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刮出来的痧是什么 刮痧不出痧是正常现象吗
刮痧刮出来的痧是什么 刮痧不出痧是正常现象吗
中医专家解释说,不出痧不是因为刮的力量不够,而是体质偏虚,气血不够充盛,顶不出痧来。刮痧、放血都比较适于治疗实性体质的人和实性的疾病,比如嗓子疼、扁桃体发炎化脓等。刮出的痧、放出的血,其实是自己的气血宣透了出来,随着宣透把病邪带了出来。
中医讲“久病无实”、“久病必虚”,慢性病一般会导致气血不足,需要用补的办法,穴位贴或者是艾灸使用的药物都是温热的,再选择有补益作用的穴位,效果和吃补药类似。而急性病很多属于气血瘀滞,可以通过放血、刮痧等办法,通过激化矛盾驱邪。
如果在治疗头疼时刮不出痧,可以试试用吹风机里的热风对着脖子后面吹吹,人体和受风有关的穴位都在那个部位,吹热风有散风的效果。
因此,刮痧时不出痧,不要着急,更不要过久、过重刮痧以致出痧才罢休。
背部刮痧的方法是怎样的
刮痧要求:
肩背部的刮痧要求患者坐着背对医生。如果趴下的话,肌肉就会放松下来,刮的效果就不好了,这个最好就是坐着刮。首先我们要找到病灶所在,通过按压找到痛点,往往就是原发病灶部位。治疗时,对疼痛点施以弹拨、点压、按揉的刮法,以达到缓解痉挛、减轻疼痛、松解粘连、改善肩关节功能的效果。
刮痧做法:
采用端坐位,或双脚分开,刮颈部正中部位,采用直线刮法,手法要轻,移动速度要慢,从发际向下刮颈背部正中督脉巡行区,刮10-20次即可。如果病人偏瘦,颈部肌肉比较少,颈椎骨性凸出明显,可用刮痧板的棱角点压、按揉椎间隙,自上而下每个间隙按压10秒钟左右。然后沿直线刮颈背部。每侧20-30次,由于这里的肌肉比较多,手法力量可以加重一点,由轻渐重,最后3-5次再减轻。刮脊柱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巡行线区,用刮痧板的边角刮背部脊柱正中旁开2-4指的区域,从上往下刮拭,每侧刮拭20-30次即可。
肩背部的刮法一定要注意方向问题。很多人都是由上向下刮,实际上是错误的。应该顺着骨骼走向,由内向外来刮。否则刮到骨头上,出瘀血了,晚上睡觉都没法躺下。正确的方法是弧线刮法,也就是说刮痧的移动路线是弧形的,刮后体表出现弧线形的痧痕,操作时刮痧方向要按照肌肉走向或骨骼结构特点而定。此法适用于胸背部肋间隙、肩关节、膝关节周围以及面部等部位。
刮痧的力度
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先轻刮,然后逐渐加重,以人体能够承受为度,尤其是穴位部位。头面部刮痧就要很轻,肌肉不太丰满和骨关节明显的部位,刮痧应该在一个位置轻刮10-20次就可以了。
刮痧绝不要强求出痧。刮痧的程度应该本着这样一个原则,即通过刮痧使人体感觉到局部肌肉放松、全身舒适,绝对不可强求出痧。一般刮至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的斑点,或片状、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时就可以了,这些都是出痧的正常表现。
刮痧的周期
如果症状较轻,每天刮1次即可,如果症状较重,就应该采取多次轻刮法,也就是手法轻点,每天刮2-3次。
通过痧象看健康
痧象的形态和部位,对诊病、治疗、病程、预后判断上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出痧的部位:哪里出痧就代表与这里经脉相关的地方出问题了。比如背部心肺对应的位置出痧了,就说明他的心肺有问题。
出痧的颜色和形状:一般痧色鲜红,呈点状,多为表症,病程短,病情轻,刮痧取效快;痧色暗红,呈斑片状或瘀块,多为里症,病程长,病情重,刮痧取效慢。随着刮痧的治疗,痧象的颜色由暗变红、由斑块变成散点,说明病情在好转,治疗见效。感冒一般都是红的,关节疼痛是紫。
上面是对背部刮痧的方法是怎样的介绍,想要使刮痧得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就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只有掌握好方法才能够让我们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适合平时上班族经常久坐办公室保持一个姿势,容易导致身体疲劳平时可以用刮痧这种方法来改善一下,缓解疲劳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开背出痧了是排毒吗 一刮就出痧是什么原因
如果体验者一刮就出痧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
出痧和皮下出血差不多,对于部分人皮肤角质层较薄,脂肪层较少的,只要稍微触碰下皮肤,就可能出现淤血反应,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这种人刮痧切不可力度过大。
有的刮痧操作者用力较猛,导致皮下出血,也容易一刮就出痧,此时体验者也会觉得刮痧部位较为疼痛,而且随着痧的排出,疼痛感也并无消失,痛感持续时间较长。
通过刮痧可排出身体的寒湿、淤毒,如果自身寒湿较重的话,也可能出现一刮就出痧的现象,但这种现象还会伴随着痧的排出,感觉疼痛减轻甚至消失,人体舒适等表现。
部分人患有某种皮肤病,容易因外界刺激导致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渐至破裂形成局部瘀血或瘀斑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叫出痧,但此类人并不适合刮痧,可能影响病情发展。
刮痧的注意事项 注意刮痧后正常反应
接受刮痧治疗后,可能会出现下列正常反应:
1.刮痧局部皮肤表面出现瘀点、瘀斑或点状出血等反应,此属正常情况,患者不必惊慌,这种现象可在3-5天自行消散。
2.刮痧后2-3天内患处局部会有疼痛现象,这是正常反应。
3.刮痧后患者会很快赶到很舒服和轻松,好像疾病除去了一大半。
4.刮痧后患者会感到刮痧部位发热,并向全身传导。
中医刮痧的注意事项
刮痧可以让我们的毛细血管得到充分的扩张,有利于体内的汗孔打开、新陈代谢加快,令我们身体扶正祛邪。刮痧低治疗疾病有着很好的效果,日常生活中很多疾病都是可以通过刮痧来治疗的,例如感冒、头晕、腹胀等等。不同的疾病应该选择不同刮痧方法来进行治疗,这样才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刮痧并不是任何疾病、任何情况都可以进行的。在刮痧的时候应该选择安静的环境,然后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方法,并且在刮痧的时间也需要特别注意,时间过长会导致晕眩等情况发生。
刮痧如今已经走进的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了,但是很多朋友对于刮痧的注意事项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情况。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科普刮痧的注意事项。
刮痧的注意事项
一、刮痧环境要温暖并且避风
冬天刮痧的时候,室内气温一定不能够太低,最好不要再温度低的时候暴露出身体,避免疾病加重;夏天的时候,不能够一边吹风扇一边刮痧,或者是在通风口刮痧。
这主要是由于刮痧会令身体中的汗孔打开,如果在寒冷并且通风飞环境中进行,邪气就会通过打开的毛孔进入我们的体内,这样不仅不能够治疗疾病,反而会令疾病加重或者延伸出新的疾病。
二、刮痧后喝一杯热水
前面我们也说了,刮痧会令我们身体中的毛孔打开,这会会消耗掉我们体内的一些水分。所以,应该在刮痧之后和一杯热水,这样不仅能够补充我们身体中失去的水分,同时还有利于体内一些不好的东西排出。
三、刮痧后不能立即洗澡
为了避免刮痧之后风邪入侵,所以不能够立即洗澡。如果想要洗澡,那么最好在刮痧后3个小时再进行,因为在过了3个小时之后毛孔会闭合并且恢复原状。其实,在洗澡之后进行刮痧效果也很是不错呢!
四、根据情况选择刮痧的方法
这是刮痧的注意事项中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刮痧方法。如果患者的皮损处比较干燥,但是并没有发炎或者溃疡,那么可以直接在皮损处上进行刮痧;如果患者的皮损处出现了化脓、溃疡等等情况,那么就不能够在皮损处上直接进行刮痧,而是应该在皮损处周围进行。
五、患有糖尿病和静脉曲张的刮痧方法
如果患者是患有糖尿病或者是下肢静脉曲张的,那么刮痧的方法就应该特别注意了。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抵抗力比较的弱,体内的血管比较的脆弱,所以不能够使用泻刮法;
下肢静脉曲张:这种患者一般都有水肿的现象,所以应该选择用补刮法或平刮法从下往上进行,这样有利于促进患者体内的血液循环。
六、晕刮
所谓的晕刮,指的就是在刮痧的过程中出现晕倒的现象。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操作者没有了解刮痧的注意事项导致的。虽然说刮痧这种中医治疗手段非常的安全,并且没有副作用,但是由于手法的不正确、刮痧的时间过长等等就会出现晕刮的现象。
1、晕刮的原因
①患者过紧紧张和敏感;
②患者空腹或者是过度疲惫的时候进行刮痧;
③刮痧手法不当;
①刮痧时间太长,超过了半个小时。
2、晕刮的症状
晕刮一般都是在刮痧的过程中出现的,轻者主要出现头晕、脸色惨白、恶心想吐、冒虚汗、手脚冰冷等情况;严重者则是直接血压降低,并且昏迷。
3、晕刮的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了晕刮的现象,那么应该立即停止刮痧,然后安慰患者,缓解紧张的心情。可以给患者喝一些温开水,然后用刮板的角部按摩患者的人中穴,这样有利于缓解晕刮。
4、晕刮的预防
①准备工作要做好,对治疗者进行详细的解释;
②选择治疗者舒适的体位;
③不要再空腹和疲劳的时候进行刮痧;
④根据患者的体质来选择最适合的刮痧方法;
⑤掌握好刮痧的时间,不能够过长;
⑥治疗的时候应该随时和患者沟通,及时发现晕刮现象。
七、不是所有的刮痧都会出痧
并不是所有的刮痧都会出现痧的情况。出痧受到了很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例如患者的体质、室内的温度等等都会影响的。
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是实症和热症,例如血瘀之症,那么出痧的情况要比患有虚症和寒症来的多。出痧的多少和治疗效果并不完全程正比,只要刮痧的方法正确、部位正确,那么就是可以的。
是否出痧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并且以此来判断单次的刮痧是否有效。这是属于没有刮痧常识的行为。所以,在刮痧之前需要特别知道的刮痧知道注意事项。
八、刮痧治疗危重病人
我们都知道,刮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和保健的中医疗法。刮痧也是可以治疗危重病人。如果是患有急性疾病的患者,例如疾病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等,可以用经络全息刮痧法来治疗。
刮痧是我国先民发明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疾病,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很多疾病都有着很好的疗效,并且非常容易掌握,对于我们日常身体保健有着很好的作用。但是刮痧并不能够胡乱进行,否则很容易出现晕刮、甚至威胁到生命的情况。所以在刮痧之前,一定要了解刮痧的注意事项,让我们的生命多一份保障。
刮痧之后要注意什么 刮痧异常反应及处理
少数体质虚弱者如刮痧时间过长,刮痧后24小时内有疲劳反应。体质极度虚弱者如刮痧时间过长,刮痧后又不注意避风保暖,偶尔会出现感冒。出现上述情况,一般不须处理,只要注意休息即可很快恢复正常。注意避风保暖,准确掌握刮痧时间就不会出现疲劳、感冒现象。
晕刮是指在刮痧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晕厥现象。如空腹、熬夜后刮痧,或刮痧时间过长,手法不当,体质虚弱,敏感者,或出现晕刮。所以,在刮痧过程中,如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凉、恶心欲吐等晕刮现象,应立即停止刮拭,迅速让患者平卧,取头低脚高体位,让患者饮用一杯温糖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
刮痧后疼痛是什么原因
刮痧疼痛怎么回事?刮痧出现疼痛有两点:
1、刮痧手法不正确,不但给患者带来痛苦,更重要的不能达到治疗效果。
2、刮痧刺激到病灶时,一定会有疼痛感这是正常现象。无病灶的部位,刮痧是绝对不会有疼痛感。
专家提醒:刮痧出痧后 ,皮肤在2--3天内略有痛感,这是正常现象,在刮痧治疗中,无痛不一定没有效果,要想提高刮痧疗效,必须掌握手法和准确诊断病症及病灶部位,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怎么刮痧不痛
1、体位
舒适的体位可使被刮拭部位肌肉放松,有利于减轻疼痛、
2、刮拭角度
刮拭角度越小,疼痛感越轻。在疼痛感敏感的部位,刮拭角度小于15°可有效减轻疼痛。
3、速度
刮拭速度越快,疼痛感越重,速度越慢,疼痛感越轻。
4、按压力
保持按压力平稳,均匀,不要忽大忽小。
5、肢体用力点
刮痧操作时正确的肢体用力点有利于保持按压力平稳均匀。刮拭小面积时,一般肘关节、肩关节作为肢体的用力点。站立姿势刮拭大面积部位时,应双腿站稳,将双腿、腰部和上肢的力量用到手部,进行刮痧。
6、刮拭的面积和部位
作用力点越小,疼痛感越重。增大刮痧板与皮肤接触的面积可以减轻疼痛。
7、刮拭时间
在同一部位多次刮拭超过皮肤耐受度会造成局部损伤,引起疼痛,掌握好不同体质、不同病情的刮拭时间,交替刮拭经络穴位可以避免刮痧疼痛。
同时在刮痧的过程中和刮痧后还应注意: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
刮痧一定要用精油吗 刮痧一定要刮出痧吗
不一定。
刮痧并不是越多就越好,不出痧有时候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对于身体有问题的人群,在刮痧时以痧出透为好,且这些有问题的人群在刮痧时会更容易出痧。但如果是体质正常的话,往往不容易刮出痧,这时候刮痧部位呈现微红少许痧点即可。
刮痧越大力越好吗
很多人以为刮痧一定是感觉到疼痛难忍、刮得“惨不忍睹”才是最高境界。专家表示,其实这是错误观点,刮痧并非愈痛愈有效,也不是刮得又黑又紫才好。其实,刮拭部位出痧后呈现微红色或紫红色就可以停止。刮痧部位、力道等若掌握不当,片面追求出痧的颜色,不仅无效,还可以造成皮肉损伤。
一般来说,有问题的部位刮痧才会较痛且很慢才出现红瘀,褪色速度也慢。而正常的部位红得快褪色也快。刮痧部位、力道若不对,出现的皮肤红紫是微血管破裂的现象,不仅无效,还可能造成皮肉之伤。其实,无论是否为穴位经络部位,只要重复拍打、按压,本来就会产生疼痛。不健康的部位刮起来会感到不平滑,痛也只是“普通的痛”。
正常情况下,身体健康的年轻人,2~3小时痧痕就会褪去,大部分人最长一天内就消失了。即使年纪大、病重的人,也在2~3天内就能消失。但是如果使劲刮、乱刮,痧痕一两个星期都无法消去。有些人因刮不出痧而更使劲地用力,但是,除了方法错误外,刮不出痧也可能是最近常刮或者病得太严重而不易刮出痧。
另有些接受错误刮痧的患者,经历死去活来的疼痛后感觉很舒服,就误以为是刮痧奏效。其实所谓“痛”而后“快”,是身体受到重大刺激后,正常的生理反应。
背部刮痧的方法是怎样的
背部刮痧的方法
刮痧要求:
肩背部的刮痧要求患者坐着背对医生。如果趴下的话,肌肉就会放松下来,刮的效果就不好了,这个最好就是坐着刮。首先我们要找到病灶所在,通过按压找到痛点,往往就是原发病灶部位。治疗时,对疼痛点施以弹拨、点压、按揉的刮法,以达到缓解痉挛、减轻疼痛、松解粘连、改善肩关节功能的效果。
刮痧做法:
采用端坐位,或双脚分开,刮颈部正中部位,采用直线刮法,手法要轻,移动速度要慢,从发际向下刮颈背部正中督脉巡行区,刮10-20次即可。如果病人偏瘦,颈部肌肉比较少,颈椎骨性凸出明显,可用刮痧板的棱角点压、按揉椎间隙,自上而下每个间隙按压10秒钟左右。然后沿直线刮颈背部。每侧20-30次,由于这里的肌肉比较多,手法力量可以加重一点,由轻渐重,最后3-5次再减轻。刮脊柱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巡行线区,用刮痧板的边角刮背部脊柱正中旁开2-4指的区域,从上往下刮拭,每侧刮拭20-30次即可。
肩背部的刮法一定要注意方向问题。很多人都是由上向下刮,实际上是错误的。应该顺着骨骼走向,由内向外来刮。否则刮到骨头上,出瘀血了,晚上睡觉都没法躺下。正确的方法是弧线刮法,也就是说刮痧的移动路线是弧形的,刮后体表出现弧线形的痧痕,操作时刮痧方向要按照肌肉走向或骨骼结构特点而定。此法适用于胸背部肋间隙、肩关节、膝关节周围以及面部等部位。
刮痧的力度
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先轻刮,然后逐渐加重,以人体能够承受为度,尤其是穴位部位。头面部刮痧就要很轻,肌肉不太丰满和骨关节明显的部位,刮痧应该在一个位置轻刮10-20次就可以了。
刮痧绝不要强求出痧。刮痧的程度应该本着这样一个原则,即通过刮痧使人体感觉到局部肌肉放松、全身舒适,绝对不可强求出痧。一般刮至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的斑点,或片状、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时就可以了,这些都是出痧的正常表现。
刮痧的周期
如果症状较轻,每天刮1次即可,如果症状较重,就应该采取多次轻刮法,也就是手法轻点,每天刮2-3次。
通过痧象看健康
痧象的形态和部位,对诊病、治疗、病程、预后判断上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出痧的部位:哪里出痧就代表与这里经脉相关的地方出问题了。比如背部心肺对应的位置出痧了,就说明他的心肺有问题。
出痧的颜色和形状:一般痧色鲜红,呈点状,多为表症,病程短,病情轻,刮痧取效快;痧色暗红,呈斑片状或瘀块,多为里症,病程长,病情重,刮痧取效慢。随着刮痧的治疗,痧象的颜色由暗变红、由斑块变成散点,说明病情在好转,治疗见效。感冒一般都是红的,关节疼痛是紫。
刮痧不出痧是正常现象吗
中医专家解释说,不出痧不是因为刮的力量不够,而是体质偏虚,气血不够充盛,顶不出痧来。刮痧、放血都比较适于治疗实性体质的人和实性的疾病,比如嗓子疼、扁桃体发炎化脓等。刮出的痧、放出的血,其实是自己的气血宣透了出来,随着宣透把病邪带了出来。
中医讲“久病无实”、“久病必虚”,慢性病一般会导致气血不足,需要用补的办法,穴位贴或者是艾灸使用的药物都是温热的,再选择有补益作用的穴位,效果和吃补药类似。而急性病很多属于气血瘀滞,可以通过放血、刮痧等办法,通过激化矛盾驱邪。
如果在治疗头疼时刮不出痧,可以试试用吹风机里的热风对着脖子后面吹吹,人体和受风有关的穴位都在那个部位,吹热风有散风的效果。
因此,刮痧时不出痧,不要着急,更不要过久、过重刮痧以致出痧才罢休。
刮痧保健的误区
误区一、刮痧会把血管刮破了,是对身体的损伤
不少人拒绝刮痧,觉得它会对血管造成损伤,形成淤血。痧确实是从血液中渗漏出来的,但血管并没有损伤。刮痧停止时,出痧也停止。说到淤血,也是多虑。假如人体内出现淤血,会产生疼痛,引起运动障碍。而刮痧出现痧斑后,不但能减轻疼痛,而且身体运动自如。研究证实,痧是从管壁最薄的微血管中渗漏出来的。微血管是微循环部位的血管,只有一层内皮细胞,本身就具有通透性。
当人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减弱、代谢产物潴留、免疫机能异常、炎症与结缔组织病变时,会造成微循环障碍、代谢产物积聚。刮痧时刮板向下的压力会使含有体内毒素的血液从通透性紊乱的毛细血管壁渗漏出来,在皮肤下形成我们所看到的“痧”。少量的出痧不仅不会造成组织损伤,还会改善局部微循环。
误区二、刮痧仅仅是治疗手段
很多人只有在发热或某个部位疼痛时才想起刮痧,这就有点小看刮痧的作用了。刮痧不仅可以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还可以清洁体内环境,有防病保健、美容养颜等多种作用。健康的人,微循环正常,刮拭后不出痧;处于亚健康状态、有潜伏病变及已患病的人刮拭后会出痧。微循环障碍的部位、程度、性质不同,痧的部位、颜色、形态亦不同。刮痧将经脉缺氧、气滞血淤的程度以“痧”的形式呈现在体表,可以让医师直观地了解病变,这就是出痧的诊断作用。
误区三、没有病的人不能刮痧
微循环障碍是亚健康和疾病发生早期的病理变化,而活血化淤、活化细胞、排毒解毒、改善微循环,正是刮痧疗法的特点。刮痧疏通经络、畅达气血、激发和调节经络脏腑功能,能及时消除隐患,早期发现、治疗潜伏的疾病,避免亚健康向疾病转化,是保持健康体魄、延年益寿的好方法。
误区四、刮痧一定很疼
掌握了正确的刮痧技巧,刮痧是不疼的。①被刮拭者应选择舒适的体位,使刮拭部位肌肉放松;②刮痧板与刮拭方向形成的角度应小于45度,刮拭角度越小,速度越慢,疼痛越轻;③避免生硬按压,做到柔中有刚;④刮痧时不全都用腕力,必要时肘关节、肩关节均可成为用力点;⑤应多种刮拭手法、方法相结合;⑥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刮拭;⑦每次刮痧不超过30分钟。
误区五、随便找个工具就能刮痧
刮痧器具包括刮痧板和润滑剂。刮痧板的材质应没有副作用,可选择水牛角、玉石、砭石等。身体刮痧润滑剂选择油剂,面部刮痧选择乳剂,可以有效保护皮肤,提高疗效。
误区六、什么人都能刮痧
任何一种疗法都不能包治百病,刮痧也有禁忌症。诊断不明确的疾病或急性病、危重病患者应交给医生诊治或在医生指导下刮痧。过度疲劳、空腹或大汗、大出血后不宜刮痧。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过敏性紫癜、白血病等病人不能刮痧。骨折的部位在痊愈之前,也不能刮痧。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的体表不能刮痧。月经期的女性下腹部慎刮,孕妇下腹部禁刮。肝肾功能衰竭者也不能刮痧。
刮痧后1~2天局部出现轻微疼痛、痒感等属正常现象;出痧后30分钟忌洗凉水澡;夏季出痧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冬季应注意保暖。
刮痧疗法具有严格的方向、时间、手法、强度和适应证、禁忌证等要求,如操作不当易出现不适反应,甚至病情加重,故应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或遵医嘱,不应自行在家中随意操作。
刮痧警惕六大误区
误区一、随便找个工具就能刮痧
刮痧器具包括刮痧板和润滑剂。刮痧板的材质应没有副作用,可选择水牛角、玉石、砭石等。身体刮痧润滑剂选择油剂,面部刮痧选择乳剂,可以有效保护皮肤,提高疗效。
误区二、刮痧仅仅是治疗手段
很多人只有在发热或某个部位疼痛时才想起刮痧,这就有点小看刮痧的作用了。刮痧不仅可以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还可以清洁体内环境,有防病保健、美容养颜等多种作用。健康的人,微循环正常,刮拭后不出痧;处于亚健康状态、有潜伏病变及已患病的人刮拭后会出痧。微循环障碍的部位、程度、性质不同,痧的部位、颜色、形态亦不同。刮痧将经脉缺氧、气滞血淤的程度以“痧”的形式呈现在体表,可以让医师直观地了解病变,这就是出痧的诊断作用。
误区三、没有病的人不能刮痧
微循环障碍是亚健康和疾病发生早期的病理变化,而活血化淤、活化细胞、排毒解毒、改善微循环,正是刮痧疗法的特点。刮痧疏通经络、畅达气血、激发和调节经络脏腑功能,能及时消除隐患,早期发现、治疗潜伏的疾病,避免亚健康向疾病转化,是保持健康体魄、延年益寿的好方法。
误区四、刮痧会把血管刮破了,是对身体的损伤
不少人拒绝刮痧,觉得它会对血管造成损伤,形成淤血。痧确实是从血液中渗漏出来的,但血管并没有损伤。刮痧停止时,出痧也停止。说到淤血,也是多虑。假如人体内出现淤血,会产生疼痛,引起运动障碍。而刮痧出现痧斑后,不但能减轻疼痛,而且身体运动自如。研究证实,痧是从管壁最薄的微血管中渗漏出来的。微血管是微循环部位的血管,只有一层内皮细胞,本身就具有通透性。
当人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减弱、代谢产物潴留、免疫机能异常、炎症与结缔组织病变时,会造成微循环障碍、代谢产物积聚。刮痧时刮板向下的压力会使含有体内毒素的血液从通透性紊乱的毛细血管壁渗漏出来,在皮肤下形成我们所看到的“痧”。少量的出痧不仅不会造成组织损伤,还会改善局部微循环。
误区五、刮痧一定很疼
掌握了正确的刮痧技巧,刮痧是不疼的。①被刮拭者应选择舒适的体位,使刮拭部位肌肉放松;②刮痧板与刮拭方向形成的角度应小于45度,刮拭角度越小,速度越慢,疼痛越轻;③避免生硬按压,做到柔中有刚;④刮痧时不全都用腕力,必要时肘关节、肩关节均可成为用力点;⑤应多种刮拭手法、方法相结合;⑥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刮拭;⑦每次刮痧不超过30分钟。
误区六、什么人都能刮痧
任何一种疗法都不能包治百病,刮痧也有禁忌症。诊断不明确的疾病或急性病、危重病患者应交给医生诊治或在医生指导下刮痧。过度疲劳、空腹或大汗、大出血后不宜刮痧。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过敏性紫癜、白血病等病人不能刮痧。骨折的部位在痊愈之前,也不能刮痧。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的体表不能刮痧。月经期的女性下腹部慎刮,孕妇下腹部禁刮。肝肾功能衰竭者也不能刮痧。
刮痧后1~2天局部出现轻微疼痛、痒感等属正常现象;出痧后30分钟忌洗凉水澡;夏季出痧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冬季应注意保暖。
刮痧疗法具有严格的方向、时间、手法、强度和适应证、禁忌证等要求,如操作不当易出现不适反应,甚至病情加重,故应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或遵医嘱,不应自行在家中随意操作。
孕妇可以刮痧吗
刮痧后一定会出痧吗
刮痧后皮肤表面会出现红、紫、黑斑或黑疱的现象,称为“出痧”。这是一种刮痧后出现的正常反应,数天后可自行消失,不需作特殊处理。红斑颜色的深浅通常是病症轻重的反映,较重的病,“痧”就出得多,颜色也深。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刮痧的工具使用哪一种最好
只要是边缘比较圆滑的东西,如梳子、调羹等,都可以用来刮痧。当然,如果长期使用或作为治疗,还是用正规一些的刮痧板比较好。刮痧板选用天然水牛角为材料,对人体肌表无毒性刺激和化学不良反应,而且本身是一种中药,具有清凉解毒,活血和润养作用。刮痧之前,为防止划破皮肤,还要在皮肤表面涂一层润滑剂,最好采用专门的刮痧油。如果应急的话,可以偶尔以菜油、水等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