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孕妇厌食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孕妇厌食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1、食滞型

由于长期饮食不节,导致食无滋味。应采用消食导滞方法。

2、湿困于脾型

由于脾失健运,导致湿困体内,有胸闷、呕吐症状。应采用健脾燥湿方法。

3、脾胃阴虚型

由于大量进食辛辣火燥食品导致伤阴,引起口干咽干,干渴无比,形体消瘦,烦躁不安。应采用养阴养胃方法。

尿崩症中医辨证治疗

大家都知道尿崩症的患者的危害很大,所以患了尿崩症的患者要尽快治疗,病情会越拖越重的。那么该如何治疗尿崩症呢?治疗尿崩症轻度尿崩的患者用一般处理的治疗手段就可以了,重度尿崩的患者要用药物治疗,下面看看中医辨证治疗的详细介绍。

中医认为本病属消渴中的上消和下消,以肺胃两脏虚证为主,总的治疗原则是滋肾养阴,益气生津,可选用知柏地黄丸、生脉饮、缩泉丸等中成药配合西药应用,也可根据辨证分型选方用药。

一、气阴两虚型:

证候:烦渴多饮,多尿,体瘦乏力,心慌气短,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宜益气养阴,清热生津

方药:从生脉散、竹叶石膏汤化裁,酌加固摄肾气之品:党参、麦冬、五味子、竹叶、生石膏、黄芪、山药、益智仁、肉苁蓉、白芍、生地、知母、山萸肉等。

二、肺胃阴虚型:

证候:烦渴多饮,多尿,口干舌燥,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宜清肺养胃,止渴生津

方药: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味:生石膏、知母、甘草、党参、天花粉、生地、藕汁、鲜石斜、乌梅、黄连、天冬、麦冬等。

三、阴阳俱虚型:

证候:烦渴多饮,尿频量多,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畏寒乏力,遗精阳痿,月经紊乱;舌红苔黄,脉细弱。

治法:阴阳并补

方药:对偏肾阴虚者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麦冬、五味子、玄参、花粉、桑螵蛸、甘草。对偏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肉苁蓉、肉桂、附子、枸杞子、黄芪、五味子、人参、甘草。

温馨提示:经过以上对尿崩症的有关中医介绍之后,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了多少的了解。希望各位可以熟知这些的内容,为那些正受到尿毒症危害的病患者伸出应有的援助之手,知道这些知识,帮助就更加的有力。

厌食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将厌食症辨证分为三型,分别给予治疗。

1、食滞型

由于长期饮食不节,导致食无滋味。应采用消食导滞方法。

2、湿困于脾型

由于脾失健运,导致湿困体内,有胸闷、呕吐症状。应采用健脾燥湿方法。

3、脾胃阴虚型

由于大量进食辛辣火燥食品导致伤阴,引起口干咽干,干渴无比,形体消瘦,烦躁不安。应采用养阴养胃方法。

弱视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弱视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导致精气不能上承濡养于目,阴阳失调,目失所养,神光发越无能,视力低下。治疗采用辨证论治等综合疗法。

1、脾胃虚弱

视物不清或举睑无力,面色微黄无华,肌肉消瘦,食欲不振,身倦乏力,便糖,舌淡嫩苔薄白,脉缓弱。治以补气健脾和胃,方选参苓白术汤:党参、山药、白术、炙甘草、薏苡仁、砂仁、扁豆、焦三仙等。

2、气虚血瘀

视物不明,面色微白,身倦乏力,自汗,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治以补气活血通络,方选补阳还五汤:当归、川芎、白芍、党参、黄芪、地龙、红花、桃仁等。

弱视治疗时间长,患者应配合医生治疗。小儿肺脾肾多不足,心肝多有余,故保护肺脾肾将有积极作用;饮食应合理起居应有常。

如何预防孕妇厌食

孕妇厌食症其实并不可怕,它只是正常的早孕反应引起的,只要平时生活和饮食习惯上稍微注意一点,其实也可以有效预防。孕妇厌食症怎么预防?简单来说,孕妇要在怀孕初期就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其次就是要放松心情,不要因为孕吐反应而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1、孕妇在怀孕初期最好是少吃多餐,少吃一些刺激性食物,进食看总量而不是一餐两餐,不要强迫自己进食,想吃的时候就吃一些。这样不仅利于吸收,同时也能减小孕妇的心理负担。饮食上以“随心适口”为原则,如果总是不想吃的时候强迫自己吃,那么就容易患上厌食症。

2、孕妇在怀孕初期一定要保证睡眠时间充足,作息要规律,适当散步或运动。合理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能量消耗,诱发、调动、保护和促进食欲。家人也应该让孕妇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影响孕妇的心情,或者是增加孕妇的压力,保证其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一般来说,身体健康且生活习惯都非常积极健康的孕妇在怀孕初期的不适反应也会更小一点。

肝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肝病的中医治疗:

【辨证】湿热邪毒内蕴,肝郁血瘀,脾肾两亏,营卫失调。

【治法】清化解毒,活血祛瘀,健脾疏肝,益气湿肾。

【组成】

方1:黄芪30克,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露蜂房15克,半枝莲15克,仙鹤草15克,土茯苓15克,仙灵脾15克,鹿衔草15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当归12克,生鸡内金12克,桂枝9克,甘草3克。

方2:雄黄30克(色赤如鸡冠者为上品,效高毒性小),生白矾(即酸矾)15克,五灵脂60克,共研细末装胶囊。

【用法】

方1煎服,先将诸药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沸后再煎5分钟即可。

方2胶囊用汤药或温开水送服均可。每次吞服0.3克(2粒),每日2次。汤药、胶囊均6日一个疗程。

崩漏的中医辨证治疗

⑴ 实证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 中极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⑵ 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配穴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操作 毫刺补法,可加用灸法.

方义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

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好

在临床治疗的小儿厌食症中,年龄最小的仅一个月,最大的9岁。病程短期2周,最长4年多。采用基本穴位加辨证选穴,手穴为主配合体穴的方法,形成了特色。基本穴位是脾土与八卦,推拿法是补脾土与逆运八卦。补脾土有健脾胃、助运化、补气血之功;逆运八卦有宽胸利肠、理气行滞消食之功。故临床治疗厌食症,均以此二穴为主。在体穴的选择上,以顺时针摩服、捏脊,则邪去正复而进食。对脾虚肝胆、厌食日久的患儿,通过揉小天心以达安神镇静、增进食欲的目的。对不能坚持治疗的,他们把推拿和辨证选用口感较好的免煎中药冲服相配合,效果满意。

孕妇厌食症怎么办

孕妇厌食症也属于妊娠反应的范畴,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不少孕妇在怀孕头三个月都容易会有有厌食症。治疗还需结合病因、辨证证型而治,不能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发育。那么,孕妇厌食症如何治疗呢?

1、孕妇厌食通常伴随着妊娠呕吐。为促进孕妇食欲、减轻呕吐,应注意补充足够的维生素B6。维生素B6参与女性身体内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某些激素的代谢,因此对于各种病因引起的呕吐,尤其是妊娠呕吐的疗效最佳。维生素B6在麦芽糖中含量最高,每天吃1-2匙麦芽糖可以防治妊娠呕吐。另外,富含维生素B6的食品还有香蕉、马铃薯、黄豆、胡萝、核桃、花生、菠菜等植物性食品。有厌食症状的孕妇都可以适量多吃些。

2、妊娠期间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尤其以孕8周内最明显。所以,早孕妇女喜欢吃酸食品,如果有厌食症的话,吃酸味食品也是非常有益处的,可以帮助消化,利于营养吸收。为了健康着想,爱吃酸的孕妈妈可以选吃酸味的新鲜水果,例如樱桃、李、杏、杨梅、酸枣、石榴、葡萄、橘子、猕猴桃等。吃这些水果既可补充足够的叶酸,又可增进食欲。

鸡眼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治疗鸡眼的方法有很多,如敷贴、熏灼、火针。

1、中药贴敷

用鲜半夏、鸦胆子仁等中药捣烂贴敷,方法同上。此外,市售鸡眼膏在鸡眼上,外盖胶布固定,一般3日换药1次,至脱落为止。

2、熏灼法

睡前将纸烟、艾条、香条或易燃木棒点着,靠近鸡眼处熏灼,有灼痛感时可稍远离。表面硬化的,可用火头点触患处。每次连续熏烤3分钟,然后用热的淡盐水浸泡患处30分钟,连用数日,鸡眼能自行脱落。

3、火针法

常规消毒皮肤,取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2%盐酸利多卡因3ml,行鸡眼处局部浸润麻醉,麻药起作用后,左手持镊子夹一燃烧酒精棉球,右手持一次性注射器,待针头在酒精火焰上烧红后,速刺鸡眼中心,深达基底部,以见出血点为准;鸡眼较小者,一针即可,大者周围加刺3针;然后针眼处放酒精棉球,胶布固定,2周后患者无变化,重复上述操作1次。

小儿厌食症中医治疗

1、理中丸

适应症:小儿因为食用生冷食物,伤及脾胃,中焦虚寒,脘腹疼痛,肢体倦怠,手足不温,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喜热饮,大便稀溏(大便很烂,没有形状),小便清利等症状。

用法用量:蜜丸剂,每丸重9克。7岁以上小儿每次服4.5克;7岁以下小儿每次服3克,日服2次。白开水送服。

2、肥儿丸

适应症:小儿消化不良、虫积腹痛,面黄肌瘦,食少腹痛等。

用法用量:蜜丸剂,每丸重3克。每服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3、启脾丸

适应症:小儿食量少,面黄肌瘦、四肢倦怠,胸脘痞闷,腹胀腹痛,呕恶气逆、嗳腐吞酸,舌淡,舌苔白腻等症状。

用法用量:蜜丸剂,每丸重3克。儿童每次服1丸,每日服2~3次,周岁以内小儿每次服半丸,每日服2次,白开水送服。

4、小儿化食丹

适应症:饮食不节,食滞中焦、久而成积。食欲不振,泛呕吞酸,脘腹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腐等。

用法用量:剂型为蜜丸剂,每丸重1.5克。2~4岁每服1丸,周岁以内服半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本方配伍合理,化食消积之力较强,制成蜜丸后,丸则缓之,且药量少,使用安全,效力可靠,可以连续服用,使积去病除。纯虚无实之证,当禁服用。

5、儿康宁糖浆

适应症:小儿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稀溏(大便很烂,没有形状),面黄肌瘦,舌质淡嫩,舌苔薄白,脉象细弱。

用法用量:糖浆剂,每瓶200毫升。每次1汤匙,日服3次。空腹温开水调服。

6、健儿散

适应症:开胃健脾,生津消导之功。小儿食量小,食欲不振,面黄肌瘦,腹胀腹痛,心烦口渴,腹泻便干。

用法用量:散剂,每袋80克。3岁以下每次服0.75克,每日2次;4~6岁每次服2.75克,每日3次;7~12岁每次服5.5克,每日2次,温开水调服。必须坚持服药,一般连续服药1~2月始有明显疗效。

相关推荐

抑郁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抑郁的自我保健疗法1、头部按摩:每天按摩太阳穴,百会穴数次,用保健木梳梳头5分钟,从而保持心情舒畅,解除烦恼,消除思想顾虑。2、填脐:取酸枣仁,研为细末,置肚脐中,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1日1换。3、敷足穴:取朱砂,加浆糊适量调匀,置于伤湿止痛膏上,贴敷于脚心涌泉穴上,包扎固定,每晚1次。4、足浴:磁石,菊花、黄芩、夜交藤,水煎2次,去渣取汁,倒入浴盆中,趁热浸洗双足15-30分钟,每晚1次。二

胃癌的中医辨证治疗

辨证施治中晚期胃癌未能手术,或术后复发有远处转移病人,或因各种原因而不作手术的病人,则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包括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施治按前述四型辨证治疗。(1)肝胃不和型:辨证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治以舒肝和胃、降逆止痛。方药:柴胡、郁金、枳壳、旋复花(包煎)、代赭石、半夏、玫瑰花、杭芍、白屈菜、焦三仙、甘草。此证系患者肝郁气滞,肝失条达疏泄,乘侮脾胃,使脾胃功能失司,胃气上逆,嗳气频作,反胃嘈

水痘的中医辨证治疗

(1)风热夹湿证:属轻型,证见发热,咳嗽,流涕,水痘红润,分布稀疏,内含水液清澈明亮,伴有瘙痒,纳差,二便调和,舌苔薄白,脉浮数。治宜用疏风解表,清热祛湿法。方选银翘散加减。(2)湿热炽盛证:属重证,多见于体质虚弱的患儿。发热重,表现为壮热烦渴,唇红面赤,精神萎靡,痘疹稠密色紫暗,痘浆混浊不透亮,甚至口腔亦见疱疹,伴有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黄厚而干,脉洪数或滑数。此乃邪盛正笃,湿热毒邪

中医辨证治疗脂肪瘤

中医指出脂肪瘤多因郁滞伤睥,痰气凝结所致。以皮下肉中生肿块,大如桃、拳,按之稍软,皮色不变,无痛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本病常见于西医学所指的脂肪瘤。脂肪瘤中医不主张手术。因其只能治其标,不能治其本。因人是一个不可分割而相生相克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只有在脏腑机能正常的状态下才能维持着人体的生理正常功能。一旦某一脏腑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其它脏腑。不论病因何来,都是如此。就中医来讲,任何脂肪瘤都不可怕,

人流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人流患者后出现长期腹痛是由外因致胞宫气血受损,亏虚无法容养胞宫而导致的。对人流后腹痛的调理就要着重温养胞宫气血,由益母草、丹参、红花、当归、元胡等组成的方药可养血、调经止痛,对人流后腹痛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方药:益母草、丹参各30克,桃仁18克,红花、当归、元胡、白芍、五灵脂各12克,香附10克,黄芪24克,炙甘草6克,桂枝3克。用法:加水适量,文火煎煮,去渣取汁,分3次服用,每日1剂。功

肝肿瘤中医辨证治疗

1、肝热血瘀型:上腹胀满,疼痛拒按,可触坚硬包块,胸胁窜痛,烦热口干,口苦欲饮,便干溺黄。或短赤,肤燥无华,舌质淡或暗红,时有齿痕,苔白厚,脉弦数或弦滑有力。治当清肝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培土固元。药用半枝莲、板蓝根、蛇舌草、七叶一枝花、蟾皮粉、蜈蚣、柴胡、白芍、元胡、田三七、丹参、干七、海藻、生牡蛎、夏枯球、白术、晒白参、茯苓、木香、另用人工牛黄引药入肝。便干结加知母、大黄,痛加威灵仙、五灵

针眼的中医辨证治疗

1、风热外袭型临床 :病初起,局部微红微痒微痛,或伴有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浮数。治则:疏风清热。2、热毒上攻型临床 :胞睑局部红肿热痛加剧,形成脓肿但未溃破,兼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苔黄,脉数。治则:清热泻火解毒。3、脾胃伏热型临床 :针眼反复发作,但诸症不重,口干,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治则:清解脾胃伏热。4、时感外邪型临床 :针眼反复发作或久不消退,纳呆神疲,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散光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眼与全身脏腑、经络联系密切,针灸通过激发机体反应机能而起作用。针刺与耳穴治疗作用,可使痉挛疲劳的睫状肌、眼外肌放松恢复,增强其调节能力和眼球壁弹性从而缓解散光。治疗时选择球后、承泣、攒竹、四白、风池、翳明、睛明、合谷等穴位,每天针刺1次,留针30分子,每次4~5穴,交替使用。疗程中配合耳穴疗法,选眼、目1、目2、肝、肾、神门耳穴点,每次选其中3~4穴,找到敏感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令患者每

腰酸的中医辨证治疗

临证首先宜分辨表里虚实寒热。大抵感受外邪所致者,其证多属表、属实,发病骤急,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不同,分别施治。由肾精亏损所致者,其证多属里、属虚,常见慢性反复发作,治宜补肾益气为主。膏药治疗:由于膏药具有较高的稠度,故而其具备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缓慢、作用长期持久、局部疗效切实,而且传统膏药外治法具有无痛苦、无并发症、安全便捷、疗效肯定等一系列优点,早已成为众多患者所首选之治疗方案。

发烧的中医辨证治疗

1、外感风热:症候:发热有汗、鼻涕浊黄、咳嗽稠浓、口干微渴、咽痛红肿、舌质红、苔黄腻、浮数脉象。常用的方剂有银翘散或桑菊饮。发烧重者加黄芩,肿咽喉加元参、浙贝;咳嗽重者加杏仁、前胡等。2、外感风寒:症候:发烧恶寒、无汗、打喷嚏、多流鼻涕、鼻塞、咳嗽、痰清白、口不甚渴、脉浮紧、舌质稍红、苔薄白等。常用的方药是:荆防败毒散。如果属盛热者,可添加黄芩;体虚者则可酌量添加党参、白术。3、外感湿热:症候: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