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消除法
足跟痛消除法
足跟痛消除法:
双手扣脑后站立,然后蹲下,立刻再起来,如此为1次。每天做200次,分2回进行,3个月可见效。
白芷、白术、防风各10 克,用布包好,放水中浸20分钟。取砖一块,一面砍出坑窝,将砖烧红,去火后向砖窝内倒食醋100毫升,再把药袋放在热砖上,患者足底踏在药袋上,持续20 分钟。每日1剂。
药浸法治足跟痛:
取苏木、白附子、麻黄、当归、川芎各30克,水煎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川芎20克,川乌20克,川牛膝30克,川断30克,川椒20克,威灵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元胡2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将前12味药加冷水3000毫升,浸泡12小时,煮沸30~40分钟,倒入盆内,加芒硝、食醋搅匀。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不烫时浸洗患足。水温下降时可再加热,每次熏洗时间不少于1小时,早晚各1次。1剂药可用两天。
请问得了足跟痛该怎么办
足跟痛的出现会导致行动障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但是不要盲目的贴膏药,必须要先确诊是哪些因素引起的足跟痛,才能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按照下面的方法保护自己的足跟部。
一、尽量避免穿着软的薄底布鞋;
二、在足跟部应用厚的软垫保护,也可以应用中空的跟痛垫来空置骨刺部位,以减轻局部摩擦、损伤;
三、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 四、温水泡脚,有条件时辅以理疗,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
四、当有持续性疼痛时,应该口服一些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
五、如果疼痛剧烈,严重影响行走时,局部封闭治疗是疗效最快的治疗方法。
大家千万不要小视足跟痛,足跟痛的出现说明你的足跟损伤,并且出现了无菌性炎症,治疗若不及时,轻者行走疼痛,重者不能下床、行走,随着年龄的增大甚至导致瘫痪,介绍了这么多足跟痛的相关信息,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跟痛症如何治疗才好
跟痛证是指跟骨跖面疼痛的慢性骨内科疾患。足跟疼痛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它是指各种足跟部疾病引起的一种症状,由骨本身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所产生。常见有五种类型:①足跟脂肪垫炎:跟垫发炎,跟骨跖面疼痛、肿胀,足跟负重区内侧压痛,部分高龄患者局部可触及纤维索块;②跟部滑囊炎:跟骨下、跟骨后、跟腱后滑囊发炎,局部疼痛、肿胀、压痛、感染,可引起红肿;③跟腱周围炎:跟腱区疼痛肿胀、压痛、摩擦感,炎症波及腱鞘可出现轹轧音,踝关节背屈,跖屈可加重疼痛;④跖腱膜炎:跟下或足疼痛,足底紧张感,跟骨关节前缘压痛,牵扯跖腱膜,可使疼痛加重;⑤跟骨刺:跟骨剌是x线片象,足跟痛的原因不一定是骨刺本身引起,而是以跖腱膜与跟腱附着处的慢性炎症为病理基础,以晨起疼痛较重,稍活动后疼痛减轻,行走过久疼痛加重,跟骨跖面跟骨结节处有压痛的特征。跟痛证的发病部位不同,足跟疼痛的症状具有共性。《诸病源侯论》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丹溪心法》及后世医家都称为“足跟痛”。足跟部为肾经之所主,足少阴肾经起于足下趾,斜行足心,至内踝后,下入足跟。足跟处乃阴阳二跷发源之所,阳跷脉、阴跷脉均起于足跟,阳跷脉、阴跷脉各主人体左右之阴阳,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藏精主骨生髓,因此足跟痛与人体肾阴、肾阳的虚损密切相关,是跟痛证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原因所在。在肾虚的基础上可挟有寒湿或湿热。足居下,而多受湿,肾虚正气不足,寒湿之邪,乘虚外侵,凝滞于下,湿郁成热,湿热相搏,致经脉郁滞,瘀血内阻,其痛作矣或足部有所损伤,亦可致瘀血内阻。故跟痛症其病,以肾虚为本,瘀滞为标,外邪多为寒湿凝聚。对于跟痛症的治疗,笔者采取益肾活血法,并施行全身用药与局部用药相结合的方法。跟痛症患者以肾虚为多,所以全身用药重在益肾。《张氏医通》云:“肾藏精阴虚者,则足胫热而足跟痛,六味丸加龟板、肉桂,阳虚者,则不能久立,而足跟痛八味丸,挟湿者,必重著而肿,肥人,湿痰流注。凡下部痛,多用药酒,殊不知病甚于冬者,为寒湿,故宜用药,若春夏甚而秋冬减者,此属湿热,若用药酒,是反助其湿也。”跟痛症中足跟垫脂肪炎,以高龄患者居多,多以肾阳不足为特征。患者足跟冷痛,自觉无足垫,犹如骨头直接踏地,不能久站、久蹲,此乃老年人跟垫萎缩、变薄所致。临床用右归丸治疗,治疗宜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以收培补肾中之阳之效,兼寒湿者加桂心,以温通血脉祛寒,加独活、木瓜,以除下部寒湿。跟部滑囊炎、跖腱膜炎、跟腱周围炎及跟骨刺,可表现为偏肾阴虚或肾阳虚,偏阴虚者用六味丸加龟板、肉桂、黄柏,偏阳虚者用八味丸。治疗中必须阴阳互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跟痛证的五个类型均以足跟痛为共性,其特点为痛有定处,固定不移,病因为足部经脉和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所致。临证笔者以活血通络为法,采用本院研制的消瘀膏外敷治疗跟痛症。消瘀膏由赤芍、泽兰、紫荆皮等药组成,用其外敷,可取消瘀止痛、直达病所之效。寒湿偏重者用酒调消瘀膏;湿热偏盛者用醋调消瘀膏。这种内服外敷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有利于培补肾阴肾阳,消瘀止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脚底骨刺的症状表现
足跟骨刺即足跟骨质增生,其症状是足根压痛, 走路时脚跟不敢用力,有石硌,针刺的感觉,活动开后,症状减轻。生活中常常见到一些足跟痛的病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许多人都认为是足底长了骨刺,很是担心。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之为跟痛症,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近处骨质增生及压痛,侧位X 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有跖腱膜炎、足跟脂肪垫炎、跟骨滑囊炎等,其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及运动损伤,也可引起足跟部疼痛。对于足跟骨刺可以采用外用“足跟骨方世医贴”疗法,膏药具有渗透力,可深入皮肤,达到病灶,钝化骨刺,加快吸收,消除炎症等功效。不用口服,即安全又便捷。1、注意休息; 2、选择厚底,鞋底不能软,鞋垫软一些的鞋子,最好后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适应足跟的弧形;3、功能锻炼。
了解了脚底骨刺的症状表现我们才能够依据这些表象判断自身是不是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才能够在第一时间内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达到最佳的治愈效果,我们可以用热毛巾敷一敷脚底出现骨刺的部位。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去除疾病。
足跟痛检查
足跟痛,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痛,步履困难。多因跖筋膜创伤性炎症、跟腱周围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脂肪垫变性引起,发病多与慢性劳损有关。临床上主要有:
(1)跟腱周围炎。
(2)跟骨骨刺。
(3)跟骨骨膜炎。
(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
(5)跟骨骨折。
(6)跟骨皮下滑囊炎。
(7)跗骨窦软组织劳损。
(8)跟骨结核、肿瘤等。
老年人脚跟痛到底是谁惹的祸
跟痛症是指足跟部跖侧(即足底一侧)的疼痛,最常见的原因有跖腱膜炎、足跟脂肪垫炎及跟骨骨刺、跟骨滑囊炎等。另外,一些全身疾病也可引起足跟部疼痛。只有找出足跟痛的原因,对症治疗,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许多人足跟都有骨刺,并不是每个人都出现疼痛,它也不是引起跟痛症的常见原因。跟骨骨刺的形成是由于附着于跟骨下面的肌肉长期收缩刺激,引起局部骨质增生。
它常常是由于跖腱膜牵拉后炎症反应的一种表现。即使因为骨刺引起疼痛,其疼痛的程度与骨刺的大小也不成正比。切除骨刺后只有少数人足跟痛消失,大部分人仍遗留足跟痛。
老年人常见足跟痛,许多人都认为是因为足底长了骨刺,很是担心。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之为跟痛症,是由多种慢性疾病所致。
足跟痛是怎么回事
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在侧位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
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
如果出现足跟痛的时候,则可以垫高足跟,从而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而减轻病痛。同时也可以进行药物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
剖腹产后脚后跟疼怎么办
产妇在月子里,气血两虚,很容易受凉寒之气。特别是足部,包括足后跟,一旦受凉,在以后的日子里就会出现疼痛。产后足跟痛是虚症,不是外伤,也不属于骨刺所致。这种产后病,以肾虚为主,产后穿高跟鞋,经常赤脚穿拖鞋、凉鞋,常常是重要的诱因。肾为元气之本,肾主生殖、主骨。根据经络循环路线,足跟属肾经循环的范围。产后本身肾气虚弱,冲任受损,百脉空虚,气血两亏,如果再经常赤脚使足跟外露,或经常穿硬底、弯曲度高的高跟鞋,使产后本已虚弱的足部肌肉不能得到休息,气血失于温养而不流畅,就很容易导致足跟痛。如果不及时调治,日久不愈,便会落下“病根”。
剖腹产后脚后跟疼怎么办
1、产后一定要注意足部保暖,穿袜子,穿护脚趾、足后跟的鞋子。产后三个月内不要穿高跟鞋和硬底鞋,穿凉鞋、拖鞋时最好穿上袜子。
2、对疼痛部位热敷,或进行其他物理治疗。
3、出现上述症状可请苗医师指导,正确使用药物治疗。现在治疗产后足跟痛的苗药主要有贴剂“苗方跟痛贴”,患者评价挺好的。你也可以配双硅胶的后跟垫或者全足垫使用,能很好的缓解行走时的痛疼。
1、局部热疗或理疗:按摩法 引起足跟痛的疾病,都可以应用按摩疗法,有他人帮助完成。病人取俯卧位,从足跟部沿跖腱膜按揉数遍,然后用拇指弹拨跖腱膜,重点放在跟骨附着点周围,按压然谷、太溪等穴,再沿跖腱膜方向用擦法,以透热为度。
2、局部外敷止痛药物:药物外治法 可以选择用“苗方跟痛贴”外贴,可以迅速打通经络,消除痹毒,输送营养,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机体新陈代谢,同时生筋造络,使得脚后跟痛症状得到全面康复,彻底杜绝复发。
3、压痛点及穴位针灸、按摩
上面就是对剖腹产后脚后跟疼怎么办的介绍,女性朋友在产后一定要特别注意身体的保养,在产后一定要穿一些舒适的鞋子,尽量不要穿拖鞋,注意脚部的保暖,另外女性朋友在产后饮食上也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同时一定要注意多卧床休息,在产后42天一定要定期的到医院做好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