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患者如何锻炼不伤身
心脏病患者如何锻炼不伤身
锻炼宜自下而上
一项研究发现,在同样输出量的情况下,上肢活动时的血压比下肢活动时高一些。比如,哑铃、拉力器、单双杠、网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更容易引起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这是因为上肢肌肉活动时,肌肉血管舒张,而其他活动量小的肌肉血管则会收缩,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另外,上肢的血液供应增加,更容易分流心脏的血液,加重心脏负担。因此,心脏病人在锻炼时,最好从下肢锻炼开始,步行就是比较好的方法,如果症状较重,可以慢速行走(30~50步/分钟);如果症状较轻,可以快速行走(超过90步/分钟)。坚持锻炼3~6个月之后,可以进行有上肢运动的锻炼,比如慢跑、跳交谊舞、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等。
锻炼要有运动处方
此类患者最好按照运动处方锻炼,如果自行运动,很可能出现运动过量或运动方式不当,导致病情恶化。对于病情较轻的心脏病患者来说,可以根据自身感受(不出汗、无胸闷气喘),以及心率(低于100次7分钟),自己制订运动处方,并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处方包括运动强度、频率、时间、类型四个方面,最好选择能长期坚持的有氧运动。
锻炼应避开“早高峰”
心脏病发作有明显的时间规律,每天上午6~9点是发作的“早高峰”,尤其是心绞痛和猝死往往发生在上午9点左右。主要原因是,早上人体相对缺水,血液黏稠,易形成血栓。同时,上午的血压在一天当中最高,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或破裂,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因此,心脏病患者的锻炼,最好避开这个高峰时段,以安排在下午或晚上为宜。需要提醒的是,对于心脏病初愈的患者来说,越早进行康复锻炼,恢复的效果越好,一般在发病一周后即可开始锻炼,且至少坚持6个月以上。
锻炼要有规律
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不能坚持规律运动的心脏病患者,其疾病复发率超过40%。而长期坚持规律运动的患者,血压下降幅度可达15毫米汞柱,让复发率大大降低。运动有规律,首先要定量,每周最好运动3~5天,运动后心率控制在不超过110次7分钟(无胸闷气喘)为宜。其次,不妨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锻炼。先做准备活动5~10分钟。然后开始正常运动,如步行、慢跑等,持续15~30分钟(也可以根据心率适当延长)。最后进行10分钟的放松活动,让心跳慢慢恢复到正常程度。
颈椎病患者锻炼方法
提托头颈
患者站立,头稍微后仰,双手交叉托于头后方,向上提托头颈,一张一驰重复30-50次,配合胸背部后仰,以活动脊柱的上部及胸廓、肩背等部位,达到放松关节的效果。
与颈争力
患者站立,双手叉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反复做抬头、低头活动,胸部保持不动,抬头时应尽量上抬,低头时,下颌尽量内收,动作幅度由小到大。
往后观望
患者站立,双手叉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眼平视,头颈部反复向左右旋转,活动范围不要过大,重复20-30次。
颈项侧弯
患者站立,双手叉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做颈椎侧弯活动,重复20-30次。
前伸探海
患者站立,双手叉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头颈部前伸并侧转,窥探前下方,犹如向海底窥探物体一样,左右交替进行。
回头望月
患者站立,双手叉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头颈转向身后,如同观看身后天空中的月亮。左右交替进行,反复15- 30次。
心脏病患者为什么不要盲目进行锻炼
一、清晨睡醒时不要立即起床。先用手在心前区和胸部,‘做5—10分钟的自我按摩,然后轻轻活动四肢,待感觉比较舒适时再起床;起床后先饮一杯水,以补充体内水分。降低血液粘滞度,有助于防治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发作。
二、清晨出门时衣着要既轻又暖,避免因衣着过重而增‘加心脏负担,因寒冷刺激而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同时,避免匆忙赶路,尽量减少或避免长时间顶风走路,也是减少心脏负荷、防止心脏病发作的有效方法。
三、一锻炼时要避免情绪激动。心脏病患者一般不要参加·竞赛,而即使参加一般性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做体操、打太极拳等,也要遵循缓慢柔和的原则,运动量不宜大。目前认为,4O岁以上的心脏病患者,锻炼时最高心率以不超过100—120次/分为宜。
四、锻炼中要注意自我感觉。一旦出现气促、眩晕,应暂·停锻炼,休息调整。如果出现极度疲乏感、胸痛、左上臂和左颈部压迫感或疼痛感、胸闷、透不过气来等感觉时,则应立即请医生检查诊治。
五、锻炼后要避免吸烟和洗热水澡。医学实验证实,心脏已/有一个运动后心肌易损期,易因吸烟使血中游离脂肪酸上升和释放儿茶酚胺,加上尼古丁的作用而诱发心脏意外。
颈椎病患者锻炼方法
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放射到头枕部或上肢,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严重者四肢瘫痪,患者需要积极锻炼,以缓解症状。
提托头颈
患者站立,头稍微后仰,双手交叉托于头后方,向上提托头颈,一张一驰重复30-50次,配合胸背部后仰,以活动脊柱的上部及胸廓、肩背等部位,达到放松关节的效果。
与颈争力
患者站立,双手叉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反复做抬头、低头活动,胸部保持不动,抬头时应尽量上抬,低头时,下颌尽量内收,动作幅度由小到大。
往后观望
患者站立,双手叉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眼平视,头颈部反复向左右旋转,活动范围不要过大,重复20-30次。
颈项侧弯
患者站立,双手叉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做颈椎侧弯活动,重复20-30次。
前伸探海
患者站立,双手叉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头颈部前伸并侧转,窥探前下方,犹如向海底窥探物体一样,左右交替进行。
回头望月
患者站立,双手叉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头颈转向身后,如同观看身后天空中的月亮。左右交替进行,反复15- 30次。
心脏病人如何锻炼
1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患有心脏病的人游泳的问题,心脏病人在游泳之前一定要做好热身运动,游泳次里的水温最好是和室温差不了多少,这样可以减少心脏受到的刺激,还有就是在游泳的时候,速度不要太快。
2其次就是对于运动的心脏病人来说,平时运动需要注意这些问题,就是在运动时,心跳加快但不胸闷,还有就是在跑步中还能吹口哨,不出现大口喘息的情况,在运动的第二天不会感觉很累,如果出现这些情况的话,最好是及时的休息。
3对于患有心脏病的老年人来说,对心脏有好处,并且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是一些有氧运动,比如说是慢跑,大太极,适当的骑自行车的话,都是很不错的有痒运动,但是这些运动的时间最好不要太长,半个小时休息一下是比较好的。
心血管病人的健康运动方式
高血压患者宜选游泳
等张性运动可锻炼血管舒张和收缩
在高血压治疗中,生活方式的干预比药物治疗更重要,运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式。有报道指出,高血压患者适宜散步、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因为这些运动项目均为动态的等张性运动,可通过全身肌肉的反复收缩,引起血管的舒张和收缩,促使血压下降。其中,游泳比较消耗热量,每20分钟蝶式游泳可以消耗470千卡的热量,对于合并肥胖的患者更有效。
运动量方面,应以心脏负荷的50%左右为宜,即运动时脉搏保持在110次/分钟左右。每天1次,每次30~60分钟,避免参加竞争性或剧烈性质的运动项目。
心脏病患者锻炼要谨慎
查明心功受损程度再运动
健康人要提高心脏功能,可以选择较大的运动量,但已患心脏病的患者则要谨慎,应根据心功受损程度来选择运动形式及运动量。
一般来说,一二级心功能不全的轻症心脏病患者可从事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运动时脉搏限定在每分钟104~120次左右。我国学者提倡,中老年人患者进行太极拳锻炼,并注意心静、体松、气和,持之以恒,有助疾病康复。而心绞痛发作频繁的病人不宜进行体育活动,先以休息为主,等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做些气功等轻微活动,原则上以不增加心跳次数为度。
心脏病人不宜上午运动
心脏病患者运动要讲科学
冠心病人不能光靠药物治疗,应该采取综合疗法,运动是其不可缺少的。临床实践证明,各种类型的运动均可改善冠心病人的病情,但以有氧代谢运动效果最佳。所谓有氧代谢运动,系大肌肉群的运动,例如慢跑、游泳、快走、打太极拳、骑自行车等。这些全身性运动主要是锻炼与吸氧有关的器官和组织(如心、肺和血管),运动中有力而加快的呼吸,使肺吸入更多的氧气供心脏及心血管利用,从而促进新陈代谢,加速冠状动脉和心肌病变的恢复。不仅如此,坚持有氧代谢运动,还可使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有降低血中胆固醇水平的作用,它能把沉积在血管壁上胆固醇肃离并转运出去,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软化血管。而且,冠心病人坚持有氧代谢运动,可提高心脏的应变力,减少心源性猝死的机会。
冠心病人参加有氧代谢运动,科学合理的作法是从小运动量开始,遵循缓慢柔和的原则,逐步增加运动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临床实践表明,40岁以上的心脏病患者,锻炼时最高心率以不超过每分钟120次为宜,有心绞痛史患者锻炼时的最高心率宜在110次以下。过快过强地提高运动强度,都有可能导致运动时危险性增加。
为了安全从事有氧代谢运动,开始运动之前,冠心病人应常规作静息时的心电图;平时静坐过多的职业,应作运动试验,即在踏车或在活动平板上行走时进行心电图的监测与记录。征得医生的同意后方可实施运动计划。在运动中一旦出现胸闷、胸痛、极度疲乏或其它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求助于医生。
对冠心病人来说,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下午,下午运动比较安全。 因为心血管病人每日上午6~12时容易出现缺血损伤和心律失常,若在这段时间从事加重心脏负荷的运动,自然更易发生意外。
损伤后的骨关节康复锻炼的目的
损伤后的骨关节康复锻炼的目的
1、保持锻炼者已经获得的良好身体状态,使其一旦伤愈便能立即投人到正常的体育锻炼中去。
2、防止骨关节炎患者因停止锻炼而引起的各种疾病。
这是因为患者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建立起来的各种条件反射性联系,一旦突然停止锻炼便可能遭到破坏,进而产生严重的机能紊乱,即出现所谓的"停训综合症"。
3、骨关节炎患者锻炼伤后进行适当的锻炼,可以加强关节的稳定性,改善伤部组织的代谢与营养,加速损伤的愈合,促进功能、形态和结构的统一。
4、骨关节炎患者通过伤后的康复训练,可以使机体能量代谢趋于平衡,防止体重的增加,缩短骨关节炎患者伤愈后恢复锻炼需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