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孕期吃什么决定孙辈健康
外婆孕期吃什么决定孙辈健康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孩子的健康程度取决于母亲在孕期摄入的营养是否足够以及均衡。不过,最新的研究显示,这一因果关系可能还要往外婆这一辈追溯。美国的研究者对超过3000名菲律宾女性进行了时间跨度约30年的追踪研究,并将如今已经身为外婆的她们在孕期的饮食,子女成长期给予的营养状况以及孙辈的健康情况进行对照。他们发现,外婆如果在孕期营养良好,并在女儿早年给予充足的营养并保持良好体重,其孙辈出生则会更健康。
此外,作为子女健康水平的决定因素,母亲在幼儿及成长期获得的营养比其在孕期获得的营养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对于隔辈人的健康,外婆所扮演的角色比我们认为的要重要得多。此前也有相关研究显示,荷兰在二战期间产下的女婴,其成年后产下的宝宝相对体重较轻,体型较小。而出生低体重,成年后患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会增加。研究者表示,这项研究说明,母亲在孕期的饮食其实对胎儿健康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大,准妈妈们只要健康平衡饮食,对宝宝的出生体重不会有太大影响。
老人带孩子利弊见分晓
优点一:经验丰富
长辈们将我们养大,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有他们帮忙带孩子,年轻的父母们遇上丁点小事就不会显得手忙脚乱了。所以隔代带孩子在许多时候也是一件好事情。正是因为老人家丰富的生活经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伤害,什么时候要及时换添衣服,什么东西不能乱吃,他们就像有一双隐形的眼睛,能看到一些潜在的危险,做到提前避开,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多了一层保障。
优点二:性格温和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级别的人,早已没了年青人性子的火暴脾气,不会动不动就对孩子大呼小叫,基本上也不会对孩子动手动脚。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先听孩子怎么说,从而根据他们的经验再去判断事情的对错。他们冷静的处理过程,会给生活中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些事情起到一定帮助。
缺点一:观念守旧
在一些老人的思想观念中,认为家长的责任就是给孩子吃好,喝好,睡好,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就行了,而不会想着刻意的去培养孩子。老人们认为教育那是老师应该做的事情与家长没什么有关系。其实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身上的许多东西都是从父母或长辈们身上学到的。未入学的婴幼儿都需要早期教育,而不是吃好喝好就能解决所有的成长问题。
缺点二:过度溺爱
常见有老人端着一个碗,追着孩子到处喂饭。相对地,这种情况发生在父母身上就较少,原因是父母和隔代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对孩子的溺爱上相对要理智,认为孩子不能过度宠爱。孩子不吃,父母会直接告诉他,下餐才有得吃。而隔代家长则不这么认为,就算是追在孩子屁股后面,也要喂饭。还有些长辈什么都依着孙子孙女,孩子就像家里的小皇帝,呼前喊后,过分溺爱让孩子养成不少坏习惯。如:自私自利,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自以为是,目无尊长等,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可言,只能是害了孩子!
隔代抚养好处和坏处谁大
祖辈定位“当好称职配角”
金奶奶和儿子住在同一个小区,为了支持儿子在事业上拼打,金奶奶尽责尽力做好自己的“钟点工”:每天早上七点去儿子家接班,烧早饭、带孩子、打扫房间……晚上七点,全家吃好晚饭,才完成一天的工作,将孙子“移交“给儿媳,带着疲惫“下班”回家,几乎每天都是“七出七进”。
专家认为,祖辈对孙辈的教育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父辈的教育。父母与孩子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子关系,承担着谁也无法替代的教育责任和义务;而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感和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安全感是一种天然的情感关系,也是谁也无法取代的。祖辈乐于参与,并不意味着父母的责任因此可以豁免,如果把对孩子的教育、抚养双手推给老人,是对孩子成长不负责任。
外婆家与奶奶家教育需对接
小玲今年7岁,她的爷爷奶奶和她住在同一小区,但她不喜欢到爷爷奶奶家去,因为爷爷奶奶要对她管头管脚,事事都严格要求。一次她把一张废纸从窗外扔到小区的绿地,爷爷非要她下楼检起来,扔到废物箱。她喜欢外婆,尽管外婆住在很远,每星期日,她都会嚷着去外婆家,因为每次去外婆总会给她买很多零食,还给她零花钱也不唠叨她……
专家认为,祖辈与父辈,孩子的爷爷奶奶与外公外婆之间,两种教育观念,两种教育方法,虽然从不发生正面的冲突和碰撞,但投射到孩子身上,却是背道而驰的,这也许是一种隐性的冲突,带给孩子是一种迷茫和无所适从。
相处禁忌
(1)不要和婆婆争老公。妈妈和媳妇一同落水的几率并不高,无论老公多么爱你,你也无法替代她母亲的分量。不要犯这种低级错误。
(2)不要在婆婆面前和老公太亲热。“娶了媳妇忘了娘”,这是所有婆婆最大的心病。老公越是疼爱你,婆婆的失落感和忌妒心可能越强烈。
(3)不要在婆婆面前使唤老公。婆婆怀胎十月含辛茹苦抚养长大的儿子,凭什么成了你的免费劳动力,呼来喝去?千万别在婆婆面前对老公指手画脚,甚至打骂。
(4)不要在老公面前说“你妈”。纵使婆婆没把你当亲生女儿待,但当她听到你在背后用“你妈”来称呼,肯定不痛快,赶紧换成“咱妈”吧。
(5)不要和婆婆争辩是非道理。“有理走遍天下”在家庭内部绝对寸步难行,本来就无需判断黑白对错,也没必要争个高低胜负。多说无益,口水不如用来养牙。
(6)不要在婆婆面前逞强。千万不能从头发到脚趾都很逞强,觉得你完全可以独撑整个世界,不能得意忘形。“倚小卖小”,适时示弱。
(7)不要忘记,婆婆是个女人。所以,她和你一样的细心,一样的敏感,一样的脆弱。如果哪个女人能像男人,心胸稍微豁达一些,可能就万事大吉。
(8)不要忽视照顾老公,对老公好就是对婆婆好。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找到一个知心伴侣。所以,用行动表示,你会好好照顾她的宝贝儿子。
(9)不要让婆婆觉得被冷落,让她意识到她很重要。让婆婆继续发挥母爱的光辉,让她来“指点”你,让她感觉到自己非常重要,活的很有价值。
(10)不要以为婆婆“无知”。老年人最怕晚辈说“您什么都不懂,就别跟着瞎掺和了!”这句话如果从媳妇嘴里冒出来,更是一种莫大的轻蔑。
(11)不要欺骗婆婆。任何人都讨厌被欺骗,假如小两口啥事都瞒着老人家,或者敷衍了事不说真话,婆婆自然有被排斥的感觉,伤心加气愤一起来。
(12)不要吝啬对婆婆的赞美。好媳妇,夸出来;好婆婆,夸出来。由衷地赞美她,赞美她养育了一个好儿子,赞美她精神矍铄,赞美她厨艺精湛,赞美她持家有方。
(13)不要和婆婆抢功劳。婆婆的功劳最大,这是软化婆媳关系的润滑剂。虚心向婆婆学习,确保她的“皇太后”地位,万古长青。
(14)不要在婆婆面前说“我儿子/女儿……”,而应说成“您孙子/孙女……”。带有强烈归属感的“我儿子”本来没什么错,但是却很容易激怒婆婆,仿佛孩子和爷爷奶奶家没关系,或者觉得带了这么久的孙子白带了。
(15)不要忽视孙子/孙女的作用。如果来一句“您孙子/孙女整天念叨您”,或者“您孙子/孙女最爱吃您包的饺子”,婆婆肯定立马笑开花,瞬间拉近彼此的距离。
(16)不要啥事都不跟婆婆商量。经常告诉她,或让她看看,你们做了些什么事,有些什么计划,重视她的存在,征求她的意见,消除她的不安。
(17)不要试图改变婆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要彼此尊重,不要指望五六十岁的婆婆一夜之间完全接受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8)不要向老公告婆婆的状。夹在老妈和媳妇之间的男人最可怜,如果他是“双面胶”,肯定会主动站出来协调;否则,即便你告状,也无济于事,只会增加老公的烦恼。
(19)不要在外人面前说婆婆的坏话。婆婆们扎堆说媳妇,媳妇们扎堆说婆婆,女人似乎永远都是这么爱嚼舌头。“批评就像家鸽,总会飞回来的。”
(20)不要忘记嘘寒问暖,不要忘记百善孝为先。发自内心的关怀和问候,无需粉雕玉琢。孝敬长辈是媳妇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衡量得失,不能求回报。
(21)不要忘记跟婆婆表达谢意,哪怕只是客气。对婆婆应心怀感恩,虽然她没有养你,但是她养了你的老公;虽然她可能没有照顾你,但是她可能照顾了你的孩子。
(22)不要小看道歉的力量。家庭琐事纷繁繁杂,冲突过后必须有人先“投降”。既认真又俏皮的道歉,是矛盾的润滑剂,可以有效抚平裂痕。
(23)不要犹豫给婆婆送礼物。逢年过节,买点小礼物,情意自在其中。如果你有心专门去寻摸一件婆婆期望得到的东西,那一定能哄她开心。
(24)不要在婆婆面前打扮的太花哨,甚至另类。老年人大多是比较保守的,尤其是婆婆肯定不希望媳妇“花枝招展”,容易以貌取人联想到人品,所以只要穿着干净大方就好了。
(25)不要全盘否定婆婆的意见。婆婆的话可以不接受,但也不要因为抵触而全盘否决,要客观地公平地看待,有益的从善如流,无益的一律“Shift+Del”,不留痕迹。
(26)不要勉强自己去达到婆婆所有的标准。婆媳难处的根源,就在于总想彼此适应、彼此讨好,所以费心劳神、筋疲力尽。除非自己心甘情愿,否则不要太委曲求全。
(27)不要过分夸大在婆家所受的委屈。人与人相处,都会有摩擦,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必都放在心上。斤斤计较,只会让自己郁结难开。一点点不如意,就一笑而过吧。
(28)不要拿婆婆跟妈妈做比较,不要按照亲妈的的标准去要求婆婆。少了一份骨肉相连的血脉亲情,自然就少了一份本能的宽容和体谅。遇到好婆婆,珍惜,感恩;遇到不好的,不会失望,不会抱怨。
(29)不要把婆婆当成免费保姆,正如妻子也不是丈夫的免费保姆。老人家辛苦忙碌了一辈子,也是享福的时候,她的晚年生活,完全自己掌控。帮你分担家务帮你带孩子,要真诚地感激。绝对不要责怪婆婆没有给你做的事儿。
(30)不要指责婆婆的节俭或者吝啬。她可能无法接受现代人的消费观,她可能认为媳妇是“败家子”,花钱大手大脚。但是,你要理解,勤俭节约,是几十年捉襟见肘的清贫生活留下的印记。
(31)不要主宰家里的一切。首先,是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控制欲。对于女人来说,比较偏执于细节,家里哪个东西摆在哪个位置,都必须遂了自己的心愿。但是“一山不容二虎”,给婆婆留一点她主宰的空间。
(32)不要动不动就生气跑回娘家。娘家是偶尔的避风港,但不是永远的避难所,三番五次地“离家出走”,不仅婆婆更不喜欢你,老公肯定也会烦。
(33)不要总是赞娘家人、贬婆家人。谁都知道娘家人更亲、更疼爱自己、更为自己着想,但是不要在婆家表露不满,这样只会激化婆媳矛盾。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4)不要把公公拉拢到你的战线上一起和婆婆作对。婆媳问题中除了关键人物“老公”,还有“公公”这个重要的角色。倘若你“抢走”了婆婆的儿子,又“收服”了她的老公,那么,你们的婆媳关系基本无药可救了。
(35)不要和婆婆吵架,无论什么理由。即便婆婆飞扬跋扈,也不要跟她针锋相对。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但是不要吵架,那只是情绪的发泄,对解决问题无济于事。
(36)不要住在一起。几乎所有产生矛盾的婆媳,都有这个愿望,只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一定能实现。我不多说了。距离产生美,婆媳之间远香近臭。
别太苛求老人
最近在一次老同事聚会中,一位八旬大姐眼泪汪汪地向大家倾诉了媳妇对她管头管脚,实在不堪忍受的件件桩桩……
她媳妇规定她搛小菜,必须从淡颜色(清炒)搛到深颜色(红烧);开空调,必须在晚上10点钟以后(电费半价);牙刷杯不要同她们的牙刷杯放在一起(嫌她老人味太重);又说她洗碗时水龙头开得太大,用水最多,仍“油腻疙瘩”洗得不干净;并把各种杂物堆在老人房里,唯独把米袋放在别处,也是嫌她老人味太重;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每当媳妇如此管制婆婆,她儿子站在旁边,不置一词。老人几次想自杀,幸被同事劝阻,才避免了悲剧发生。
听了老人的辛酸遭际,我们唏嘘不已。我们很想找这位媳妇谈谈心,请她别对婆婆如此管头管脚,弄得老人难过日子,但又怕惹恼媳妇,更迁怒老人。所以,只好在这里以笔代口,远距离地将心比心地劝说几句:
老年,是人生道路上最艰难、最无奈、最漫长的一段路程,因此,特别需要儿媳小辈的体谅、关爱和呵护,才能帮助为创家立业、养育子女、孙辈付出艰辛劳动,苦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开开心心地走完人生。有人说得好:“老人没有什么对和错,只有顺着他,他才能健康长寿。”这当然不是说老人就没有错,但子女的孝心应该容忍、包容老人的些许缺点,就像原谅孩子的过错。
至于老人本没有错,却要鸡蛋里挑骨头,规定搛小菜都要“从淡颜色搛到深颜色”,这不是忘记了抚育之恩,只望老人早死而自得快乐的丧良心行为吗!有些人,老人健在时百般嫌弃,事事难容;老人走了,倒哭哭啼啼,拜佛念经,大操大办,做戏给别人看,天地良心难容啊!
没有人能够年年18岁。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也会为小辈树立榜样。反之亦然。
基因和癌症有何关系
基因和癌症有何关系 癌症大多数人都会听起来就可怕,相信大多数人都不希望自己患上癌症这种可怕的疾病,往往患有癌症大多数都和身体体质有关,而癌症专家称经过论证基因和癌症也有一定关系,那么基因和癌症有何关系呢?
针对基因和癌症有何关系的问题癌症专家给大家介绍如下:
癌症专家介绍说现代科学证明:人类的一切疾病都与基因有关。一切生命的存在或衰亡形式都是由基因决定的,癌症(恶性肿瘤)也是如此。所以通过基因检测就可以预先知道您一生的疾病走向与潜在隐患。疾病是由内因(先天的遗传基因)和外因(生存环境、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癌症专家指出决定性的因素是他们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不同。比如说父母或祖辈患肝癌去世的,那么他们的子孙患肝癌的机率比其他人高一些。再比如说,大家都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但并不是每个抽烟的人都会得肺癌,有的抽到八、九十岁也没事,而有的老公抽烟,老婆反而患上了肺癌(被动吸烟造成的),因为他老婆生下来就有肺癌易感基因。
洗衣服一盆端小儿惹淋病
5岁女童居然患淋病!昨天,不相信医院诊断结果的刘女士来到大医院,要求医生再为她女儿做一次检查,确认是否为淋病。诊断结果再次证实女儿被传染上了淋病。据悉,上周至今,该医院门诊部已收治了两名患淋病的幼女,经分析,都与衣物“一盆端”有关。
刘女士介绍说,最近女儿总嚷嚷下身不适,到一家医院诊断为淋病。这一诊断让刘女士吓了一大跳,因为夫妻俩都没患过淋病,而且她也很注意,平时她洗衣物时都将孩子的衣服分开洗,所以无法弄明白孩子为何患上淋病。不过最近一段时间,她因工作忙,将女儿放在了婆婆家,女儿的衣物全部是她婆婆洗的,会不会在婆婆家传染的?在医生的建议下,刘女士又让婆婆去检查,经化验,她婆婆的确有淋病。刘女士的婆婆说,她也不知道自己会有淋病,孙女洗完澡后,就将祖孙俩的衣物放在一个盆里洗。
医师介绍说,最近一周已有2名幼女被确诊为淋病,原因都是将孩子的衣物和大人的衣服放在一起洗,结果被传染上淋病。
巧合的是“传染源”并不是父母,而是祖辈。医师还说,现在不少年轻父母都有这方面的育儿知识,但祖辈在这方面的健康意识较差,洗衣都喜欢将一家人的衣物放在一起洗。随着暑期的来临,不少孩子又将寄放到祖辈家,希望能够引起重视。
老人带小孩引争执长辈可有义务
虽说养育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但现如今的年轻小夫妻,大都为生活忙得焦头烂额,孩子想要自己带都是有心无力,所以只能求助于家中的老人。老人含饴弄孙本来也是乐事一件,无奈现实中却也生出了不少争执。
双方老人争带小孩
有网友求救,说两家老人争着带小孩,而自己不想让婆婆带,觉得亲妈和自己最熟悉,沟通起来也方便得多。但是婆婆死活不同意,说儿子是娶媳妇进门,孙子就该让自己带,哪有外婆带的道理,为此还哭哭闹闹。
听过多少家庭生了小孩没人帮忙带,愁煞了小夫妻的故事,这边倒好,都争着抢着要来帮忙,还真是好痛苦的幸福呀!要小编说,反正二胎现在也放开了,要不考虑再生一个,一家带一个,就谁都不得罪啦!
有争着抢着要带孙子的家庭,但也有老人帮忙带了,小辈也不懂感恩的情形。
带了孩子也心酸
这次回家过年,这样的家长里短也听了不少,还是关于老人带小孩的事,隔壁阿姨家就有一桩。阿姨只有一个闺女,结婚已经快5年了,孩子也2岁多,工作稳定和丈夫的感情也挺好。因为小夫妻两个都在上班,儿子就一直由外婆帮忙照顾。
但是最近闺女却和女婿闹了点不愉快,女儿偶尔会在老公面前说“看我妈帮你把孩子带得这好”之类的话,女婿听多了几次就烦,呛声说“别老说是帮我带的,孩子你也有份,你妈帮忙带孩子,是冲着你又不是冲着我!”
阿姨听说小两口因为自己拌嘴,心里也不是滋味,她说自己辛苦点带外孙倒是无所谓,就是希望小两口日子过得舒坦轻松点,但是也希望女婿能知老知少,稍微直到体谅和感恩。
老人是否有带孙辈的义务
不像外国人那样,父母把孩子养大,自己的义务就结束了,中国人对家庭、传承十分关注和重视,认为子孙后代是香火的延续、家庭的传承,有许多老年人会愿意帮助子女来抚育孙辈,这在我们的文化中似乎慢慢就把照顾孙辈理解为老人的责任和义务了。
其实老人并没有帮忙带孩子的义务,父母自己带才是天经地义的。此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做过一项调查显示,有85.2%的参与者认为身边的隔代教育情况普遍。探求其原因,76.7%的参与者表示是年轻父母工作压力大,没有精力和时间照顾孩子。老人照顾孙辈的隔代教育实际上是在社会资源和服务,以及社会政策暂时不完善时,家庭的一种应对策略。现在的年轻人都生活得很辛苦,像是套在磨上的驴一样,有老人愿意帮忙当然是求之不得,年轻父母也该心存感恩。
向老人表达感恩的方式很多,经济方面的补贴或是过年过节送点小礼物都是十分有效的,平时相处中的一些体贴小举动老人也能感受到,这样就算老人劳心又劳力的也会觉得值得。
如何向老人表示感恩
1.给老人经济补贴
有些小夫妻以为现实原因,可能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就只好放在老人家带着。孩子一出生,样样都要花钱,不要都由老人来帮忙负担,如果现实中存在经济困难,更加会带来一系列家庭矛盾。
所以这样就需要根据自家情况,每月给家里补贴一些钱,不要让老人贴了精力还又贴钱,加重他们晚年生活得负担。要是觉得直接给钱太生分了,老人在感情上难以接受,最好也要提前把孩子的日用品备好寄回家。
2.买点小礼物
老人过生日或是节日,都可以买些礼物给他们。平时回家探望,也可以随手带上些实用的东西。回家过年主动置办年货,另外再包个红包,其实也花不了多少钱,但老人却会非常开心。
3.常怀一颗孝心
论坛上有一位网友分享,说自己和女儿女婿同住,帮忙带外孙,女婿每次下班回到家不管多累,都会从她手上接过孩子,体贴她带孩子辛苦一天了不容易。小编看了也觉得十分暖心,母慈子孝,一个家庭才能和睦美满。所以说表达感恩的方式有很多,就看你是不是有那份孝心,一个小细节小举动老人都是能感受得到的。
隔代教育的好处与弊端各有哪
隔代教育的优势首先,隔代家长对孙辈所具有的亲情和关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保姆都无法比拟的。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乐于为宝宝奉献,这有利于宝宝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安定,为父母解除后顾之忧。 其次,隔代家长在抚养和教育宝宝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再次,城市中居高不下的离婚率使很多宝宝成长在单亲家庭里,隔代家长能很好地弥补这类家庭中的性别角色缺失,这对宝宝健康的性别认知有着正面的作用。 隔代教育的弊端 隔代教育,确实减轻了年轻父母身上的负担,但老人带宝宝,也可能出现种种弊端。如不少隔代家长看不得宝宝被批评、训斥,更别说挨打了,受到过分宽容和保护的宝宝,更容易养成刁蛮任性的性格;不少把宝宝长期交给老人照顾的父母发现宝宝和自己不亲、冷漠;有些老人怕宝宝出问题,严格控制宝宝的行动,不让宝宝跑、跳,结果束缚了宝宝的手脚,延缓了宝宝的发育,甚至阻碍了宝宝的认知等等。 隔代教育争议的焦点 1、 喂养方式 临床发现,由祖父母喂养的幼儿,更易出现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老人的心都比较慈善,加上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特别在吃饭问题上很迁就孩子,想吃什么吃什么,不想吃什么就不吃什么。长期娇惯在一定程度上易导致孩子偏食,而孩子偏食是一种极为不良的饮食习惯,长久偏食会给孩子的健康发育带来危害。 2、 管教方式 不少老人管教孩子都倾向于两种极端,过严或者过松。一者喜欢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依据传统的管教方式,希望孩子按照大人所计划好的线路去成长,一切行动听指挥,从娃娃抓起。另一种极端是溺爱孩子,放任孩子的行为。而年轻父母大多受到现代教育的影响,会更尊重孩子,适当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补充放纵宠爱过度的现象。 3、 早期智力开发 不同的时代对于教育的观念也是不同的。在祖辈时期,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几乎是画等号的。而且,很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容易因为爱孙心切,而会帮宝宝做太多事情,间接地让宝宝失去学习的机会。因此,如何让祖辈了解新一代教育的核心概念,请他们一起配合爸妈,是教育宝宝的关键。 4、安全隐患 在隔代育儿各种矛盾中,安全隐患是致命的。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但是隔代育儿却把监护人的枷锁转嫁到了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的身上。一旦出现安全事故,这责任由谁来承担?老人的精力和体力都不如小孩,脑力跟不上,反应迟缓,常常连自己都需要照顾,更不说能照顾好孩子,在监护方面除了寄托于老人身上的同时,孩子的家长也应该多费些心,或者请个保姆,让老人从旁指挥和监督就比较妥当。小保姆年轻有精力,老人上心、有经验,二者结合才可相得益彰,危险的隐患自然也就消除了。 “隔代教育”要如何扬长避短 1、发挥爷爷奶奶带孩子的优势 隔代教育要尽量地发挥本身优势,同时隔代教育对祖父母们自身也有利,不仅可以缓解老人的孤寂,从孙辈的成长中获得生命力,与孙辈玩耍的天伦之乐对老人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态也大有裨益。但是,我们从诸多儿童心理咨询个案中发现,隔代抚养方式也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变异,产生某些心理问题,如心理老年化、社交恐惧症、性格怪异化、心理脆弱化等。 对此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2、祖辈父辈协作最重要 隔代抚养和教育与父母亲自抚养和教育各有利弊。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两代家长的共同努力。祖辈与父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当多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比如,在吃的方面,由于祖辈有更多的时间去料理孩子的饮食,餐桌上常会出现一两道孩子的“专利菜”,孩子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我”的东西,不允许别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会大哭大闹、不依不饶。此时,如果父母提醒老人,无论多么小的孩子,要学会在与别人分享中获得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千万不能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坏习惯。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应当尽早培养,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尤其学会自觉为别人服务,对于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至关重要。 3、“隔代家长”学习不放松 由于时代不同,老人的知识和思想观念有些已落后于现在,由他们抚育孩子,往往虽有良好愿望,但效果却未必好。而中青年的活动舞台越来越广阔,到外地、外国工作、学习者与日俱增,“留守儿童”的大量涌现,成了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隔代家长”也被迫推上前台,而接受“隔代抚育学习”就完全有必要了。 对于“隔代家长”来说,无论有无机会专门学习,确实更应该自觉学习新的知识。特别是在培养孩子的理念上,老年人一定要跟上时代步伐,比如,如何让孩子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和督促学习文化课。要特别注意给孩子灌输诚信观念、法制观念,切实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勇于创新的好品质。
隔代教育是什么
隔代教育是指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一些年轻的家长或者因为自己工作繁忙,或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
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年轻的父母在生活、学习、工作压力下,该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老人带小孙儿的利弊分析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下略)该不该给儿女带孩子,许多人的观点是不同的。
有人认为,老人辛辛苦苦把儿女抚养长大,操劳了一辈子,该享受一下悠闲自在的晚年生活了,再给老人增加负担,再把孙子孙女推给他们抚养,实在有些于心不忍。
也有的人认为,老人晚年最怕的就是孤独寂寞,有个小孙儿在身边,是老人生活最大的快乐和安慰。
祖父母帮助儿女带孩子的前提好处有三:
第一,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工作繁忙,孩子照料问题是他们的一块心病,有了祖父母的帮助,可以减轻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加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
第二,俗话说“隔辈亲”,老人大多喜爱孩子,自己的孙子孙女更是疼爱有加,“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能给老人的晚年生活增加更多的乐趣。
第三,老人带孩子有一定的经验,往往也比年轻父母更有耐心。对孩子来说,如果父母工作太忙,孩子就只能从祖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家庭的温暖和快乐,这时祖父母的作用就更为重要。
但在祖父母帮助儿女带孩子的问题上,有些现象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首先,很多祖父母由于过分疼爱孙辈,更容易出现溺爱的现象,往往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与儿女发生分歧,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现在的一些年轻家长,由于担心爷爷奶奶对宝宝过度宠爱,会使宝宝任性而不听管教,尤其是儿媳妇与婆婆之间,在宝宝的教育问题上可能产生许多分歧,因此就排斥爷爷奶奶对宝宝的照料,甚至不愿意让孩子和爷爷奶奶在一起;
第三,有些父母把孩子往爷爷奶奶家一送,就只顾忙自己的工作,除了给钱,对孩子很少关心过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