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
1.儿童、青少年多见,常有驱蛔虫史。
2.突然阵发性上腹钻顶样痛,间歇期宛如常人。
3.绞痛时伴恶心、呕吐,可吐蛔虫。
4.后期有胆管炎及各种并发症表现。
5.腹肌软,仅有剑突下或右上腹深压病。
6.间歇期无体征。
7.症状剧烈,但体征轻微,“症征不符”为本病特点。
该病以儿童和青年人多见。主要症状是腹痛,可以突然发生剧烈的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持续一定时间后可自行缓解,间隙期可以完全不痛。常可伴恶心、呕吐,常见有吐出蛔虫者。静脉胆道造影、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或经 T型管胆管造影、 B型超声等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胆道蛔虫病的治疗方法:
一、非手术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
1)解痉止痛;
2)驱虫排虫:直至粪便虫卵转阴;
3)消炎利胆:病初可暂不用抗生素,如并发胆道感染则使用抗生素(头孢霉素类,氟沙星,甲哨唑);
4)维持营养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胆道感染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或腹痛呕吐频繁或出现并发症者,应予以禁食、输液,给予维生素并根据血化学补充有关电解质和维持酸碱平衡的药物,必要时给予氨基酸输血血浆等;
5)经纤维指肠镜置于圈套器将蛔虫体套住后取出,对嵌顿在指肠乳头或钻入胆总管内的蛔虫均可取出。
二、手术治疗
经非手术治疗3-4天无效且症状加重,有明显并发症,即行胆总管探查取虫,引流胆汁。胆囊坏疽者切除胆囊,胆道出血者可行肝固有动脉结扎术。有其他并发症时做相应处理。术中、术后均须考虑驱除肠道蛔虫,以防复发。
肚子里的蛔虫如何治疗
1、非手术疗法:中西医结合,解痉止痛,消炎利胆,排蛔,并驱除肠道蛔虫为主要目标。也可在内镜直视下取蛔虫。
2、手术治疗:经非手术治疗3-4天无效且症状加重,有明显并发症,即行胆总管探查取虫,引流胆汁。胆囊坏疽者切除胆囊,胆道出血者可行肝固有动脉结扎术。有其他并发症时做相应处理。术中、术后均须考虑驱除肠道蛔虫,以防复发。
用药原则:
胆道蛔虫诊断明确,首选给予解痉止痛,用A中阿托品+哌替啶,肌注,消炎,用A中抗生素药物,如:氨S+庆大+甲硝唑,如感染严重时可用B中抗生素,给予利胆,选用A或B中任何一种驱虫药。按以上用药大多胆道蛔虫可经非手术疗法治愈。另外,平时有肠道蛔虫病时,要定期选用A或B中任何一种驱蛔药给予驱蛔治疗,预防胆道蛔虫病。
辅助检查:
临床表现典型者,先行A项检查,B超找到胆道蛔虫,是最可靠依据。有并发症时,示情况选用B项检查。注意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穿孔,心绞痛等鉴别。
蛔虫病的危害
1.胆道蛔虫病 肠道内环境或宿主全身状况变化时,蛔虫受到刺激可钻入胆道而引起胆道蛔虫病。本病是肠蛔虫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炎及穿孔性腹膜炎等。成人和儿童均较常见,尤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蛔虫所在部位以胆总管最常见,其次为左右肝管,位于胆囊内者最少。临床可分为下列类型:①胆绞痛型,最常见,由蛔虫钻入十二指肠壁上的壶腹孔导致胆道口括约肌与胆总管痉挛所致;②急性胆囊炎,蛔虫侵入胆囊后可因继发细菌感染或因蛔虫进入胆囊导致胆囊管阻塞而引起胆囊炎症;③急性胆管炎,蛔虫钻入胆管后腹痛不缓解,并出现寒战、高热,提示胆管继发感染而并发急性胆管炎。
典型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包括:①急性发病,突出的症状是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呈钻顶痛或绞痛性,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疼痛可基本消失而出现明显的缓解期;②常伴剧烈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可呕吐胆汁与蛔虫;③症状与体征不相符,即疼痛剧烈时腹部压痛并不明显,也无明显肌紧张;④少数患者疼痛不缓解,后期可继发细菌化脓性感染;⑤黄疸少见,即使有黄疸也较轻微。
2.蛔虫性肠梗阻肠内蛔虫超过十条即可在小肠内缠结成团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本病多见于重度感染的儿童患者,60%以上为10 岁以下,其中2 岁以下者发病率最高。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多在回肠下段。蛔虫性肠梗阻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等,与一般肠梗阻表现相同。约30%的患者可扪及腹部包块。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继发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3.蛔虫性阑尾炎 可因驱虫不当致使蛔虫钻入阑尾,引起阑尾腔梗阻。由于虫体钻动及其分泌的毒素对阑尾黏膜的刺激,使阑尾肌层与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受阻,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急性阑尾炎。若阑尾腔梗阻进行性加重,使腔内压力增大,可导致阑尾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据报道,蛔虫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的发生率为25%~65%。蛔虫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仅次于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在小儿阑尾炎病因中占重要地位。钻入阑尾的蛔虫常为1~3 条,多者超过30 条。本病与一般阑尾炎表现相似。常于服驱虫药后3~6h 出现阵发性腹剧烈绞痛,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及腹胀等,可有局限性腹肌紧张。
胆石症如何预防
1、胆囊结石的一级预防主要有:
①由于胆囊结石的形成与胆汁中胆固醇浓度过饱和有关,因此,控制饮食中胆固醇的过多摄入是维持胆汁保持一定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调整膳食结构,少食含胆固醇较多的脂肪类食物,多食富含高蛋白的食物,蔬菜及新鲜水果,妊娠期妇女尤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平时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防止脂肪在体内过度积存。
②每年应定期体检,包括肝胆B超检查,便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2、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是针对继发性肝内胆管结石而言,肝外胆管结石及胆道蛔虫病是引起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原因,因此,肝内胆管结石的一级预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防治胆道蛔虫症,胆道蛔虫病是肝胆管结石的重要成因,对其的防治不容忽视。
妊娠合并急性胆囊炎生活注意
1、讲究卫生,防止肠道蛔虫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必须洗净,搞好环境卫生等,是预防蛔虫病的有效措施,因而对预防胆色素结石也很有帮助。
2、积极治疗肠蛔虫症和胆道蛔虫症:发现肠蛔虫症后,应及时服用驱虫药,以免蛔虫钻入胆道,万一得了胆道蛔虫症,更应积极治疗,以防日久发生胆色素结石。
3、保持胆囊的收缩功能,防止胆汁长期淤滞:对长期禁食使用静脉内营养的病人,应定期使用胆囊收缩药物,如胆囊收缩素等。
为什么患有胆道蛔虫症的病人易发生胆道结石?
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蛔虫与原发性胆管结石的病因学关系已得到证实,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形成结石:
(1)蛔虫尸体在胆道内腐败,碎裂形成结石的核心。
(2)蛔虫引起胆道感染,虽然蛔虫的残体可能已被排出,但遗留的胆道内慢性感染造成了结石逐步形成的条件。
(3)蛔虫的幼虫亦可进入胆道引起结石。
(4)蛔虫卵残留于胆道内,作为形成结石的核心,形成胆管结石。
(5)由蛔虫进入胆道后引起的急性胆道感染,使胆管壁损伤,炎症、水肿或脱落管壁组织,为形成结石核心创造了条件。
蛔虫病需要怎么治疗
在医生的治疗下已经痊愈,但是鉴于小朋友抵抗力比较差,医生特地交代一些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1、对于蛔虫病这种疾病首先就是进行药物除虫。
对于蛔虫病这种疾病首先要采取的就是要进行药物除虫,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主要是苯咪唑类药例如阿苯达唑,需要重复给药治疗。
2、对于蛔虫病这种疾病其次需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如果患者得的是胆道蛔虫病仅靠西药治疗效果并不佳,临床上治疗胆道蛔虫病多是中西医结合,解痉止痛、驱虫或内镜 取虫以及预防和控制感染。
3、对于蛔虫病这种疾病最后还需要通过日常进行预防。
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关于蛔虫病的知识,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大小便,不饮生水,防止食入蛔虫卵,减少感染机会。
注意事项:
蛔虫病这种疾病对于患病儿童来说对于营养的吸收影响特别大,所以这种疾病一旦检查出来就要抓紧治疗,同时注意好日常的生活卫生,从而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胆道蛔虫病的详细治疗
一、治疗原则
胆道蛔虫症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大多数病人均可通过非手术治疗得到治愈,但须彻底驱虫。以防复发。当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疰时,可酌情选择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
二、治疗方法
(一)内科治疗
1.解痉镇痛 可酌情给予适量阿托品、山莨若碱、维生素K3等药物肌注,以扩张胆管、缓解胆道痉挛。对诊断明确且疼痛剧烈者,可酌情使用哌替啶、吗啡等中枢镇痛剂止痛,或配合使用苯巴比妥钠、异丙嗪或氯丙嗪等药物缓解症状。握痛发作时可口服20%甘露醇100~150mL。甘露醇是脱水药,口服后不易被胃肠道吸收,由于其高渗作用,有利胆泻下功能。甘露醇口服后可刺激十二指肠粘膜I细胞分泌胆囊收缩素。使胆囊收缩,胆总管括约肌松弛,Oddi括约肌开放。另外甘露醇有弱酸性质,可能有制蛔效果,同驱虫药并用,可加速虫体从胆道退出而排出体外。此外,中医疗法有①针刺疗法:取鸠尾、巨阙、足三里、至阳、太冲、肝俞、胆俞、内关等穴。针刺肝俞、胆俞、足三里可使胆囊收缩,胆汁排出量增加和胆管内压增高,针刺前述穴位均有解痉止痛作用,内关还有止吐之功。太冲穴位注射小剂量阿托品,有显著止痛的效果。②耳针:刺胰胆、肝、交感及神门有快速解痛作用,可能是通过收缩胆管排出了虫体。③其他:穴位注射疗法,推按运经仪治疗
2.排虫驱虫 疼痛缓解后给予驱蛔虫治疗:甲苯咪唑(安乐士),每片500mg,顿服一片;左旋咪唑,成人1.5~2.5mg/kg,儿童2~3mg/kg,睡前顿服一次;噻嘧啶(抗虫灵),5~10mg/kg,睡前顿服一次;阿苯哒唑(肠虫清),400mg,顿服。对混合感染钩虫、鞭虫、蛲虫者则可将丙硫咪唑 200~300mg和甲苯眯唑400~500mg联合服用。中医治疗可用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效果较好,蛔虫喜温,脏寒则虫不安而上膈,蛔虫又有遇酸则止,得苦则定,得甘则动于上、得辛则伏于下的特点,而乌梅汤兼有酸、苦、甘、辛的各种成分,并补气血,有排虫扶正之效,水煎服,每日1剂,每6小时服1次。
3.消炎利胆 早期单纯性胆道蛔虫病人体温正常、血常规正常,无须使用抗生素,可酌情使用利胆药,如熊去氧胆酸0.25~0.5g,3/日。针刺肝俞、胆俞、足三里有较好的利胆作用。并发胆道感染时,须用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甲硝唑等抗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为主的抗生素以及哌拉西林、头孢唑啉或头孢哌酮等胆道浓度较高的广谱类机生素。中医可用茵陈蒿汤加郁金、木香、金钱草、鸡内金、川连,有利于增加胆汁排出量,增强胆囊收缩,松弛括约肌,还有消炎作用。
4、蛔厥者,用胆道驱蛔汤或乌梅汤,以安蛔定痛,驱除蛔虫。
5.营养与水盐代谢的平衡,及时合理地补充营养、水分和电解质,防治酸中毒十分重要,病情严重时可予输血。
(二)内镜治疗
采取内镜治疗方法取虫具有痛苦小、损伤轻、疗效明显等优点,能迅速根除病因、解除症状,可有救防治因蛔虫带入的大量肠源菌、代谢产物及死亡后分解的虫体刺激所致的胆道感染、梗阻,甚至肝脓肿等,亦避免了虫体留在胆道内成为结石核心而并发胆道结石,属于治疗胆道蛔虫病的最佳选择。内镜治疗的适应证为:①症状严重且经保守治疗24h不缓解者;②已并发胆管炎、胰腺炎者;③胆管内有蛔虫残骸存留不能自行排出者。根据病人的发病急缓、虫体形态及位置、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可行急诊取虫和择期取虫。
1.急诊取虫 适用于部分虫体进入胆道、虫体嵌顿于十二指肠乳头的急性胆道蛔虫症。急诊B超检查可发现胆道内有双线状强回声带或蛔虫蠕动影像,即在床旁或B超室行急诊内镜取虫。插入内镜后即可见留于十二指肠乳头外的虫尾,用圈套器套住后收紧周定在内镜上,将虫体拉出胆道后连内镜一并由口腔退出。如镜下发现蛔虫已完全进入胆道,可尝试行胆道插管,将圈套器插入十二指肠乳头后即张开,大小可根据造影或术前超声显示的胆管内径确定,使之正好能贴住胆管四周,由下向上推进,套住虫体后缓慢向外拉,直至将整条蛔虫取出。如果取虫失败,则应转送x线透视室。行ERCP检查并在电视监视下用取石网篮套取蛔虫。
2.择期取虫 适用于临床症状已缓解,虫体仍部分进入或完全进入胆道的病人。十二指肠镜观察乳头,如发现蛔虫嵌顿于乳头开口时.立即用息肉圈套器套住蛔虫尾部将虫体自胆管内拖出。如蛔虫未嵌顿于乳头内,则行造影,如胆总管内有条状负影.自乳头插入取石网篮直至肝门部.张开网篮后反复回拖网篮直至套住蛔虫体并拖出。蛔虫体部分进入左或右肝内胆管时,可先自网篮造影孔内快速注入生理盐水或稀释的泛影葡胺,使虫体退回至胆总管内再行取虫。一般情况下,当虫体或蛔虫残骸位于胆管内时,取虫难度要大于虫体嵌顿于乳头内,此时术者要耐心、熟练地反复逆行插管套取蛔虫,切忌暴力逆行插管,以免引起乳头水肿。通常情况下,胆道蛔虫尤其是蛔虫已进入胆管内时,乳头括约肌比较松弛,取石网篮比较容易插入胆管内,因此,不需常规行乳头括约肌切开,但需要深插取石网篮,有时还需通过增加胆管内的压力使虫体向下端胆管退缩。如果选择性插管失败、合并胆总管结石或Oddi括约肌纤维化,可行EST术切开括约肌,用取石网篮套取结石和蛔虫。当胆道蛔虫并发严重胆管炎或胰腺炎时,取出蛔虫后进行有效的鼻胆管胆汁引流,可以较好地控制并发症。并发有胆管炎、胰腺炎或在胆管内取蛔虫者,取蛔虫后行鼻胆管引流,病情好转后拔除鼻胆管。
(三)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1)胆囊蛔虫病:经非手术治疗3~5天以上症状仍未能缓解。
2)进入胆道蛔虫较多,难于用非手术方法治愈,或合并胆管结石。
3)出现严重并发症,如重症胆管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肝脓肿、胆汁性腹膜炎等。
(2)手术方式
1)内镜下取虫:具有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在胆道蛔虫急性发作时,若发现蛔虫尚未全部进入胆道内,可将其钳夹取出;当蛔虫已全部进入胆道内时,可将 Oddi括约肌切开,并将异物钳伸入至胆总管内将蛔虫钳夹取出。如果已经并发急性胆管炎,则宜在术后行ENBD,引流胆汁控制感染。
2)胆总管探查取虫和引流:手术时切开胆总管后,尽量将肝内、外胆管中的蛔虫取尽,按摩肝脏,有助于肝内胆管蛔虫排出,如有条件,可行术中胆道镜或胆道造影,明确胆道内是否残留虫体。手术毕,应放置一管径较粗的“T”形管,以便于手术后胆道内蛔虫排出。手术后应定期驱蛔治疗,以防肠道内蛔虫在手术后再次进入胆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