常,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升高,肛查可触及患侧肿物伴触痛,B超检查科明确诊断。
2、梅克尔憩室炎
常见小儿消化道畸形,常无症状,当出现炎症、坏死穿孔、肠梗阻和出血等并发症时,引起外科急腹症才来就诊。憩室炎并穿孔症状与阑尾炎相似,不易鉴别。出血时表现无痛性血便,主因憩室内壁可及异位胃粘膜。术前与急性阑尾炎不易区别,有经验的B超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但常在术中探查时,行常规检查距回盲瓣100cm以内的回肠末端,以明确有无梅克尔憩室炎存在。
3、回盲部结核
约占肠结核的80-90%,全是血行播散性结合的一部分,多见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发病多较缓慢。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或腹泻和便秘相交替、脓血便等。重症可见营养不良,局部查体可及压痛和轻反跳痛,慢性增殖型病例可及回盲部包块。行PPD皮试阳性,抗结核治疗有效,同时消化道造影及纤维镜检可明确诊断。
4、急性坏死性小肠炎
起病急骤,高热、腹痛、呕吐及有中毒症状,伴有腹痛和血便。腹部检查可发现全腹胀,压痛不固定,无肌紧张。影像学检查可进一步鉴别。
5、原发性腹膜炎
此病多见于5-10岁女童,感染途径多为血行,也可通过淋巴系统、肠壁的细菌移位和女性生殖器上行进入腹腔而感染,腹腔内无原发病灶。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继而出现频繁呕吐,并中毒症状严重,体温高热达39-40℃,面色苍白,神志模糊甚至出现谵妄。查体出现全腹压痛和肌紧张,腹水并肠鸣音消失。保守治疗多可治愈,保守治疗无效时可手术引流冲洗等。
结肠憩室病的症状
结肠憩室病的症状一:尿频
64%的结肠憩室病患者会出现尿频的症状,主要原因是患者胃肠道功能紊乱,排尿系统异常。尿频虽是结肠憩室病症状之一,但并不是所有尿频者都得结肠憩室病。
结肠憩室病的症状二:腹痛
63%的结肠憩室病患者会出现腹痛的症状,主要原因是结肠憩室病会使患者腹部不适,左髂窝或下腹部间歇性疼痛,疼痛症状再排便后会有所缓解。
结肠憩室病的症状三:消瘦
63%的结肠憩室病患者会出现消瘦的症状,主要原因是患者排便次数增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吸收不良,由此导致身体营养缺失而消瘦。
结肠憩室病的症状四:脓肿
63%的结肠憩室病患者会出现脓肿的症状,左下腹或盆腔有肿块,粪便有隐血,有少部分的患者憩室周围还会大量出血。
结肠憩室病的症状五:粘液便
63%的结肠憩室病患者会排便不规则,粪便为粘液便。粘液便指正常粪便中有少量粘液,肉眼可见。
小儿肠套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也是小儿肠套叠的病因之一。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有些患有梅克尔憩室、先天性肠重复畸形等都会成为急性肠套叠的诱因。
小儿肠套叠可导致腹膜炎和小儿梅克尔憩室
可并发脱水,甚至休克、腹膜炎征象,儿童可并发于肿瘤、息肉、梅克尔憩室、蛔虫症等。
梗阻时间过长的患儿可能出现脱水及菌血症,导致心动过速和发热,偶见低血容量性或感染性休克。
一、腹膜炎:
1、简介:
由细菌感染,化学刺激或损伤所引起的外科常见的一种严重疾病。多数是继发性腹膜炎,原于腹腔的脏器感染,坏死穿孔、外伤等。
2、临床表现:
腹痛、腹部压痛、腹肌紧张,以及恶心,呕吐,发烧,白血球升高,严重时可致血压下降和全身中毒性反应,如未能及时治疗可死于中毒性休克。
3、并发症:
部分病人可并发盆腔脓肿,肠间脓肿、和膈下脓肿,髂窝脓肿、及粘连性肠梗阻等。
4、预防:
为此积极的预防腹膜炎的发生,发生后早期确诊和清除病灶,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外科学的进步,中国现腹膜炎的死亡率已大为降低。
二、小儿梅克尔憩室:
1、简介:
梅克尔憩室(Meckel diverticulum)又称回肠远端憩室,是常见消化道畸形。当发生炎症、坏死穿孔、肠梗阻和出血等并发症时,引起外科急腹症而就诊。
2、临床诊断:
阵发性哭闹或腹痛,伴恶性、呕吐,甚者发热、腹痛后排便、排气减少或停止排便、排气,伴有肠套叠者,可出现果酱样血便,腹部触及腊肠型肿块,伴脐周压疼。如果伴有肠扭转或绞窄肠梗阻者,病情急剧恶化,有明显水肿及电解质紊乱,重者出现休克及腹膜炎。
婴儿肠套叠分类
1.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肠套叠发生于无病理变化的肠管,多发生于小儿。小儿肠蠕动活跃,在添加辅食的年龄,可因肠蠕动紊乱而发生肠套叠。小儿的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常合并肠系膜淋巴结的肿大,也可能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而致肠套叠。成人的肠套叠多发生在有病变的肠管,如良性或恶性肿瘤、息肉、结核、粘连以及梅克尔憩室,可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成为肠套叠的诱发因素。有时肠蛔虫症、痉挛性肠梗阻也是发病因素。腺病毒感染与发病有关,在感染时回肠远端呈较显著的肥大和肿胀而作为套叠的起点。少数小儿的肠套叠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如梅克尔憩室、息肉、肿瘤、肠壁血肿(如过敏性紫癜)等作为诱因而成为套叠起点。
2.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肠套叠,根据套叠的部分可以分为空肠套空肠、空肠套回肠、回肠套回肠、回肠套盲肠、回肠套结肠、结肠套结肠(偶见乙状结肠套入直肠)等,其中以回肠套盲肠,即回盲型最常见;小肠套小肠即小肠型较少见;结肠套结肠或称结肠型很少见。空肠上端逆行套入胃内,更为罕见。被套入的肠段进入鞘部后,其顶点可继续沿肠管推进,肠系膜也被牵入,肠系膜血管受压迫,造成局部循环障碍,逐渐发生肠管水肿,肠腔阻塞,套入的肠段被绞窄而坏死,鞘部则扩张呈缺血性坏死,甚至穿孔而导致腹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