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有哪些表现
脑血管病有哪些表现
(1)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说话不清,吐字困难,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这是由于脑血管病供血不足,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的。
(2)突然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晕,甚至恶心呕吐,或头痛头晕的形式和感觉与往日不同,程度加重,或由间断变成持续性。这些征兆表示血压有波动,或脑功能障碍,是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兆。
(3)面、舌、唇或肢体麻木,也有的表现眼前发朦或一时看不清东西,耳鸣或听力改变。这是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的感觉功能的缘故。
(4)意识障碍,表现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或整日昏昏沉沉。性格也一反常态,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动迟缓或多语易躁,也有的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这也和脑缺血有关。
(5)全身疲乏无力,出虚汗,低热,胸闷,心悸或突然出现打呃、呕吐等,这是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
上述症状,不一定每个患者均有表现,但只要有先兆症状出现,就是中老年人中风警报,要特别警惕。此时,应让病人保持安静,及时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尽量少搬动,最好就地治疗。必要时,应在病人平卧的情况下送医院诊治。
脑血管病的疑问
年龄与脑血管病有何关系?
脑血管病的年龄特征很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明显增加。据我国的资料表明:75岁以上年龄组的发病率,为65~74岁组的1.4~1.6倍,为55~64岁组的3~4倍,为45~54岁组的5~8倍,为35~44岁组的30倍,死亡率50岁以上占脑血管病死亡总数的93.64%,而年龄每增加5岁,死亡率增加1倍。由此可以看出,年龄与脑血管病关系十分密切。
从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看,脑出血多见于60岁左右的人,脑梗塞的发病年龄较脑出血晚一些,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多见于青壮年,这是因为此类病人与先天性脑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有关。
年龄的增长引起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增高,主要与人的逐渐衰老有关。众所周知,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的衰老,各组织器官的机能逐渐减退。而对于脑血管病的发生,起重要影响的是血管的衰老。其衰老的主要表现是,动脉壁厚度增加,弹性降低;血管内膜增厚,弹性蛋白断裂,钙化和胶原增加等。同时,动脉平滑肌细胞的衰老性改变,包括平均寿命期缩短,细胞数量成倍减少,使动脉弹性降低,脆性增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血流量减少,速度减慢,也是引起脑血管病的另一重要因素。因此,适当调整饮食,合理使用大脑,预防和治疗脑动脉硬化,防止或减慢衰老,就可有效地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脑血管病可累及各种年龄,但以50~79岁的人中最常见。据统计,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病患病率明显增高。65~74岁组比35~44岁组患者高26.6倍,脑出血患者中50~59岁发病率最高。脑血栓形成患者中以60~7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性别与脑血管病有关系吗?
脑血管病的发病性别略有差异,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从我国几个城市调查情况看,上海报告男∶女=1.3∶1;青岛报告男∶女=1.5∶1,可见性别与脑血管病有一定关系。
美国对45~54岁,55~64岁,65~74岁三个年龄组病人进行18年的随访观察,发现男女之间脑梗塞的发病率无差异,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男性略高于女性。而我国有关资料表明,脑出血的发病率男性为57%,女性为43%,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男性为55.21%,女性为44.79%,这些数据显示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男性比女性好发。
快速识别和处理急性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种常见病、多发病,脑血管病有着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当今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城市第一位致死原因。因此,加强脑血管病防治和教育的任务显得越来越重要。
因脑血管病的症状与心血管病症状不同,患者没有明显的疼痛、胸闷等不适,患者大多出现口角歪,口齿不清、肢体无力等症状,部分患者因为行动不便、言语不利没有及时就诊。更多的患者报着侥幸心理,要等等看自己能否恢复,结果错过了急性脑血管病的最佳治疗时间。所以国际卒中日提出了快速识别和处理脑血管病的口号:“FAST”
急性脑血管病有以下常见特征:突然面部、手臂或腿的无力,尤其发生于一侧肢体或面部;突发面部、手臂或腿的麻木,尤其发生于一侧肢体或面部;突然意识不清、言语含糊或词不达意;突然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或丧失;突然头晕、行走不稳;突然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
当怀疑自己或周围人发生急性脑血管病时,需做到以下几点:即FAST
F,指的是FACE(面部)。让患者微笑。正常情况下微笑时两侧的口角是基本对称的。如果出现两侧面部,特别是口角不对称,则高度提示为急性脑血管病。
A,指的是 (手臂)。让患者抬起双臂。正常情况下两侧上臂能一同抬起,持续在10秒钟以上。如果在10秒钟内,有一侧肢体下垂、摇摆,内旋,则也高度提示这侧发生了偏瘫。
S,指的是SPEACH(言语)。让患者重复一个简单的句子,如果出现口齿不清,复诉困难,或用词错误等,则也提示发生了急性脑血管病。
T,指的是TIME(时间)。通过上述检查,如果有一项和几项存在问题,者可能提示患上了急性脑血管病,我们要做的是立即采取行动。让病人静卧休息,同时及时联系急救车或其他车辆,及时将病人送到有诊治脑血管病能力的医院就诊。
什么是脑血管病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disease,CVD)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病变。脑卒中(stroke)则是指畸形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
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使460万人死亡,其中1/3在工业化国家,其余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患病和死亡主要在65岁以上的人群。日本是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脑血管病死亡率一直居死因之首。我国也是脑卒中死亡率高发地区,据估计居民现患脑血管病600万,每年新发生脑血管病130万人、死亡近100万人,在幸存者中约3/4的人留下偏瘫等后遗症状,部分病人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
什么是脑血管病
脑血管疾病是发生在脑部血管,因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分急性和慢性两种。通常我们所讲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指急性脑血管病。由于发病急,来势凶,变化快,又有“脑血管意外”、“卒中”和“中风”之称。正如祖国医学描述“中风之病,如矢石之中人,骤然而至也”,好似被石子突然击中而扑例一样。“卒中”也为突然中风之意。这些名词都是指急性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病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因脑动脉本身的病变如脑动脉硬化,致使局部脑动脉管腔变窄或完全阻塞,或形成血栓,造成该部脑血流供应中断,病理上出现脑组织的软化坏死。平时所说的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都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这类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总数的60%左右。另一类是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长期血压升高,脑部硬化的小动脉形成了粟粒大小的瘤样扩张(称为微动脉瘤),当血压因某种原因突然升高时,可以引起微动脉瘤破裂,于是发生脑出血。脑出血又称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都属于这一类。近年来,由于对高血压的有效防治,出血性脑血管病已有减少,约占脑血管病总数的40%左右,不过一旦发生脑出血,往往病情比较严重,病死率也较高。
有人把各种原因造成的半身不遂,肢体偏瘫都叫作中风,这只能说是一种俗称或统称,因为除上述两类脑血管病外,少数偏瘫可因全身性疾病如代谢病,血液病及脑瘤(包括由远处器官转移到脑部的癌栓)等引起。本文介绍的主要是脑血管本身病变所致的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如何诊断鉴别
脑血管病按其性质通常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缺血性脑血管病:
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又叫小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其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
⑵ 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
⑶脑栓塞,可有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出血性脑血管病:
⑴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
⑵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据国外统计资料,脑血管病以缺血性为多见,脑梗塞占59.2%~85%,脑出血除日本外,一般在20%以下。中国1984年农村调查新发完全性卒中2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占3.9%,脑出血占44.6%,脑血栓占46.4%,脑栓塞占2.5%,难以分型者占2.9%。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中国与外国情况不同,脑梗塞虽然发病率较多见,但脑出血所占比例为44.6%,显然比国外高,其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
此外,70年代以来,由于CT和核磁共振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又发现一些出血和梗塞并存的脑血管病,即混合性脑卒中,这种病,有人报道占同期各种脑血管病住院人数的2.67%。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迄今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重要原因,并与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按进程分
脑血管病按其进程,可分为急性脑血管病(中风)和慢性脑血管病两种: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慢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性痴呆、脑动脉盗血综合征、帕金森氏病等。
通常所说的脑血管病,一般指的是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急,常危及人的生命,因此,也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慢性脑血管病病程长,易被人忽视。
小心脑血管病
老年人大多有脑动脉硬化。由于脂质代谢障碍、脂肪堆积在血管壁,使血管腔狭窄甚至阻塞,形成脑梗塞,以致局部脑供血不足,造成血管周围的脑细胞变性坏死,脑组织软化、萎缩,脑功能衰退。久而久之,出现老年性痴呆。
发病前,大多数病人有“小中风”史。本病起病缓慢,在病的早期有情绪易波动、好发怒、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以后出现记忆减退。这种记忆减退的特点是近时记忆减退,远时记忆保存。
血管性痴呆的记忆减退,在病的初期阶段有明显的波动性,可出人意外地记忆“恢复”,但好景不长,没多久,记忆又减退,而且减退程度较前更严重。几次波动后,终成痴呆,生活不能自理。
一旦得了血管性痴呆后,要想恢复到病前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发觉家人朋友有性格反常或记忆异常减退的现象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饮食
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饮食要注意什么?
目前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病西药需要选择β-受体阻滞剂、降脂抗凝药物、中长效扩注意:00C是心脑血管病的气象警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专家建议保健: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要延缓生理衰老过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就必须要以预防为主。可采取以下方法: (1)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绪和作息时间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基本条件。老年人性格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什么方法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已已患心脑血管病者要积极"心血管疾病,又称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主要包括心脏、
请问那种治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保健品见效快、无副作用,
首先是找对了人来回答这个问题。水蛭肽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最好的老年三高的福音,孝敬爸妈的佳品!(2)抗动脉硬化、抑制血栓形成,治疗心
中老年人得了心脑血管疾病该怎么调理和治疗?
60岁以上老年人中40% 45%患有高血压的同时还心脑血管疾病关键在于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致残率高的疾病。一旦得上这类反而影响了疾病的治疗。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吃什么食品好?
这些水果都含有丰富的钾,而钾能防止体内钠的积蓄,从而可以预防高血压等疾病豆腐含蛋白质最高且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是老年人及胃肠消化机能降低者的理想
如何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治疗的大框架是 强心 利尿 扩血管。至于预防,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激动。保持血压血脂的正常,少吃油腻,少吃盐。
脑血管病恢复期
(1) 预防残疾:在脑血管病未发生时应积极预防各种诱因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疾病以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一旦脑血管病发生则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残疾的产生。如果残疾已经产生则应在临床治疗的同时采取相应的康复治疗措施防止残疾继续恶化、加重将残疾程度尽可能减轻。
(2) 功能训练:康复治疗与临床治疗不同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治愈疾病而是恢复机体的功能。所以康复治疗的着眼点首先是为恢复机体功能障碍而进行的功能训练。必须强调对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不仅仅是简单地恢复某器官的功能而是要满足患者个体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劳动等方面的需要。所以脑血管病的功能训练就不单是指对某器官的功能训练其训练范围很广包括运动、感觉、知觉、心理、智能、语言交流、社会活动、职业需要等方面的训练。理想的功能训练结果应该是既能独立完成必需的功能活动同时又能适应环境。
(3) 整体康复:所谓整体康复就是从躯体上(生理上)、精神上(心理上)、社会上、职业上对脑血管病进行全面而综合的康复。康复的着眼点不仅是遭受损害和功能障碍的器官或肢体的康复更重要的是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和从事职业工作的整个“人”的康复。
(4) 重返社会:脑血管病致残者不能参加或不能很好地参加社会生活不能平等地分享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成果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对社会来讲也是一种损失。为了使脑血管病致残者不离开社会生活的主流康复治疗应该能使致残者改善功能适应社会环境同时又要对生活和工作环境作必要的改变使之适应致残者的功能状况以便使致残者能够作为社会上的一个成员重新参加社会活动分享社会福利同时履行社会康复为社会再做贡献。
脑血管病吃什么
含精氨酸的食物
海参、泥鳅、鳝鱼、芝麻、山药、银杏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精氨酸,可以有效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管舒张因子的氧化合成,以保护血管不受损伤。海参中除含有精氨酸外,还含有18种氨基酸、黏多糖、脂质等营养物质,可促进脑血管的保健。
天然的抗凝食物
洋葱、青葱、黑木耳、大蒜、香菇、草莓等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与脑中风的几率。
吃鱼
由于鱼肉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甲硫氨酸、赖氨酸、脯氨酸及牛黄氨酸等营养物质可保护血管的健康,增强血管的韧性;含有大量的优质蛋白质可以改善血管弹性、顺应性及促进钠盐排泄,可很好的防止脑出血和脑中风,还可以预防其他一些慢性疾病。
饮食与脑血管病有关系吗
饮食与脑血管病关系十分密切。对此祖国医学早有论述。如《内经》有“仆击偏枯…… 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的记载。意思是说过食肥甘厚味,可使人突然中风偏瘫。
为什么饮食也能引起脑血管病呢?主要是因为饮食成分的不同,可影响人的血压、血脂、血糖以及钠、钙等离子的含量,这些都是与脑血管病发病密切相关的因素。
众所周知,食物中的主要成分是糖、脂肪、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它们与脑血管病都有关系。如食物中糖的来源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而过多地摄入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可在体内转化为甘油三脂,使血脂升高。长期的高血脂,可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所以,饭不可吃得太饱,可适当多吃一些含纤维素较多的新鲜蔬菜和含果胶的水果。
脂肪食物,尤其是动物内脏、鸡蛋、鱼子、肥肉等,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能使血中的胆固醇、甘油三脂升高,引起动脉硬化。对此也应有所限制,而豆制品、牛奶、淡水鱼等,含胆固醇较低,可适当多吃一些。
蛋白质饮食可延缓血管壁弹性减退进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调节功能,降低血压,促使钠离子从尿中排出,从而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所以,对蛋白质饮食不必限制。
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但如果膳食中含盐量较高,则易引起高血压,进而导致脑血管病。据报道,日本北海道地区,人们盐的摄入量相当大,每天15~20克以上,84%的成人患高血压,而且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很高。在我国,对北方有些地区进行人群调查,也有类似情况。因此,在膳食中应注意限制盐的摄入量,每天宜降低到10克以下,当然最理想的是保持5克左右。而那些“口重”的人,更应注意加以限制。
总之,要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以便有效地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患了轻微脑血栓能治好吗?
在老年人中发病率最高的其中之一就是脑血栓.脑血栓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程度有关,也与老年人的血液粘度增高密切相关.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偏瘫,比较轻微的就是轻微脑血栓.在还没有变得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应该加强防范,尽快进行治疗.
那么该如何治疗脑血栓呢?
中药防治
重要的效果比较明显,有预防心脑血管病有确切的临床效果,包括具有传统医药特色的活血化瘀,降脂抗凝类中药,
控制糖尿病
糖尿病也是引起脑血栓的重要的原因,80%以上糖尿病导致脂质代谢异常,常伴动脉硬化、高血脂并发心脑血管病,而且血内葡萄糖含量增多也会使血粘度和凝固性增高,有利于脑血栓形成。糖尿病患者应采用低热量低糖饮食,适当用降糖药;
血压血脂
高血脂一方面使得血液粘稠,血流缓慢,供应脑的血液量减少;另一方损伤血管内皮,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直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属于原发性高危因素疾病,有效治疗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复发;
癌症与脑血管病有关系吗
癌症能引起脑血管病吗?答复是肯定的。据1970~1981年3426例癌症尸检报告,有500例脑血管病,占14%,其中255例有临床症状,占总尸检例数的7.4%,可见,癌症也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之一。
癌症所致的脑血管病以脑梗塞居多,占54.1%,脑出血次之,占45.8%。
癌症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两种。脑栓塞多由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引起。腺癌,特别是肺及胃肠道的腺癌易合并心内膜炎,使心脏形成血栓性赘生物,脱落后如阻塞了脑血管就形成脑栓塞。而较大的肿瘤碎片直接进入脑动脉者比较少见。但也确实有癌栓子进入脑血管,引起的癌性脑栓塞。临床上较小的瘤栓子所致的脑栓塞,主要表现为癫痫及可逆性脑缺血性发作。
癌症引起的脑血栓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⑴癌肿易引起凝血功能紊乱及血液粘度增高。⑵因化疗、消耗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合并感染,产生感染性血管炎。在此基础上易继续血栓形成。⑶晚期癌症患者,因极度衰竭和脱水,血液粘度增高,也易引起血栓形成。
高血压与脑血管病有何关系
据报道,美国高血压病患者脑梗塞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的 2~3倍。日本是世界上脑血管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高血压病人患脑血管病者是正常人的13 .1倍。在我国有人报道,80%的脑血管病人与高血压有关,其中86%的脑出血和71%的脑梗塞都有高血压病史,而没有症状的高血压,发生脑血管病的机会是血压正常者的4倍,同时研究中还发现无论是收缩压或舒张压升高,对脑血管病的危险性都很大。收缩压>19.4kPa(1 50mmHg)者,发生脑血管病的相对危险性,是收缩压≤19.4kPa的28.8倍,而舒张压>12.0kPa(90mmHg)者,是舒张压≤12.0kPa的19倍,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病的机制,主要是加速脑动脉硬化引起的。由于长期的高血压可导致小动脉管壁发生病变,管腔狭窄,内膜增厚,当脑血管管腔进一步狭窄或闭塞时,可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脑血栓形成。高血压还可引起小动脉壁透明样变,纤维素样坏死,进而形成微小动脉瘤。当血压骤升时,可使这种已经变硬脆弱的血管破裂,而发生脑出血。
有效地控制血压,可明显的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而降压药钙拮抗剂,有扩张脑血管、保护脑细胞、维持红细胞变形能力等作用,且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可根据情况选用,常用药物有尼莫地平、尼群地平、尼卡地平等。
脑血栓的防治方法
中药防治
重要的效果比较明显,有预防心脑血管病有确切的临床效果,包括具有传统医药特色的活血化瘀,降脂抗凝类中药,
控制糖尿病
糖尿病也是引起脑血栓的重要的原因,80%以上糖尿病导致脂质代谢异常,常伴动脉硬化、高血脂并发心脑血管病,而且血内葡萄糖含量增多也会使血粘度和凝固性增高,有利于脑血栓形成。糖尿病患者应采用低热量低糖饮食,适当用降糖药;
血压血脂
高血脂一方面使得血液粘稠,血流缓慢,供应脑的血液量减少;另一方损伤血管内皮,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直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属于原发性高危因素疾病,有效治疗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复发;
其实无论是患上脑血栓还是脑血栓复发,都是因为没有及时的治疗所导致的,只要我们注意保持好自己的血液,以及保证好自己的血压不要让血浓度过高这样的话,就可以防止出现高血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