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离退休后老年人的日常起居

离退休后老年人的日常起居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老龄化,越来越多的老人因为退休后,不知道如何安排生活,而出现种种“离退休综合征”。那么怎样克服“离退休综合征”,使老人生活充满乐趣和生机呢?

(1)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的关系处理好,如帮助晚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支持晚辈的工作;多与离退休人员接触交流、谈心等。

(2)多参与集体活动:如老年人协会、清早的集体舞、保龄球等活动。

(3)保持一定的忙碌:离退休后老年人除把退休当做休息外,还应保持一定的紧张,这样就不会使生活变得无聊,如再找份工作,发挥余热;上老年大学,丰富自已的生活。

老年痴呆有什么症状

记忆力日渐衰退,影响日常起居活动,处理熟悉的事情出现困难,对时间、地点及人物日渐感到混淆,判断力日渐减退,常把东西乱放在不适当的地方 六、 抽象思想开始出现问题 ,情绪表现不稳及行为较前显得异常,性格出现转变,失去做事的主动性,明了事物能力及语言表达方出现困难。

由于痴呆的病因不同,预防的方法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劳动环境。忌酒和戒烟。饮食调节:既要防止高脂食物引起胆固醇升高,又要摄取必要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无机盐类、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b2和b6、维生素c和维生素e对老年人很重要。保持精神愉快利于长寿及精神健康。

要安排好生活与学习:到了老年,还要坚持学习新知识,保持与社会广泛的接触。在离退休之前,要在思想上、物质上做好一切准备,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促进脑力活动,还可以延缓或减轻衰老的进程。定期进行体检、及早治疗躯体疾病,对自己身体既要重视,又不可过分注意或担心。经常的户外活动:老年人适合进行较持续、较的运动项目,如步行、慢跑、体操、太极拳、太极剑及传统舞等。

​七趣是老人养生助手

情趣:

哲人云:“多情人不老”,这话是说老年人应有一个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是健康的基础,在人的感情深处,一旦产生情趣,精神就饱满,心情就开朗,对世间烦事淡然处之,豁达大度,对养生大有裨益。

童趣:

老年人常和儿童在一起玩,把孩子天真活泼的童趣渗透到自己生活中,保持一种孩子般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具有孩子之心,这是一种幸福。在欢乐开怀中,忘掉烦恼,像个快乐的“老顽童”。

书趣:

书法既是一项健身活动,又是一门艺术。常练书法对治疗神经衰弱、精神萎靡、手臂发麻、腰酸背痛,甚至动脉硬化等慢性老年疾病都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不仅能提高书法技能,陶冶了情趣。还治愈了失眠,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等不良病症。

乐趣:

离退休老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寻求快乐的心情,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从而求得老有所乐。“活一天,开心两个半天。”开心,即心情愉快、兴奋……开心的事天上掉不下来,想开心,想快乐,全靠自己去寻找。

俏趣:

进入老年也应“与时俱进”,要追时尚,注重自己的穿着妆扮。因为,恰当的衣着修饰能给老年人带来活力,可使老年人自感年轻,同时,注重仪表,也能增进社交活动。

友趣:

有一首歌唱道:“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春常留。”谚语云:“多个朋友,就多十年寿命。”所以,人到晚年应多交友,尤其是忘年交。朋友多,不寂寞,通过交友。可以调节心理,愉悦身心,消除孤单、忧郁、焦躁等不利于健康的情绪。人不能没有朋友,老年人更是如此。

爱好:

老年人要有广泛的爱好爱好,如读书看报,看戏听唱、扭秧歌、打扑克、下棋和跳舞等。

由此可见,老年人要从心理上调整自己的状态,忘记自己的年龄,虽然身体犹如离开了社会,但其实心理上更进一步接触社会,这些“趣”的培养,都是老年人养生的经验总结。

老年人常见的不良情绪

1.失落感

失落感是指一种若有所失、无所事事又无所适从的感觉。老年人由于工作环境和职位的变化,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出现这种情绪、情感有它的客观原因,即社会角色的改变。社会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和团体中所占的地位、身份。而这个地位或身份是经过学习和工作而获得的。学习分两方面,一是习角色的义务与权利,一是学习角色的态度与情感。角色的改变,不仅意味着失掉了某种权利,更为重要的是丧失了原来所担当的那个角色的情感,放弃了几十年来业已形成习惯的那种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包含有他人对自己提出符合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也得领会他人对自己怀有的希望。一个人为了当好某一个角色,必须知道所担当的角色的套行为模式和他人对自己的期望。角色 旦改变,行为模式也随之改变。新旧角色之间会发生矛盾。离退休的老人,对新的生活规律往往不能下子适应,这就是新旧角色的矛盾。不能简单地认为老同志退下来有不适感就是舍不得”权”,不赞成干部年轻化。应该看到,这是因为离开了长期热爱的工作,失去了长期充当那个角色的生活模式和自己对别人以及别人对自己的期待。

离退休后,老年人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从工作单位转向家庭,他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较之以前显得陌生,加上子女“离巢”,过去那种热情、热闹的氛围去不复返,列新的生活规律往往又不能很快适应, 种被冷落的心理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2.孤独感

孤独感是指个体由于社会交往需求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种内心体验。它往往给人带来寂寞、冷落甚至被遗弃的体验。孤独感是老年期较常见的种消极情绪,严重的孤独感易导致老年人人格变态,有碍健康,甚至影响寿命。

从客观上讲,由于远离社会生活,自己体力渐衰,行动不便,与亲朋好友的来往频率下降,信息交流不畅,因此容易产生孤独感。在主观方面,老年人具有自己既定的人际交往模式,不易结交新朋友,人际关系范围逐渐缩小,从而引发封闭性的心理状态。如果不幸丧偶,则更感到寂寞甚至孤单。 位丧偶的老人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整天没个说话人,像个不会说话的哑巴,每天寂静得连根针掉下来都听得着。”这种人际交往的改变,是老年人孤独感产生的主要原因。

许多研究资料指出,多数人到了老年,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孤独的心理感受。而孤独感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是极其有害的,它可以造成人心理的自我封闭,减少与外界的交流。

离退休老年人产生失落感及孤独感的原因,除了跟自身眭格有关外,还存在以下一些原因。

3.自卑感

当一个人的价殖特性劣于他人的价值特性时,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由于离退休,老年人原有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改变,还不适应目前重新担任的社会角色,进而产生了“自己已经没用了”, “自己成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包袱”等等强烈的自卑感,尽管年岁日增,但老年人常常自觉经验丰富,才能不凡,一旦退休就无从发挥,自尊心受挫,大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于是空虚、寂寞、受冷落之感袭上心头,往往误以为自身价值不复存在,久而久之就会低估自己甚至看不起自己,这种自卑感一旦形成,老年人就会经常对自己产生怀疑,忧心忡冲,表现出过分的焦虑。

有些老年人心气很高,事业心很强,虽年逾花甲,仍勤奋工作,不颐体力和精力衰退,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还有一些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前社会地位较高,具有丰富的学识和工作经验,有很强的自尊心,好面子,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爱听恭维及顺耳的话,处事固执己见,不愿意听从别人的意见,一旦出现反对的声音,便感到自己没有面子,人老了,谁也看不起了,由于部分老年人离开了工作岗位,没有了需要自己决策和把关的事隋,便把注意力从单位、社会转移到家庭中,尤其是在单位习惯了发号施令的老人,对子女工作、婚姻、生活横加干涉,并因此常与子女发生矛盾,感到自己经验无处使用而产生无用感,还有一些老年人骤然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对这种清闲优哉的生活不适应,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和无用感,

4.抑郁感

以上失落、孤独、自卑、疑虑的情绪情感对于老年人的心理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而且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容易遭受挫折,不顺心、不如意之事时有发生,例如,遇到家庭内部出现矛盾和纠纷,子女在升学、就业、婚姻等方面有困难,自己的身体又日趋衰落,疾病缠身,许多老人就会变得长吁短叹、烦躁不妥、情绪低落或者郁郁寡欢。这些都是抑郁的表现。

国外一项研究发现,老年期抑郁症的患病率为8.1%~25%,有抑郁情绪但达不到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比例更高,伴有躯体疾病的老人中5000以上有抑郁心境的存在。

老年人应该如何预防心理疾病呢

第一,转变角色,重新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据对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和退休工人的对比调查,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障,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或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不适应。所以,高学历的老年人在退休前就需要思考退休后的安排问题,培养一些有益健康的嗜好。适宜老年人兴趣爱好的活动有很多,如练习书法、钓鱼、养花、打太极拳等。退休后也要坚持参加社会活动,重新建立人际关系,互相帮助。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理解与帮助他人,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第二,保持乐观情绪、好奇心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有些老人感到晚年生活并不愉快,不得不默默地承受着孤独、苦闷、压抑的折磨。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与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也有老人自身的原因。譬如随着年龄增大,适应外界的能力也会逐渐减弱,老年人心理通常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遇上环境变故或其他事情的刺激,比如家庭关系的紧张或淡漠,亲情的减少或缺乏,老人就容易出现孤独感、恐惧感以及不安、抑郁、暴躁等不良情绪,诱发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出现绝望的念头。所以要“正视现实,接受挑战;乐观豁达,安享晚年;适应今天,迎接明天”。对老年期的自然心理变化和环境变化,采取正视和接受的态度,因为现实已经存在,也不能随我们的意愿而改变,即使我们情绪不好,坏事依旧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时间也不会因为我们不希望变老而倒退。因此,要学会积极地接受,比如空巢老人,会因为无法依赖子女而伤心难过,可以试着接受和面对这种事实,转而依赖自己和老伴,或其他可以依赖的人。并且坚信拥有一个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决心理的痛苦。

第三,勤于学习,科学用脑。“树老怕空,人老怕松。”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备就是重新学习,丰富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要“活到老,学到老”。老年人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另外,还应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两手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技术,如打电脑、上网等。

第四,发现问题,及时就诊,寻求医学帮助。如果老人出现严重的情绪、记忆或精神症状,则可能已经罹患严重的精神障碍,应该及早到专科医院就诊,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适当社交更利于老年人健康

英国科学家不久前的研究证实,与人交往可延长生命。科学家对424名退休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了长达6年的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若退休老人的社交活动越积极,其早死的风险就越小。科学家总结说道,对于退休老人而言,社交活动比体育运动更有益于健康,虽然体育运动也对人的寿命产生影响,但是相对不明显。

此外,科学家还说道,与人交往可增强老年人的免疫力,防止老年痴呆症和抑郁症的发展。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资助的一项大型研究显示,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每天走路20分钟,有助保持活动能力、降低残疾风险。

新研究把有活动能力定义为至少行走400米。研究人员招募了1635名70岁至89岁的老年人,这些老年人习惯久坐不动,但实验开始时依然能行走400米。研究人员把参与者随机分成体力活动和健康教育两个小组,体力活动组每周要走路共计150分钟,还要进行少量力量、灵活性与平衡能力方面的训练;健康教育组参加营养、卫生保健等健康方面的课程,此外他们每个月还要完成5~10分钟的上身伸展与灵活性运动。

在平均两年半的跟踪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体力活动组失去活动能力的风险比健康教育组低18%。研究表明,适度的有氧、抗阻及灵活性运动可减少老年人失去活动能力的风险。

退休老人如何打发时间

退休老人首先要树立“退休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驿站”的思想,克服“无为无聊”的自卑心态,积极向上,精神充实,努力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让夕阳出漫天晚霞。

除体育锻炼以外,老年人亦可适当从事家务劳动,或学习烹饪;或种花养草;或逗养宠物;从中获得乐趣。探亲访友,谈天闲聊,回顾往事,亦可延缓衰老。

在健身锻炼方面,早可选择跑步、气功、拳剑舞操等项目。晚可选择散步,到大自然中去吸取新鲜空气,持之以恒,于身心健康必有好处。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可避开节假日高峰,结伴出门旅游,饱览祖国名山大川,陶冶情操,充实自我。

其次,退休老人们要从各自的年龄、特长、兴趣、爱好等具体情况出发,自我设计,将退休生活的内容安排得丰富多彩。

老人养生有什么平衡要点

在人生的旅途中,进入老年或离退休是一个大的转折,这一转折将给他们心理状态、生理机能、生活规律、饮食起居、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等带来很大变化,其中以心理变化更为突出更为重要。

心理平衡

在人生的旅途中,进入老年或离退休是一个大的转折,这一转折将给他们心理状态、生理机能、生活规律、饮食起居、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等带来很大变化,其中以心理变化更为突出更为重要。失落、孤独、气怒、悲观等不良情绪长期下去将导致食欲减退、睡眠不好、免疫机能下降、老年性疾患加重,尤其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老年人一定要保持心态平衡,情绪稳定。

膳食平衡

膳食平衡有二:一是膳食中要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无机盐、水、纤维素)并与机体的需要量平衡。二是膳食的餐次及餐次比例平衡。在生活中可根据各自的体质、活动等具体情况作相应的调整。老年人一般以一日3-4餐为宜,应做到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睡觉较晚的老年人,可以在睡前一小时适当加食点奶类、面包等易于消化的食品,这样既可补充营养又可防夜间出现饥饿感而影响睡眠。

动静平衡

老年人运动应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平衡。老年人的运动内容较丰富,选择什么样的运动,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来选择并循序渐进,切忌过急过量。有人提倡老年人多做些家务劳动,这一倡导很好。家务劳动可以说是一种运动与静养、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最佳形式。家务劳动的内容丰富、机动灵活、可提可放、可轻可重,不同情况的老年人都可运用。

老人退休后要如何调节心理

(1)调整心态,顺应规律

衰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离退休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既是老年人应有的权利,是国家赋予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是老年人应尽的义务,是促进职工队伍新陈代谢的必要手段,老年人必须在心理上认识和接受这个事实。而且,离退休后,要消除“树老根枯”、“人老珠黄”的悲观思想和消极情绪,坚定美好的信念,将离退休生活视为另一种绚丽人生的开始,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2)发挥余热,重归社会

离退休老人如果体格壮健、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长的,可以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使生活充实起来,增进身体健康。当然,工作必须量力而为,不可勉强,要讲求实效,不图虚名。

(3)善于学习,渴求新知

“活到老,学到老”,正如西汉经学家刘向所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一方面,学习促进大脑的使用,使大脑越用越灵活,延缓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面,老年人要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社会变迁风起云涌,老年人要避免变成孤家寡人,就耍加强学习,树立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4)培养爱好,寄托精神

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前已有业余爱好,只是工作繁忙无暇顾及,退休后正可利用闲暇时间充分享受这一乐趣。即便先前没有特殊爱好的,退休后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写字作画,既陶冶情操,也可锻炼身体;种花养鸟也是一种有益活动,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另外,跳舞、气功、打球、下棋、垂钓等活动都能使参加者益智怡情,增进身心健康。

(5)扩大社交,排解寂寞

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缩小,但老年人不应自我封闭,不仅应该努力保持与旧友的关系,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建立新的人际网络。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开拓生活领域,排解孤独寂寞,增添生活情趣。在家庭中,与家庭成员间也要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6)生活自律,保健身体

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要有规律,离退休后也可以给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息时间表,早睡早起,按时休息,适时活动,建立、适应一种新的生活节奏。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戒除有害于健康的不良嗜好,采取适合自己的休息、运动和娱乐的形式,建立起以保健为目的的生活方式。

(7)必要的药物和心理治疗

老年人出现身体不适、心情不佳、情绪低落时,应该主动寻求帮助,切忌讳疾忌医。对于患有严重的焦躁不安和失眠的离退休综合征的老人,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药物,以及接受心理治疗。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开拓生活领域,排解孤独寂寞,增添生活情趣。在家庭中,与家庭成员间也要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相关推荐

中老年要正视的生活嬗变 满怀激情拥抱生活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人一跨进60岁的门槛就步入了老年期。老年期是人生历程中后的时期。进入老年期后,生理、心理、社会关系诸多方面都会出现一系列变化。人体的各组织和器官结构、功能方面都会逐渐出现了种种推行性的衰老变化现象。如在生理方面、神经、呼吸、消化、循坏、内分泌、骨骼、肌肉等系统的机能,均趋于衰弱。伴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机能也会发生种种变化。如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情绪不稳

如何让老人开心

如何让老人开心?1、帮助老年人摆脱退休综合征许多人还没退休时盼退休,真正退休后却又怀念以前忙忙碌碌的日子。退休人士如果不正视退休造成的困扰,不只会患上心理疾病,还可能患上多种生理疾病,这些疾病统称为退休综合征。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这种心理障碍往往会引发其他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如何让老人开心?老年人想要快乐起来首

老人养生有“七趣”

童趣:年人常和儿童在一起玩,把孩子天真活泼的童趣渗透到自己生活中,保持一种孩子般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具有孩子之心,这是一种幸福。笔者深有体会,开办了学生餐桌,并请我帮助参与治理孩子。4年时间,我常和孩子们一起蹦蹦跳跳、唱歌、讲笑话、猜谜语、表演童谣……在欢乐开怀中,忘掉烦恼,像个快乐的“老顽童”。爱好:老年人要有广泛的爱好爱好,如读书看报,看戏听唱、扭秧歌、打扑克、下棋和跳舞等。我的爱好就是写文章,

​怎样做才能人老心不老

心理学家断言:心理衰老是人们自己加快走向死亡的“催化剂”。老年人欲得健康长寿,就得设法延缓心理衰老,心理学专家们为老年朋友提供了一些防老办法。增加营养:人的心理活动以大脑的生理状态为物质基础,大脑的生理状态与营养关系密切,要避免过早心理衰老,就需要良好的营养,经常服食牛奶、禽蛋、瘦肉、鱼虾、豆制品等。锻炼身体:通过锻炼身体来保护生理活动的一定水平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起居有常:一个人生活越有规律,大脑

老人常有哪些心理矛盾

老人常有哪些心理矛盾?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性的矛盾。退休后的中老年人这一心理矛盾会比较明显。退休后,从事体力工作的中老年人会好一些,他们可以更轻松的适应角色的转变。但对退休之前有较高社会地位和广泛社会联系的中老年人而言,离退休后他们的生活重心由机关和事业转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使他们感到不习惯也很不适应。老人常有哪些心理矛盾2、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有些老人在离开工作岗位后,

老年人应该怎样做才能预防疾病

⑴、保持乐观的情绪:乐观的情绪有利于健康。老年人,特别是离退休老年人应该做到自得其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及时调节好心态,享受离退休后新的生活。情绪紧张、心理不平衡常常引起人体的生理功能失调,抵抗力低下,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消化性溃疡等病。⑵、注意合理的饮食营养:合理、平衡的营养能保持健康的身体,可预防或减轻老年人某些易患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应选择适合老年人的食品,如低

​老人保健有什么平衡要点

第一、膳食平衡老年人膳食平衡有二:一是膳食中要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无机盐、水、纤维素)并与机体的需要量平衡。二是膳食的餐次及餐次比例平衡。在生活中可根据各自的体质、活动等具体情况作相应的调整。老年人一般以一日3-4餐为宜,应做到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睡觉较晚的老年人,可以在睡前一小时适当加食点奶类、面包等易于消化的食品,这样既可补充营养又可防夜间出现饥饿感而影响睡眠

六种不良心态危害老年人

孤独心态老年人离、退休回家后,由于无所事事,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孤独、空虚和被遗弃的心理。尤其是一些身边无子女或居住在独门独户单元房里的老年人,“水煤电气相通,老死不相往来”老人孤独的心态愈来愈明显。忧郁心态老年人离、退休后,离开了工作岗位,经济收入相应减少,社会地位和交往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离、退休以前担任一定职位的老年人,此时感到的反差更大,常常会回顾当年,多愁善感,导致忧郁心态的产生和发展。急

​老人“情趣”成养生的好帮手

“七趣”是老人养生的大助手,老人养生需要方方面面的注意事项,其中注意生活中的“七趣”就是一个很好的养生法则。以下将介绍哪“七趣”有助有老人养生。老人养生有“七趣”情趣哲人云:“多情人不老”,这话是说老年人应有一个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是健康的基础,在人的感情深处,一旦产生情趣,精神就饱满,心情就开朗,对世间烦事淡然处之,豁达大度,对养生大有裨益。童趣老年人常和儿童在一起玩,把孩子天真活泼的童趣渗透到

头疼恶心想吐是怎么回事 由于社会心理的因素

老年人作为特殊的一个群体,身心往往是脆弱的,但同时还是要面临许多的社会心理问题,如离退休、丧偶、和邻里间的不和谐等。据调查显示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精神因素者占60%.患者对疾病的发生过程有着明显的心理影响,心理应激的机会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