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病的详细治疗
胆道蛔虫病的详细治疗
一、治疗原则
胆道蛔虫症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大多数病人均可通过非手术治疗得到治愈,但须彻底驱虫。以防复发。当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疰时,可酌情选择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
二、治疗方法
(一)内科治疗
1.解痉镇痛 可酌情给予适量阿托品、山莨若碱、维生素K3等药物肌注,以扩张胆管、缓解胆道痉挛。对诊断明确且疼痛剧烈者,可酌情使用哌替啶、吗啡等中枢镇痛剂止痛,或配合使用苯巴比妥钠、异丙嗪或氯丙嗪等药物缓解症状。握痛发作时可口服20%甘露醇100~150mL。甘露醇是脱水药,口服后不易被胃肠道吸收,由于其高渗作用,有利胆泻下功能。甘露醇口服后可刺激十二指肠粘膜I细胞分泌胆囊收缩素。使胆囊收缩,胆总管括约肌松弛,Oddi括约肌开放。另外甘露醇有弱酸性质,可能有制蛔效果,同驱虫药并用,可加速虫体从胆道退出而排出体外。此外,中医疗法有①针刺疗法:取鸠尾、巨阙、足三里、至阳、太冲、肝俞、胆俞、内关等穴。针刺肝俞、胆俞、足三里可使胆囊收缩,胆汁排出量增加和胆管内压增高,针刺前述穴位均有解痉止痛作用,内关还有止吐之功。太冲穴位注射小剂量阿托品,有显著止痛的效果。②耳针:刺胰胆、肝、交感及神门有快速解痛作用,可能是通过收缩胆管排出了虫体。③其他:穴位注射疗法,推按运经仪治疗
2.排虫驱虫 疼痛缓解后给予驱蛔虫治疗:甲苯咪唑(安乐士),每片500mg,顿服一片;左旋咪唑,成人1.5~2.5mg/kg,儿童2~3mg/kg,睡前顿服一次;噻嘧啶(抗虫灵),5~10mg/kg,睡前顿服一次;阿苯哒唑(肠虫清),400mg,顿服。对混合感染钩虫、鞭虫、蛲虫者则可将丙硫咪唑 200~300mg和甲苯眯唑400~500mg联合服用。中医治疗可用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效果较好,蛔虫喜温,脏寒则虫不安而上膈,蛔虫又有遇酸则止,得苦则定,得甘则动于上、得辛则伏于下的特点,而乌梅汤兼有酸、苦、甘、辛的各种成分,并补气血,有排虫扶正之效,水煎服,每日1剂,每6小时服1次。
3.消炎利胆 早期单纯性胆道蛔虫病人体温正常、血常规正常,无须使用抗生素,可酌情使用利胆药,如熊去氧胆酸0.25~0.5g,3/日。针刺肝俞、胆俞、足三里有较好的利胆作用。并发胆道感染时,须用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甲硝唑等抗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为主的抗生素以及哌拉西林、头孢唑啉或头孢哌酮等胆道浓度较高的广谱类机生素。中医可用茵陈蒿汤加郁金、木香、金钱草、鸡内金、川连,有利于增加胆汁排出量,增强胆囊收缩,松弛括约肌,还有消炎作用。
4、蛔厥者,用胆道驱蛔汤或乌梅汤,以安蛔定痛,驱除蛔虫。
5.营养与水盐代谢的平衡,及时合理地补充营养、水分和电解质,防治酸中毒十分重要,病情严重时可予输血。
(二)内镜治疗
采取内镜治疗方法取虫具有痛苦小、损伤轻、疗效明显等优点,能迅速根除病因、解除症状,可有救防治因蛔虫带入的大量肠源菌、代谢产物及死亡后分解的虫体刺激所致的胆道感染、梗阻,甚至肝脓肿等,亦避免了虫体留在胆道内成为结石核心而并发胆道结石,属于治疗胆道蛔虫病的最佳选择。内镜治疗的适应证为:①症状严重且经保守治疗24h不缓解者;②已并发胆管炎、胰腺炎者;③胆管内有蛔虫残骸存留不能自行排出者。根据病人的发病急缓、虫体形态及位置、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可行急诊取虫和择期取虫。
1.急诊取虫 适用于部分虫体进入胆道、虫体嵌顿于十二指肠乳头的急性胆道蛔虫症。急诊B超检查可发现胆道内有双线状强回声带或蛔虫蠕动影像,即在床旁或B超室行急诊内镜取虫。插入内镜后即可见留于十二指肠乳头外的虫尾,用圈套器套住后收紧周定在内镜上,将虫体拉出胆道后连内镜一并由口腔退出。如镜下发现蛔虫已完全进入胆道,可尝试行胆道插管,将圈套器插入十二指肠乳头后即张开,大小可根据造影或术前超声显示的胆管内径确定,使之正好能贴住胆管四周,由下向上推进,套住虫体后缓慢向外拉,直至将整条蛔虫取出。如果取虫失败,则应转送x线透视室。行ERCP检查并在电视监视下用取石网篮套取蛔虫。
2.择期取虫 适用于临床症状已缓解,虫体仍部分进入或完全进入胆道的病人。十二指肠镜观察乳头,如发现蛔虫嵌顿于乳头开口时.立即用息肉圈套器套住蛔虫尾部将虫体自胆管内拖出。如蛔虫未嵌顿于乳头内,则行造影,如胆总管内有条状负影.自乳头插入取石网篮直至肝门部.张开网篮后反复回拖网篮直至套住蛔虫体并拖出。蛔虫体部分进入左或右肝内胆管时,可先自网篮造影孔内快速注入生理盐水或稀释的泛影葡胺,使虫体退回至胆总管内再行取虫。一般情况下,当虫体或蛔虫残骸位于胆管内时,取虫难度要大于虫体嵌顿于乳头内,此时术者要耐心、熟练地反复逆行插管套取蛔虫,切忌暴力逆行插管,以免引起乳头水肿。通常情况下,胆道蛔虫尤其是蛔虫已进入胆管内时,乳头括约肌比较松弛,取石网篮比较容易插入胆管内,因此,不需常规行乳头括约肌切开,但需要深插取石网篮,有时还需通过增加胆管内的压力使虫体向下端胆管退缩。如果选择性插管失败、合并胆总管结石或Oddi括约肌纤维化,可行EST术切开括约肌,用取石网篮套取结石和蛔虫。当胆道蛔虫并发严重胆管炎或胰腺炎时,取出蛔虫后进行有效的鼻胆管胆汁引流,可以较好地控制并发症。并发有胆管炎、胰腺炎或在胆管内取蛔虫者,取蛔虫后行鼻胆管引流,病情好转后拔除鼻胆管。
(三)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1)胆囊蛔虫病:经非手术治疗3~5天以上症状仍未能缓解。
2)进入胆道蛔虫较多,难于用非手术方法治愈,或合并胆管结石。
3)出现严重并发症,如重症胆管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肝脓肿、胆汁性腹膜炎等。
(2)手术方式
1)内镜下取虫:具有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在胆道蛔虫急性发作时,若发现蛔虫尚未全部进入胆道内,可将其钳夹取出;当蛔虫已全部进入胆道内时,可将 Oddi括约肌切开,并将异物钳伸入至胆总管内将蛔虫钳夹取出。如果已经并发急性胆管炎,则宜在术后行ENBD,引流胆汁控制感染。
2)胆总管探查取虫和引流:手术时切开胆总管后,尽量将肝内、外胆管中的蛔虫取尽,按摩肝脏,有助于肝内胆管蛔虫排出,如有条件,可行术中胆道镜或胆道造影,明确胆道内是否残留虫体。手术毕,应放置一管径较粗的“T”形管,以便于手术后胆道内蛔虫排出。手术后应定期驱蛔治疗,以防肠道内蛔虫在手术后再次进入胆道内。
蛔虫症的大危害
1.胆道蛔虫病(biliary ascariasis) 肠道内环境或宿主全身状况变化时,蛔虫受到刺激可钻入胆道而引起胆道蛔虫病。本病是肠蛔虫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炎及穿孔性腹膜炎等。成人和儿童均较常见,尤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蛔虫所在部位以胆总管最常见,其次为左右肝管,位于胆囊内者最少。临床可分为下列类型:①胆绞痛型,最常见,由蛔虫钻入十二指肠壁上的壶腹孔导致胆道口括约肌与胆总管痉挛所致;②急性胆囊炎,蛔虫侵入胆囊后可因继发细菌感染或因蛔虫进入胆囊导致胆囊管阻塞而引起胆囊炎症;③急性胆管炎,蛔虫钻入胆管后腹痛不缓解,并出现寒战、高热,提示胆管继发感染而并发急性胆管炎。
典型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包括:①急性发病,突出的症状是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呈钻顶痛或绞痛性,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疼痛可基本消失而出现明显的缓解期;②常伴剧烈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可呕吐胆汁与蛔虫;③症状与体征不相符,即疼痛剧烈时腹部压痛并不明显,也无明显肌紧张;④少数患者疼痛不缓解,后期可继发细菌化脓性感染;⑤黄疸少见,即使有黄疸也较轻微。
2.蛔虫性肠梗阻(ascaris intestinal obstruction) 肠内蛔虫超过十条即可在小肠内缠结成团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本病多见于重度感染的儿童患者,60%以上为10 岁以下,其中2 岁以下者发病率最高。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多在回肠下段。蛔虫性肠梗阻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等,与一般肠梗阻表现相同。约30%的患者可扪及腹部包块。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继发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3.蛔虫性阑尾炎 可因驱虫不当致使蛔虫钻入阑尾,引起阑尾腔梗阻。由于虫体钻动及其分泌的毒素对阑尾黏膜的刺激,使阑尾肌层与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受阻,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急性阑尾炎。若阑尾腔梗阻进行性加重,使腔内压力增大,可导致阑尾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据报道,蛔虫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的发生率为25%~65%。蛔虫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仅次于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在小儿阑尾炎病因中占重要地位。钻入阑尾的蛔虫常为1~3 条,多者超过30 条。本病与一般阑尾炎表现相似。常于服驱虫药后3~6h 出现阵发性腹剧烈绞痛,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及腹胀等,可有局限性腹肌紧张。
肚子里的蛔虫如何治疗
1、非手术疗法:中西医结合,解痉止痛,消炎利胆,排蛔,并驱除肠道蛔虫为主要目标。也可在内镜直视下取蛔虫。
2、手术治疗:经非手术治疗3-4天无效且症状加重,有明显并发症,即行胆总管探查取虫,引流胆汁。胆囊坏疽者切除胆囊,胆道出血者可行肝固有动脉结扎术。有其他并发症时做相应处理。术中、术后均须考虑驱除肠道蛔虫,以防复发。
用药原则:
胆道蛔虫诊断明确,首选给予解痉止痛,用A中阿托品+哌替啶,肌注,消炎,用A中抗生素药物,如:氨S+庆大+甲硝唑,如感染严重时可用B中抗生素,给予利胆,选用A或B中任何一种驱虫药。按以上用药大多胆道蛔虫可经非手术疗法治愈。另外,平时有肠道蛔虫病时,要定期选用A或B中任何一种驱蛔药给予驱蛔治疗,预防胆道蛔虫病。
辅助检查:
临床表现典型者,先行A项检查,B超找到胆道蛔虫,是最可靠依据。有并发症时,示情况选用B项检查。注意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穿孔,心绞痛等鉴别。
蛔虫病的危害
1.胆道蛔虫病 肠道内环境或宿主全身状况变化时,蛔虫受到刺激可钻入胆道而引起胆道蛔虫病。本病是肠蛔虫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炎及穿孔性腹膜炎等。成人和儿童均较常见,尤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蛔虫所在部位以胆总管最常见,其次为左右肝管,位于胆囊内者最少。临床可分为下列类型:①胆绞痛型,最常见,由蛔虫钻入十二指肠壁上的壶腹孔导致胆道口括约肌与胆总管痉挛所致;②急性胆囊炎,蛔虫侵入胆囊后可因继发细菌感染或因蛔虫进入胆囊导致胆囊管阻塞而引起胆囊炎症;③急性胆管炎,蛔虫钻入胆管后腹痛不缓解,并出现寒战、高热,提示胆管继发感染而并发急性胆管炎。
典型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包括:①急性发病,突出的症状是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呈钻顶痛或绞痛性,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疼痛可基本消失而出现明显的缓解期;②常伴剧烈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可呕吐胆汁与蛔虫;③症状与体征不相符,即疼痛剧烈时腹部压痛并不明显,也无明显肌紧张;④少数患者疼痛不缓解,后期可继发细菌化脓性感染;⑤黄疸少见,即使有黄疸也较轻微。
2.蛔虫性肠梗阻肠内蛔虫超过十条即可在小肠内缠结成团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本病多见于重度感染的儿童患者,60%以上为10 岁以下,其中2 岁以下者发病率最高。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多在回肠下段。蛔虫性肠梗阻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等,与一般肠梗阻表现相同。约30%的患者可扪及腹部包块。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继发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3.蛔虫性阑尾炎 可因驱虫不当致使蛔虫钻入阑尾,引起阑尾腔梗阻。由于虫体钻动及其分泌的毒素对阑尾黏膜的刺激,使阑尾肌层与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受阻,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急性阑尾炎。若阑尾腔梗阻进行性加重,使腔内压力增大,可导致阑尾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据报道,蛔虫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的发生率为25%~65%。蛔虫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仅次于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在小儿阑尾炎病因中占重要地位。钻入阑尾的蛔虫常为1~3 条,多者超过30 条。本病与一般阑尾炎表现相似。常于服驱虫药后3~6h 出现阵发性腹剧烈绞痛,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及腹胀等,可有局限性腹肌紧张。
蛔虫病需要怎么治疗
在医生的治疗下已经痊愈,但是鉴于小朋友抵抗力比较差,医生特地交代一些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1、对于蛔虫病这种疾病首先就是进行药物除虫。
对于蛔虫病这种疾病首先要采取的就是要进行药物除虫,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主要是苯咪唑类药例如阿苯达唑,需要重复给药治疗。
2、对于蛔虫病这种疾病其次需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如果患者得的是胆道蛔虫病仅靠西药治疗效果并不佳,临床上治疗胆道蛔虫病多是中西医结合,解痉止痛、驱虫或内镜 取虫以及预防和控制感染。
3、对于蛔虫病这种疾病最后还需要通过日常进行预防。
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关于蛔虫病的知识,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大小便,不饮生水,防止食入蛔虫卵,减少感染机会。
注意事项:
蛔虫病这种疾病对于患病儿童来说对于营养的吸收影响特别大,所以这种疾病一旦检查出来就要抓紧治疗,同时注意好日常的生活卫生,从而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蛔虫病患者饮食原则
蛔虫病是指因蛔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是小儿常见的寄生虫病,多因吃了被蛔虫卵污染过的食物或水,或不注意个人卫生,蛔虫卵从口食入而引起。轻者无任何症状,重者临床表现为经常腹痛、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智能和发育障碍,情绪不宁、烦躁、磨牙、瘙痒及惊厥等;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为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顽固性荨麻疹),还会引起并发症(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及肠穿孔、腹膜炎等)、异食癖。
1.走在蛔虫病前面——预防蛔虫病“净”为先
◆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食未经洗净的瓜果。
◆生吃蔬菜时,要洗净后用开水烫一下再吃,凉拌菜在制作前要充分冲洗,以免虫卵污染。
2.“快速走过”蛔虫病——治疗蛔虫病这样吃
◆爆炒大葱
大葱30克洗净切段,用植物油不加佐料爆炒,每天清晨空腹1次吃完,连服7天,食后2小时再进早餐。
◆爆炒洋葱头
洋葱头50克洗净切丝,用植物油不加佐料爆炒,每天清晨空腹吃。
◆炒蚕蛹
鲜蚕蛹50克,用植物油炒熟,每天吃1次,连吃3—5天。炒蚕蛹治疗脾胃虚弱幼儿的蛔虫症效果不错。
◆拌海带
海带100克洗净切细丝,按常法加入佐料凉拌。
◆醋
醋50毫升,吞服,治疗胆道蛔虫病效果不错。
◆醋姜汁
生姜100克洗净切丝,放入250毫升米醋中,置罐中密封7天后,每天早晨吃10毫升,连吃3天。醋姜汁治疗肠蛔虫症效果不错。
蛔虫病的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数多为正常,急性大量感染初期及幼虫移行期,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据报道,急性蛔虫性肺炎者嗜酸性粒细胞可达40%~80%,胆道蛔虫病与胆道并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常明显增高。
2、病原检查:大便直接涂片方法简单,蛔虫卵检出率高,是目前诊断肠道蛔虫病的主要方法,三片法阳性率达90%以上,直接涂片阴性者,采用沉淀集卵法或饱和盐水漂浮法或改良加藤法可提高虫卵检出率,但方法较为复杂,肺蛔虫病或蛔虫幼虫引起过敏性肺炎时,痰中可检出蛔虫幼虫。
3、免疫学检查:成虫抗原皮内试验阳性率可达80%以上,其阳性可提示早期蛔虫感染或有雄虫寄生,有助于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显示:IgG及IgE呈高水平,但并无特异性。
4、B型超声检查:腹部B超对胆道蛔虫病者,可显示蛔虫位于扩张的胆总管内,但阳性率并不高。
5、X线检查:胃蛔虫病患者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内有大小与蛔虫相似的可变性圆条状阴影,若多条蛔虫平行聚集,则阴影如“稻米状”,虫体截面投影则呈“豆粒状”或“串珠状”影像,挤压后使虫体舒展散开,则上述影像随亦之变化,十二指蛔虫病患者,X线检查可见弧形,环形,“弹簧形”或“8”字形等影像。
6、纤维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可发现十二指肠及胆管内蛔虫,取出钻入壶腹孔的虫体可使胆绞痛迅速缓解,并可对胆管阻塞进行减压与引流。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的区别
概 述
人们身体患有的胆道蛔虫病还有肝蛔虫病是有着密切关联的,但是胆道蛔虫病还有肝蛔虫病是有着区别的两种疾病的,胆道蛔虫病还有根蛔虫病的都是由于肠道蛔虫引发疾病的,胆道蛔虫病是诱发人们患有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一个重要原因的,近些年来随着人们自身的卫生条件良好,患有的胆道蛔虫病的发病几率也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了。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的区别
步骤/方法:
1 肝蛔虫病的临床表现往往会出现在胆道蛔虫病剧烈腹痛以后,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要比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复杂的,肝蛔虫病会表现人们的肝部出现脓肿的,而胆道蛔虫病只会出现一些腹痛还有恶心呕吐情况的。
2 蛔虫这种生物是可以摇摆的,蛔虫这种生物还可以进行翻转折返的,因此可以在人们的肠中进行游走的,蛔虫会稀释人们身体当中的肠道的食物残渣,还有肠液的,而且蛔虫非常喜欢生活在碱性的环境下。
3 蛔虫进入人们胆道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强烈的痉挛情况引发的胆绞痛出现的,而且随着蛔虫的进入人们肠道的细菌会被带入胆道而且诱发一些急性化脓性疾病的,主要的就是革兰阴性杆菌还有厌氧菌这种肠道细菌的。
第3步
注意事项:人在患有肝蛔虫病的时候身体会出现虚弱的,这是由于蛔虫吸收了人们身体当中的营养物质的,所以人们在治疗蛔虫病期间应该注意吃一些鱼类这种营养物质的。
为什么患有胆道蛔虫症的病人易发生胆道结石?
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蛔虫与原发性胆管结石的病因学关系已得到证实,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形成结石:
(1)蛔虫尸体在胆道内腐败,碎裂形成结石的核心。
(2)蛔虫引起胆道感染,虽然蛔虫的残体可能已被排出,但遗留的胆道内慢性感染造成了结石逐步形成的条件。
(3)蛔虫的幼虫亦可进入胆道引起结石。
(4)蛔虫卵残留于胆道内,作为形成结石的核心,形成胆管结石。
(5)由蛔虫进入胆道后引起的急性胆道感染,使胆管壁损伤,炎症、水肿或脱落管壁组织,为形成结石核心创造了条件。
妊娠合并急性胆囊炎生活注意
1、讲究卫生,防止肠道蛔虫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必须洗净,搞好环境卫生等,是预防蛔虫病的有效措施,因而对预防胆色素结石也很有帮助。
2、积极治疗肠蛔虫症和胆道蛔虫症:发现肠蛔虫症后,应及时服用驱虫药,以免蛔虫钻入胆道,万一得了胆道蛔虫症,更应积极治疗,以防日久发生胆色素结石。
3、保持胆囊的收缩功能,防止胆汁长期淤滞:对长期禁食使用静脉内营养的病人,应定期使用胆囊收缩药物,如胆囊收缩素等。
在日常生活中怎么才能预防肠蛔虫病的发生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胆道蛔虫症来源于肠道有蛔虫的病人,而肠蛔虫病是一种传染病,传染源是蛔虫病人或带虫者,感染性虫卵通过口腔吞入肠道而成为带虫者。所以只有把好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才能彻底根除肠道蛔虫的发生。
2、肠道有蛔虫的病人,在进行驱虫治疗时,用药剂量要足,以彻底杀死,否则因蛔虫轻度中毒而运动活跃,到处乱窜,极有可能钻入胆道而发生胆道蛔虫症。
治胆道蛔虫病便方
胆道蛔虫病,以突然阵发性上腹剧痛,绞痛时伴频繁恶心呕吐或吐蛔虫为主要特征,系蛔虫经十二指肠乳头钻入胆道所致。
方1
【组成】生姜适量。
【用法】捣取汁,每服10 毫升,温开水冲服,开始半小时至2 小时服1次,4 次后改为日服3 次,连服7 天。
【主治】胆道蛔虫病。
方2
【组成】乌梅安胃丸(成药)30 克、白蜜30 克。
【用法】滚开水泡药丸片刻。加入白蜜饮。
【主治】胆道蛔虫。
方3
【组成】米醋100 克、花椒(川椒)6~9 克。
【用法】花椒研细未以米醋加水100 毫升共放锅内煮开,每天2~3 次,连服2~3 天。
【主治】胆道蛔虫病。
【说明】方为1 次量。
方4
【组成】鲜苦楝根皮100 克、葱白100 克、米醋100 毫升(小儿减半)。
【用法】苦栋根皮去红外皮,切碎与葱白加水500 毫升煎煮浓缩至100毫升,再加米醋搅匀,1 次温服,每天2 次,连服2~3 天。
【主治】胆道蛔虫病。
方5
【组成】车前草15 克、王米30 克、米醋100 毫升、白糖适量。
【用法】车前草前去渣,人玉米煮成粥,后兑入米醋、白糖调味服,每天2 次,连服2~3 天。
【主治】胆道蛔虫病。
方6
【组成】黄瓜藤100 克、花椒6~9 克、米醋100 毫升、鸡苦胆1 个。
【用法】前二味水煎去渣,与米醋共煮开后冲鸡胆汁。1 次温服。每天2次,连服2~3 天。
蛔虫的危害 引起蛔虫合并症
蛔虫有爱钻孔的习性,当蛔虫受到各种刺激及(如高热、消化不良、驱虫不当等)时,就会发动骚动,引起蛔虫病的合并症。最常见的是胆道蛔虫,蛔虫钻入胆道内,发作时上腹部剧烈绞痛,其次也可以发生蛔虫性阑尾炎,突然发作腹痛。蛔虫集结成团,可以堵塞肠管造成蛔虫性肠梗阻,如不及时有效的治疗,也可以发生肠坏死和腹膜炎。
蛔虫病有什么症状 胆道蛔虫病
胆道蛔虫病是常见的并发症,发病时右上腹会发生剧烈绞痛,恶心呕吐现象,腹部检查没有明显的阳性体征。胆道发生感染时,患者可以出现黄疸,发热,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多症状,个别患者可出现蛔虫窜入肝脏引发出现,脓肿或虫体钙化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