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心血管病的特点
女性心血管病的特点
心血管疾病也是女性健康的首要杀手,但女性心血管疾病危险的知晓率较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贯穿着女性的一生,青春期女性易患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妊娠期并发心脏病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绝经期之后,体内雌激素分泌逐渐减少,会引起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冠心病的发病机会增加。下面简单总结了女性冠心病的几个特点:
1. 女性冠心病发病也呈低龄化趋势。45岁以前女性冠心病患病率显著低于男性,45岁以后女性患病率逐年增高,至60岁时男女患病率已无明显差别。
2. 患病因素: ①吸烟、超重致女性患冠心病的危害更大。吸烟使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4-6倍,而女性则为6-9倍。②糖尿病在冠心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方面在女性影响更严重。③血脂异常以低HDL-c和高TG多见。④绝经为女性的一个独特危险因素。雌激素产生减少,导致血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增加。另外女性冠心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冠脉造影阳性率低,预后差。
女性心血管防治策略也有不同:比如阿司匹林及他汀类降脂药在男性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作用明确,但在女性病人则有较多争议;女性冠心病症状不典型,介入治疗风险与男性不同;地高辛在女性应用比较男性获益较少,风险较大等。
对女性心血管疾病预防建议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和主要危险因素干预两大方面。生活方式干预又包括避免主动和被动吸烟、保持每日的体力运动、饮食控制及减轻体重等。危险因素的控制亦非常重要。
女性心血管病和腿粗细也有关系
无论对“美腿”做什么样的理解,粗细大概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太粗的腿,哪怕光洁如玉,大概也是不能被称为“美腿”的。而今年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了一项腿围与健康的研究,不知道会不会引起美腿女性的恐慌。报道说:“当一个人的大腿周长在60厘米以下时,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随着它的降低而升高”!
那是一项研究心血管发生风险的研究。起始于1987-1988年,1436名成年男性和1380名成年女性参加了这项研究,他们都没有心血管疾病。在起始的时候,他们身体各方面的指标比如身高、体重、腰围、腿围、脂肪含量、血脂等等被一一记录,而生活方式比如是否吸烟、运动等等也被分类记录。这里所说的“腿围”,是指右大腿紧挨臀沟的周长。在接下来的10年中,他们的心血管疾病和冠心病的发生情况被跟踪记录,而12.5年中的死亡率也被统计。最后把这些数据放在一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不论男女,都存在一个腿围的临界值,在那个值之下,腿越细,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越高;而在那个临界值之上,则没有影响。使用不同的统计模型,这个临界值略有差异,大致在55至60厘米之间。所以,研究者把60厘米当作一个分界线,作出了前面所说的结论。
很多人都知道这种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只能说明两个现象有关,而不能证明一个是另一个的原因。在这个例子里,可能腿围和心血管疾病以及死亡率只是互相伴随,而没有因果关系。人们已经知道有很多身体指标与生活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有关。在数据分析中,作者剔除了这些因素的影响,比如抽烟、运动、身体重量指数(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腰围、女性更年期、血脂、胆固醇、血压、饮酒、教育背景等等,但是前面所说的结论依然存在。所以论文最后认为,腿围可以用于预测一个人得心血管疾病以及为此英年早逝的风险。对于高风险人群,就可以在生活方式等方面特别注意。
发表这项研究的BMJ是医学领域里个一个权威性非常高的杂志。这项研究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很规范严格,结论也很新颖。从研究的质量上来说,比引起巨大恐慌的“碘盐致癌”要高得多。基于这项研究,时尚女性是不是就要在“健康,还是美丽”的抉择中纠结了呢?
发表这篇论文的同时该杂志还发表了一篇编辑评论,来对这项研究进行专业解读。评论认为,这项研究存在着几个问题:
第一、腿围和心血管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的关系是否真实存在?还是一种假象?
虽然在统计分析中剔除了人们现在知道的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毕竟还可能有未知的因素存在。是不是那些未知的因素导致了这种假象?虽然说总数两千多人的调查也不算小了,但还是需要更大样本量的调查来进一步证实。
第二、在生物学上,如何解释腿围小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腿粗的人应该体重更大,而大的体重不利于心血管健康是一个基本公认的结论。虽然作者引用了其他人的一项研究,认为腿围小可能导致下肢肌肉减少,而下肢肌肉的不足对心血管健康的不利影响超过了体重减小的有利影响。评论者指出,这方面的研究毕竟还很不足,这个理由也就不那么充分。
第三、用这个“腿围”指标来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有没有实际价值呢?
在健康领域,人们已经提出了几个身体指标来做这种预测,比如身体重量指数、腰围、臀围、腰围臀围的比例、身体脂肪比例、血脂、胆固醇等等。这个新的“腿围”指标是不是比这些已有的指标更加准确呢?评论者的回答是:“不知道”。这项研究结果也还没有经过检验——即拿去对某个人群做预测,然后与实际情况相比较,所以它的预测是否准确也就无从知晓。
第四、腿围指标增加造成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有多大?
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对于某项指标带来的风险,我们除了关心“有没有”,还需要关心“有多大”。而腿围的降低所增加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并不是很大。比如腿最细的那部分人(按人群中的2.5%计算),其发病率也只有腿围在临界值以上的那部分人的两倍多。
第五,通过人工干预(比如物理训练)让大腿变粗之后,是不是有助于心血管健康?
总而言之,这样一项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上的,非常严肃的研究,在学术同行眼里还有着许多漏洞。在科学上,它还需要更多、更细致的研究来证实或者否定。在此之前,时尚女性们大可以只把它当作娱乐,比如腿粗的女性可以这样安慰自己:我腿粗,我健康!而美腿的女性也不用那么纠结:那个结论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
铅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铅对心血管的影响
心血管病死率与动脉中的铅含量过高有关,心血管病患者的血铅和尿铅水平要明显高于非心血管病患者。长期接触可导致血压升高、中毒性心肌炎和心肌损害等。
爱喝奶茶危害大
奶+茶阻碍心血管健康
试验显示,虽然茶通过增加动脉壁的收缩能力提高了血流速度,但牛奶却完全阻碍了这一有益健康的效果。
心血管“疲态”的信号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几乎一致地显示:男性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因此,多年以来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女性都知道如何预防乳癌和皮肤癌,但大部分女性都不知道自己的胆固醇有多高、也不担心是不是会心脏病发。对于疲倦、呼吸困难、觉得恶心、身体不适、背痛和腹痛之类的症状,许多女性都会选择“挨一挨”来挺过去,殊不知,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很可能是你的心血管出现“疲态”的一个强烈信号!
血糖高并发症有哪些这两种最常见
1、脑卒中
脑血管病不是糖尿病所特有的,但是糖尿病特别是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是引起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病变比非糖尿病者高4~10倍。脑血管病变造成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死亡的问题,在我国比西方国家更为严重。糖尿病患者脑血管主要的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在糖尿病性血管病中,主要为多处脑血栓形成,而脑出血相对较少。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变的另一个特点是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是由小动脉病变引起,多因脑基底节区深部穿通动脉阻塞所致,脑梗塞后液化,1~3个月后,液化组织吸收,遗留直径0.5~15毫米的空腔。临床表现,常因反复出现的轻度卒中发作而呈现脑皮质萎缩,记忆力和智力降低,较严重的是出现痴呆、偏瘫、运动失调、行动困难等生活不能自理情况,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眼部病变
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是视网膜病变。据国内文献统计,糖尿病人中有视网膜病变者最高达36.6%,40岁以上者为84%,失明者占7%。糖尿病病期超过20年,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达到90%以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视力模糊;眼前有一小球样的物体飘浮;双眼所能看到的范围(医学上称为视野)较以前明显缩小;夜晚视力明显不如以前;看书读报时,视力较以前减退,严重的视网膜病变可以导致眼底出血,视网膜脱落,最后导致失明。
其次,糖尿病患者发生白内障的机会较普通人多,也比普通人发生年龄早,病情也较普通人重。主要原因是长期高血糖加重了晶状体混浊的速度。白内障的症状有视力下降、视物不清,阅读或做针线活时感觉眼睛非常吃力,甚至无法做下去;总感觉眼前有一层雾,总想揉揉眼会看得更清楚,但又没有多大帮助;瞳孔(俗称黑眼珠)颜色由黑色变为灰色,严重者失明。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容易出现青光眼,导致眼压增高,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失明。而眼屈光改变,老视出现也比非糖尿病者出现早;眼肌麻痹是另外一个并发症,常表现为患者眼球活动障碍以及视物成双;还可能有视神经的病变,表现为突然的视力下降。
3、心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原因多为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8倍。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病变往往更广泛、更严重、发病年龄更早;在血糖水平尚未达到可诊断糖尿病的血糖水平时,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就已经增加了。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主要表现有:
①心跳加快。糖尿病早期常累及心脏的迷走神经,而交感神经处于相对兴奋状态,常表现为休息时心动过速,一般心率可达90~100次/分,甚至可达130次/分。②心律失常。③体位性低血压(指由卧位改变为站立时收缩压下降超过30毫米汞柱)。出现无力、头晕、视力障碍、甚至晕厥等症状。也有一些人无不适症状。④无痛性心肌梗死。由于心脏传入痛觉的神经功能受损,即使心肌缺血极严重而无心绞痛发作,无痛性心梗可见于42%的病人,可引起恶心、呕吐、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律紊乱、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女人要关注哪些身体健康系统
免疫系统
女人对自身免疫系统的控制力是男性无法企及的,她们会比看起来强健的男人更长寿,就是佐证之一。但她们却比男人更容易患上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多发性硬皮病等现代医学难治的免疫系统疾病。
心脏系统
女性第一次患心脏病的年龄比男人要晚上10年,但女人一旦患上心脏病,特别是心血管性心脏病,就往往是致命的。因为这是雌激素“撒手不管”后的更年期现象。女性血管失去了激素的保护从而出现硬化,肝脏失去激素的保护而产生更多的胆固醇,这些都加大了女性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性。
运动系统
女性和男性相比,膝关节韧带更容易拉伤,而且,一旦拉伤恢复也比男性更难。医生们分析,这可能和她们天生宽大的髋部有关,后者使膝关节承受了更大的作用力。
心律不齐有哪些严重后果呢
心律不齐轻则可使血液循环失常,心律不齐重者亦可导致猝死。据研究表明吃鱼有助于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病率。然而,鱼肉并不是怎么做都具有同样的抗病功效。例如,水煮和油炸两种不同的烹饪方法做成的鱼,对健康的影响就会有很大差别。
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家的研究显示,只有吃水煮或烧烤方式做出的鱼肉才可以提高血液中欧米加—3脂肪酸的含量,降低心律不齐的发病率。用油炸方法加工的鱼肉却不具备同样功效。研究还发现,每周至少吃一次鱼和一个月只吃一次鱼相比,发生房颤的机会可以降低30%。房颤是心律不齐的一种,和中风有着密切关系。所以,防止房颤就可以降低中风发病的风险。
在一项研究中,分析了169871名≥40岁成人的心率及其它相关危险因素的信息,其中有93.4%的人接受了第二次调查。在平均随访约8.3 年后,在有完整心率及其它相关危险因素的108534人中,共有6837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因为冠心病和脑卒中而死亡。其中男性3932人,女性2905人。
经多因素校正后发现,与心率60-74次/分者相比,心率≥90次/分者,男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增加32%,女性发病风险增加23%。
此外,心率≥75次/分,可增加男性心脏病发病风险;心率≥90次/分,可增加男性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女性心脏病和冠心病发病风险。
心血管专家认为,长期心律不齐可能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也可能是心血管病的主要标志。但心率增快对人体健康与生命的危害更隐蔽,患者以及临床医生应给予足够重视。
心律不齐有哪些严重后果呢
在一项研究中,分析了169871名≥40岁成人的心率及其它相关危险因素的信息,其中有93.4%的人接受了第二次调查。在平均随访约8.3 年后,在有完整心率及其它相关危险因素的108534人中,共有6837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因为冠心病和脑卒中而死亡。其中男性3932人,女性2905人。
经多因素校正后发现,与心率60-74次/分者相比,心率≥90次/分者,男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增加32%,女性发病风险增加23%。
此外,心率≥75次/分,可增加男性心脏病发病风险;心率≥90次/分,可增加男性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女性心脏病和冠心病发病风险。
心血管专家认为,长期心律不齐可能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也可能是心血管病的主要标志。但心率增快对人体健康与生命的危害更隐蔽,患者以及临床医生应给予足够重视。
女性平时爱喝奶茶危害大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几乎一致地显示:男性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因此,多年以来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广东省人民医院、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姚桦主任医师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女性都知道如何预防乳癌和皮肤癌,但大部分女性都不知道自己的胆固醇有多高、也不担心是不是会心脏病发。对于疲倦、呼吸困难、觉得恶心、身体不适、背痛和腹痛之类的症状,许多女性都会选择“挨一挨”来挺过去,殊不知,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很可能是你的心血管出现“疲态”的一个强烈信号!
威胁女性的“头号杀手”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是女性死亡最多的单病种死亡原因。有统计显示女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已经是乳腺癌发病率的10倍,跃居成为直接威胁女性生命的“头号杀手”,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差,女性心血管疾病极易被忽视,而一旦被查出有心血管疾病,都已非常严重。
糖尿病的并发症
1、糖尿病性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人常常伴有高血脂、高血压、血管粥样硬化,极易患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性心脏病通常是指糖尿病人并发或伴发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肌病,以微血管病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律及心功能失常。
2、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
对糖尿病患者危害极为严重的一种病症。病变可累及肾血管、肾小球、肾小管和间质。常见的肾脏损害是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小动脉性肾硬化、肾盂肾炎、肾乳头坏死、尿蛋白等。其中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临床上通常称其为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心血管疾病成女性的头号杀手
心血管“疲态”的信号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几乎一致地显示:男性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因此,多年以来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专家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女性都知道如何预防乳肿瘤和皮肤肿瘤,但大部分女性都不知道自己的胆固醇有多高、也不担心是不是会心脏病发。
对于疲倦、呼吸困难、觉得恶心、身体不适、背痛和腹痛之类的症状,许多女性都会选择“挨一挨”来挺过去,殊不知,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很可能是你的心血管出现“疲态”的一个强烈信号!
女性心血管疾病特殊性
虽说女性发生心血管疾病比男性晚10~15年,但就诊时的表现往往比男性严重。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已表明女性心血管疾病有其特殊性,像上述发病时症状不典型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临床上,高龄、并伴有糖尿病史的女性发生无症状心肌梗死比男性多,部分以心力衰竭为首发临床表现,并易发生再梗死,且比男性更易受季节变化影响,秋冬季发病增高,并发症及死亡率也高于男性。
另一个特殊性与女性绝经后易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专家称这种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系列症候群会干扰真正女性冠心病诊断,往往会延误了早期的治疗时机。
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
据专家介绍,过去的20多年里,男性心血管疾病的致死率不断降低的同时,女性的死亡率却在不断上升。尤其是绝经期的妇女冠心病的死亡率高于男性。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的一项资料表明:在发达国家和地区,2/3女性猝死患者死于生前未曾发现的冠心病。
此外,来自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资料表明,每6分钟即有1名女性死于心脏病,55%的欧洲女性的死因是心血管疾病,而相对应的男性比率是43%。
糖尿病性心脏病4大特点
特点一: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许多糖尿病人起床后,常常感觉一阵头晕、眼花、心慌、出汗、眼前发黑,严重者甚至出现昏厥。测血压时发现,患者由卧位到站立时收缩压下降大于30 mmHg、舒张压下降大于20 mmHg,这种情况临床称之为"体位性低血压"。
正常人在体位变化时,机体可通过提高血管紧张度和心排出量使血压基本维持正常,但糖尿病人由于长期高血糖使支配血管的植物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发生病变,致使血管不能及时收缩,从而导致一过性血压下降。我们知道,普通心血管病人大多血压高,但糖尿病人患心血管病的表现却可能是血压低,"体位性低血压"是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特征之一。
特点二:休息状态下心跳加快
正常人在运动时心率增快,休息时心率减慢。但有些糖尿病人则不然,而是表现为静息状态下心率增快,每分钟心率多在90次以上,同时伴有心悸、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这同样是由于长期糖毒性导致迷走神经功能受损的缘故。此外,还有部分糖尿病人表现为"固定心率",即心率不随着活动或休息而增快或减慢,这是由于患者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同时受罹,心脏完全失去了植物神经支配的缘故。
特点三:无痛性心梗发生率高
普通冠心病患者在心肌缺血缺氧时,组织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刺激心脏的感觉神经,产生疼痛即通常所说的心绞痛。但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后,即便心肌发生了严重的缺血、缺氧,患者也往往没有心绞痛症状,甚至出现急性心肌梗塞等危重情况时仍毫无知觉,这种无痛性心肌梗塞极易误诊、漏诊,也是造成猝死原因之一。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感觉神经普遍钝化乃至功能丧失,使得疼痛症状变得轻微和不典型。因此,糖尿病患者即使无心血管病相应症状,也需要定期做心血管相关检查(如心电图),以便及早发现、早期干预。
特点之四:心血管病发病年龄提前
在一般人眼里,心脑血管疾病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病的发病年龄要比非糖尿病人人群提前5~10年,许多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年纪轻轻就患上了高血压、冠心病,甚至因急性心肌梗塞导致猝死。这是由于糖尿病人往往集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吸烟等)于一身,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而且年龄提前。
老年女性应该少喝奶茶
医学专家进行实验研究,将老年女性安排分配喝半升的红茶、加入脱脂奶的茶水还有白开水。然后,两个小时之后对她们前臂的动脉血管进行检查。结果显示,喝红茶的老年女性的动脉血管壁的收缩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加入牛奶的一组人的喝红茶的这一影响非常不明显。
曾有统计数字显示,大量饮用奶茶超过三个月,血脂肪及胆固醇都会升高。街头卖的有一些奶茶竟然一点奶,一点茶的成份也没有,全是奶精调兑的。只是油和糖的结合,因为奶精并不是牛奶制成品,奶茶中又有大量糖分,几乎不含钙还对身体有非常大的伤害。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是女性死亡最多的单病种死亡原因。有统计显示女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已是乳腺癌发病率的10倍,跃居成为直接威胁女性生命的“头号杀手”,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差,女性心血管疾病很容易被忽视,而一旦被查出有心血管疾病,都已很严重。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几乎一致地显示,男性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因而,多年以来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并没造成人们的重视。
专家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女性都知道如何预防乳癌和皮肤癌,但大多数女性都不知道自己的胆固醇有多高、也不担忧是不是会心脏病发。对于困倦、呼吸困难、觉得恶心、身体不适、背痛和腹痛之类的症状,不少女性都会选择“挨一挨”来挺过去,殊不知,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非常可能是你的心血管出现 “疲态”的一个强烈信号!
虽说女性发生心血管疾病比男性晚10~15年,但就诊时的表现往往比男性严重。近些年,国内外的研究已表明老年女性心血管疾病有其特殊性,像上述发病时症状不典型就是其中之一。
70岁老人还需要降血脂吗
高血脂最大危害诱发老年人心血管病
高脂血症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总检出率为男性13.8%、女性23.5%。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黎励文指出,高血脂的最大危害主要是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诱发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60岁以后的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血糖异常、高尿酸血症等,若同时合并血脂水平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不加以积极控制,肯定会影响心血管的健康。
常喝奶茶容易患上心脏病
德国研究人员表示,这个结果可解释为什么英国的饮茶文化对心脏病的流行没有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的原因,因为英国大部分人都喜欢在茶中加入牛奶。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是女性死亡最多的单病种死亡原因。有统计显示女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已经是乳腺癌发病率的10倍,跃居成为直接威胁女性生命的“头号杀手”,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差,女性心血管疾病极易被忽视,而一旦被查出有心血管疾病,都已非常严重。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几乎一致地显示:男性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因此,多年以来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女性都知道如何预防乳癌和皮肤癌,但大部分女性都不知道自己的胆固醇有多高、也不担心是不是会心脏病发。
对于疲倦、呼吸困难、觉得恶心、身体不适、背痛和腹痛之类的症状,许多女性都会选择“挨一挨”来挺过去,殊不知,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很可能是你的心血管出现“疲态”的一个强烈信号!
虽说女性发生心血管疾病比男性晚10~15年,但就诊时的表现往往比男性严重。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已表明女性心血管疾病有其特殊性,像上述发病时症状不典型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临床上,高龄、并伴有糖尿病史的女性发生无症状心肌梗死比男性多,部分以心力衰竭为首发临床表现,并易发生再梗死,且比男性更易受季节变化影响,秋冬季发病增高,并发症及死亡率也高于男性。
另一个特殊性与女性绝经后易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专家称这种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系列症候群会干扰真正女性冠心病诊断,往往会延误了早期的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