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笔者曾在虹桥机场遇到一个来接孙女的老人。老人告诉笔者,他的孙女独自一人从美国佛罗里达州来爷爷家度假。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到上海,光是飞行就需要十多个小时,还要在中途换机。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小女孩才8岁。
笔者问老人:“孩子这么小,出远门你们放心吗?”老人说:“孩子要放养,因为毕竟以后他们还是要到社会中去经历风雨的。父母再不放心,也不能替孩子解决所有事情。生命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他们的。我们可以爱他们,但不能代替他们生活。”
这位老人温文尔雅,一看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很快,他的孙女出现了,拖着一个比她自己还大的箱子,一点也不娇气。她看到了爷爷,高兴地跑了过来,看到笔者的时候,很自然地打招呼,“Aunt,NicetoseeyouoIamSantt)ro”看来这个孩子的独立能力真的很强啊。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美国教育家罗伯特博士也提出,现代孩子教育有十大目标,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独立性。一个孩子在长大后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具备独立性,要具备能够独立思考、选择、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以这些为基础,才能应对各种生活的挑战,否则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老鹰把自己的孩子推下山崖,推到风中,这是一种大爱。因为这是培养小鹰独立性的前提。在小鹰嗷嗷待哺的时候,老鹰不辞辛苦觅食喂食。当小鹰的翅膀能够抗击风暴的时候,老鹰就毫不犹豫地将小鹰赶出家园。因为老鹰明白,爱不能代替生活。物竞天择,这是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都遵循的真理。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参与竞争的条件。父母可以爱孩子,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尽可能多的有利条件,但是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去竞争。所以说,父母一方面要给予孩子爱,另一方面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爱和独立性不能画等号,独立性比爱更重要。
孩子的独立性不是立等可取的,而是在生活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父母就应该多为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不要事事包办,也不能在关键时刻舍不得放手。一般来说,孩子在两岁后,父母就应该帮助孩子逐步学会自己吃饭、穿衣、收拾玩具等,通过做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帮助孩子逐渐树立独立意识。可惜的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重要性,他们自愿成为孩子延长的“手”“脚”“眼睛”和“嘴巴“,不愿意放手。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千万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因为孩子没有做好某件事就让孩子重新回到自己的羽翼下。对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孩子任何独立的尝试,就要坚决放手,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即使结果不理想,父母也要给予及时的认可和赞许,让孩子的独立性得到肯定和加强。
另外,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间,去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和应对生活变化的能力。当一个孩子得到充分锻炼后,独立性得到提高,他就会有信心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雨。
专家支招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和成年人一样,他们需要有机会来自己作决定,来锻炼自己的决策能力,体会自主选择的快乐。所以无论父母怎样担心,也应该给孩子充分的选择权,从小就培养好孩子的决断能力。例如,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样的衣服,而不要根据自己的喜恶来强迫孩子;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的业余爱好,而不要根据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安排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怎样教育孩子独立
怎样教育孩子独立
1、怎样教育孩子独立之尊重并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一岁的孩子就有了独立意识的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饭,自己搬小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臆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上街买东西,自己洗碗。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并支持、鼓励他们:“你只要好好学,一定能做好!”千万不能泼冷水:“你还小,干不了!”
2、怎样教育孩子独立之帮助孩子克服依赖的心理
家长的过分宠爱,反而使孩子原先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会不愿意去做,碰到一些困难就喊爸叫妈,完全依赖他人。因此,父母、长辈必须改变包办代替的做法,使孩子克服依赖他人的心理。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帮他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
3、怎样教育孩子独立之给孩子一个困难自己去解决
困难家庭的生存环境,为孩子创造了艰苦锻炼的条件。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在顺境下如何成功的教育孩子,的确是当前急需探讨的问题。有经验的家长多是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优秀品质。
4、怎样教育孩子独立之给孩子一个权利自己去选择
把有些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但是要在事前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且还要教育他,如果是自己选择了,自己就要负责任。如果家长带孩子去少年宫报名,可先让她看看小组活动,本来家长的意愿是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发现她在舞蹈组门口看得出了神再也不走了。此时,家长可尊重孩子的选择,但要求她对自己的选择要负责,一定要坚持一个阶段,把舞蹈学好。
培养孩子独立的好处
1、帮助孩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像是让孩子自己穿衣服、洗脸、脱鞋子、吃饭、整理玩具等,会增加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并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在孩子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还能增进肌肉发展和动作协调,也能提高孩子题解决的能力。
2、培养孩子独立负责的态度
孩子如果能够独立完成一些事情的话,那么他在生活中就会比较独立,当孩子发现,只要自己一个人也能完成一些事情后,也容易变得有自信,这对孩子培养负责独立的态度也很有帮助。
3、孩子会变得更坚强
一个在父母保护下成长的孩子,以后遇到困难会怎么面对呢?大概会跑回去请父母帮忙吧。而遇到父母也帮不了的问题,就只能被困难打倒。而从小就能够独立的孩子,就算面对困难也会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撑过去,就在这一次次的磨练中,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坚强、强大。
怎样教育孩子感恩
1、让孩子从感恩父母做起
父母应该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如今不少孩子聚在一起往往吹嘘自己的父母地位怎样显赫,怎样日进斗金,却不愿讲父母真实的工作状况。事实上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更不知道父母的钱是何等的来之不易。
2、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
如果父母总能把每件事做得又快又好,那么孩子就没有机会插手帮忙。久而久之,孩子便习惯了接受,他所有的需要都被父母无条件地满足了,理所当然地认为什么事情都应该先满足他,认为别人的给予都是应该的。
3、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学会感恩
家庭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场所,孩子经历着、感受着家庭的一日生活所带给他们的一切体验。如果父母能很好地利用这一契机,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识恩、知恩,培养他们的识恩、知恩的能力和心向,必将取得很好的效果。
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怎么办 带孩子熟悉环境
如果条件允许,推荐家长抽时间提前带孩子到幼儿园附近参观,特别是孩子以后主要会生活的区域。
鼓励孩子碰一碰,摸一摸。就像小狗到处撒尿一样,孩子走一圈,到处触摸一下,能建立跟环境的初步归属感。也可以带孩子认识老师及其他小朋友,看看幼儿园里大型户外运动玩具,同时多让孩子到家庭附近的社区或是公园玩耍。慢慢培养孩子独立性。
小学生睡眠不足的改善方法
1、学龄期儿童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5周岁后孩子就没有白天睡觉的需求。
2、要让孩子养成合理的睡眠作息时间,并遵守这一作息时间表。
3、午休不宜超过45分钟,否则可能会影响孩子晚上的睡眠。
4、儿童晚上睡觉时,卧房内应保持安静、无灯光及舒适。
5、儿童卧房里不要摆放电脑、电视及电话一类可能会影响睡眠的东西。
6、儿童要不要与父母同睡,在科学上没有定论,主要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各有利弊。西方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性,独睡只是其中一部分。中国家长不必全套照搬,如果白天仍是传统教育方式,晚上却要求孩子独立,显然孩子难以接受。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1、让孩子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
首先,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参与家务劳动开始,给他们更多机会、时间去独立操作家务和课余各项劳动,使他们的生活空间得到拓展,动手能力得以提高,从而体会到独立成功的快乐。比如说可以试着你你的孩子自己动手做他们喜欢吃的食物。
2、让孩子去观察和学他们能看到的一切
家长应该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手去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思考,帮助孩子真正建立起独立的人格意识和尊严感。
3、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动向
孩子想学独立时,父母要及时了解到孩子独立的需要,而且能够给他表现的机会与合理的引导。父母的理解、放手、鼓励与赞许正是对孩子独立的支持。
4、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父母家长不能事事都陈帮自己的孩子做,要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养成独立的习惯,让他们从小就学会自己起床,然后穿衣、洗脸,自己背书包,自己吃饭。总之,家里不能将孩子当成中心,不能所有的人都围着他忙得团团转,而他只是站在那里观望与等待,而要让他们自己动手,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让孩子提出对自己的主意和意见
家长应该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与父母平等的个体进行交流,尊重和了解自己的孩子。有不少家长经常说的话就是“你还是个小孩,你懂什么”?这样的家长很少与孩子交流,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就行了,什么都替孩子决定,很少问孩子愿意做什么,不去征求孩子对事情的看法和意见,这样父母就无法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无法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所以也无法赢得孩子的信任。
6、遇到困难自己努力解决
每一个人出生之后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父母不要在孩子一遇到困难时就迫不及待地去帮助,比如,孩子摔倒了,马上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孩子吃饭把饭撒在桌子上,马上就批评孩子,然后连忙给孩子喂饭,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无能、感到自卑,从而失去探索世界、尝试新任务的勇气。
7、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要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你的一举一动,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先从你自己独立自主做起。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他不再被动地听任成人摆布,他对成人的指示和安排有越来越大的选择性。尤其是两岁之后的孩子,就开始闹自立,经常说“让我自己来——”不让喂,吃饭要自己吃,但又不会正确用勺,撒得满脸满身;当成人帮他把被子叠起来时,他偏要“自己来叠”,只好重新打开,让他自己来,当成人把他从椅子上抱下来的时候,他会说“我自己下”!然后重新上到椅子上,自己再下来。有时候,故意做一些成人禁止过的事情,如中午大家都休息了,妈妈告诉他:“要轻轻的,别吵醒了别人。”他却故意大声叫妈妈,连叫几声,随即为自己的恶作剧得意地大笑。这些都是孩子在第一个转折期出现的新问题,是“闹自立”的具体表现。闹自立常常使成人很烦,吃饭时他自己吃得又慢又脏,有时还故意气人,容易引起成人“发火”,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发展中的“危机”。所以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关键。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关键是掌握教育的分寸和技巧不能不管,也不能多管。既然说孩子,自然是非常幼小,而且还处于独立性的萌芽阶段,不能约束过多。如果父母管得过严、过多,如孩子自己想干,父母们却说耽误时间,或者找其他的原因,偏偏不让孩子干,会使孩子刚刚出现的独立性萌芽,就被扼杀了,很多父母把孩子要自己做事的愿望看作是不听话或淘气,加以斥责,这更是不对的。要珍惜孩子的独立性,鼓励孩子“自己来……”,否则,过了这个关键期,孩子就会失去独立活动的积极性,养成事事依赖成人、懒于思考和动手的不良习惯,也会使孩子做事缺乏自信心。长期受压制、限制也会使孩子情绪不安、暴躁,易对小朋友产生攻击性行为。培养孩子的独立不等于“不管”显然,不管不可取的,应教育孩子使其懂得初步的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并且再让他们逐渐学会约束自己。如果让孩子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会使孩子执拗任性,独断专行,不能和别人和睦友好相处。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将使孩子很难适应将来的工作,将来的社会。孩子的心理发展可以说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一步一步来,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否则的话,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孩子的“独立性”危机,导致孩子的脾气暴躁,情绪不安,执拗任性,缺乏自信,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等这样的不良人格。
孩子太依赖父母怎么办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在孩子身上,在父母身上,孩子依赖父母,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当培养孩子这种独立,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和人格,如果家长一味全部代替了,一种溺爱,那么孩子就放弃了自己做事的权利。比如说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之下能自己做点什么,在孩子能做的时候,家长给予鼓励,然后引导孩子去做些事情。那么这个就是说平常生活当中,
第一:孩子要跟父母,我觉得分开来住,让自己能有一独立的空间;
第二:那么能让家长培养孩子做自己热爱做的事;
第三:孩子遇到了问题,父母要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来决定,给他以支持,让孩子觉得父母永远在你身边,是你的支柱但是不要让孩子认为离开父母什么都干不了。
学龄前儿童性格特征及家庭影响
一、学龄前儿童的性格特征
1、求知欲强:爱学习,有各种各样的兴趣,注意力比较稳定,善于把开始的事一直做到底。
2、富于友爱感:爱和其它小朋友一起玩,玩时能友好相处,善于把自己的愿望与集体相结合。
3、爱劳动:自主能力强,穿衣、吃饭都要求自己做,主动帮成人做事。
4、有同情心:关心老人,愿意帮助他人,不欺侮比自己小的孩子。
5、道德感和美感:具有爱人民、爱祖国的萌芽,喜爱唱歌、跳舞、朗诵诗等。
6、克服困难的态度:遇到困难努力去克服,并想出办法去完成任务。
7、独立性逐步得到发展。
二、对学龄前儿童性格的培养
1、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2、培养独立性:一是日常生活的独立性(如自己洗脸、穿衣、吃饭等);二是精神生活方面的独立性(如人际交往、自信心等)。
3、培养果断性:即在遇到困难时,能明确而及时地做出决定,这需要有勇敢、沉着冷静的性格,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培养。
4、培养坚持性:平时要培养儿童坚持完成作业,坚持为集体做事的性格。
5、培养自制力:要将其与培养自觉性联系起来,明确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养成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好习惯。
6、培养交往能力:培养小孩子和别人相处好,多照顾别人,要从小训练,认真去做。
三、家庭因素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1、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比较民主,则孩子独立、大胆、机灵、善于与别人交往协作,有分析思考能力;父母过于严厉,经常打骂,孩子则顽固、冷酷无情、倔犟或缺乏自信心及自尊心;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就任性、缺乏独立性,情绪不稳定、骄傲;父母过于保护孩子,则孩子被动、依赖、沉默、缺乏社交能力;父母教养意见有分歧,孩子就警惕性高,两面讨好,易说谎,投机取巧;父母支配型教养孩子,孩子就顺从、依赖、缺乏独立性。
2、家庭气氛
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相反,父母间的争吵、隔阂、猜疑甚至关系破裂(父母离异或父母病故)青少年犯罪率高。
3、家庭结构
有研究表明,来自两代人家庭的儿童在好奇心、坚持性、伙伴威望、与人关系及对劳动态度上均优于来自三代人家庭的儿童。这主要与三代人家庭中祖(外祖)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等因素有关。
4、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
在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普遍的社会,如果不注重对独生子女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教育,很容易使他们形成任性、不关心别人、自私等不良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