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梗阻要注意些什么
急性肠梗阻要注意些什么
腹腔粘连发生后,不会自愈,也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治愈肠粘连。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身保健。如注意进食富营养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粗纤维、不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常,适当的活动,避免突然改变体位的重体力劳动、激烈运动。一旦出现肠梗阻的先兆症状,及时就医。对于Crohn病、肠结核患者,除了注意以上事项外,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随访。
日常生活中预防肠梗阻,主要还是针对病因。就临床而言,成人肠梗阻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肠粘连、肠道肿瘤。对于肠粘连所致的肠梗阻上面已经提到。对于肠道肿瘤所致的肠梗阻,主要还是预防病因。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定期健康体检。对于肠道肿瘤的高危人群(有便血、便频、大便带粘液、腹痛等肠道症状的人、 大肠癌高发区的中、老年人、大肠腺瘤患者、 有大肠癌病史者、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家族性大肠腺瘤病患者、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Crohn病患者、有盆腔放射治疗史者),更应注意,要定期做相应的体检,必要时做肠镜检查。
肠梗阻是怎么回事
机械性肠梗阻(30%):
1、肠内异物:肠石,寄生虫,大的胆石及粪块堵塞或嵌顿。
2、肠道内息肉,新生物,良恶性肿瘤或淋巴瘤堵塞。
3、肠套叠。
4、肠先天性异常:包括先天性肠道内闭锁,肠道有先天性的纤维幕或蹼形成,梅克尔憩室狭窄等,肠先天性异常一般较少见。
5、肠道或腹膜炎症性病变:如肠结核,克罗恩病,结核性腹膜炎,放射性肠炎及NSAIDs等药物导致的肠道炎性溃疡所致的狭窄等。
6、肠粘连:常因腹腔或盆腔手术后,或腹腔内慢性炎症性病变(如结核性腹膜炎,克罗恩病等)所致,手术后发生肠粘连以小肠粘连者为多。
7、疝:如腹股沟斜疝,腹内疝,包括网膜囊内疝,股疝等发生嵌顿。
8、肠扭转:扭转多见于肠系膜肿瘤或其基底部狭窄等原因所致。
9、肠管外肿瘤等压迫:如腹腔内,网膜,肠系膜的巨大肿瘤,腹膜后巨大肿瘤,胰腺假性囊肿等均可使肠管受压,严重者发生肠梗阻,近年来肠管外压迫所致的肠梗阻有增多的趋势。
运动障碍性肠梗阻(20%):
运动障碍性肠梗阻是因肠壁肌肉活动紊乱,导致肠内容物不能运行,而非肠腔内外有机械性因素引起肠梗阻,因此也称为假性肠梗阻,其病因有:
1、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手术后。
2、非手术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
(1)电解质紊乱(尤以血钾,钠,镁异常多见)。
(2)多种全身性或腹腔内炎症,如败血症,腹腔内脓肿,重症胰腺炎及肾盂肾炎,肺炎等。
(3)重金属中毒。
(4)尿毒症。
(5)脊髓炎。
(6)甲状腺功能减退。
3、由于肠平滑肌病变或肌间神经丛等病变导致肠肌肉活动障碍所致的肠梗阻,常称为慢性假性肠梗阻,多见于下列病变:
(1)肠平滑肌病变:如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结缔组织病,淀粉样变性,放射性损害及线粒体肌病等,患原发性家族性内脏性肌病者也常伴有慢性假性肠梗阻。
(2)肠肌间神经丛病变:可见于:a.神经源性肠发育异常,孤立性肠道发育异常伴神经纤维瘤病,或伴多发性内分泌瘤及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等;b.多种隐性及显性遗传性疾病;c.散发性内脏神经性病变(包括非炎症性变性病及变性的炎性疾病,如美洲锥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等);d.肠神经或神经丛发育异常,如肌间神经丛成熟障碍(常伴有中枢神经发育异常及神经元异常),全结肠神经节细胞缺乏症等。
(3)神经元性疾病:可见于帕金森病,EB病毒感染后选择性乙酰胆碱功能不全及脑干肿瘤等。
(4)代谢内分泌疾病:见于黏液性水肿,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等。
(5)小肠憩室病:见于小肠憩室病伴类似进行性全身性肌硬化症,伴内脏神经元性疾病和神经细胞核内包涵体等。
(6)药物性因素:见于应用酚噻嗪类,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可乐宁,阿片制剂,长春新碱后及麻醉剂性肠综合征(narcotic bowel syndrome)。
4、其他:继发于硬化性肠系膜炎,脂肪泻及脂质沉着症(lipidosis)。
急性缺血性肠梗阻(20%):
1、系肠管的血供发生障碍所致,常可造成肠壁肌肉活动消失,如肠管血供不能恢复,则肠管极易发生坏死,尤其是经终末支供血的肠管,肠管血供发生障碍多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以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等。
2、按肠管血供情况可分为2类
(1)单纯性肠梗阻:仅表现肠内容物通过困难,而无肠管血液供应障碍,但单纯性肠梗阻可演变为绞窄性肠梗阻。
(2)绞窄性肠梗阻:表现为肠内容物通过受阻,并伴有肠管血运障碍。
3、按梗阻的程度可分为2类
(1)完全性肠梗阻:肠内容物完全不能通过。
(2)不完全性肠梗阻:部分肠内容物仍可通过梗阻部,不完全性肠梗阻可演变为完全性肠梗阻。
4、按梗阻部位亦可分为3类
(1)高位性小肠梗阻:一般指发生于十二指肠及空肠的梗阻。
(2)低位性小肠梗阻:一般指发生于远端回肠的梗阻。
(3)结肠性梗阻:一般好发于左半结肠,尤以乙状结肠或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好发。
5、按起病的缓急可分为2类
(1)急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一般都是急性肠梗阻,也是完全性的。
(2)慢性肠梗阻:慢性肠梗阻一般是不完全性的,不完全性肠梗阻一般也是单纯性肠梗阻,慢性肠梗阻亦可演变为急性。
肠梗阻的原因可分为3类
(1)机械性肠梗阻:
常见病因有:
①肠内异物:肠石、寄生虫、大的胆石及粪块堵塞或嵌顿。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②肠道内息肉、新生物、良恶性肿瘤或淋巴瘤堵塞。
③肠套叠。
④肠先天性异常:包括先天性肠道内闭锁、肠道有先天性的纤维幕或蹼形成、梅克尔憩室狭窄等。肠先天性异常一般较少见。
⑤肠道或腹膜炎症性病变:如肠结核、克罗恩病、结核性腹膜炎、放射性肠炎及NSAIDs等药物导致的肠道炎性溃疡所致的狭窄等。
⑥肠粘连:常因腹腔或盆腔手术后,或腹腔内慢性炎症性病变(如结核性腹膜炎、克罗恩病等)所致。手术后发生肠粘连以小肠粘连者为多。
⑦疝:如腹股沟斜疝、腹内疝,包括网膜囊内疝、股疝等发生嵌顿。
⑧肠扭转:扭转多见于肠系膜肿瘤或其基底部狭窄等原因所致。
⑨肠管外肿瘤等压迫:如腹腔内、网膜、肠系膜的巨大肿瘤,腹膜后巨大肿瘤,胰腺假性囊肿等均可使肠管受压,严重者发生肠梗阻。近年来肠管外压迫所致的肠梗阻有增多的趋势。
(2)运动障碍性肠梗阻:
运动障碍性肠梗阻是因肠壁肌肉活动紊乱,导致肠内容物不能运行,而非肠腔内外有机械性因素引起肠梗阻,因此也称为假性肠梗阻。其病因有:
①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手术后。
②非手术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
A.电解质紊乱(尤以血钾、钠、镁异常多见)。
B.多种全身性或腹腔内炎症,如败血症、腹腔内脓肿、重症胰腺炎及肾盂肾炎、肺炎等。
C.重金属中毒。
D.尿毒症。
F.脊髓炎。
G.甲状腺功能减退。
③由于肠平滑肌病变或肌间神经丛等病变导致肠肌肉活动障碍所致的肠梗阻。常称为慢性假性肠梗阻,多见于下列病变:
A.肠平滑肌病变:如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结缔组织病、淀粉样变性、放射性损害及线粒体肌病等。患原发性家族性内脏性肌病者也常伴有慢性假性肠梗阻。
B.肠肌间神经丛病变:可见于:a.神经源性肠发育异常、孤立性肠道发育异常伴神经纤维瘤病,或伴多发性内分泌瘤及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等;b.多种隐性及显性遗传性疾病;c.散发性内脏神经性病变(包括非炎症性变性病及变性的炎性疾病,如美洲锥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等);d.肠神经或神经丛发育异常,如肌间神经丛成熟障碍(常伴有中枢神经发育异常及神经元异常)、全结肠神经节细胞缺乏症等。
C.神经元性疾病:可见于帕金森病、EB病毒感染后选择性乙酰胆碱功能不全及脑干肿瘤等。
D.代谢内分泌疾病:见于黏液性水肿、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等。
F.小肠憩室病:见于小肠憩室病伴类似进行性全身性肌硬化症、伴内脏神经元性疾病和神经细胞核内包涵体等。
G.药物性因素:见于应用酚噻嗪类、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可乐宁、阿片制剂、长春新碱后及麻醉剂性肠综合征(narcotic bowel syndrome)。
⑦其他:继发于硬化性肠系膜炎、脂肪泻及脂质沉着症(lipidosis)。
(3)急性缺血性肠梗阻:
系肠管的血供发生障碍所致。常可造成肠壁肌肉活动消失,如肠管血供不能恢复,则肠管极易发生坏死,尤其是经终末支供血的肠管。肠管血供发生障碍多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以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等。
2.按肠管血供情况可分为2类
(1)单纯性肠梗阻:
仅表现肠内容物通过困难,而无肠管血液供应障碍。但单纯性肠梗阻可演变为绞窄性肠梗阻。
(2)绞窄性肠梗阻:
表现为肠内容物通过受阻,并伴有肠管血运障碍。
3.按梗阻的程度可分为2类
(1)完全性肠梗阻:
肠内容物完全不能通过。
(2)不完全性肠梗阻:
部分肠内容物仍可通过梗阻部,不完全性肠梗阻可演变为完全性肠梗阻。
4.按梗阻部位亦可分为3类
(1)高位性小肠梗阻:
一般指发生于十二指肠及空肠的梗阻。
(2)低位性小肠梗阻:
一般指发生于远端回肠的梗阻。
(3)结肠性梗阻:
一般好发于左半结肠,尤以乙状结肠或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好发。
5.按起病的缓急可分为2类
(1)急性肠梗阻:
绞窄性肠梗阻一般都是急性肠梗阻,也是完全性的。
(2)慢性肠梗阻:
慢性肠梗阻一般是不完全性的,不完全性肠梗阻一般也是单纯性肠梗阻。慢性肠梗阻亦可演变为急性。
肠梗阻流行病学
肠梗阻如今是外科的常见病,尤其在每年的春节长假后就诊的人数会出现一个小高峰,其中最多见的就是粘连性肠梗阻。各种年龄和性别均可发病。有时急性肠梗阻诊断困难,病情发展快,常致患者死亡。
目前的死亡率一般为5%~10%,有机械性肠梗阻 发病率约为肠梗阻的90%。其中绞窄性肠梗阻病死率仍可高达5%~30%。粘连性肠梗阻:发病率约为肠梗阻的40%左右,其中的70%~80%有腹部手术史[2] 。
肠梗阻的分类
1.按病因分类
(1)机械性肠梗阻
临床上最常见,是由于肠内、肠壁和肠外各种不同机械性因素引起的肠内容通过障碍。
(2)动力性肠梗阻
是由于肠壁肌肉运动功能失调所致,并无肠腔狭窄,又可分为麻痹性和痉挛性两种。
前者是因交感神经反射性兴奋或毒素刺激肠管而失去蠕动能力,以致肠内容物不能运行。
后者系肠管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肠壁肌肉过度收缩所致。
有时麻痹性和痉挛性可在同一患者不同肠段中并存,称为混合型动力性肠梗阻。
(3)血运性肠梗阻
是由于肠系膜血管内血栓形成,血管栓塞,引起肠管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肠蠕动功能丧失,使肠内容物停止运行。
2.按肠壁血循环分类
(1)单纯性肠梗阻
有肠梗阻存在而无肠管血循环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
有肠梗阻存在同时发生肠壁血循环障碍,甚至肠管缺血坏死。
3.按肠梗阻程度分类
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或部分性肠梗阻。
4.按梗阻部位分类
可分为高位小肠梗阻、低位小肠梗阻和结肠梗阻。
5.按发病轻重缓急分类
可分为急性肠梗阻和慢性肠梗阻。
6.闭襻型肠梗阻
是指一段肠襻两端均受压且不通畅者,此种类型的肠梗阻最容易发生肠壁坏死和穿孔。
肠梗阻的分类是从不同角度来考虑的,但并不是绝对孤立的。如肠扭转可既是机械性、完全性,也是绞窄性、闭襻性。
不同类型的肠梗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如单纯性肠梗阻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近端肠管扩张,最后也可发展为麻痹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时,由于炎症、水肿或治疗不及时,也可发展成完全性肠梗阻。
肠梗阻的护理措施
1. 首先要保持饮食卫生,不洁饮食除了会引起急性胃肠炎以外,也会引起肠梗阻。如急性胃肠炎严重时,反复腹泻也会造成“麻痹性肠梗阻”。还有,饱食后勿作剧烈运动,以防止肠扭转的发生。
2. 发生肠梗阻后,不要盲目喂食,患者首先要禁食水,以减轻腹胀,体位选半卧位,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如果是黏连性肠梗阻,在缓解期,勿进食较硬的食物,以半流体为主,蛔虫性肠梗阻在缓解后应行驱虫治疗。
3.对于单纯性肠梗阻、无血液循环障碍的或不完全性的肠梗阻,可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等非手术方法,以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或采用灌肠,来刺激肠道,促其排便。若上述治疗后症状未减,甚至加重,趋向完全性肠梗阻,应及时手术治疗,去除肠梗阻的病因,以恢复肠道通畅。
4.临床上发现,由于肠内蛔虫团引起肠梗阻时有发生,此外,孩子进食过多的花生、瓜子,空腹吃大量的柿子、杨梅等水果也会导致肠梗阻.对于曾发生过肠梗阻或有腹部手术史的儿童,尤其要加强预防,如果平时肠胃功能不良,可适当采取中医药治疗,以调理肠胃。
肠梗阻的分类
肠梗阻的病因不同,对疾病的可能病程和结局的预测也大不相同,所以对肠梗阻作出了比较明确的分类。
按照梗阻的原因、肠壁血供情况、梗阻的部位、程度,以及起病的缓急主要可分5种类型。各种分类之间是有关联的。比如不完全性肠梗阻多是单纯性的,而慢性肠梗阻多是不完全性的。而且,肠梗阻的类型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病理过程的演变,也会发生转化。比如,由单纯性变为绞窄性,由不全性变为完全性等。
1、按梗阻的原因可分为三类。
(1)临床上最常见的为机械性肠梗阻。90%以上的急性肠梗阻患者是由于机械因素造成肠腔狭窄或闭塞,导致肠内容物通过受阻。例如肠扭转、肠粘连、肠套叠、绞窄性疝、肠管炎症或者肿瘤、肠管外肿块压迫,以及蛔虫团堵塞肠腔都属于机械性肠梗阻。
(2)动力性肠梗阻。主要是因为肠壁肌肉活动紊乱,导致肠内容物不能运行。肠壁本身没有解剖上的病变现象。动力性肠梗阻又可以分为:①麻痹性肠梗阻,又叫做无动力性肠麻痹。主要是因为感染中毒、低血钾、甲状腺功能减退、脊髓炎、腹部手术等原因,影响到肠道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肠道局部神经的传导、肠道平滑肌的收缩等,使得肠管扩张蠕动消失,不能将肠内容物向前推进而引起的。②痉挛性肠梗阻,一般为短暂性的,也比较少见。主要是由于肠道肌肉痉挛性收缩导致肠腔缩小而引起的。
(3)缺血性肠梗阻。肠管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失去蠕动力,主要发生在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
2、按肠壁血供情况可分为两类。
(1)单纯性肠梗阻。也就是仅有肠腔阻塞,没有肠壁血供障碍情况。一般常见于肠腔内堵塞或肠外肿块压迫导致的肠梗阻。
(2)绞窄性肠梗阻。也就是在肠腔阻塞时,肠壁因为血管被绞窄而引起缺血坏死。常见于肠扭转、肠粘连、肠套叠、嵌顿症引起的患者。
3、按梗阻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两类。
(1)小肠梗阻。①高位小肠梗阻,主要指发生在十二指肠或空肠的梗阻。②低位小肠梗阻,主要指发生在远端回场的更足。
(2)结肠梗阻。一般发生在左侧结肠,常见于乙状结肠或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
4、按梗阻的程度可分为完全性梗阻与不完全性(或部份性)梗阻。 完全性肠梗阻,常是急性发作而且症状明显,不完全性肠梗阻则多为慢性梗阻、症状不明显,常常是间隙性发作。
5、按起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性肠梗阻与慢性肠梗阻。
肠梗阻的分类
1、按梗阻的原因可分为三类。
(1)临床上最常见的为机械性肠梗阻。90%以上的急性肠梗阻患者是由于机械因素造成肠腔狭窄或闭塞,导致肠内容物通过受阻。例如肠扭转、肠粘连、肠套叠、绞窄性疝、肠管炎症或者肿瘤、肠管外肿块压迫,以及蛔虫团堵塞肠腔都属于机械性肠梗阻。
(2)动力性肠梗阻。主要是因为肠壁肌肉活动紊乱,导致肠内容物不能运行。肠壁本身没有解剖上的病变现象。动力性肠梗阻又可以分为:①麻痹性肠梗阻,又叫做无动力性肠麻痹。主要是因为感染中毒、低血钾、甲状腺功能减退、脊髓炎、腹部手术等原因,影响到肠道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肠道局部神经的传导、肠道平滑肌的收缩等,使得肠管扩张蠕动消失,不能将肠内容物向前推进而引起的。②痉挛性肠梗阻,一般为短暂性的,也比较少见。主要是由于肠道肌肉痉挛性收缩导致肠腔缩小而引起的。
(3)缺血性肠梗阻。肠管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失去蠕动力,主要发生在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
2、按肠壁血供情况可分为两类。
(1)单纯性肠梗阻。也就是仅有肠腔阻塞,没有肠壁血供障碍情况。一般常见于肠腔内堵塞或肠外肿块压迫导致的肠梗阻。
(2)绞窄性肠梗阻。也就是在肠腔阻塞时,肠壁因为血管被绞窄而引起缺血坏死。常见于肠扭转、肠粘连、肠套叠、嵌顿症引起的患者。
3、按梗阻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两类。
(1)小肠梗阻。①高位小肠梗阻,主要指发生在十二指肠或空肠的梗阻。②低位小肠梗阻,主要指发生在远端回场的更足。
(2)结肠梗阻。一般发生在左侧结肠,常见于乙状结肠或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
4、按梗阻的程度可分为完全性梗阻与不完全性(或部份性)梗阻。 完全性肠梗阻,常是急性发作而且症状明显,不完全性肠梗阻则多为慢性梗阻、症状不明显,常常是间隙性发作。
5、按起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性肠梗阻与慢性肠梗阻。
肠梗阻有什么表现
几乎所有的肠梗阻都会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症状: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
当出现以上的症状时,应该高度警惕肠梗阻,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勿多吃哪些食物易得肠梗阻
不易消化的食物少吃
春节为什么是肠梗阻的高发期?因为吃得多,吃得杂,动得少。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普外科主任刘立新表示,春节走亲访友顿顿是大餐,尤其对于广州人来说,许多传统食物其实并不易消化。像年糕、炒糯米饭等,还有一些菌菇类食物如金针菇等也不易消化。“去年春节期间我们就接到过一个病人,因为木耳吃太多了,而且没嚼透导致急性肠梗阻的。手术中发现患者小肠近回盲部堆积了大量没嚼碎、未消化的木耳。又因木耳没嚼烂,入腹后体积继续膨胀,所以这些食物无法通过回盲瓣,形成了急性肠梗阻”。
刘立新提醒,这类食物一定要煮熟,并且咀嚼完全才能吞下。更要注意的是,一次不可吃得太多,特别是小孩和老人,他们消化功能较差,一次贪食过量,不但于己无益,而且有可能惹出麻烦。尤其是肠胃功能较差的老人家平时要适当运动、多饮水,预防便秘,以令吞下的食物能够在胀大之前顺利地排出体外。
肠梗阻要及时送医
肠梗阻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急性肠梗阻多由过量饮食、消化不良而引起,其典型症状是腹部阵发性绞痛、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值得注意的是,急性肠梗阻容易被误诊为肠扭转、阑尾炎等,所以患者若出现以上的症状,要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进行诊治。
肠梗阻一旦被确诊,大多数应当立即给患者做手术,尽快排除梗阻,以便恢复肠道的正常功能。若延误时机,可能造成肠坏死、急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等并发症反应,甚至可能危及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