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奶水不足
中医辨证治疗奶水不足
女性处于哺乳期,乳房很容易发炎。按摩必须注意手法,如果手法不准确或者手劲太大,都可能会导致腺管堵塞加重,严重的可能会引发炎症。
除此之外,哺乳妈妈平时也要注意乳房卫生。边哺乳边工作的妈妈不要因为工作,耽误了正常的挤奶时间。一般来讲,两到三个小时应该挤一次,否则易产生炎症。
产妇缺乳主要有两种发病机理
中医认为,产妇缺乳主要有两种发病机理:气血虚弱、肝郁气滞。
气血虚弱型缺乳
气血虚弱型缺乳多由产时或产后出血过多,或素体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引起。乳汁由气血化生,血不足,乳汁化生无源,则表现为奶少或全无,乳汁清稀。
乳房柔软,无胀痛感;面色少华,指甲颜色暗淡,食欲不振,身体疲劳,精神不振等。这就可用传统方剂“通乳丹”治疗。
“通乳丹”出自《傅青主女科》,由人参、黄芪、当归、麦冬、木通、桔梗、七孔猪蹄(去爪壳)组成,方中人参、黄芪补气,当归补血,麦冬滋阴养血,猪蹄养血通络。目前临床应用中,常把人参换为党参或太子参以降低费用,并把木通换为通草以避免肾脏的不良反应。
肝郁气滞型缺乳
肝郁气滞型缺乳可能跟新妈妈在产后生气、精神压力大及素性抑郁有关,临床表现为产后乳汁分泌少,乳房胀痛,胸胁胀满,心情抑郁不乐,或有低热,舌苔薄黄。这类产妇可使用“下乳涌泉散”。
“下乳涌泉散”出自《清太医院配方》,由王不留行(炒)、青皮、通草、漏芦、当归、桔梗、地黄、白芍、川芎、白芷、天花粉、柴胡、甘草、穿山甲等14味药组成,能通络、行气、养血。目前市场上有出售此方的成药。
此外,年轻妈妈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中成药辅助催奶。或者在中医医生指导下服用少量药膳,一旦乳汁充足,就可以停用了。
中医辨证治疗鸡眼
一、辨证选方
分析:鸡眼多因患处皮肤长期挤压或摩擦而致,气血瘀滞,经络阻隔,血流不畅,外感毒邪,内外相搏,外溢肌肤,故见蚕豆大小的淡黄色角质增生,患处皮损至圆锥状嵌入皮下,质坚硬,摩擦疼痛,舌尖红,苔腻,脉弦涩,属气血瘀滞所致。
治法:养血润肤,化瘀解毒,佐以行气通络。
方药: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全书》)加减。当归20g,赤白芍各10g,生地20g,鸡血藤30g,胡麻仁10g,女贞子15g,生黄芪15g,苦参 10g,白鲜皮10g,地丁20g,连翘30g,香附20g,木贼20g,甘草10g。煎服法:上药加水浸泡30分钟,文火煎30分钟后放温口服。二煎 20分钟后去渣,加水1000ml,煎40分钟,用药渣熏洗患处,1日2次。
二、外治法
1.鸡眼小验方:方法:消毒后用手术刀削去鸡眼的角化组织,呈一凹面,然后放入半夏末,外贴布固定,经1周后鸡眼坏死脱落生出新的肉芽组织,数日即痊愈。
2.蓖麻子外敷治疗鸡眼:用法:用蓖麻子1枚去外壳,灰内埋烧以爆炸为度,患处以热水泡洗,刮去表皮,蓖麻子用手捏软,乘热敷患处3~5日换药1次。
3.鸦胆子捣烂后局部外敷,5天换药1次,用药前以有孔胶布保护损害周围皮肤,将药涂于皮损上再盖胶布固定。
4.先用小刀修削硬皮后敷贴千金散(制乳香、制没药、轻粉、飞朱砂、煅白砒、赤石脂、炒五倍子、煅雄黄、醋制蛇含石)、鸡眼散(朱砂、水杨酸、淀粉),以橡皮膏保护周围皮肤。
心脏供血不足的中医辨证治疗
心脏供血不足发病急救点穴
心脏供血不足急性发作后,家属要先打120急救,在急救车未到时,可以先给患者服用麝香保心丸、苏合香丸、硝酸甘油、地西泮等急救药,同时给患者按掐急救穴位,等待120救缓,争取时间。
1、按掐至阳穴、膻中穴,每穴3-5分钟。
2、按掐内关穴、神门穴每穴3-5分钟。
3、按掐人中穴、涌泉穴各3-5分钟。
4、按掐背部脊柱第5胸椎棘突周围的肌肉,此处为心脏神经出处,每次按掐3-5分钟。
心脏供血不足常备应急药物
宽胸气雾剂:本剂由檀香、细辛、荜茇、高良姜、冰片等组成,具有理气止痛,散寒通脉的作用。每次舌下喷雾1-2次,适用于心痛发作时的临时用药。
麝香保心丸:本丸由人工麝香、蟾酥、人参等组成。每次含服或吞服1-2粒,适用于心气虚弱,心脉不通之心痛。
速效救心丸:本丸由川芎、冰片等组成,每日3次,每次4-6粒。
冠心苏合香丸:本丸由冰片、苏合香木香檀香等组成,适用于寒凝心脉心痛。
各种硝酸甘油、地西泮等强心、扩血管药物。
心脏供血不足发作经验方
1、将三七研磨成粉,冲服,每次1-3克(必要时可加量),适用于心痛剧烈、血瘀明显者。三七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和显著的造血功能,能明显加强和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中药大辞典》说:"三七功用补血,去瘀损,止血衄,能通能补,功效最良,是方药中之最珍贵者。三七生吃,去瘀生新,消肿定痛,并有止血不留瘀血,行血不伤新的优点;熟服可补益健体。
2、红参或西洋参10-15克,急煎,立即服下或小口频服,适用于气虚阳虚类心脏病者。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中医认为与水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肺、脾、肾,这三个脏器的功能失调是引起水肿发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治疗水肿,中医一般以宣肺、健脾、温肾为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治疗宣肺利水。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医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车前子、泽泻、白茅根、益母草等。
中医辨证治疗利水消肿,需要健脾化湿。利水消肿临床表现为全身凹陷性水肿,腰以下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纳呆,胸闷,苔腻、脉濡。常用方剂为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下半身肿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湿热壅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加大黄、木通、小蓟等。
此外,对于肾阳衰微者,主要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讽白,尿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常用方剂有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药物有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等。
温馨提示:中医辨证治疗水肿,相信通过以上阅读大家对此都有所理解了吧。水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疾病问题哦,所以患者要及时治疗,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肿瘤患者应该如何选择中医治疗
1)辨证治疗
① 扶正培本
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虚证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和病机,正气不足,气血虚弱,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因而出现气滞、血瘀、湿聚、痰结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最终形成肿瘤。临床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扶正培本可以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降低放化疗的毒副作用等,对于某些肿瘤可能会降低复发率、提高治愈率的作用。因此扶正培本是中医预防、治疗肿瘤的特色和优势。
适应证:主要适应于晚期肿瘤。
具体措施:滋阴,补气,补阳,养血。
② 祛邪
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外邪是肿瘤发生发展的一个因素。由于长期饮食不洁、情志失调、过度劳伤等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失调、外邪乘虚而入,引起气滞血瘀、邪毒聚结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最终形成肿瘤。因此,祛邪也是中医治疗肿瘤的一大治则,具有较好的疗效。
适应证:早期肿瘤和体质较好的病人。
具体措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化痰祛湿,以毒攻毒等。
综合评价:证是一类西医尚未认识的基本病理过程,中医辨证治疗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和优势,辨证治疗通过调整病人的阴阳平衡、提高病人的免疫能力等可以起到治疗肿瘤的效果,中医辨证治疗虽然主观疗效较好,但客观疗效较差,肿瘤的体积变化常不显著。
(2)辨病治疗
理论基础:医学对于疾病过程的认识是病,由于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得机体各个部位发生的肿瘤都可以得到明确诊断,这是医学诊治疾病的重大优势。中医在治疗疾病时也吸纳了西医这种辨病治疗模式,因此,中医治疗肿瘤的原则是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还常选用一些具有一定抗癌作用的中草药进行辨病治疗,实践表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肿瘤具有较好疗效。
发烧的中医辨证治疗
1、外感风热:
症候:发热有汗、鼻涕浊黄、咳嗽稠浓、口干微渴、咽痛红肿、舌质红、苔黄腻、浮数脉象。
常用的方剂有银翘散或桑菊饮。发烧重者加黄芩,肿咽喉加元参、浙贝;咳嗽重者加杏仁、前胡等。
2、外感风寒:
症候:发烧恶寒、无汗、打喷嚏、多流鼻涕、鼻塞、咳嗽、痰清白、口不甚渴、脉浮紧、舌质稍红、苔薄白等。
常用的方药是:荆防败毒散。如果属盛热者,可添加黄芩;体虚者则可酌量添加党参、白术。
3、外感湿热:
症候:呈现身热较轻,但身重,口渴不欲饮,神疲力倦,腹脘胀满,不欲饮食,大便秘结,小便少,舌质淡红,苔腻,脉涩。
中医的疗方是以清热去湿,芳香化浊为主。代表方是甘露消毒丹,藿香正气散。病情较严重的,可加添黄芩、滑石,湿邪较重的,可加薏米。
4、外感暑热:
症候:壮热心烦、口渴欲饮,头昏重,烦躁难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赤唇红,舌质红,脉洪大而数。
散光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眼与全身脏腑、经络联系密切,针灸通过激发机体反应机能而起作用。针刺与耳穴治疗作用,可使痉挛疲劳的睫状肌、眼外肌放松恢复,增强其调节能力和眼球壁弹性从而缓解散光。
治疗时选择球后、承泣、攒竹、四白、风池、翳明、睛明、合谷等穴位,每天针刺1次,留针30分子,每次4~5穴,交替使用。
疗程中配合耳穴疗法,选眼、目1、目2、肝、肾、神门耳穴点,每次选其中3~4穴,找到敏感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令患者每日早、中、晚自行按压耳穴3~4次,每次每穴50~100下。
针刺与耳穴治疗无毒副作用,能显著缓解肌群痉挛,能有效调整紊乱的神经体液调节,能改善眼组织的营养代谢,从而提高了视觉细胞的敏感性;提高了视神经传导功能和大脑视中枢视觉分辨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视力。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
针灸是我国医学的瑰宝,中医针灸辨证治疗失眠具有良好的效果,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1、心脾两虚
【诊断要点】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多梦;心悸,健忘,头晕,肢倦乏力,腹胀,便溏,面白无华;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
【处方】心俞、脾俞、足三里。
2、阴虚火旺
【诊断要点】心烦不寐,或稍入睡即醒;头晕,耳鸣,腰酸膝软,遗精,健忘,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脉细数。
【处方】太溪、大陵、肾俞、心俞。
3、肝郁化火
【诊断要点】烦躁易怒,难以入睡;头晕头痛,胸胁胀痛,口苦,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处方】肝俞大陵行间。
4、胃腑失和
【诊断要点】睡眠不实;胸膈满闷,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苔厚腻,脉滑。
【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
5、心胆气虚
【诊断要点】失眠多梦,易惊醒,胆怯心悸;善惊易怒,气短倦怠;舌质淡,脉弦细。
【处方】心俞、胆俞、阳陵泉、丘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