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药的分类与服用
降糖药的分类与服用
目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包括以下几大类:
一、促胰岛素分泌剂:这类药物主要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可分为磺脲类和格列奈类。 磺脲类:具有中等降糖作用,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来降糖。按其发明的前后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有甲磺丁脲(D860)和氯磺丙脲,后者降糖作用可持续36~60小时,为降糖药中作用最长者,易引起低血糖,临床现已弃用。而甲磺丁脲作用温和、价廉,一直沿用至今,目前主要在农村基层和经济水平较低的人群中应用。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作用比第一代强,降糖效果受其他药物影响和干扰少,副作用轻且少,按降糖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波脲、格列吡嗪(秦苏、美吡达、迪沙、瑞易宁)、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类。格列苯脲作用强而持久,属长效药,降糖作用强,但易出现低血糖,尤其是老年人;格列吡嗪属短效药物,降糖作用也较强,对降低餐后高血糖效果好;格列齐特属中长效药,降糖作用温和,降糖效果亦较好,适合老年人;格列喹酮属短效药,作用也最弱,是唯一不主要经肾脏排泄的磺脲类药物,为糖尿病肾病的首选药物。第三代指新推出的格列美脲,既促进胰岛素分泌又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属长效药,每天一次,降糖作用强,较少发生低血糖,是一种较好的降糖药。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科薛耀明为使全天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有效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发生,现已有磺脲类品种的缓(控)释剂型面世,如瑞易宁、达美康缓释片等。磺脲类主要作用于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而胰岛功能尚存的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但长期应用可促进β细胞衰竭。 格列奈类:作用机制与磺脲类相似,其有“快进、快效、快出”的作用特点,有效模拟胰岛素生理分泌,对β细胞有保护作用,克服了磺脲类的缺点。较少发生低血糖,因其92%经肝胆代谢,更适合老年和糖尿病肾病患者。
二、胰岛素增敏剂:这类药不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而是通过加强胰岛素的作用而发挥治疗作用,直击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功能,不会发生低血糖,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三、双胍类:主要有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和苯乙双胍(降糖灵),不刺激胰岛素分泌,主要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对胰岛素敏感性,因此也有人将它归类到胰岛素增敏剂,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同时有降体重、降血脂作用,现已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用的药物,不会发生低血糖,可使胰岛素敏感性增加20%~30%。单用磺脲类不能获得满意血糖控制者,联用二甲双胍后,血糖可再降低20%。二甲双胍还可用于糖耐量低减治疗,以防止其发展成为糖尿病。
四、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延缓糖吸收而起到降糖作用,具有降低餐后高血糖的作用。因不增加胰岛素分泌,故不易发生低血糖。降糖作用较弱,主要配合其他药物治疗,使血糖趋于平稳。单用于轻症经饮食控制而餐后血糖仍高者,是我国唯一拥有糖耐量低减适应症的 定药物。
不同降糖药服药时间有讲究
由于不同降糖药作用机制不同,服药方法和时间也各有不同。有些药需餐前服,有些药需餐后服,也有少数需餐中服;有些药物只需一天一次,有些需要一天两次或三次服用。有些患者常需服用两种以上药物,常感无所适从,容易混乱。
一、需餐前服用药物
1.早餐前一次服用药物:各种缓(控)释剂如瑞易宁、达美康缓释片、二甲双胍缓释片、秦苏等可一天口服一次,长效类药如格列美脲(亚莫利)及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一般在早餐前15~30分钟服用。 2.需三餐前服用的药物:磺脲类中短效制剂,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因作用时间较短,需三餐前服用。格列奈类药一般为短效类,也需三餐前服用或进餐前即刻服用。 3.只需早晚餐前服用的药物:中长效磺脲类药物如格列苯脲、格列齐特,只需早晚餐前服用,不需一天三次。
二、需餐后服用的药物:
一般口服降糖药多数在餐前服用,只有二甲双胍这类药物,因为明显的胃肠道反应,可能引起恶心、厌食、腹胀、腹泻等,为减轻胃肠道反应,一般在餐后服用。现有一些和二甲双胍制成的复合制剂也有可能在餐后服用。
三、餐中服用的药物:
这类药物比较特殊,主要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中的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因它们需与饭中的碳水化合物竞争肠道中的α—葡萄糖苷酶才能发挥作用,故一般主张在吃第一口饭时将药片一起咀嚼后吞下,这样才能发挥最大效果,否则餐前或餐后服用都会减弱药物的疗效。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制药工艺及新药的开发,人们更需要服用简便、一天只需服一次的药,相信将来糖尿病患者服药会越来越方便、简单。
药物治疗糖尿病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重头戏, 但药物治疗一定要掌握要点。
药物种类
口服降糖药分为如下几种:( 1) 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如磺脲类药物, 有格列本脲( 优降糖) 、格列吡嗪( 美吡达, 优哒灵、瑞易宁) ;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或称苯甲酸类促胰岛素分泌药物( 格列奈类) , 如瑞格列奈( 诺和龙、孚来迪) 、那格列奈( 唐力) 。( 2)非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如双胍类( 二甲双胍、格华止、迪化糖锭、美迪康等) ;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拜唐苹、卡博平、倍欣) 。( 3)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 包括吡格列酮( 艾汀) , 罗格列酮( 文迪雅) 。
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只有在胰腺还有分泌胰岛素功能的情况下才可选用。因此, 1 型糖尿病患者不选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选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还要了解患者有无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 如果有, 则不可选用。肝、肾功能不良者忌用。
服药时间
某糖尿病患者, 一直口服降糖药, 药是大医院专家开的, 服药量也无错误, 但血糖始终控制不好, 有时还出现低血糖, 这是为什么呢? 经笔者详细询问, 得知患者服降糖药均生产批号: 2004101313 唐胰安苦荞降糖茶在餐后 1 小时左右, 这时血糖已很高, 再降血糖效果就比较差, 还有可能出现下一餐前的低血糖。
绝大多数降糖药应在餐前20~30 分钟服用, 其目的是在体内营造一个药物环境, 进餐后药物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药尽其用,使血糖不升高。如餐后服药, 由于药物吸收需要一定时间, 往往是餐后血糖先升高, 药物吸收后再去降已升高的血糖。相比较, 前者降糖效果要好于后者。举个简单的例子, 就可能更好地理解了。我们把降糖药视为“ 突击队”, 血糖为“ 敌人”。突击队预先埋伏好, 当敌人来时, 进行包围, 敌人被全部歼灭。如果先放走了敌人, 突击队在后面追杀, 消灭敌人的效果肯定不如包围方式好。当然也有些药在餐后即时服用, 是因该药胃肠反应较大, 如二甲双胍等。另外有些药物要求进餐开始同时服用, 是因该药物吸收快, 用餐结束后葡萄糖被吸收到血液中时正是药物发挥降糖作用的时间, 如那格列奈( 唐力) 等。
对症用药
众所周知, 血糖高应服用降糖药, 但是否对症往往被忽视, 从而造成治疗过错。例如优降糖, 属磺脲类药, 可刺激胰腺分泌更多胰岛素, 从而降低血糖含量。如果你伴有高胰岛素血症, 服用优降糖则是错误的。服用磺脲类药可刺激胰腺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本来体内胰岛素就多, 如继续分泌的话, 将会使胰岛素更多, 而且会加重胰腺负荷,长此以往可导致胰腺功能衰竭。如果胰岛细胞已丧失分泌胰岛素功能, 此时再选用磺脲类药是毫无作用的。因此, 建议在决定选用磺脲类药时, 应监测空腹胰岛素水平。在确定有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时应选用胰岛素增敏剂, 如罗格列酮( 文迪雅) 等。
胰岛素治疗
选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疗效好, 副作用小。有些患者误以为用胰岛素治疗会上瘾, 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用胰岛素治疗不会上瘾。胰岛素治疗可长可短, 根据病情,可随时选用胰岛素或改用口服降糖药。对无明显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的初期轻型糖尿病患者,可采取早期胰岛素治疗。据报道,初期轻型糖尿病患者采用 4 周的胰岛素治疗, 使胰岛 β 细胞功能得到恢复然后仅采用饮食、运动治疗, 可在 2~3 年内不用服降糖药。
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可使每单药的选用剂量减少, 副作用也减小。有的单药间有互补性, 能更好地适应患者多变的病情。常用的联合疗法, 如磺脲类+ 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 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 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等。联合用药的一般原则是: 两种降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联合选用,不提倡三类降糖药联合选用。
2种基础方法有效降低高血糖
1、下顿饭少吃点儿、去掉一次零食或改吃血糖生成指数(GI)较低的食物由于对于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只需让自己的体重减轻5~10%,就能够显著地改善血糖情况。所以,只要适当地减少热量摄入,就可以获得更好的血糖控制。一般的经验是:减少15克碳水化合物(约相当于50克米饭或30克馒头、150克苹果或梨、400毫升牛奶或300毫升无糖酸奶)大约可以使血糖降低1.7mmol/L。
2、调整用药(增加药量、增加服药次数或加用另一种降糖药)尽管运动和调整饮食的方法很经济而且副作用很少,但是当这些做法不能使血糖达到理想的水平时,就提示我们有必要调整用药了。与前两种方法相比,药物的确可以更快地、更有效地治疗高血糖。如果您正在接受小剂量的口服药治疗,医生可能会建议您增加剂量或是让您把本来一天吃一次的药分为早一次晚一次来服用,如果药量已经很大了,医生就可能会给您另外增加一种降糖药物。
夏枯草能降血糖吗 夏枯草降血糖要注意什么
1、不能代替降糖药物。夏枯草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但无法代替降糖药物,在吃夏枯草降糖期间,也要同时服用降糖药物,期间有不适,应立即到医院检查就诊。
2、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夏枯草毕竟是一种中药材,一般用量为9-15克,一周食用2-3次就可以了,夏枯草药性苦寒,如果长期大量吃夏枯草可能会刺激肠胃,引起肠胃不适,进而影响肠胃健康。
降糖的介绍
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者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慢性综合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外周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糖尿病患者经过饮食和运动治疗以及糖尿病保健教育后,血糖的控制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时,需采用药物治疗。降糖化学药可大致分为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降糖药物[1] 。目前国内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类、二甲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噻唑烷二酮衍生物、DDP-4酶抑制剂等;其中促胰岛素分泌剂类又分为磺脲类和非磺脲类(格列奈类)。注射降糖药物有胰岛素及类似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等。降糖中药分类比较复杂,最简单的是按照药物组成分为单方制剂和复方制剂。由于传统中药方剂的抓取、存放、煎煮比较麻烦,中药成药(中成药)的使用比传统煎煮方剂的使用更为普遍。但传统煎煮方剂的疗效更为理想。
糖尿病孕妇需要注意哪些用药事项
(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不宜单用口服降糖药,当然双胍类降糖药及拜糖平与胰岛素合用还是很有效的;
(2)糖尿病孕妇应一律停用口服降糖药,以免目前血糖控制不佳,同时引起胎儿发育有异常。因为口服降糖药能通过乳汁排泄,所以喂奶的女性也不要服用口服降糖药;
(3)肝、肾功能不全者不用或慎用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全部都须肝脏代谢,大多数都要经肾脏排出,肝、肾功能不好的病人服用口服降糖药可能发生药物积累中毒或发生低血糖症,还可能进一步损害肝、肾功能;
(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等病人使用口服降糖药效果很差,有些还可能加重酮症酸中毒或引起乳酸性酸中毒,最好不用;
(5)比较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特别是发展到Ⅲ期或Ⅲ期以上的肾脏及眼底病变者应停用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治疗;
(6)其它急症:如肌梗塞、手术、创伤等情况发生时,也应短期改用胰岛素治疗。
不宜用口服降糖药情况
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情况很多,有些是绝对不能用,有些只是相对不能用,或者说明时要相当小心的。
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情况很多,有些是绝对不能用,有些只是相对不能用,或者说明时要相当小心的。这些情况包括:
(1)胰岛素依靠型糖尿病病人不宜单用口服降糖药,当然双胍类降糖药及拜糖平与胰岛素合用还是很有效的;
(2)糖尿病孕妇应一律停用口服降糖药,以免目前血糖控制不佳,同时引起胎儿发育有异常。因为口服降糖药能通过乳汁排泄,所以喂奶的女性也不要服用口服降糖药;
(3)肝、肾功能不全者不用或慎用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全部都须肝脏代谢,大多数都要经肾脏排出,肝、肾功能不好的病人服用口服降糖药可能发生药物积累中毒或发生低血糖症,还可能进一步损害肝、肾功能;
(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等病人使用口服降糖药效果很差,有些还可能加重酮症酸中毒或引起乳酸性酸中毒,最好不用;
(5)比较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非凡是发展到Ⅲ期或Ⅲ期以上的肾脏及眼底病变者应停用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治疗;
(6)其它急症:如肌梗塞、手术、创伤等情况发生时,也应短期改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运动的最佳时间
糖尿病人每日运动最好围绕服药、就餐的时间开展,把握适当的强度和持续时长。无论有氧运动还是无氧运动,只要糖尿病人进行运动,就会有降糖效果,低血糖的风险随之而来。特别是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药物与运动两者的降糖作用同时叠加,最容易引发低血糖。而进食可以升高血糖,所以糖尿病人每日运动最好参考就餐和服药的时间。一般来说,胰岛素刚注射完或降糖药服用半小时内就运动,会加快降糖药物的吸收,更易发生低血糖。而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糖尿病人的血糖水平开始升高,降糖药的药力在餐后1小时左右也有所减弱。所以,建议糖尿病人进餐后及时服用/注射降糖药,半小时到1小时后再开始运动,此时运动出现低血糖的风险小一些。此外,糖尿病人早晨运动前,最好测一次随机血糖,低于7mmol/L者要先进食再运动。
药物治疗糖尿病
药物种类
口服降糖药分为如下几种:( 1) 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如磺脲类药物, 有格列本脲( 优降糖) 、格列吡嗪( 美吡达, 优哒灵、瑞易宁) ;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或称苯甲酸类促胰岛素分泌药物( 格列奈类) , 如瑞格列奈( 诺和龙、孚来迪) 、那格列奈( 唐力) 。( 2)非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如双胍类( 二甲双胍、格华止、迪化糖锭、美迪康等) ;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拜唐苹、卡博平、倍欣) 。( 3)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 包括吡格列酮( 艾汀) , 罗格列酮( 文迪雅) 。
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只有在胰腺还有分泌胰岛素功能的情况下才可选用。因此, 1 型糖尿病患者不选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选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还要了解患者有无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 如果有, 则不可选用。肝、肾功能不良者忌用。
服药时间
某糖尿病患者, 一直口服降糖药, 药是大医院专家开的, 服药量也无错误, 但血糖始终控制不好, 有时还出现低血糖, 这是为什么呢? 经笔者详细询问, 得知患者服降糖药均生产批号: 2004101313 唐胰安苦荞降糖茶在餐后 1 小时左右, 这时血糖已很高, 再降血糖效果就比较差, 还有可能出现下一餐前的低血糖。
绝大多数降糖药应在餐前20~30 分钟服用, 其目的是在体内营造一个药物环境, 进餐后药物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药尽其用,使血糖不升高。如餐后服药, 由于药物吸收需要一定时间, 往往是餐后血糖先升高, 药物吸收后再去降已升高的血糖。相比较, 前者降糖效果要好于后者。举个简单的例子, 就可能更好地理解了。我们把降糖药视为“ 突击队”, 血糖为“ 敌人”。突击队预先埋伏好, 当敌人来时, 进行包围, 敌人被全部歼灭。如果先放走了敌人, 突击队在后面追杀, 消灭敌人的效果肯定不如包围方式好。当然也有些药在餐后即时服用, 是因该药胃肠反应较大, 如二甲双胍等。另外有些药物要求进餐开始同时服用, 是因该药物吸收快, 用餐结束后葡萄糖被吸收到血液中时正是药物发挥降糖作用的时间, 如那格列奈( 唐力) 等。
对症用药
众所周知, 血糖高应服用降糖药, 但是否对症往往被忽视, 从而造成治疗过错。例如优降糖, 属磺脲类药, 可刺激胰腺分泌更多胰岛素, 从而降低血糖含量。如果你伴有高胰岛素血症, 服用优降糖则是错误的。服用磺脲类药可刺激胰腺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本来体内胰岛素就多, 如继续分泌的话, 将会使胰岛素更多, 而且会加重胰腺负荷,长此以往可导致胰腺功能衰竭。如果胰岛细胞已丧失分泌胰岛素功能, 此时再选用磺脲类药是毫无作用的。因此, 建议在决定选用磺脲类药时, 应监测空腹胰岛素水平。在确定有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时应选用胰岛素增敏剂, 如罗格列酮( 文迪雅) 等。
胰岛素治疗
选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疗效好, 副作用小。有些患者误以为用胰岛素治疗会上瘾, 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用胰岛素治疗不会上瘾。胰岛素治疗可长可短, 根据病情,可随时选用胰岛素或改用口服降糖药。对无明显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的初期轻型糖尿病患者,可采取早期胰岛素治疗。据报道,初期轻型糖尿病患者采用 4 周的胰岛素治疗, 使胰岛 β 细胞功能得到恢复然后仅采用饮食、运动治疗, 可在 2~3 年内不用服降糖药。
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可使每单药的选用剂量减少, 副作用也减小。有的单药间有互补性, 能更好地适应患者多变的病情。常用的联合疗法, 如磺脲类+ 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 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 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等。联合用药的一般原则是: 两种降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联合选用,不提倡三类降糖药联合选用。
哪些糖尿病患者不能使用降糖药
第一,对于孕妇如果出现糖尿病,不建议使用降糖药。首先会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其次,引起胎儿发育有异常。因为口服降糖药,能通过乳汁排泄。因此,孕妇糖尿病慎用。
第二,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如感染、糖尿病各种中毒。以及糖尿病昏迷等。这些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效果很差。因此,不建议用降糖药。
第三,还有就是一些肝、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也不要用或慎用口服降糖药。因为,口服降糖药,全部都须肝代谢。大多数都要经肾排出。对于肝、肾功能不好的糖尿病人。服用口服降糖药,可能发生药物积累。出现中毒、低血糖等。
第四,对于有胰岛素依的糖尿病人,不宜单用口服降糖药。比较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发展到后期以上的肾及眼底病变者,要停用口服降糖药。
降血糖的药物
降糖药物也分为中药降糖药和西药降糖药。无论中药降糖药还是西药降糖药,在使用中都应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并注意各类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同时必须特别强调的是饮食疗法和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患者的治本方法,需要终身坚持,不能因口服降糖药或加大降糖药用量而放松或放弃饮食治疗。
当糖尿病患者经过饮食和运动治疗以及糖尿病保健教育后,血糖的控制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时,需采用药物治疗。按照中西医的划分,降糖药物也分为中药降糖药和西药降糖药。 降糖西药大致分为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降糖药物。其中目前国内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以非胰岛素类药物为主,分为非胰岛素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胰岛素增敏剂类。其中促胰岛素分泌剂类又分为磺脲类和非磺脲类(格列奈类)。注射降糖药物主要以胰岛素及其类似药物为主。
降糖中药分类比较复杂,最简单的是按照药物组成分为单方制剂和复方制剂。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传统中药方剂的抓取、存放、煎煮比较麻烦,所以中药成药(中成药)的使用比传统煎煮方剂的使用更为普遍。但传统煎煮方剂的疗效更为理想。
降糖药的副作用
降糖药共同的严重副作用为低血糖。α-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及胰岛素增收剂单独使用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但与其他药物连用时仍可能发生。患者用药期间出现强烈空腹感、出冷汗、全身无力、心悸、手脚发抖、眼睛发花、头疼和发呆等现象,应立即服用葡萄糖或含葡萄糖饮料。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几种降糖药的副作用:
双胍类
双胍类的降糖药对肠胃的伤害较大,容易导致消化不良,严重时可能会导致酮尿和乳酸酸中毒。
磺脲类
1、白细胞减少。可出现嗓子痛,伴有寒战的高热,有口腔炎、全身酸懒等症状。应去医院检查白细胞,如白细胞减少,则更换药物。
2、溶血性贫血。尿呈黄褐色或红色,皮肤及眼睛有黄染,发热,颜面发白,疲劳无力。
α-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拜唐苹)等α-糖苷酶抑制剂除腹内气体增加外,其他不良反应较少。
胰岛素增敏剂
水潴留:颜面和手脚浮肿,体重迅速增加,应停药。
糖尿病患者注意事项 服用降糖药后一定要进食
糖尿病患者在感冒、急性胃肠炎等不能正常饮食时,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后,不进食,或者只少量进食,这种情况十分危险,极有可能发生低血糖。
在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后一定要进食,如果用药之前,食欲不佳,可减少降糖药物用量,或停用降糖药物,待饮食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
降糖药分几类
1、口服降糖药
根据作用效果可以分为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和促胰岛素分泌剂。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及α -糖苷酶抑制剂。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磺脲类、格列奈类及DDP-4抑制剂。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特点如下:
1.1、磺脲类
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磺脲类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
1.2、格列奈类
格列奈类药物为非磺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格列奈类药物可引发低血糖,但低血糖的发生频率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1.3、双胍类
双胍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而降低血糖,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
1.4、噻唑烷二酮类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通过促进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体重增加和水肿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
1.5、α-糖苷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为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并通过对餐后糖负荷的改善而改善空腹血糖,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2、胰岛素
胰岛素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其分类和命名方式较为复杂,易导致概念混淆,使用不当。具体可参见下表(引自《200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
3、GLP—1受体激动剂
是新一代降糖药物,需皮下注射。
什么是降血糖的药
什么是降血糖的药?即用来降低人体血糖含量的药物。
患有糖尿病的人群在通过饮食及运动后,血糖仍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需要采用药物治疗了。按照中西医的划分,降血糖的药分中药和西药两种,降糖西药大致分为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降糖药物,降糖中药分类比较复杂,最简单的是按照药物组成分为单方制剂和复方制剂。
需要提及的是,传统中药由于抓取、存放、煎煮的过程比较麻烦,所以很多人更喜欢中成药,但是传统的中药剂疗效更为理想。
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病情与体质选择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也就是所谓的对症下药。在服药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各类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还需要控制饮食,更要注重饮食疗法,对缓解病情有很好的疗效。
另外,患有糖尿病的人群,需要终身坚持服用降糖药,忌因服用降血糖的药而不控制饮食。
降血糖的西药有哪些
降糖西药大致分为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降糖药物。目前国内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以非胰岛素类药物为主,分为非胰岛素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类(又分为磺脲类以及非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胰岛素增敏剂类。注射降糖药物主要以胰岛素及其类似药物为主。
1、磺脲类,按照降糖强度由强到弱,排序为: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奇特。另外还有格列波脲及格列美脲,需患者根据自己的病情和体质进行选用。
2、非磺脲类,常用药物有瑞格列奈。该药不会引起严重的低血糖、也不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对于有中度肝脏及肾脏损害的患者而言有很好的耐受性,药物相互作用较少,适用于餐后血糖的控制。
3、双胍类,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其降糖作用较苯乙双胍弱,但毒性较小,对正常人无降糖作用;与磺酰脲类药比较,本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很少引起低血糖。是肥胖型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由于它对胃肠道的反应大,应于进餐中或餐后服用。肾功能损害患者禁用。
4、α-糖苷酶抑制剂类,常用药物有:糖-100、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5、胰岛素增敏剂类,常用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常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合用,能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 ...
降血糖的中药有哪些
降糖中药分类比较复杂,最简单的是按照药物组成分为单方制剂和复方制剂。
单方制剂有:
1、黄芪: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作用。临床常用黄芪配合滋阴药如生地、玄参、麦冬等治疗糖尿病。
2、黄连:煎剂有降低血糖作用。从黄连整药中提炼的小檗碱(黄连素)可减少体重,显著改善葡萄糖耐量,还可增加脂肪燃烧,减少脂肪合成。
3、黄精: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4、地黄(包括生地、熟地):具有降低血糖作用,且可改善血脂异常。临床应用于糖尿病时,多以生地配天冬、枸杞子等。
5、人参:人参多糖有降血糖作用。人参还能增强胰岛素对糖代谢的影响。对轻症糖尿病,人参可与生地合用,人参每日用量为3~9克。
6、山药:可显著降低实验小鼠的血糖,并可明显对抗血糖升高。
7、鬼箭羽:有降血糖及增加体重的作用,并促使胰岛细胞增殖,胰β细胞增生。
8、麦冬:可降低血糖,并促使胰岛细胞恢复,肝糖原增加。
单药有降糖作用的还有葛根、枸杞子、山萸肉、茯苓、玉竹、桑叶、桑白皮、桑椹、菟丝子、玄参、丹参、知母、仙鹤草、地骨皮、花粉、肉桂等。
另外,复方制剂在我国古代便有之,其方子之多,令人咋舌。下面选取一些,供大家参考。
1、二冬汤。天冬、麦冬各6克,花粉、黄芩、知母、荷叶各3克,人参、甘草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 ...
降血糖的药哪种最好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降血糖的药品种有很多,有口服的,有注射的,还有中药制剂,那么降血糖的药哪种最好呢?
其实,适合自己病情的药物就是最好的。尤其是糖尿病,用药讲究的是个体化,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用药。
目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有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和格列酮类等。此外,西格列汀、维格列汀等新型降糖药也已经用于临床。每一种降糖药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人群,患者需详细了解后选择适宜自己的服用。
1、磺脲类适合生活方式干预或加用了二甲双胍后血糖仍较高的患者。
2、双胍类用于单用饮食和运动治疗不能获得良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
3、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用于餐后高血糖者。
4、格列酮类适用于肥胖患者。
5、西格列汀与维格列汀等新药适用于病程短、血糖不是很高的患者。
另外,关于中药降糖,疗效也是因人而异的。很多中药都还是需要配合西药进行治疗的,只是性子比较温和,更注重整体的调理和平衡。
有些降糖的中成药含有西药成分,长期使用可能损害肝肾,因此需要结合自身病情遵医嘱使用。
降血糖的药什么时候服用最好
糖尿病的药有很多,其用法也是各不相同,且服用时间也是有讲究的。
1、早晨空腹时服用的降糖药,包括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等。因为这类降糖药的作用时间比较长,故每天仅需服用一次,在早餐前服用则效果更佳。
2、饭前服用的降糖药。
(1)必须在饭前三十分钟服用的降糖药:如磺脲类,包括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毗嚎、格列喹酮等。这类药物需要半小时才起效,而降糖作用的高峰一般在服药后2~3小时。因此,若是服用这类药物,建议在餐前20-30分钟服用。
(2)必须在饭前5~20分钟服用的降糖药:如非磺脲类,包括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这些降糖药作用时间较短,餐前半小时或进餐后服用可引起低血糖,故应在餐前5-20分钟服用。餐前半小时或进餐后服用均有可能引起低血糖。
3、需与第一口饭同服的降糖药。这类药除需与第一口饭同服外,还需要嚼服,如阿卡波糖(商品名“拜糖平”)。如在饭前或饭后服用则效果欠佳。
4、饭后服用的降糖药,包括有二甲双胍类。这类药需饭后服的原因主要是避免引起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
如何选择降血糖的药
如今市面上降血糖的药有很多种,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怎么选择降糖药?专家建议,选择降糖药需要根据糖尿病类型、高血糖类型、患者体形、年龄、有无其他疾病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1、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应用口服降糖药。
3、在饮食、运动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好时可联合胰岛素治疗。
4、若糖尿病患者伴有严重并发症或处于应激状态时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5、如果单纯的餐后血糖增高,应首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6、如果餐前、餐后血糖均高,但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应首选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7、空腹血糖升高明显者应考虑应用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增敏剂。
8、糖尿病患者体形偏胖应首选双胍类药物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治疗。这些药物具有减轻体重的作用,同时考虑到肥胖者多伴有胰岛素抵抗,可以选用胰岛素增敏剂联合应用,既改善胰岛素抵抗,又不会增加体重。
8、老年患者由于不能耐受低血糖,不宜选用长效、强力降糖药,而应选择降糖效果吻合的降糖药。
9、对于儿童患者,目前只有胰岛素和二甲双胍批准使用。
另外,在选择降糖药时应考虑到患者其他慢性病,防止降糖药的副作用加重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