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麻风病的护理与保健

麻风病的护理与保健

麻风菌在体外的生存情况和传播途径尚,除直接密切接触外,呼吸道是麻风菌传播的重要途径。麻风菌感染后会不会发病取决于机体自然免疫力,科学证明绝大多数健康人(95%-99%以上)对麻风菌都有自然免疫力,即使感染了麻风菌也不发病,只有易感者才会发病。它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但它的传染性很小,也不会遗传。而且夫妻间也极少相互传染。

要控制和消灭麻风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执行“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做法。发现和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染途径,给予规则的药物治疗,同时提高周围自然人群的免疫力,才能有效的控制传染、消灭麻风病。

鉴于目前对麻风病的预防,缺少有效的预防疫苗和理想的预防药物。因此,在防治方法上要应用各种方法早期发现病人,对发现的病人,应及时给予规则的联合化学药物治疗。对流行地区的儿童、患者家属以及麻风菌素及结核菌素反应均为阴性的密切接触者,可给予卡介苗接种,或给予有效的化学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由于麻风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因此加强对新病人的发现和及时治疗是控制麻风病最重要的一点。

麻风病人经过短期规则治疗后,已经不具备传染性。可以正常和家属在一起工作、学习和生活。由于潜伏期很长,在麻风病人确诊和治疗之前就已经与病人长期接触的家属,应该每年主动接受健康检查,并注意自己身上可能出现的麻风症状,一旦出现可疑麻风症状即找专业医生就诊。

在我国西南麻风病高流行地区要加强对麻风病的预防和控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在出现新病人的村庄,当地防治人员应对该村庄的群众进行健康检查,并对群众进行麻风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在麻风病高流行区,要避免皮肤外伤,特别是在从事手足容易外伤的工种时,应该戴手套或穿防护鞋。居住的房屋要保持通风、宽敞和光线充足,从而减少麻风杆菌感染的机会。

住房宽敞,空气流通,光线充足的居住条件可减少麻风病的发病率,通过避免接触含菌飞沫、避免与麻风病人密切接触可预防传染。在麻风病高流行区,劳动中避免手足皮肤外伤,也可预防麻风病。当然早期发现麻风病人,给予及时治疗,消除其传染性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麻风病慢性传染接触者定期检查

九带犰狳在少数地区也可以作为麻风传染源

在美国和南美洲一些地区有一种动物叫九带犰狳,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其麻风菌的基因型和当地麻风病患者麻风菌的基因型一致,因此,在这些地区,注意少接触此类动物对于避免感染麻风病有一定意义。此外,一些麻风病高流行地区,在外界的土壤,水源等环境中有时也可以发现麻风杆菌,其传染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麻风病的接触者需定期接受检查

麻风病具有沿着传染源点簇状分布的特点,广东南海一个村庄,1958年发生了一例瘤型麻风以后,其后15年间陆续发生了10例麻风病人;江苏盐城某村,上世纪40年代一名外地瘤型麻风在此村落户后,到1981年,该村先后发生25例麻风病人。麻风病在一些患者的家庭中也有聚集现象,特别是多菌型患者的家庭,家庭中父子,母子或爷孙等传染占有一定比例,因此,对于既往有麻风病的地区,本地的居民及患者的家属均应该定期接受麻风病防治机构的检查,一旦确诊即予以治疗,争取尽早治愈。

麻风不是不治之症

麻风分枝杆菌是一种古老的病菌,它与引起结核病的结核分枝杆菌是亲兄弟,同属于抗酸杆菌。它喜欢侵犯人类的皮肤和周围神经系统,引起皮肤损害和肢体残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麻风病。麻风病与结核病、梅毒被称为三大慢性传染病,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发病。目前,结核病和梅毒在我国上个世纪60年代被有效控制后,又有死灰复燃的趋势。麻风病虽然经过有效的控制,但一直在苟延残喘,拒不退出历史舞台,继续在贫困地区危害百姓健康,并随着人口的流动传播到富裕地区。

麻风病人亲友最易感

麻风病主要在经济落后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我国云南、四川、贵州、湖南、西藏东部等地是高流行区,这些地区每年新发现病人数占全国病人数的1/2。麻风病常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上的,初期多不为患者所识别。即使出现症状,也可能因为不疼不痒而没能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等病情严重、出现残疾再就医,已为时太晚。

麻风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未经过治疗的病人,特别是有双侧眉毛脱落,面部和四肢有弥漫性浸润,细菌检查阳性的瘤型麻风患者。传染方式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吸入或通过破损的皮肤接触麻风杆菌。在麻风病患者家中,家庭成员感染麻风的危险要比正常人高得多。调查显示,全国登记的50万麻风病患者有50%的人是因家中成员、邻居或朋友是麻风患者,通过接触而传染。

研究表明,在高流行区正常人群的麻风杆菌感染率是10%~15%,病人家属的感染率是20%~30%。但是感染并不等于发病,是否发病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绝大多数人对麻风杆菌有抵抗力。人体感染上麻风杆菌后会产生免疫反应,机体白细胞吞噬麻风杆菌,同时还会产生针对麻风杆菌的抗体,帮助杀灭麻风杆菌。

麻风会带来肢体残疾

麻风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是皮肤损害和四肢周围神经干粗大。但是不同的患者因机体免疫力不同,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临床上有多菌型和少菌型麻风两种表现。少菌型麻风患者有较强的免疫力。发病初期皮肤表面可出现一块或数块表面干燥、边界清楚、不痒的红斑或斑块,并会出现麻木。这类病人四肢常有周围神经粗大,早期就可以出现肢体残疾。多菌型麻风患者由于缺乏有效的细胞免疫力,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会大量繁殖,导致病人出现严重的菌血症。病人的面部、躯干和四肢皮肤出现弥漫性浸润,眉毛外1/3稀疏脱落,面部皮肤稍有浮肿并有蚂蚁爬行的感觉,两眼球结膜充血,如同喝醉酒的样子。

麻风病除了会传染之外,还有高度致残性,这是人们对这种疾病产生恐惧的原因所在。目前我国每年新登记1600名左右患者,其中有20%~25%的患者有肢体残疾。一项全国统计显示,我国治愈存活的麻风患者有20万,其中残疾者有12万之多。麻风病还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有一个统计表明,我国38.4%的麻风患者感到有社会歧视,21.3%的患者有家庭歧视,麻风残疾者中离婚者占17.16%,麻风残疾者未婚者占28.6%。

麻风病有药可治

麻风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过去,麻风病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为了控制传染,世界各地,包括我国建造了许多麻风病院、村,以方便隔离病人。上个世纪40年代初,科学家发现了治疗麻风病的有效药物氨苯砜。但这种药物治疗效果缓慢,许多病人需要终身服药。另外长期单独用药还会带来耐药性,使治疗效果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病情恶化。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麻风病,即采用利福平、氨苯砜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少菌型麻风;采用利福平、氨苯砜和氯苯吩嗪三种药物联合治疗多菌型麻风。这些方法可快速杀菌,高效,副作用少,复发率低。

临床实践证明,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麻风病完全可以治愈,不留残疾。

麻风病人

麻风病”曾经是高致命传染疾病在旧社会患了麻风病人通常是被活活烧死。麻风病通过飞沫、皮肤接触均能传染,患者导致神经末梢坏死手脚溃烂肌肉萎缩面瘫……最终血肉溃烂直至败血症导致死亡

50年代后期麻风病已能治愈80年代,已研制出高效治愈的药物,且无偿发放。

国家曾经修建一些专门治疗的场所集中治疗麻风患者。治愈后,由于麻风病人遗症在康复者身上残肢和溃烂的惨状仍会持续其一生,残疾、歧视、偏见、隔离虽然村民经已治愈,却已无家可归,只能呆在康复治疗所,家人和社会不但不接受这些康复者,还视其为恶魔。目前在云南共生活着1万名左右麻风康复者及他们的家人,全国有70%左右麻风康复者生活在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及广西

据介绍,麻风病是一种由麻风杆菌侵犯神经和皮肤的慢性传染病。广州曾经是麻风病人的高流行区,不过由于防治得当,广州已于1997年实现了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并通过了省级考核。但在去年又发现了12例新发麻风病人,发现率为十万分之零点一六,治愈7例。专家说,其实麻风病只要早期确诊并治疗,完全可以治愈,不留任何后遗症,麻风是可防可治不可怕的。

麻风病的误区

1、风病早期可以诊断

目前,麻风病可以做到较早期诊断。麻风病的延误诊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病人自身延误,大约占3/4,另一个是医疗延误,占1/4。前者是病人不知道自己得了麻风病,或者即使怀疑自己得了麻风病,由于交通不便或工作忙而不去找医生,造成诊断延误。后者是少数医生不懂麻风病知识,不会诊断麻风病,造成医疗延误。

2、风病可以预防

住房宽敞,空气流通,光线充足的居住条件可减少麻风病的发病率,通过避免接触含菌飞沫、避免与麻风病人密切接触可预防传染。在麻风病高流行区,避免手足皮肤外伤,也可预防麻风病。当然早期发现麻风病人,给予及时治疗,消除传染性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3、风病可以治愈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家发现了许多有效的抗麻风杆菌药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利福平、氨苯砜和氯苯吩嗪三种药物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麻风病,疗效显着。目前用这一方案已经治愈了全世界1300万病人。只要麻风病人早期确诊并治疗,完全可以治愈,不留任何后遗症。

4、风病不会遗传

麻风病不是一个遗传性疾病。在麻风病人家庭中病人多发,主要是病人在得到确诊和治疗前已经与家庭成员长期密切接触而导致的。另一个原因是,有些病人家属对麻风杆菌缺乏足够的免疫力。据麻风病专家报告,将麻风女性病人刚分娩的婴儿与其母亲隔离,其婴儿可不发病。

5、风病传染性不是很高

在麻风病高流行区,普通人群感染麻风杆菌的现象比较普遍,但由于对麻风杆菌都有一定的抵抗力,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发病。只有大约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的人可能会患麻风病。有资料显示,在夫妇双方有一人是麻风病的情况下,另一方感染麻风菌后发病的几率不到5%。因此麻风病的传染性与其它一些严重的传染病相比还是很小的。

麻风病通过什么传染 麻风病的传染源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传染病的传染源一般是由传染型病人、带菌者和动物宿主三方构成的。

在麻风病中,传染型病人主要是指瘤型和界线类麻风。这两型麻风病是传播麻风病的主要传染源。麻风病的带菌者,主要是指多菌型病人的家属或接触者身体内带有麻风菌而成为传染源,事实上他们所造成的传染威胁是很小的。在麻风病的宿主中,已发现美洲的犰狳不仅易于感染麻风菌,且有天然带菌者,故可能成为麻风病的传染源。但由于该动物少而局限于某地,尚不能证明犰狳是麻风病传染源之一。


麻风病治愈后还会传染?

体检健康仍被当地小学拒收,这是云南省良县40多名适龄儿童新学期开学的遭遇。拒收的原因,是他们的父辈或者祖父辈曾经患有麻风病,导致一些家长反对他们入学。麻风病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疾病,患有麻风病的人真有那么怕吗?为什么当地人会谈之色变呢?

麻风病可治愈吗?康复者有无传染性?

显然,麻风病是可以治愈的。多种药物联合化疗(MDT)能够在6-12个月内完全治愈麻风病。通过MDT治疗,即使最严重的病例也会在几天到几个星期内完全失去传染性。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避免任何残疾的发生。

已经彻底治愈的麻风病患者,是完全没有传染性的。虽然有不少康复者仍存在一定的残疾和一些难于愈合的伤口,但那是由于神经损伤的后遗症所造成,就像小儿麻痹症所造成的后遗症一样。所以,身边有麻风病的康复者,完全没有担心的必要。

过去,由于医疗技术和卫生条件的限制,麻风病患者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引起各种残疾。加上不少人以为麻风病拥有高度传染性,所以导致人们对麻风病产生恐惧和歧视。现代医学已经能够彻底治愈麻风病,如果我们对麻风病的认识还停留在旧社会时代,实在要不得。关爱、理解、接受麻风病人和康复者,需要社会群体共同参与。

麻风病知识

一.麻风病是一种什么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传染性皮肤病。主要侵犯皮肤和浅表神经。临床上常有皮肤和神经症状。晚期病人可有眼、鼻、咽喉、淋巴结及内脏损害。

二.麻风病是怎样传染的?

麻风病病源菌是麻风杆菌。主要传染方式是直接接触传染,即健康人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直接接触病人含有麻风杆菌的皮损或粘膜损害;其次是间接接触传染。即健康破损的皮肤或粘膜经常接触病人用过的生活用品或生产工具而造成感染。

感染了麻风杆菌不一定发病。是否发病主要决定于本人机体对麻风杆菌的抵抗力(免疫力)。调查统计95%以上的成人对麻风病有免疫力。

三.麻风杆菌的抵抗力强?

麻风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相对较弱。经紫外线照射30~60分钟或经日光直射2小时即完全失去活力,但在碎冰中保存20天后或在室温(14~24℃)条件下保存2周,活力才完全丧失;麻风菌对热十分敏感, 60℃经10~30分钟即完全失活。

四.感染了麻风菌就一定会得麻风病?

绝大多数人(约95%)对麻风杆菌具特异性免疫力,即使麻风杆菌侵入机体也很快会被消灭而不引起发病,只有少部分免疫力低下或存在免疫缺陷者才会导致发病。

麻风病的病因

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黏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某些细胞内。在皮肤主要分布于神经末梢、巨噬细胞、平滑肌、毛带及血管壁等处。在黏膜甚为常见。此外骨髓、睾丸、肾上腺、眼前半部等处也是麻风杆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围血液及横纹肌中也能发现少量的麻风杆菌。麻风杆菌主要通过破溃的皮肤和黏膜排出体外,其他在乳汁、泪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风杆菌,但菌量很少。

麻风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传染,因此是一种会传染的疾病。麻风病的主要病源是麻风杆菌,只能在人体才能生存,在阳光中暴露2~3小时便会丧失其繁殖力,在60℃环境下处理需要一小时,紫外线照射需要两小时,即会丧失其活力一般会采用煮沸、高压蒸气、紫外线照射等即可杀死。专家指到麻风病不具有遗传性,因此患者不要担心自己的下一代也会有麻风病的危险。

麻风病有很强的传染性,对人体损害很大,可以破坏身体内的各个系统,最后导致死亡,患病后一定要隔离治疗疾病,及早发现需要及早治疗。

麻风病会传染吗

麻风病患者全身皮肤多处斑疹溃烂,四肢畸形,让人看得触目惊心,也让不少人对麻风病有恐惧。小编介绍一下,麻风病会不会传?怎样预防传染?

麻风病的主要致病菌麻风杆菌,通过呼吸道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其传染性并不强,如果避免接触含菌飞沫、麻风病患者的伤口、组织液等,就会大大减少感染麻风杆菌的几率,预防感染的发生。

麻风病是会传染的,传染情况最多见于和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属,通过含有麻风杆菌的皮肤或粘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粘膜的接触所致。其次,麻风病会传染的第二个途径,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要比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小,但也不可能忽视。

另外,麻风菌无论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都有可能侵入人体而致成感染。近来有人强调呼吸道的传染方式,认为鼻粘膜是麻风菌的主要排出途径,鼻分泌物中的麻风菌在离体后仍能存活相当的时间,带菌的尘埃或飞沫可以进入健康人的呼吸道而致感染。

相关推荐

头发脱落是麻风病的特征之一

有的一些患者在发生麻风病的时候,还会发生脱发的症状,这个是麻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严重的麻风病患者甚至全身各处的毛发都会脱落,因此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麻风病的脱发症状。早期瘤型麻风,症状较轻,眉毛、头发等未受累。中期以浸润性损害、弥漫性损害为主,也可见结节损害,病变深及真皮组织,皮损范围广泛,受损的眉、发明显脱落,甚至眉毛、睫毛和鼻毛全部脱光。晚期损害则更广泛,往往遍及全身,毛发脱落更加明显,甚

麻风病的防治知识

麻风病能治好吗?麻风病是完全可以治好的,特别是近几年来采用了联合化疗,加快了治愈速度,缩短了疗程,提高了治愈率。我国麻风病患者人数已由解放初期的五十万,下降到目前的十万。我省已由解放初期的14895人,下降到目前的一千多人。怎样预防麻风病?1、麻风病的预防主要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各级领导应关心与重视,切实支持各县市医院,普遍开展皮肤科门诊,实行对现症病人的家属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检查,做到及

麻风容易疏忽的皮肤病

抵抗力比较强的少菌型患者 在患病初期表现为一块或数块表面干燥、边界清楚、不痒的红斑或斑块。之后可出现麻木感,伴皮损肢体周围神经粗大和肢体畸残。抵抗力比较弱的多菌型患者 在患病初期表现为面部、躯干和四肢的红斑或斑块、表面光滑的结节和弥漫性浸润,眉毛稀疏脱落,面部浮肿,球结膜充血,可无麻木和肢体畸残。如果此时做麻风杆菌检查可出现阳性结果。若不及时治疗,可逐渐出现麻木感和周围神经粗大,两眉脱光,出现面目

麻风病的传染途径

1、直接接触传染直接接触传染指的是健康的人和具有传染性的麻风病患者的直接接触,传染是有皮损的健康人的皮肤或者粘膜与含有麻风杆菌患者的皮肤或粘膜损害部位相接触所导致的传染方式。这种传染情况最多见于和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属。虽然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关,但这并不排除偶尔接触而传染的可能性。2、间接接触传染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患者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

专家说牛皮癣与麻风病的区别

目前有患者提出了专家说牛皮癣与麻风病的区别的问题,相信这也是其他患者也想要了解的,为此本文将为患者详细介绍白癜风的相关问题。专家提示患者:现在患上白癜风的患者不断增加,而治疗白癜风的医院也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患者治疗疾病时一定要选择国家正规的大医院进行治疗。专家说牛皮癣与麻风病的区别。牛皮癣与麻风病同有易于传染的特点。那么这两个病在医学上有区别吗?为了解除大家的疑惑,请看下文专家说牛皮癣与麻风

能传染麻风病的原因

麻风病的主要传染途径可分为两种,直接接触传染与间接接触传染。1、直接接触传染: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病人的直接接触,传染是通过含有麻风杆菌的皮肤或粘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粘膜的接触所致。这种传染情况最多见于和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属。虽然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关,但这并不排除偶尔接触而传染的可能性。2、间接接触传染: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患者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

麻风皮肤病症状和治疗方法

(一)结核样型麻风:本型病人的免疫力较强,麻风杆菌被局限于皮肤和神经。(二)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本型发生的与结核样型相似,为斑疹和斑块,颜色淡红、紫红或褐黄,边界整齐清楚,有的斑块中央出现“空白区”或“打洞区”,形成内外边缘都清楚的环状损害,洞区以内的皮肤似乎正常。(三)中间界线类麻风:本型皮损的特点为多形性和多色性。(四)界线类偏瘤型麻风:本型皮肤损害有斑疹、丘疹、结节、斑块和弥漫性浸润等。(

麻风病传染途径 麻风病的传染途径

麻风病的传染途径主要以直接接触传染为主,其次为间接传染。其他传染方式,如昆虫传染及水与土壤传染还未得到证实。传说吃某种食物(如鸡蛋、咸鱼)会传染麻风病是没有科学报据的。

麻风病传染吗

麻风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皮肤性疾病,它给人们的皮肤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一、麻风病直接接触传染麻风病最主要的传染方式,当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病人的直接接触,传染是通过含有麻风杆菌的皮肤或粘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粘膜的接触所致。这种传染情况最多见于和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属。虽然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关,但这并不排除偶尔接触而传染的可能性。二、麻烦病间接接触传染健康的人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也会受到麻

麻风病能治好吗

病原菌是麻风杆菌。离体后的麻风杆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时即丧失其繁殖力,在60℃处理一小时或紫外线照射两小时,可丧失其活力。一般应用煮沸、高压蒸气、紫外线照射等处理即可杀死。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黏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某些细胞内。在皮肤主要分布于神经末梢、巨噬细胞、平滑肌、毛带及血管壁等处。在黏膜甚为常见。此外骨髓、睾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