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丙肝病因
病毒性丙肝病因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致病根本原因,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如饮酒,劳累,长期服用有肝毒性的药物等,可促进病情的发展。丙肝的病理改变与乙肝极为相似,以肝细胞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慢性肝炎可出现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严重者可以形成假小叶即成为肝硬化。
HCV感染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免疫介导和HCV直接损伤两种,病毒因素包括病毒的基因型、复制能力、病毒多肽的免疫原性等;宿主因素包括人体的先天性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等。饮酒、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因素对HCV的感染病程也有影响。
HCV传播途径: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HCV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1.血液传播(1)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 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HCV,因此,无法完全筛出HCV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HCV。
(2)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HCV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2.性传播。
3.母婴传播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HCV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4.其他途径见于15%~30%的散发性丙型肝炎,其传播途径不明。
丙型病毒性肝炎能治愈吗
丙型病毒性肝炎起病隐匿,初始症状不明显。人感染丙肝病毒后大都长时间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病毒对肝脏细胞的破坏却一直持续着,急性丙肝易转为慢性,如果不及时治疗,最终将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丙型病毒性肝炎起病隐匿,初始症状不明显。人感染丙肝病毒后大都长时间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病毒对肝脏细胞的破坏却一直持续着,急性丙肝易转为慢性,如果不及时治疗,最终将导致肝硬化和肝癌。丙肝因此得名为“沉默的杀手”。正是丙肝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所以要做到早检测、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感染了某些类型丙肝病毒的患者只要在医师的指导下,及早进行治疗、规范用药,是可以被治愈的。
丙肝晚期症状
丙肝病毒感染者的hcvrna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则为慢性丙肝患者。部分慢性感染患者可有肝区不适、恶心、腹痛及瘙痒等丙肝晚期症状,还有大部分患者无明显丙肝晚期症状。对慢性丙肝患者进行内科查体,可见慢性肝病特征,如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等丙肝晚期症状,至疾病后期,当进展为肝硬化时,则可出现黄疸、脾大、腹水、食管静脉曲张及肝性脑病等丙肝晚期症状。另外还有大部分慢性丙肝患者晚期无明显症状表现。
丙肝发展到晚期有哪些症状呢?
丙肝病毒感染后的平均潜伏期为6~7周,潜伏期可因感染病毒量和感染方式不同而长短不同。急性丙肝病毒感染期的主要丙肝晚期症状与甲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似,丙肝晚期症状有很多种,即肝区不适、乏力、嗜睡、厌食、腹痛、黄疸、轻度肝脾肿大、斑丘疹、关节痛等丙肝晚期症状,这些丙肝晚期症状可能持续2~12周。但在急性感染期,60%~75%的hcv感染者并无丙肝晚期症状表现,少部分具有丙肝晚期症状表现者亦常被认为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不适,而这种不适丙肝晚期症状亦很快消失,因此报告丙肝晚期症状者更少。在急性丙肝病毒感染阶段,暴发性肝炎非常少见。
丙肝病毒抗体阴性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阴性,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阴性是怎么回事。丙型肝炎病毒IgG抗体结果是+,说明感染过丙肝病毒,建议查一下HCV-RNA和肝功。1 如果HCV-RNA阴性,肝功正常,是既往感染丙肝病毒,目前已自愈,没有传染性,也不用治疗;
2 如果HCV-RNA阳性,肝功异常是活动性丙肝或急性丙肝,必须进行抗病毒和保肝治疗;3 如果HCV-RNA阳性,肝功正常是慢性丙肝,如果B超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提示仅有轻微炎症坏死且无明显纤维化者,可暂不治疗,但每隔:3-6个月应检测肝功能。后两者有传染性。
丙肝的感染途径与治疗
怎么感染上丙肝
(1)输血及血制品传播:曾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输血后肝炎70%以上是丙型肝炎。随着筛查方法的改善,此传播方式已得到明显控制,但抗丙肝病毒阴性的丙肝病毒携带供血员尚不能筛除,输血仍有传播丙型肝炎的可能,特别是反复输血、血制品者。
(2)注射、针刺、器官移植、血液透析传播:国内报道80%以上静脉毒瘾者为抗丙肝病毒阳性。血液透析者及骨髓移植者亦是高危人群。推荐阅读丙肝的日常预防与保健
(3)生活密切接触传播:散发的丙肝病毒感染者中约40%无明显的输血及血制品、注射史,称为社区获得性,其中的大部分由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4)性传播:精液和唾液中存在丙肝病毒,性接触传播不容忽视。多个性伴侣及同性恋者属高危人群。
(5)母婴传播:母亲为丙肝病毒感染者的婴儿,感染丙肝病毒的几率约10%。
治疗
1、儿童和老年人:有关儿童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经验尚不充分。65岁或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原则上也应进行抗病毒治疗,但一般对治疗的耐受性较差。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对药物的耐受性、并发症(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及患者的意愿等因素全面衡量,以决定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
2、酗酒者:慢性酒精中毒可能促进丙型肝炎病毒复制,加剧肝损害。从而加速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的进程。由于酗酒患者对于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耐受性和疗效均较低,因此,治疗丙型肝炎必须同时戒酒及戒毒。
3、合并乙肝病毒(HBV)或艾滋病毒(HIV)感染者:合并乙肝感染会加速慢性丙肝向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的进展。对于丙肝病毒RNA阳性而乙肝病毒DNA阴性者,先给予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对于两种病毒均呈活动性复制者,建议对此类患者的治疗进行深入研究,以确定好的治疗方案。
4、慢性肾功能衰竭:对于慢性丙型肝炎伴有肾功能衰竭且未接受透析者,不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急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作用好,90%患者可获得彻底应对而彻底恢复;缓慢丙型肝炎病情相对较乙型肝炎为轻,经标准抗病毒方案治疗,有机遇根除病毒获得恢复。 有些患者感染20-30年后可出现肝硬化或肝癌。丙型肝炎的饮食无特殊要求,急性期清谈饮食,缓慢肝炎饮食养分均衡即可。
丙肝抗体呈阳性到底是什么意思
丙肝抗体阳性也分为假阳性和弱阳性:
1、丙肝抗体假阳性
丙肝抗体假阳性,丙肝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丙肝抗体阳性一般表示是慢性丙肝患者。但丙肝抗体有一定假阳性率,出现丙肝抗体假阳性不代表是慢性或急性丙肝患者。丙肝抗体假阳性结果主要是多种纤维蛋白原对试剂的影响所造成的。如果丙肝抗体阳性同时丙肝病毒HCV—RNA阳性那就表示丙肝患者,但丙肝病毒HCV—RNA阴性却不能完全排除丙肝,需要根据临床症状和病情发展来确定病症。
2、丙肝抗体弱阳性
丙肝抗体弱阳性可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虽然检查出来丙肝抗体呈弱阳性,但并不代表身体感染上了丙肝病毒,此时需要结合其他一些检查,如HCV-RNA检查,来准确地判断有无丙肝病毒存在,这样才能判断出身体有无感染丙肝病毒。
(2)丙肝已经被治好,但显示丙肝抗体呈弱阳性的情况,此种情况是因为感染过丙肝,丙肝抗体并没有彻底消失,在做丙肝检查时,发现丙肝抗体呈弱阳性,这是丙肝病毒存在过的情况,是过去,但并不是现在。
(3)被检查者已经感染上了丙肝病毒,但抗体呈弱阳性,这时说明患者体内的丙肝病毒正在复制,有传染性。
得了慢性丙型肝炎到底传染吗
得了慢性丙型肝炎传染吗?得了慢性丙型肝炎是会传染的,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较轻,表现为肝炎常见症状,如容易疲劳,食欲欠佳,腹胀等。也可以无任何自觉症状。化验ALT反复波动,HCVRNA持续阳性。有1/3的慢性HCV感染者肝功能一直正常,抗HCV和HCVRNA持续阳性,肝活检可见慢性肝炎表现,甚至可发现肝硬化。
慢性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如下:
1、血液传播
血液传播是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共用注射器,输入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可刺入人体的针具和医疗、美容器械,与丙肝病毒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性接触也会传染丙肝病毒。
2、母婴传播
感染丙肝病毒的母亲约有5%~10%的几率将丙肝病毒传染给婴儿。目前没有报道证实母乳喂养可以传播丙肝,但如果乳头有出血时,要避免母乳喂养。
3、性传播
与HCV感染者性交及有性乱行为者感染HCV的危险性较高。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特别是感染艾滋病病毒(HIV)者,感染HCV的危险性更高。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知,得了慢性丙型肝炎是会传染的,而且慢性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也比较多的,可通过血液、母婴、性行为来传播,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这样才能防范于未然,不要因为自己的无知而让自己的后代受到严重的伤害。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帮助大家答疑解惑。
丙肝与乙肝谁的危害性更大
什么是丙肝?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丙肝传播途径主要是输血、针刺、吸毒等。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呈全球性流行态势,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
乙肝与丙肝哪个严重?
丙肝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但是人们对丙肝认识却十分有限。慢性丙肝是引起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丙肝病毒通过血液传染,目前没有丙型肝炎疫苗。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18岁以上成人的调查中发现,在美国,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人数是艾滋病毒感染者的4倍,到2010年,死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人数要多于死于艾滋病毒感染的人数。
与丙肝的危害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众对丙肝普遍缺乏重视。70%的丙肝病毒感染者不知道他们患有该病,使得许多感染者没有及时接受检查和治疗。
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的《丙型肝炎认知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的人对丙肝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有正确的认识。检测率低下,仅有5%的被调查对象进行过丙肝抗体检测。还有近三成被调研者认为丙肝无法治愈。
1、丙肝不易被发现,患者常常只是感觉劳累,部分会有肝区不适。
2、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只有5%会变成慢性乙肝,而成人感染丙肝,85%会转变为慢性丙肝。
3、丙肝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比例更高,从这一点上说丙肝比乙肝更有危害性。
4、因为丙肝病毒没有疫苗,常规体检又不查丙肝,因此预防和控制比乙肝更为困难。
5、丙肝与乙肝这两种病均有向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发展的倾向,其发生率丙型比乙型肝炎更高,丙型肝炎发展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危险性更大。
6、丙型肝炎也可能有性接触传播及母婴传播,但不如乙型肝炎发生率高。
丙肝的治疗
1、急性丙肝的治疗
适当的休息、合理的营养和饮食及保肝药的合理使用,是所有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共同疗法。至于急性丙肝要不要及早使用抗病毒的干扰素治疗,目前专家们仍持不同意见。有的主张应早期应用干扰素消除丙肝病毒,防止其转为慢性肝炎;也有人认为丙肝也有自愈倾向,干扰素不仅价格昂贵,部分病人还会产生副作用,再说也未必能完全防止慢性化,故急性期不主张应用。
因此对于急性丙肝患者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比较理想的方法,急性丙肝患者常伴有转氨酶持续升高等肝功能异常的情况,故可采用西药快速降酶、中药复方茵黄颗粒进行舒肝利胆退黄、改善症状,抗病毒可选用中成药丙肝康颗粒。
2、 慢性丙肝的治疗
(1)抗病毒治疗
目前西医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是干扰素,干扰素见效较快,但容易造成病毒变异,而且副作用比较大,一旦出现贯寒、发热、类感冒反应及眩晕、脱发,甚至末梢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应立即停药。针对西药干扰素副作用大的问题,可以考虑中医中药治疗,如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制的丙肝康颗粒,是国内首个抗丙肝病毒的中药制剂,临床上可以替代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副作用小,效果稳定,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不易反复。
(2)改善肝功能治疗
慢性丙肝患者可能会伴有肝功能异常。
3、 重型肝炎治疗
丙肝病毒(HCV)若与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特别是乙肝病毒(HBV)混合感染,极容易引起重症肝炎。
治疗丙肝的方法
专家说,丙肝诊断并不难,只要接受血液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丙肝病毒核糖核酸检测,就能明确诊断。有输血史或者使用过血制品的人,每年体检时发现肝功能有波动、但乙肝检查又是阴性的人,都应该考虑做一个丙肝抗体检查。曾经文身、文眉,以及和丙肝患者、家属共用过剃须刀、牙具的人,也需要检查是否有丙肝。
很多市民对乙肝过度恐惧,而对丙肝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一般情况下,患者是通过输血或其他血制品(如血浆、球蛋白等)途径感染丙肝病毒,外伤、不卫生的生活习惯,也会造成丙肝病毒的播散。由于丙肝病毒隐匿性很强,症状不明显,而大众对丙肝的防范意识淡薄,所以八成的丙肝患者仍然流失在外,未能到正规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一部分人很有可能在未来恶化成肝硬化和肝癌患者。
1、急性丙肝的治疗
适当的休息、合理的营养和饮食及保肝药的合理使用,是所有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共同疗法。至于急性丙肝要不要及早使用抗病毒的干扰素治疗,目前专家们仍持不同意见。有的主张应早期应用干扰素消除丙肝病毒,防止其转为慢性肝炎;也有人认为丙肝也有自愈倾向,干扰素不仅价格昂贵,部分病人还会产生副作用,再说也未必能完全防止慢性化,故急性期不主张应用。
因此对于急性丙肝患者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比较理想的方法,急性丙肝患者常伴有转氨酶持续升高等肝功能异常的情况,故可采用西药快速降酶、中药复方茵黄颗粒进行舒肝利胆退黄、改善症状,抗病毒可选用中成药丙肝康颗粒。
2、 慢性丙肝的治疗
(1)抗病毒治疗
目前西医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是干扰素,干扰素见效较快,但容易造成病毒变异,而且副作用比较大,一旦出现贯寒、发热、类感冒反应及眩晕、脱发,甚至末梢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应立即停药。针对西药干扰素副作用大的问题,可以考虑中医中药治疗,如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制的丙肝康颗粒,是国内首个抗丙肝病毒的中药制剂,临床上可以替代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副作用小,效果稳定,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不易反复。
(2)改善肝功能治疗
慢性丙肝患者可能会伴有肝功能异常。
3、 重型肝炎治疗
丙肝病毒(HCV)若与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特别是乙肝病毒(HBV)混合感染,极容易引起重症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