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后背刮痧多久刮一次合适

后背刮痧多久刮一次合适

一周一次。

后背刮痧虽然对身体十分有好处,但是刮痧的频率一定要控制好,两次刮痧的时间至少要间隔一星期以上,因为刮痧时对皮肤会造成一定的损伤,每次刮完痧需要留一段的时间让皮肤进行自我修复。如果过于频繁刮痧就会对皮肤造成二次伤害,建议要等上一次的痧斑完全消失才能进行下一次刮痧。


发烧怎么刮痧

发烧的时候,刮痧治疗发热,主要在背部和上肢进行。刮前先在上肢和整个背部涂上刮痧油(红花油、酒及按摩乳等润滑剂均可)。具体方法如下: 1.先刮正中。手持刮痧板,自脊柱正中的大椎穴一直刮至命门穴,重点刮拭风池、大椎穴。2.再刮两侧。从大杼穴往下刮至肺俞穴。3.接着刮拭双侧曲池、合谷穴)。4.发热伴头项胀痛的,可加刮外关、列缺穴。 刮痧结束后,最好饮一杯热水,以帮助排出体内毒素。刮痧退热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包括3个月以上的婴儿)。由于婴幼儿的皮肤很娇嫩,在刮痧过程,力度要轻一点,只需把皮肤刮至潮红即可。成年人的刮痧,以刮至皮下有紫色淤点、淤斑为度。

刮痧的注意事项。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2.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

后背刮痧后有红点怎么回事

后背刮痧后有红点是一种出痧的现象。

身体里如果有风寒、暑湿、热、淤血阻络等,都能刮出痧。这是因为这些症状都有可能造成局部经络不通,从而引起血淤,而刮出来的痧就是这些血淤部位表现出来的现象。

出痧的多少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病因不同,出痧量就不同。刮痧刮出红点说明身体说明身体的毒素堆积在表皮,属于比较轻微的症状,患者不用担心,刮痧后出现的红点会自行消退,不会对身体产生不利的影响。


背部刮痧后注意事项

背部刮痧后注意事项

一、背部刮痧时应避风和注意保暖

治疗刮痧时应避风,注意保暖。室温较低时应尽量减少暴露部位,夏季高温时不可在电扇处或有对流风处刮痧。因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如遇风寒之邪,邪气可通过开泄的毛孔直接人里,不但影响刮痧的疗效,还会因感受风寒引发新的疾病。

二、背部刮痧后饮热水一杯

刮痧过程中会使汗水排泄,邪气外排,会消耗部分体内的津液,刮痧后饮热水一杯,不但可以补充消耗部分,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

三、背部刮痧后洗浴的时间

刮痧治疗后,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须侍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约3小时左右。但在洗浴过程中,水渍未干时,可以刮痧。因洗浴时毛孔微微开泄,此时刮痧用时少,效果显著,但应注意保暖。

四、背部刮痧后不宜在原处补刮

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平时可以补刮,以加强退痧的作用。

颈椎病刮痧的方法 肝肾不足型颈椎病

1.症状:以颈部僵硬伴肩背上肢疼痛,烦躁易怒、咽干口苦、四肢酸软无力为典型症状。

2.取穴:风池,肩井,天柱,大椎,肾俞、太溪、太冲。

3.刮痧顺序:先刮肩颈部的风池、肩井、天柱、大椎,再刮背部肾俞(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最后刮下肢的太溪(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太冲(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4.刮痧方法: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风池、肩井、天柱、大椎的刮痧顺序同上,再刮腰部肾俞穴,宜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缓慢轻刮,30次,出痧。最后刮足部太溪穴穴和下肢太冲穴,轻刮,各30次,出痧为度。


哪些人群不适宜刮痧

人体可以刮痧的部位很多,常用的有第七颈椎上下左右四处,喉骨两旁,两臂弯,两腿弯,脊椎两旁,前胸肋骨间,后背肋骨间,两足内外踝后的足跟肌腱处,左右肋下肝脾区,以及两肩胛岗上和岗下等处。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血点。

先将准备刮痧的部位擦净,用刮痧板的边缘蘸上刮痧油或按摩油,在确定部位进行刮痧。 刮痧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合适,不要忽轻忽重。如有痧症,连刮两臂弯十几下,即出现暗紫色的条条痧痕。按上述刮痧部位,一般每处可刮20下。

如患有头痛或喉痛,则取坐位;头晕眼花或胸腹疼,则取仰位;如肩背腰骶等处疼,则取俯卧位。 一般是按照前面介绍的刮痧部位,如能依次刮完,病人立即感到轻松,可让病人休息几分钟,在前胸、后背肋间、颈椎上下,或两肩肿岗上岗下,再每处刮动十余下,再饮糖姜水或白开水,病人会异常舒畅。

背部刮痧注意事项

1、避风和注意保暖:室温较低时应尽量减少暴露部位,夏季高温时不可在电扇处或有对流风处刮痧。因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会影响刮痧的疗效,还会因感受风寒引发新的疾病。

2、背部刮痧后适当喝些热水:背部刮痧过程中会使汗水排泄,消耗部分体内的津液,刮痧后适当喝些热水,可以补充消耗部分,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

3、背部刮痧后的洗浴时间:背部刮痧治疗后,必须等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才能洗浴,一般约3小时左右。

4、背部刮痧后不宜在原处补刮: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能在原处进行再次刮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5、背部刮痧后饮食调理:背部刮痧期间,饮食一定要清淡,要针对性地调理脏腑营养。

6、背部刮痧需要坚持,每天一次,一般坚持刮痧三天至一周,便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坚持半个月至一个月,就能明显感觉身体轻盈,腹部赘肉减少。

刮痧刮哪里可以减肥 减肥刮痧的正确方法

将需要刮痧的部位擦干净,用刮痧板的边缘蘸上刮痧油或按摩油,刮痧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合适,不要忽轻忽重,一般每处可以刮20下,依次刮完,休息几分钟,在前胸,后背肋间,颈椎上下,或两肩胛冈上 冈下,每处再刮拭十余下。


麦粒肿的刮痧疗法

一、风热外袭

(一)症状

以眼睑部出现红肿硬结,形如麦粒,痒痛并作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合谷、天井、风池、少泽、曲池。

(2)定位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问,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天井:在上臂外侧,屈肘时,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少泽:小指尺侧指甲角旁0.1寸。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3)刮拭顺序先刮后头部风池,再刮少泽、合谷、曲池、天井。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部风池穴,重刮,刮至病人不能耐受为止。然后分别刮拭上肢外侧曲池、天井穴和手部合谷、少泽穴,各30次,出痧为度。

二、热毒上攻

(一)症状

以病灶硬实红肿疼痛明显,兼口干、便秘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曲池、内庭、行间、支沟、少冲。

(2)定位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内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间缝纹端。

行间:第一、第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支沟: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少冲:在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3)刮拭顺序先刮前臂曲池至支沟、少冲,再刮足背部内庭、行间。

(4)刮拭方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重刮上肢外侧曲池穴至支沟穴,由上至下,中间不宜停顿,一次刮完,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再刮拭手部少冲穴,30次,出痧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足部内庭、行间穴,各30次,可不出痧。

刮痧应该如何刮

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5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后1~2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

操作步骤:

1、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

2、用边缘光滑的汤匙(或调羹、铜币等)蘸上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单向重复地刮。

3、刮痧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体中间刮向两侧,或每次都由内向外,不得来回刮动。每次每处大约需刮20下左右,皮肤出现深红色斑条即止。

4、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刮痧。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刮痧。

5、每一部位可刮2~4条或4~8条“血痕”。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条或弧形。

6、应用较小的刮匙,可在穴位处刮痧。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腧穴。在穴位处刮痧,除了具有刮痧本身的治疗效果外,还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在穴位处刮痧适用于腹痛、胃肠型感冒、暑热恶心,以及因痧所致的肌肉或全身酸痛。

刮痧怎样治疗乳腺小叶增生

刮试的时候应先在将要刮试部位涂好刮痧油,手持刮痧板,先刮肝俞、脾俞、肾俞,再刮膻中,然后刮合谷,最后刮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

(1)定位:

肩井、天宗、外关、膻中、丰隆、太溪、行间、侠溪、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可从以上穴位里选择几个,交替进行。

(2)刮拭顺序:

先刮肩部肩井、背部天宗,然后刮胸部膻中,再刮前臂外关,刮下肢外侧丰隆,刮太溪及重刮足背行间、侠溪等配穴依次交替进行。

(3)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由于肩背部肌肉丰富,用力宜重,分别刮拭肩部肩井穴和背部天宗穴,出痧。然后刮拭胸部正中线膻中穴,用刮板角部,不宜重刮,30次,出痧为度。再重刮上肢外侧外关穴,30次,出痧为度。之后刮下肢外侧丰隆穴和足部太溪穴,各30次,可不出痧。最后重刮足背部行间、侠溪穴,出痧。

后背刮痧多久刮一次合适 后背刮痧会导致体温升高吗

因人而异。

后背刮完痧会不会导致体温升高是因人而异的,这和体质有一定的关系,刮痧会对浅表皮肤造成刺激,有时还会造成毛细血管破裂,人体在清除损伤的过程中会容易产生热量,所以部分人刮完痧之后是会出现短时间体温升高情况的,一般为低热,并很快就能恢复。


相关推荐

小儿流涎的疗法

一、治疗(一)症状本症主要以5岁以下婴幼儿口角常流口水为主症。(二)治法(1)选穴脾俞、中脘、合谷。(2)定位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合谷:第一、第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3)拭顺序先背部脾俞,然后点按腹部中脘,最后点按合谷。(4)拭方法补法。在需部位涂抹适量油。先拭背部脾俞穴,宜用板角部从上向下拭,出

怎么治疗牙龈肿痛

下关、颊车穴下关穴:位于颧骨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左右各一穴。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两侧各一穴。方法找到下关血,涂上经络油,用角法轻柔拭下关穴三分钟,一天一次。同法用于颊车穴。功效:祛风通络,开关通络,可促血液循环,有助于牙龈局部消肿。合谷穴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

痛经的治疗

一、实证(一)症状临床表现特点为经行不畅,少腹疼痛,如腹痛拒按,经色紫而夹血块,下血块后痛即缓解,脉象沉涩的为血瘀;胀连胸胁,胸闷恶寒为气滞。(二)治法(1)选穴中极、次髂、地机、血海、膈俞、期门、太冲。(2)定位中极: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4寸。次髎: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地机:位于小腿内侧,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

你知道什么是

原理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的部位人体可以的部位很多,常用的有第七颈椎上下左右四处,喉骨两旁,两臂弯,两腿弯,脊椎两旁,前胸肋骨间,后背肋骨间,两足内外踝后的足跟肌腱处,左右肋下肝脾区,以及两肩胛岗上和岗下等处。背部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拭后会出现

背部的方法是怎样的

要求:肩背部的要求患者坐着背对医生。如果趴下的话,肌肉就会放松下来,的效果就不好了,这个最好就是坐着。首先我们要找到病灶所在,通过按压找到痛点,往往就是原发病灶部位。治疗时,对疼痛点施以弹拨、点压、按揉的法,以达到缓解痉挛、减轻疼痛、松解粘连、改善肩关节功能的效果。做法:采用端坐位,或双脚分开,颈部正中部位,采用直线法,手法要轻,移动速度要慢,从发际向下颈背部正中督脉巡行区

治疗乳腺增生

乳腺小叶增生是女性乳腺增生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非肿瘤、非炎症性病变,主要是乳腺成分的增生,在结构、数量及组织形态上表现出异常,有时增生腺管扩张成囊性故又称为囊性增生病或乳腺结构不良症。该病占乳房疾病中的70%左右,可发生于青春期以后的任何年龄的妇女。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房胀痛或触痛。乳房肿块常为多发性,单侧或双侧性。以外上象限多见,且大小、质地亦常随月经呈周期性变化,月经前期肿块增大,质地较硬

咽喉肿痛的疗法

一、风热外袭(一)症状表现为咽喉红肿疼痛,有干燥灼热感,吞咽不利,伴恶寒发热。(二)治法(1)选穴尺泽、合谷、廉泉、天突。放痧:少商、商阳。(2)定位 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处。商阳:食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尺择: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廉泉: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天突:胸骨上窝

后背要怎么

1.选择合适的工具一 般而言,凡是边缘钝而圆滑者均可,梳子、瓷汤匙、板(材质也须讲究)。但要注意厚薄与大小,太厚不出痧,太薄容易伤及皮肤;其大小一般以小于成人手 掌,容易抓握、使力为原则。除了板之外,还要有药水或润滑油,才不会伤到肌肤;润滑物可选专用药水,或绿油精、万金油、婴儿油,或含红花、川芎、当归 等配方的膏,或直接用红花油、麻油,甚至水也可以。2.部位与顺序手法及操作顺

哪些人群不适宜

我们都知道的好处有很多,但是对于一些人群来说非但没有好处,还会对身体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对有所了解之后看看自己适不适合,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哪些人群是不适合的呢?1当我们过度的饥饿或者过度的饱时、太过疲劳、喝醉酒的人是不可以接受重力、大面积的的,否则的话会引起虚脱。2精神病患者是禁用的,因为中医的会刺激这类患者发病。3当身体由于患病或者别的原因非常瘦弱,皮肤失

面部色斑的方法是什么

一、肝郁气滞(一)症状面部色斑伴有情志抑郁或易怒、口苦、口干便秘。(二)治法(1)选穴局部病变部位、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阳陵泉、太冲。(2)定位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俞: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胆俞:在背部,当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