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与有抑郁症患者说的六句话
不可与有抑郁症患者说的六句话
在美国临床抑郁症患病率在世界处于较低水平,但仍然影响了很多人。每年每10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遭受抑郁困扰。
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可能受到影响的人呢?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精神病学和神经学副教授亚当路.凯普林博士之言,你的行动可以提供最大的支持,语言则不能。
“最好不要说任何会使他们产生以下想法的话:他们的现状是因为缺乏应对技能、个人弱点或性格缺陷,”凯普林告诉赫芬顿邮报。“抑郁症最严重之处在于它会缩小视野,当视野狭窄时,你就看不到别的选项了。很多(帮助的目标)是给人们事情会好转的希望。”
凯普林建议,虽然案例各不相同,在帮助那些发现自己陷于抑郁的人时,总有一些一般性的原则可遵循时。下面介绍人们不应该与抑郁症人士说的六类话。
1.“我明白你的感受。”
凯普林说到,具有同理心很好,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你真的不知道对方在经历些什么,最好不要这么说。如果你确实有抑郁的经历,告诉他们并非只有他们在经受痛苦也许会有帮助,前提是你不能只谈自己。“每个人都各有不同的抑郁经历,”凯普林解释道。“告诉别人你都知道只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经历不被认同,不如简单的说‘那肯定很不容易’,认可他们正处于艰难的阶段,认可他们经历的痛苦是真实的。”
2. “挺住。”
可能你不是有意认为别人的状况无足轻重,但如果说出类似“挺住”或“积极面对”这种话,你差不多就给别人这种印象。“(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抑郁症削弱专注力并破坏睡眠。它让人们偏离既定的生活轨道,彻底改变生活,”凯普林解释道。
凯普林表示,关键是不要低估抑郁的影响。某年内大约有2000万美国成年人遭遇情绪障碍。
3.“振作起来。
“振作起来”一词就像“挺住”的孪生兄弟一样”,凯普林说。让别人振作一点没什么用处——事实上可能会让他们感觉更糟。凯普林建议,与其加油打气,不如单纯的陪陪他们。“就听听他们诉说自己的感受,给一些‘哇,那一定很难’这种回应,认可他们正在经历一段艰难的时期。如果能做到的话,他们早就振作起来了。”
4. “你必须为了孩子而坚强。”
试图安慰抑郁症患者时,如果涉及到孩子,这一过程可能有点棘手。凯普林解释说,提些关于孩子的建议甚至表示可以帮忙看孩子几个小时,也许你认为自己是在提供帮助,但这可能会被误解。“他们可能会敏感的想,“哦,她认为我是个糟糕的家长,”他说。“我觉得可以通过下面这些方式来帮助他们,照顾一下这种敏感情绪。”
如果你想帮助孩子,凯普林建议提议你们双方家庭一起出去郊游,并作出公开邀请。“这样一来,你没有在指责什么,而只是尝试做些有益的事情,(同时保持)言行得体,并留给他们选择余地(接受或拒绝)。”
5. “一切都在你的脑海中。”
和“挺住”一样,这也属于把可能正在发生的事情最小化的范畴,仅仅靠“以你的方式思考”不见得有摆脱抑郁的可能。在2011年登载《今日心理学》上的一篇博文中,执证心理学家克利福德.拉撒路解释了为什么克服疾病的关键是行动而不仅是思想:
最有效的抑郁症心理治疗方法被称为“认知疗法”(CT),旨在通过改变人们的负面偏见思想,变为更积极的模式,从而缓解抑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广泛的研究和临床经验似乎验证CT的有效性,只是打击消极的想法并用更理性的信仰取而代之,这种做法对抑郁症收效甚微。
这并不奇怪,想想看,你不可能简单的靠说服就能让人们摆脱或让他们相信自己已经摆脱恐惧症,对吗?要真正征服恐惧反应,一个人必须面对、接触并战胜恐惧心理——也就是说,必须采取具体的一步步的行动,而不是仅换个观点看待或者光承认恐惧是非理性的。同样,挑战非理性信念、专注于积极思想并试图改变抑郁认知模式,这些都不大可能会帮你脱离抑郁。真正有效的是改变行为。
如果是你所爱的人遭受抑郁困扰,凯普林说,你常会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事,被拒之门外,但你知道这不是针对某人的。“感觉对方冰冷而孤立,你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抑郁症导致对方被隔离在自己的感受之外,”凯普林说。“(一旦他们克服抑郁症),狭窄的视野会开阔,他们能够看到更多的可能性。随着病情好转,他们的世界也将宽广起来。”
6.“想想看——还有人比你更惨。”
也许你在试图换个角度看事情,可对方的感受不见得如此。“(关键)是认识到他们的痛苦,而非不屑一顾,”凯普林说。“这样的语言后面可能存在一个潜在的问题,就是我们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所以我们试图让正在痛苦的人感觉舒服点,让自己也好受一些。“
凯普林建议,与其提出不同的视角,不如什么也不说或者陪对方出去玩一会。“很多时候这只是承认你无法减少别人的痛苦,只能给人安慰,”他说。“你确实想要传达某些信息。当明白你不是一个人时,对抗抑郁的战斗就已经胜了一半,所以只要陪在身边、保持联系就会有所帮助。”
忧郁症和抑郁症的区别
一、负罪感,无用感和无安全感。抑郁症患者通常对自己,周围和未来感觉消极。他们可能对往事有负罪感。很多抑郁症患者感到自己无用,认为抑郁症是对他们做过的或未做事情的一种惩罚。抑郁症可以导致不安全感和对他人的依赖,亦可以导致不修边服和不讲个人卫生。
二、在你的日常活动中兴趣、乐趣缺乏和缺乏内驱力。抑郁症使人对平时被视为很重要的事情漠不关心。你可能不得不强迫自己完成该做的事情。甚至对一桩小事情似乎也是一种负担。很多抑郁症患者说自己是厌烦和懒惰的,尽管他们无睡眠问题,他们还总是感到疲劳。你可能常常感到胸闷、心慌,去医院检查也常常查不出原因。
三、睡眠问题。许多抑郁症患者失眠,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浅眠多梦,易惊醒,以及早醒,早醒往往是抑郁症病人的特征性症状之一。另外一些抑郁症患者可能睡得太多,或他们除了正常的夜间睡眠之外还需要经常性的瞌睡。
长期头痛失眠小心抑郁症
公众羞于承认患上精神科疾病
14岁的婷婷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整天没精打采,而且还总说头疼,到医院就诊后被转到精神科,医生诊断孩子患上了抑郁症。婷婷妈妈听了非常不高兴,坚持反驳医生,说孩子不可能得抑郁症,只不过是最近心情不好,前不久被老师批评了,考试没考好……
专家接诊过许多这类病人,“病人的家属好像不是来看病的,而是跟医生做辩论,找各种合理化的借口,拒绝承认孩子患精神疾病的事实。”这是导致抑郁症诊断率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对抑郁症的不接受,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为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非常高。王教授生动的解释说,“抑郁症说起来就是三句话,往事不堪回首,前途一片黑暗,生不如死万念俱灰,情绪低落忧郁,感到绝望。”因此,病患家属及早发现病情,及早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三成以上抑郁症患者身体不舒服才就诊
中国人有一种传统的心理,没有人会因为不开心而去医院,肯定是有哪里不舒服了,比如头疼、睡不好,这才会去医院检查。因此,病人被误诊的情况不在少数,王教授介绍说,很多慢性疼痛的病人,后来都发现实际上是患有抑郁症,情绪不好,会造成全身不舒服,他所接诊的抑郁症患者,从其他科转诊过来的,至少占30%。
专家也表示,抑郁症的漏诊率很高,很多抑郁症病人都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来看病的,消化科、心血管科、疼痛科的抑郁症患者尤其常见,如果这些疾病方面的医生有抑郁症知识,就会在排除相关躯体疾病之后,转诊到精神科,但遗憾的是大多数非精神科医生不了解这些,因此造成大量漏诊。
“我的抑郁症患者,大概有40%-50%从其他科室转来的,有的是医院转诊,有的是看不好了,听别人说可能是要到精神科,就过来了。这应该算是转诊率比较高的了,大部分综合性医院可能还不到这个水平。”贾教授说。
头痛看诊患者 1/3是抑郁症
“很多抑郁症患者会因为睡不着,头痛头晕,浑身不舒服到医院看病,临床见到最多的就是头痛头晕失眠,我们科因头痛来看诊的,1/3是抑郁焦虑、精神障碍引起的慢性头晕。”专家说。
针对当前抑郁症识别率低的状况,专家认为,这与我国的体制有关,“国外有经过培训的全科医生,他们能识别大部分疾病,然后转给专科医生看诊。我们的病人却是到处跑,小医院看不好换大医院,挂号小姐安排到哪个科室就是哪个科室,命运没有交给真正懂医术的人,比较混乱。将来如果能在社区推广全科医生,这种现象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抑郁症为什么会自杀
抑郁症的发作最终会酿成恶果,其中最为严重的抑郁症危害就是抑郁症的发作会导致患者走上自杀的道路,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之所以会受到自杀的困扰就是因为对其病因不太了解,在生活中没有做好抑郁症的防治。我们只有清楚抑郁症的病因才可以做好抑郁症的防治,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
抑郁症为什么会自杀?导致抑郁症患者走上自杀道路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种:
一、环境因素和应激:经济困难,人际关系紧张或是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都会促发抑郁症。有时抑郁症的原因和疾病有关,一些严重的疾病,像脑中风,心脏病,激素紊乱等常常会引发抑郁症,并使原来的疾病加重。另外,抑郁症患者中有1/3的人有物质滥用的问题。
二、生物化学因素:一个人患有抑郁症时,大脑中往往有某些被称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出现减少。人们认为,如果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神经递质之间不平衡,就可以导致抑郁症或焦虑症。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减少常常导致情绪低落、动力下降以及食欲和性欲改变。
三、遗传因素也是导致抑郁症患者走上自杀道路的原因之一:如果家庭中有抑郁症的患者,那么患上抑郁症的危险较很高了,这可能是因为遗传导致抑郁症容易感性升高,是常见的引起抑郁症的原因。其中双相抑郁症遗传性较高一些。然而,并非有抑郁症家族史都会得抑郁症的,而且并非得了抑郁症都有家族史,这表明遗传因素并不是抑郁症的唯一因素。
抑郁症为什么会自杀?抑郁症发作所导致的这样一种结果不论对患者来说,还是对患者的家属来说都属于一种巨大的打击,因此重视对抑郁症的原因进行了解,在生活中注意全面防治抑郁症病情加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希望以上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愿抑郁症患者可以及早康复。
幼年患有抑郁症的原因时间
1、一些家庭的会招致幼年患有抑郁症,如失父母之爱,如父母离异、丧亡、不和等。这些会给孩子细小的心灵蒙上阴影,从而促使幼年患有抑郁症。
2、假使幼年在生活中不断遭受蔑视和丢弃,抑郁成疾,最终就会构成抑郁症。而这些幼儿大多是被遗弃儿童或残疾、低能儿童。
3、还有些幼年抑郁症患者是遗传要素招致的,如他们的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原因是什么啊
人格特征也是造成抑郁症的一个重要因素,抑郁患者对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常常很悲观,不注意好的事情,对坏的事情特别专注。有些人虽然没有抑郁但倾向于用这种悲观的方式看问题,换句话说,他们可能有抑郁人格。有这种人格特点的人发生抑郁症的危险性较高。
生理因素,临床医学的一个假说认为,抑郁症患者脑中化学物质失去平衡,从而导致抑郁,给患者抗抑郁药或其他药物,恢复平衡,从而改善抑郁的躯体表现。
应激性生活事件,与他人的冲突、经济困难、退休、失业、生小孩、孤独、失去亲人或失去重要的东西等不愉快的生活事件,都会使易感者发生抑郁或使抑郁加重。抑郁反应常常延迟发生,有时在生活事件发生几个月后才出现。
遗传因素,抑郁症有家族聚集性,有遗传倾向。单卵双生子研究显示,双生子的一方发生抑郁症,其同胞发生抑郁症的危险性高达70%。
可能由躯体疾病或药物所致。腮腺炎、流感、肝炎、甲状腺病变、贫血、糖尿病、避孕药、酒或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都会引发抑郁症状。为此,临床诊断抑郁症应该进行体检,以排除这些原因。
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会有自杀的冲动
抑郁症这是现在很常见的疾病,患上抑郁症就会很容易引发很大的危害,对于这样的疾病,大家不要过于担心,只要做好治疗,治愈是完全有可能的,同时我们建议大家对于抑郁症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抑郁症是让很多人都无法接受的,因为这对我们的思想干扰是极大的,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们就有了极端想法,这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还要加强饮食护理。
环境因素和应激:经济困难,人际关系紧张或是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都会促发抑郁症。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会有自杀的冲动?有时抑郁症的原因和疾病有关,一些严重的疾病,像脑中风,心脏病,激素紊乱等常常会引发抑郁症,并使原来的抑郁症加重。另外,抑郁症患者中有1/3的人有物质滥用的问题。
生物化学因素:一个人患有抑郁症时,大脑中往往有某些被称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出现减少。人们认为,如果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神经递质之间不平衡,就可以导致抑郁症或焦虑症。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减少常常导致情绪低落、动力下降以及食欲和性欲改变。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导致抑郁症患者走上自杀道路的原因之一。如果家庭中有抑郁症的患者,那么患上抑郁症的危险较很高了,这可能是因为遗传导致抑郁症容易感性升高,是常见的引起抑郁症的原因。其中双相抑郁症遗传性较高一些。然而,并非有抑郁症家族史都会得抑郁症的,而且并非得了抑郁症都有家族史,这表明遗传因素并不是抑郁症的唯一因素。
长期头痛失眠小心抑郁症
一提到抑郁症,大部分人觉得只是情绪问题,只要自己调节一下就好了,用不着去医院看。实际上,抑郁症是一种有生物基础的疾病,只有经过专业精神科医生的治疗才能真正痊愈。
对抑郁症的不接受,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为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非常高。“抑郁症说起来就是三句话,往事不堪回首,前途一片黑暗,生不如死万念俱灰,情绪低落忧郁,感到绝望。”因此,病患家属及早发现病情,及早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中国人有一种传统的心理,没有人会因为不开心而去医院,肯定是有哪里不舒服了,比如头疼、睡不好,这才会去医院检查。因此,病人被误诊的情况不在少数。很多慢性疼痛的病人,后来都发现实际上是患有抑郁症,情绪不好,会造成全身不舒服。
恐怖性焦虑障碍能治好吗
鉴于抑郁症常伴发恐怖症状,因此,对所有恐怖症患者应仔细检查有无抑郁症可能。如发现有抑郁症存在,首先应治疗抑郁症。
恐怖症的治疗方法分两类: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常用于治疗恐怖症的药物有抗抑郁剂,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阿普唑仑也常被选用。目前认为治疗恐怖症最好的行为治疗方法是暴露法(exposuretherapy)。基本原理是鼓励患者接触他所恐惧的事物或情境,反复练习直到取得完全适应。
暴露治疗实施时应向患者说明治疗原理,要求患者充分合作,在暴露时不得有丝毫回避意向。一般宜从容易成功的项目开始练习。医生对患者的进步要及时肯定、赞扬。间期中布置家庭作业,鼓励患者坚持练习,并鼓励患者的亲属作为"协同治疗者"帮助患者做暴露练习。
抑郁症为什么会自杀
一、环境因素和应激:经济困难,人际关系紧张或是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都会促发抑郁症。有时抑郁症的原因和疾病有关,一些严重的疾病,像脑中风,心脏病,激素紊乱等常常会引发抑郁症,并使原来的疾病加重。另外,抑郁症患者中有1/3的人有物质滥用的问题。
二、生物化学因素:一个人患有抑郁症时,大脑中往往有某些被称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出现减少。人们认为,如果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神经递质之间不平衡,就可以导致抑郁症或焦虑症。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减少常常导致情绪低落、动力下降以及食欲和性欲改变。
三、遗传因素也是导致抑郁症患者走上自杀道路的原因之一:如果家庭中有抑郁症的患者,那么患上抑郁症的危险较很高了,这可能是因为遗传导致抑郁症容易感性升高,是常见的引起抑郁症的原因。其中双相抑郁症遗传性较高一些。然而,并非有抑郁症家族史都会得抑郁症的,而且并非得了抑郁症都有家族史,这表明遗传因素并不是抑郁症的唯一因素。
这两句话千万不要对抑郁患者说
“人们说有才华的人,才得抑郁症,你该感到高兴!”
说这话的朋友,本意希望幽默一下,鼓励患者振奋情绪,开心起来。历史上的确有众多罹患抑郁症的天才或枭雄,如林肯、丘吉尔、梵高、舒曼、柴可夫斯基、海明威等,可列出一长串名单。但身陷抑郁泥潭的人,几乎丧失了幽默的能力,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很糟糕,根本不配用“有才华,有能力”来评价,他们自认为连这种疾病都难以摆脱和恢复,也就无从证明他是有能力的人,这也满足了“自己是无能的!”的预言。抑郁症患者面对病情,更多感受到的是不知所措和无能为力。
“就这点事有啥好痛苦的,我经历过更糟糕的事也都挺过来了!”
不同的人,在问题或者疾病来临时,由于认知水平,归因策略和应对模式上的不同,对事情的思考和行动也大不相同。尽管朋友希望能让对方看到自己现在的良好状态,借此鼓励患者,但成效不佳,反而有可能导致患者加深对自己的不满,更觉得自己不够好,显示出更多自卑和绝望的情绪。
作为家属,照顾抑郁症患者需要耐心、爱心和恒心,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有时积极倾听和温暖呵护,比话语更有效。另外,单凭一己之力很难见效,需借助亲朋和医生的整体力量去完成。成效好坏也不能单靠我们,还要依靠患者的配合、耐心和领悟。以合理的心态对待疾病是患者本人的责任,也是他的一种生命体验。
抑郁症是怎么引起的
抑郁症是扰乱你生活的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它可能会影响你的全身。抑郁症影响到你的思维,情绪,行为和你的自我感知方式。抑郁症亦能在很多方面改变你,例如: 对他人的观感,对工作环境或社会环境感觉,甚至是有关一些诸如你的外表,房子,衣服等。 人与人各有不同,从而抑郁症症状也因人而异。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你听起来很熟悉吗?
• 几乎每一天都情绪抑郁。 抑郁情绪和泣不成声都是抑郁症症状。然而,很多抑郁症患者感觉麻木,并不伤心。
•在你的日常活动中兴趣/乐趣缺乏和缺乏内驱力。 抑郁症使人对平时被视为很重要的事情漠不关心。你可能不得不强迫自己完成该做的事情。甚至对一桩小事情似乎也是一种负担。很多抑郁症患者说自己是厌烦和懒惰的;尽管他们无睡眠问题,他们还总是感到疲劳。性趣减弱也很普遍。 你可能常常感到胸闷,心慌。去医院检查也常常查不出原因。
•胃口改变。 抑郁症可导致胃口增加或减少,所以抑郁症患者的体重可能增加或降低。
•睡眠问题。 许多抑郁症患者失眠,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浅眠多梦,易惊醒,以及早醒(凌晨 2-3点便醒来,再难入睡). 早醒往往是抑郁症病人的特征性症状之一. 另外一些抑郁症患者可能睡得太多,或他们除了正常的夜间睡眠之外还需要经常性的磕睡。
• 焦虑或坐立不安。 抑郁症患者经常是坐立不安和焦虑,有时达到激越的程度。焦虑可以引起缺乏耐心和愤怒,并且既使是低度的压力,也使人难以应付。
• 疲乏或s浑身无力。
• 负罪感,无用感和无安全感。 抑郁症患者通常对自己,周围世界和未来感觉消极。他们可能对往事有负罪感。很多抑郁症患者感到自己无用,认为抑郁症是对他们做过的或未做事情的一种惩罚。抑郁症可以导致不安全感和对他人的依赖,亦可以导致不修边服和不讲个人卫生。
• 难以集中精力和正常思维。 抑郁症使人难以清晰地思维和作出甚至是很小的决定。抑郁症患者常常不能轻易地集中精力。患者工作和日常生活变得没有效率,挫折感和厌恶感就可能出现。
• 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有不同的躯体症状,感到浑身不适。
•自杀念头 很多抑郁症患者想到以死来解脱痛苦。患者经常为了结束痛苦,受罪和困惑而产生死亡的念头和行为。s 如果你有想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念头时,请马上找精神专科医生就诊。 如果你或你关心的人有上述四种或更多的症状达两周以上;症状严重到干扰日常活动,或有自杀念头;那么请去看精神专科医生,以便作出正确的诊断。你或你爱的人可能正在饱受抑郁症症状的折磨 如果你有抑郁症,那么伤害你的症状也可能伤害到你的家庭,你的工作表现和你的人际关系。 牢记:这是一种真实疾病的真实症状。不要沉溺于自责及糟糕的感觉.
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的6句话
1. “比起其他人你够幸福了,啥都不缺,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这大多出自朋友之口,也许他们希望患者能知足常乐,但这种劝慰效果欠佳。
“幸福的家庭有着同样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这是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的名言,巧合的是他在晚年也遭受了重度抑郁症的折磨。
每个人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感受也各异,因此,大多数人很难真正理解对方所经历的事情对于他们而言意味什么!经过严格训练和富有经验的职业咨询师或治疗师,虽有义务,有责任,并运用包括倾听,共情等多种技巧来帮助患者,试图感同身受,但依然有差距。普通人群就更难以理解抑郁症患者所经历的那种暗无天日般的悲惨境遇。此时,患者既没精力也毫无兴趣去关注别人,他们将注意力更多地投注在自己丧失的部分,并沉浸在无尽的痛苦和悲伤之中。
此刻,身旁的朋友只需尝试着询问: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2. “你再这样下去,我都快抑郁了!”
这话常出自那些陪护在患者身边最亲近的人。
有证据表明,情绪也会“传染”,抑郁症患者的家属,在长期陪伴和料理过程中,精神疲惫,心理压力沉重,易造成情绪消沉,心情低落。家属不仅要关注患者的情况,还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如出现身心不适,需及时问诊,而不是将情绪和怨气发泄到患者身上,这可能加重其内疚感,不利于病情的缓解和康复。家人是患者最大的支持系统,健康的身心则是照料患者的最大保证。
3. “真够矫情的,说到底,你就是太自私了!”
这种指责的话语多来自于亲属。形成抑郁症的原因有很多,有遗传方面的,也有急性应激事件所引发的,尽管有研究者发现个体的人格及性格中的某些特质可能为抑郁症内源性因素提供了特征上的支持,但现有研究还未做出更明确的结论,因此,我们不能对抑郁症患者进行人格或性格上的指责和攻击,尤其是患者此刻已处于低自尊的状态中,对他人的态度表现得很敏感。也许他们正试图努力改变,在你看来微不足道的进步,对他而言却意义重大,因此,任何鼓励比指责更重要,尤其是来自于最亲密关系的理解和支持,尽管患者常难以表达对其感激之情,这种感受却已深埋于心。
4. “这么好的天,别待在家里,出门走走跑跑就会好起来的!”
抑郁症可引发躯体不适,如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身体疼痛等,在药物作用下甚至出现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反应。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失调紊乱时有发生。身体不适及体力下降,导致行动缓慢和运动能力下降,患者对过去擅长和感兴趣的事情也索然无味,即使他曾是运动健将,也不愿迈开脚步,离开家门。研究表明,运动的确对患者起到一定的情绪缓解作用,但并非决定性的,很多心因性抑郁症,除药物治疗外,需要心理治疗(包括谈话治疗)等多种手段相配合才会产生最佳效果,运动只是一种手段,且需遵医嘱,因人而异。
5. “人们说有才华的人,才得抑郁症,你该感到高兴!”
说这话的朋友,本意希望幽默一下,鼓励患者振奋情绪,开心起来。历史上的确有众多罹患抑郁症的天才或枭雄,如林肯、丘吉尔、梵高、舒曼、柴可夫斯基、海明威等,可列出一长串名单。但身陷抑郁泥潭的人,几乎丧失了幽默的能力,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很糟糕,根本不配用“有才华,有能力”来评价,他们自认为连这种疾病都难以摆脱和恢复,也就无从证明他是有能力的人,这也满足了“自己是无能的!”的预言。抑郁症患者面对病情,更多感受到的是不知所措和无能为力。
6. “就这点事有啥好痛苦的,我经历过更糟糕的事也都挺过来了!”
不同的人,在问题或者疾病来临时,由于认知水平,归因策略和应对模式上的不同,对事情的思考和行动也大不相同。尽管朋友希望能让对方看到自己现在的良好状态,借此鼓励患者,但成效不佳,反而有可能导致患者加深对自己的不满,更觉得自己不够好,显示出更多自卑和绝望的情绪。
作为家属,照顾抑郁症患者需要耐心、爱心和恒心,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有时积极倾听和温暖呵护,比话语更有效。另外,单凭一己之力很难见效,需借助亲朋和医生的整体力量去完成。成效好坏也不能单靠我们,还要依靠患者的配合、耐心和领悟。以合理的心态对待疾病是患者本人的责任,也是他的一种生命体验。
为什么要预防抑郁症复发
抑郁症不是一种因病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它是因长时间情绪低落,心情压抑,精神压力过大等等原因而造成的一种 心理疾病。目前因生活压力巨大,很多人都患有抑郁症。治疗抑郁症并不难,但若使抑郁症完全康复,治疗抑郁症后 预防其复发也是非常关键的。
有人会问,为什么病已经好了还需要服药治疗?因为服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巩固治疗的效果,预防病情的发作。
抑郁症是一种复发率较高的慢性疾病,复发率约在一半以上。而发作三次以上的患者,复发率甚至高达九成以上。也就是说十名抑郁症的患者大约有九名都会复发。抑郁症的复发率很高(这里主要指的是内源性抑郁症),随访20年可发现有26%的病人复发,随访30年可有57%的人复发。抑郁症病人还必须进行预防性治疗,特别是已有2次以上发作者。已有1次发作的病者,巩固的时期可比已有2次以上发作者为短。
那么何种类型的抑郁症患者复发率较高呢?通常在治疗过后,仍出现明显的抑郁情绪的患者复发率较高,或者长期的抑郁心境,或者有抑郁症复发病史的患者,这些患者复发率都较高。因此抑郁症的治疗是不会一蹴而就的,应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停药,造成抑郁症的复发。
长期头痛失眠小心抑郁症
公众羞于承认患上精神科疾病
14岁的婷婷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整天没精打采,而且还总说头疼,到医院就诊后被转到精神科,医生诊断孩子患上了抑郁症。婷婷妈妈听了非常不高兴,坚持反驳医生,说孩子不可能得抑郁症,只不过是最近心情不好,前不久被老师批评了,考试没考好……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高华教授接诊过许多这类病人,“病人的家属好像不是来看病的,而是跟医生做辩论,找各种合理化的借口,拒绝承认孩子患精神疾病的事实。”这是导致抑郁症诊断率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对抑郁症的不接受,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为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非常高。王教授生动的解释说,“抑郁症说起来就是三句话,往事不堪回首,前途一片黑暗,生不如死万念俱灰,情绪低落忧郁,感到绝望。”因此,病患家属及早发现病情,及早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三成以上抑郁症患者身体不舒服才就诊
中国人有一种传统的心理,没有人会因为不开心而去医院,肯定是有哪里不舒服了,比如头疼、睡不好,这才会去医院检查。因此,病人被误诊的情况不在少数,王教授介绍说,很多慢性疼痛的病人,后来都发现实际上是患有抑郁症,情绪不好,会造成全身不舒服,他所接诊的抑郁症患者,从其他科转诊过来的,至少占30%。
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也表示,抑郁症的漏诊率很高,很多抑郁症病人都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来看病的,消化科、心血管科、疼痛科的抑郁症患者尤其常见,如果这些疾病方面的医生有抑郁症知识,就会在排除相关躯体疾病之后,转诊到精神科,但遗憾的是大多数非精神科医生不了解这些,因此造成大量漏诊。
“我的抑郁症患者,大概有40%-50%从其他科室转来的,有的是医院转诊,有的是看不好了,听别人说可能是要到精神科,就过来了。这应该算是转诊率比较高的了,大部分综合性医院可能还不到这个水平。”贾教授说。
头痛看诊患者 1/3是抑郁症
“很多抑郁症患者会因为睡不着,头痛头晕,浑身不舒服到医院看病,临床见到最多的就是头痛头晕失眠,我们科因头痛来看诊的,1/3是抑郁焦虑、精神障碍引起的慢性头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科主任李焰生教授说。
针对当前抑郁症识别率低的状况,李焰生教授认为,这与我国的体制有关,“国外有经过培训的全科医生,他们能识别大部分疾病,然后转给专科医生看诊。我们的病人却是到处跑,小医院看不好换大医院,挂号小姐安排到哪个科室就是哪个科室,命运没有交给真正懂医术的人,比较混乱。将来如果能在社区推广全科医生,这种现象会得到很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