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偏低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白细胞偏低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粒细胞缺乏与一般的白细胞减少表现完全不同,起病热、出汗、周身不适。几乎都在2-3天内发生严重感染。肺、泌尿系、口咽部和皮肤最易发生感染。黏膜可有坏死性溃疡。由于介导炎症反应的粒细胞缺乏,所以感染时的体征和症状通常不明显;如严重的肺炎在胸片上仅见轻微浸润,亦无脓痰;严重的皮肤感染不致形成疥肿;肾盂肾炎不见脓尿等。感染容易迅速播散,进展为脓毒血症,死亡率甚高。本症常见的病因是药物反应,可有相关的病史。停用药物经抢救治疗,体温恢复正常,外周血白细胞回升,表示病情好转。
慢性特异性粒细胞减少症:系慢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最常见的类型。以中青年女性较多见,无明确的特殊服药史及化学品接触史。临床无症状或有疲劳、低热、盗汗或失眠等。周围血细胞及骨髓涂片检查均无特殊发现。
周期性粒细胞缺乏症:以反复周期性粒细胞减少伴全身乏力、发热及轻度感染为其特点,大多数病人于婴儿期即起病,也可起病较晚。可累及家庭中几个成员。发作期约4-14天,间歇期12-35天,症状可完全消失。
家族性良性粒细胞减少症:系显性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发病年龄较大,成间歇发作,粒细胞中度减少,过程良好。骨髓象粒系停滞于中幼和晚幼粒阶段,可伴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随年龄增长,可自行缓解。
病人仅有中性粒细胞减少,无原发病亦无反复感染者可统称为良性粒细胞减少症,包括家族性、先天性和假性粒细胞减少症在内。
临床表现以原发病为主。多数白细胞减少者病程常短暂,呈自限性,无明显临床症状或有头昏、乏力、低热、咽喉炎等非特异性表现。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因而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易有反复的感染。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的时间和减少的速率直接相关。
怎么预防白细胞偏低
1.对密切接触放射线或苯的人群(高危人群)应作定期检查。
2.对服用有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的患者,要严密随访。
3.慢性白细胞减少患者,长期随访若血象稳定可不必服药。对白细胞数较低而有症状者可选用利血生、沙肝醇、维生素B4等药物中的1-2种。
4.对起病急骤的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应送血液科抢救。
5、避免过度劳累;注意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衣被,防止感受外邪而发病。
白细胞偏低的症状有哪些
(1)药物因素: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很多,主要有抗癌药,氯霉素,磺胺类消炎药止痛片,治疗甲亢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等. (2)感染因素:很多感染性疾病可引起血细胞减少,如伤害,病毒感染,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肺炎,粟粒性肺结核等. (3)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意见建议:一般白细胞少的原因有;病毒感染、伤寒等、也有因为药物引起的。如系药物等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适当应用生白药物,如集落刺激因子、碳酸锂、茜草双酯、多抗甲素等。停止接触放射线或其他化学毒物。由脾功能亢进引起的,易发生反复,严重感染,可做脾切除术病情分析:你好,这个要是白细胞的低下的话, 那么还是注意一下, 你现在不要担心, 饮食加强营养,这个白细胞的低下的话,出现的感染的可能性还是 比较大的,能够有反复感染,发热,等等,不过偏低一般没有症状意见建议:还是注意一下, 这个还是建议你加强营养,高蛋白营养饮食,还有,这个建议你可以用些升高白细胞的药物给吃上,比如说 地榆升白片就行.
白细胞偏低治疗方法
一般白细胞少的原因有;病毒感染,伤寒等,也有因为药物引起的.正常白细胞数为(4~10)×109/升,通俗说就是每立方毫米4000~10000个,平均值则为7000个。如果介于4000~7000表示正常偏低,不需治疗;如果低于4000个,就可诊断为白细胞减少症。即使如此,也不一定就需要治疗,比如说,仅仅是轻度减少或一过性减少,复查时未继续下降,又毫无症状或不适,那就不必紧张,也无需治疗。
但你也要注意预防:1.注意饮食:避免生冷及不洁饮食以免消化系统感染。
2.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以防止呼吸道感染。
3.避免服用造成骨髓损害或白细胞减少的药物。
4.避免接触造成骨髓损害的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平时的饮食方面要注意宜多样化平衡饮食:平衡膳食是保持正常体重的最好办法。少食肥肉、乳酪、奶油。忌食生葱蒜、猪肉、南瓜、醇酒以及辛温、煎炒、油腻、荤腥厚味、陈腐、发霉等助火生痰有碍脾动的食物。宜食海带、海藻、紫菜、牡蛎、芦笋、鲜猕猴桃等具有化痰软坚散结功能的食物。可给予益气养血、理气散结之品,巩固疗效,以利康复。若出现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现象,可食和胃降逆、益气养血之品,如鲜姜汁、甘蔗汁、鲜果汁、佛手、番茄、生薏米、粳米、白扁豆、灵芝、黑木耳、向日葵子等。
白细胞偏低吃什么
第一、感染(1)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布鲁氏杆菌病、粟粒性结核、严重的败血症等。(2)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病毒性肝炎等。(3)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4)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 更多详见 如何预防 1.对密切接触放射线或苯的人群(高危人群)应作定期检查。 2.对服用有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的患者,要严密随访。 3.慢性白细胞减少患者,若长期随访血象稳定,可不必服药。对白细胞数较低而有症状者可选用利血生、沙肝醇、维生素B4等药物中的1-2种。 4.对起病急骤的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应送血液科抢救。
患者忌食食品 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多属中医虚证或虚劳范畴,故当忌食下列食品: 1.柿子:大凉之果,极易损伤脾胃阳气,凡白细胞减少者,慎勿服之。 2.荸荠:性寒,破积耗气之品,体弱之人白细胞减少者,忌食之。白细胞减少的虚劳之人,切勿多食。 3.槟榔:为破气伤正之果。体质虚弱的白细胞减少者,切勿服食。 4.薄荷:辛凉之品,疏风散热,只泻不补。故凡虚弱之病,包括白细胞减少症者,皆当忌食。 5.芥菜:又称雪里蕻,民间多视之为发物,有耗气伤正之弊故体弱者白细胞减少之人,不宜多食。
通过文章的详细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想要治疗白细胞偏低这种症状,可以在平时多吃一些富含脱氧核苷酸的食物,少吃一些槟榔、柿子,这样就有助于白细胞的快速增长。同时,在生活中,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多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
白细胞偏低的原因
白细胞减少症状群,是由于原因不明和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而引起的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原因不明;继发性者认为其病因可由急性感染,物理、化学因素,血液系统疾病,伴脾肿大的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过敏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获得性或原因不明性粒细胞减少等。
其病因病机按细胞动力学可分为以下3个方面:
1、白细胞生成障碍,包括由干细胞的增殖减低或再生障碍。
2、白细胞破坏过多,由于感染、免疫学因素而使白细胞破坏过多,使外周血中白细胞减少。
3、粒细胞分布异常,由于各种原因而使边缘池中白细胞增多,循环池中白细胞减少,亦形成可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患者自觉症状不多,常以疲乏,头晕为最常见,此外还有食欲减退,四肢痠软,失眠多梦,低热,畏寒,腰痠,心慌等症,常被医生和患者忽视,诊为其他疾病,此时须反复检查白细胞总数,如持续低于4.0×109/时,可诊断为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除治疗病因外,应根据不同患者及发病原理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骨髓损伤:
1、药物引起的损伤: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都可直接杀伤增殖细胞群,药物抑制或干扰粒细胞核酸合成,影响细胞代谢,阻碍细胞分裂。药物直接的毒性作用造成粒细胞减少与药物剂量相关。其它多类药物亦可有直接的细胞毒性或通过免疫机制使粒细胞生成减少。
2、化学毒物及放射线:化学物苯及其衍生物、二硝基酚、砷等对造血干细胞有毒性作用,X线和中子能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造成急性或慢性放射损害,出现粒细胞减少。
3、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是自身抗体、T淋巴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作用于粒系分化的不同阶段,致骨髓损伤,粒细胞生成障碍。常见于风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时。
4、全身感染:细菌感染如分支杆菌(特别是结核杆菌)及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等。
5、异常细胞浸润骨髓:癌肿骨髓转移、造血系统恶性病及骨髓纤维化等造成骨髓造血功能的衰竭。
6、细胞成熟障碍——无效造血:如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影响DNA合成,骨髓造血活跃,但细胞成熟停滞而破坏于骨髓内。某些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也存在着成熟障碍,而致粒细胞减少。
二、周围循环粒细胞分布异常。
三、血管外组织内的粒细胞需求增加,消耗加速。
四、混合因素:如慢性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等。临床上上述三类白细胞减少常混合存在,宜注意分析。
白细胞低是什么情况呢
一、人体白细胞的正常值:
正常白细胞数为(4~10)×109/升,通俗说就是每立方毫米4000~10000个,平均值则为7000个。如果介于4000~7000表示正常偏低,不需治疗;如果低于4000个,就可诊断为白细胞减少症。即使如此,也不一定就需要治疗,比如说,仅仅是轻度减少,复查时未继续下降,又毫无症状或不适,那就不必紧张,也无需治疗。
二、白细胞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白细胞偏低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原因有:
1、药物:如服用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等,此时如白细胞偏低过于明显,则应停服或换药。
2、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染等,此时一方面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另方面可酌情服用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3、免疫系统疾病:因放射线引起的白细胞偏低,此时应停止放疗,选服能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4、由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引起的,易发生反复,严重感染,可做脾切除术。
5、感染: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
6、营养元素缺乏:人体如果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也会引起白细胞减少。
7、生理因素或其他原因:白细胞的数值,除了疾病因素可以引起变化外,亦受生理因素及其他原因影响,餐后、剧烈运动、寒冷、疼痛、恐惧等可致白细胞升高;冬天白细胞比夏天高,下午检查比清晨高;妊娠亦可使白细胞升高。
白细胞偏低吃什么好
白细胞偏低要注意吃什么?
一、植物类食物:花生、大枣、核桃仁、山药、枸杞子、丁香、小茴香等。例如,大枣就有补脾、益气、养血的功效,凡血虚、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者,均宜食用。对肿瘤病人经放疗或化疗后引起白细胞减少者,民间习惯用红枣同赤小豆、糯米煮粥服食。现代研究认为,小茴香中所含的茴香醚有升高白细胞的功效,为了提高白细胞,可适当多吃。
二、食用菌类:蘑菇、香菇、平菇、银耳、灵芝、猴头菇等。研究表明,香菇中提取的多糖类,对白细胞减少症有明显疗效。民间对白细胞减少症,可用鲜香菇适量煮食或作菜常食。类似地,如灰树花能“疗虚劳”。1997年的《医药学资料》中介绍:采用灰树花萃取物,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52人,结果显效(白细胞总数增加2000/毫升以上)的有11人,进步(白细胞总数增加1000~2000/毫升)的有12人,好转(白细胞总数增加500~1000/毫升)者21人,近期有效率为84.6%,白细胞平均提高1028/毫升。
三、动物类食物:海参、蜂王浆、羊奶、鸡蛋、鸽蛋、鳗鱼、甲鱼、鹅血、鸡血、鸭血、乌骨鸡、羊肉、羊肚、牛肉、牛或羊骨髓等。例如,蜂王浆具有滋补、强壮、健脾的功效,尤其适宜癌症病人治疗后白细胞减少者食用。有报道说:一位70多岁的老妇胡某,因乳房癌,后又发生肺癌,年高体弱,白细胞仅1000/毫升,既不能手术,又不能化疗,老人只得试服鲜蜂王浆,10多天后,白细胞升至5000/毫升。
四、白细胞减少症者,多属中医脾气虚弱,灰树花D阻分健脾益气,故宜经常食用。它能辅助提高白细胞水平,能减轻放疗时的消化道和黏膜反应、骨髓抑制和局部渗出炎性改变。改善化疗所致的毒副反应,如恶心、呕吐、疲劳、感染、出血、脱发、胃口不好和睡眠不佳等,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减少感染机会,增加病人组织器官对放、化疗的耐受性。对抗放、化疗对外周血细胞造成的伤害,对骨髓造血功能也具有明显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白细胞偏低如何护理
简易隔离
入住简易的层流床并更换床罩,消毒床单,每日对房间进行紫外线消毒2~4次,每次30min,室内用具用消毒液擦洗一遍,进入房间接触患者前用消毒液泡手3~5min。
层流室隔离
宜食用洁净、易于消化的半流质或流质,隔离房间洁净度为100级无菌层流房间,入住时需全身擦洗,换上消毒衣服,按层流要求进行隔离,常规应用抗菌素,最好两种或以上联合应用,对于疑有感染者进行血、分泌物培养。
皮肤护理
注意清洁腋窝、腹股沟、会阴部、臀部、乳房下方等容易出现皮肤损伤感染部位。
严格无菌操作技术,进入隔离房间前用消毒液洗手。
大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坐浴,以预防肛周感染。
保留锁骨下或颈静脉插管时,插管处每周消毒换药3次并等换药处干燥后再盖上敷料。
口腔护理
饭后用0.03%呋喃西林和3%碳酸氢钠交替漱口。
用软毛牙刷刷牙,一旦出现口腔溃疡改用棉签沾生理盐水擦拭牙齿,并在溃疡处涂抹消炎膏每日3~5次。
上呼吸道护理
可指导患者进行咳嗽、深呼吸练习。
严禁有感染性疾病的医护人员或家属进入隔离房间。
红细胞偏低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红细胞偏低的鉴别诊断:
1、红细胞寿命缩短:重型β地贫是β0或β+地贫的纯合子或β0与β+地贫双重杂合子,因β链生成完全或几乎完全受到抑制,以致含有β链的HbA合成减少或消失,而多余的α链则与γ链结合而成为HbF(a2γ2),使HbF明显增加。由于HbF的氧亲合力高,致患者组织缺氧。过剩的a链沉积于幼红细胞和红细胞中,形成a链包涵体附着于红细胞膜上而使其变僵硬,在骨髓内大多被破坏而导致“无效造血”。部分含有包涵体的红细胞虽能成熟并被释放至外周血,但当它们通过微循环时就容易被破坏;这种包涵体还影响红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导致红细胞的寿命缩短。
2、嗜红细胞综合征:嗜红细胞综合症(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亦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又称噬血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reticulosis),于1979年首先由Risdall等报告。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并进行性加重伴免疫功能紊乱的巨噬细胞增生性疾病,代表一组病原不同的疾病,其特征是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
诊断:缺铁性贫血是小儿常见的营养缺乏病,多发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可出现烦躁不安,精神差,不爱活动,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口唇、眼结膜、指甲床和手掌苍白等症状。血象检查可见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值偏低,做血清铁蛋白、血清铁等生化检验即可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