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病的保健饮食
胆道蛔虫病的保健饮食
保健:
1、在发作时,病人因疼痛应用止痛剂如杜冷丁药物时,一日应用不超过2-3次,以防久用成瘾。
2、并发胆道感染应用抗菌素四环素过程中,注意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尤其小儿患者,因四环素能引起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齿发黄,骨生长缓慢等。
3、在应用中药苦楝皮糖浆进行治疗时,应严格控制用量以防中毒,其次对于心脏功能不全的病人及体质较弱者忌用。
4、经(内科)保守治疗7天以上无缓解,甚至反而加重者,或反复发作,出现皮肤粘膜发黄及能触及肿大的胆囊,而又找不出其它原因者,可考虑送医院行外科手术(胆管探查术)治疗。
宜
1.宜吃酸味重的食物; 2.宜吃高纤维素的食物; 3.宜吃高蛋白质的食物。
忌
1.忌吃减少胃肠道蠕动的食物; 2.忌吃含糖高的食物。
胆石症如何预防
1、胆囊结石的一级预防主要有:
①由于胆囊结石的形成与胆汁中胆固醇浓度过饱和有关,因此,控制饮食中胆固醇的过多摄入是维持胆汁保持一定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调整膳食结构,少食含胆固醇较多的脂肪类食物,多食富含高蛋白的食物,蔬菜及新鲜水果,妊娠期妇女尤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平时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防止脂肪在体内过度积存。
②每年应定期体检,包括肝胆B超检查,便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2、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是针对继发性肝内胆管结石而言,肝外胆管结石及胆道蛔虫病是引起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原因,因此,肝内胆管结石的一级预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防治胆道蛔虫症,胆道蛔虫病是肝胆管结石的重要成因,对其的防治不容忽视。
蛔虫病的危害
1.胆道蛔虫病 肠道内环境或宿主全身状况变化时,蛔虫受到刺激可钻入胆道而引起胆道蛔虫病。本病是肠蛔虫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炎及穿孔性腹膜炎等。成人和儿童均较常见,尤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蛔虫所在部位以胆总管最常见,其次为左右肝管,位于胆囊内者最少。临床可分为下列类型:①胆绞痛型,最常见,由蛔虫钻入十二指肠壁上的壶腹孔导致胆道口括约肌与胆总管痉挛所致;②急性胆囊炎,蛔虫侵入胆囊后可因继发细菌感染或因蛔虫进入胆囊导致胆囊管阻塞而引起胆囊炎症;③急性胆管炎,蛔虫钻入胆管后腹痛不缓解,并出现寒战、高热,提示胆管继发感染而并发急性胆管炎。
典型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包括:①急性发病,突出的症状是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呈钻顶痛或绞痛性,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疼痛可基本消失而出现明显的缓解期;②常伴剧烈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可呕吐胆汁与蛔虫;③症状与体征不相符,即疼痛剧烈时腹部压痛并不明显,也无明显肌紧张;④少数患者疼痛不缓解,后期可继发细菌化脓性感染;⑤黄疸少见,即使有黄疸也较轻微。
2.蛔虫性肠梗阻肠内蛔虫超过十条即可在小肠内缠结成团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本病多见于重度感染的儿童患者,60%以上为10 岁以下,其中2 岁以下者发病率最高。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多在回肠下段。蛔虫性肠梗阻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等,与一般肠梗阻表现相同。约30%的患者可扪及腹部包块。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继发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3.蛔虫性阑尾炎 可因驱虫不当致使蛔虫钻入阑尾,引起阑尾腔梗阻。由于虫体钻动及其分泌的毒素对阑尾黏膜的刺激,使阑尾肌层与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受阻,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急性阑尾炎。若阑尾腔梗阻进行性加重,使腔内压力增大,可导致阑尾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据报道,蛔虫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的发生率为25%~65%。蛔虫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仅次于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在小儿阑尾炎病因中占重要地位。钻入阑尾的蛔虫常为1~3 条,多者超过30 条。本病与一般阑尾炎表现相似。常于服驱虫药后3~6h 出现阵发性腹剧烈绞痛,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及腹胀等,可有局限性腹肌紧张。
蛔虫病患者饮食原则
蛔虫病是指因蛔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是小儿常见的寄生虫病,多因吃了被蛔虫卵污染过的食物或水,或不注意个人卫生,蛔虫卵从口食入而引起。轻者无任何症状,重者临床表现为经常腹痛、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智能和发育障碍,情绪不宁、烦躁、磨牙、瘙痒及惊厥等;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为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顽固性荨麻疹),还会引起并发症(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及肠穿孔、腹膜炎等)、异食癖。
1.走在蛔虫病前面——预防蛔虫病“净”为先
◆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食未经洗净的瓜果。
◆生吃蔬菜时,要洗净后用开水烫一下再吃,凉拌菜在制作前要充分冲洗,以免虫卵污染。
2.“快速走过”蛔虫病——治疗蛔虫病这样吃
◆爆炒大葱
大葱30克洗净切段,用植物油不加佐料爆炒,每天清晨空腹1次吃完,连服7天,食后2小时再进早餐。
◆爆炒洋葱头
洋葱头50克洗净切丝,用植物油不加佐料爆炒,每天清晨空腹吃。
◆炒蚕蛹
鲜蚕蛹50克,用植物油炒熟,每天吃1次,连吃3—5天。炒蚕蛹治疗脾胃虚弱幼儿的蛔虫症效果不错。
◆拌海带
海带100克洗净切细丝,按常法加入佐料凉拌。
◆醋
醋50毫升,吞服,治疗胆道蛔虫病效果不错。
◆醋姜汁
生姜100克洗净切丝,放入250毫升米醋中,置罐中密封7天后,每天早晨吃10毫升,连吃3天。醋姜汁治疗肠蛔虫症效果不错。
在日常生活中怎么才能预防胆石症的产生
胆囊结石的一级预防主要有以下2方面:①由于胆囊结石的形成与胆汁中胆固醇浓度过饱和有关,因此,控制饮食中胆固醇的过多摄入是维持胆汁保持一定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调整膳食结构,少食含胆固醇较多的脂肪类食物,多食富含高蛋白的食物、蔬菜及新鲜水果,妊娠期妇女尤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平时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防止脂肪在体内过度积存。②每年应定期体检,包括肝胆B超检查,便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是针对继发性肝内胆管结石而言,肝外胆管结石及胆道蛔虫病是引起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原因。因此,肝内胆管结石的一级预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①积极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同时,预防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明确诊断后应尽早手术探查胆总管,取净结石,通畅胆汁引流,同时早期应用敏感抗生素,积极有效地控制胆道感染。胆汁引流通畅和控制胆道感染是预防肝内胆管结石的重要环节。②防治胆道蛔虫症。胆道蛔虫病是肝胆管结石的重要成因,对其的防治不容忽视。
蛔虫病会引发什么疾病
1、胆道蛔虫病:肠道内环境或宿主全身状况变化时,蛔虫受到刺激可钻入胆道而引起胆道蛔虫病,本病是肠蛔虫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炎及穿孔性腹膜炎等,成人和儿童均较常见,尤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蛔虫所在部位以胆总管最常见,其次为左右肝管,位于胆囊内者最少,临床可分为下列类型:
①胆绞痛型,最常见,由蛔虫钻入十二指肠壁上的壶腹孔导致胆道口括约肌与胆总管痉挛所致。
②急性胆囊炎,蛔虫侵入胆囊后可因继发细菌感染或因蛔虫进入胆囊导致胆囊管阻塞而引起胆囊炎症。
③急性胆管炎,蛔虫钻入胆管后腹痛不缓解,并出现寒战,高热,提示胆管继发感染而并发急性胆管炎。
典型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包括:
①急性发病,突出的症状是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呈钻顶痛或绞痛性,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疼痛可基本消失而出现明显的缓解期。
②常伴剧烈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可呕吐胆汁与蛔虫。
③症状与体征不相符,即疼痛剧烈时腹部压痛并不明显,也无明显肌紧张。
④少数患者疼痛不缓解,后期可继发细菌化脓性感染。
⑤黄疸少见,即使有黄疸也较轻微。
2、蛔虫性肠梗阻:肠内蛔虫超过十条即可在小肠内缠结成团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本病多见于重度感染的儿童患者,60%以上为10岁以下,其中2岁以下者发病率最高,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多在回肠下段,蛔虫性肠梗阻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等,与一般肠梗阻表现相同,约30%的患者可扪及腹部包块,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继发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3、蛔虫性阑尾炎:可因驱虫不当致使蛔虫钻入阑尾,引起阑尾腔梗阻,由于虫体钻动及其分泌的毒素对阑尾黏膜的刺激,使阑尾肌层与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受阻,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急性阑尾炎,若阑尾腔梗阻进行性加重,使腔内压力增大,可导致阑尾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据报道,蛔虫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的发生率为25%~65%,蛔虫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仅次于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在小儿阑尾炎病因中占重要地位,钻入阑尾的蛔虫常为1~3条,多者超过30条,本病与一般阑尾炎表现相似,常于服驱虫药后3~6h出现阵发性腹剧烈绞痛,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及腹胀等,可有局限性腹肌紧张。
酸梅汤中一共有几味成分 酸梅汤用热水还是冷水
用冷水煮即可。
酸梅汤是用多种食材和药材组合熬制而成,日常熬煮酸梅汤的时候可以用冷水进行熬煮,饮用酸梅汤有生津开胃、消暑解渴、除烦安神、收敛肺气等功效,可用于虚热消渴、肺虚久咳、久痢久泻、蛔厥呕吐腹痛、胆道蛔虫症,常饮酸梅汤可保健强身,是炎热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
蛔虫病需要怎么治疗
在医生的治疗下已经痊愈,但是鉴于小朋友抵抗力比较差,医生特地交代一些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1、对于蛔虫病这种疾病首先就是进行药物除虫。
对于蛔虫病这种疾病首先要采取的就是要进行药物除虫,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主要是苯咪唑类药例如阿苯达唑,需要重复给药治疗。
2、对于蛔虫病这种疾病其次需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如果患者得的是胆道蛔虫病仅靠西药治疗效果并不佳,临床上治疗胆道蛔虫病多是中西医结合,解痉止痛、驱虫或内镜 取虫以及预防和控制感染。
3、对于蛔虫病这种疾病最后还需要通过日常进行预防。
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关于蛔虫病的知识,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大小便,不饮生水,防止食入蛔虫卵,减少感染机会。
注意事项:
蛔虫病这种疾病对于患病儿童来说对于营养的吸收影响特别大,所以这种疾病一旦检查出来就要抓紧治疗,同时注意好日常的生活卫生,从而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肚子里的蛔虫如何治疗
1、非手术疗法:中西医结合,解痉止痛,消炎利胆,排蛔,并驱除肠道蛔虫为主要目标。也可在内镜直视下取蛔虫。
2、手术治疗:经非手术治疗3-4天无效且症状加重,有明显并发症,即行胆总管探查取虫,引流胆汁。胆囊坏疽者切除胆囊,胆道出血者可行肝固有动脉结扎术。有其他并发症时做相应处理。术中、术后均须考虑驱除肠道蛔虫,以防复发。
用药原则:
胆道蛔虫诊断明确,首选给予解痉止痛,用A中阿托品+哌替啶,肌注,消炎,用A中抗生素药物,如:氨S+庆大+甲硝唑,如感染严重时可用B中抗生素,给予利胆,选用A或B中任何一种驱虫药。按以上用药大多胆道蛔虫可经非手术疗法治愈。另外,平时有肠道蛔虫病时,要定期选用A或B中任何一种驱蛔药给予驱蛔治疗,预防胆道蛔虫病。
辅助检查:
临床表现典型者,先行A项检查,B超找到胆道蛔虫,是最可靠依据。有并发症时,示情况选用B项检查。注意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穿孔,心绞痛等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