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针刺神门针尖方向 神门穴常用配伍疗法

针刺神门针尖方向 神门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心俞,膻中,气海,内关,太渊,针刺补法,振奋心阳,治疗心阳不足之心悸气短,心痛,自汗肢冷等。

2.配心俞,膈俞,巨阙,内关,针刺泻法,活血通络,安神定治,治疗心血瘀阻之胸痹心痛,心悸不宁等。

3.配印堂,大陵,丰隆,公孙,针刺泻法,清热化痰,和胃安神,治疗痰火扰心之心悸,失眠等。

4.配膈俞,内关,少府,劳宫,腕骨,针刺泻法,清心凉血,治疗心火上炎之心烦口渴,口舌生疮,重舌,吐血,小便短赤,尿血等。

5.配阴郄,劳宫,丰隆,照海,井穴,针刺泻法,井穴点刺出血,清心泻火,豁痰开窍,治疗痰火扰心之癫狂,头痛失眠等。

6.配心俞,膈俞,脾俞,内关,三阴交,针刺补法,补益心脾,治疗心脾两虚之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眩晕,癫证,痴呆,月经不调等。

7.配心俞,肾俞,复溜,三阴交,针刺补泻兼施,滋阴清热,交通心肾,治疗心肾不交之心烦失眠,多梦,心悸,遗精等。

8.配胆俞,心俞,大陵,丘墟,针刺补法,养心益胆,治疗心胆虚怯之失眠多梦,易惊,胆怯善恐等。

9.配内关,太冲,行间,针刺泻法,疏肝理气,清心安神,治疗肝气郁结之脏躁,睡眠不安,悲伤恸哭,胸胁闷胀,心中烦乱等。


针刺带脉怎么操作正确

带脉针刺深度及方向

带脉位置: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简易取法:腋中线上,与通过其中的水平线相交处是穴。

进针深度及方向:直刺,针0.5-1.0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5-7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注意:带脉不宜深刺,忌猛力快速提插,以防刺破肠管。

作用主治

带脉穴为足少阳胆经穴,是胆经与带脉的交会穴,起于泻下,环形腰间一周,络胞而过,具有约束诸经之功,可固摄本经经气,起到调节止带,疏经活络,疏肝理气的作用,为治疗带下之要穴。常用于治疗经带病,腹痛,腰胁痛,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盆腔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带状疱疹等。

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调经止带,是治疗带下病的要穴。配中极,阴陵泉,下髎,行间,针刺泻法,治疗湿热带下;配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白环俞,针刺补法,治疗脾虚带下;配关元,肾俞,次髎,照海,针刺补法,治疗肾虚带下。

2.配三阴交,关元,归来,针刺平补平泻法,清利湿热,益气养阴,治疗湿热下注之阴挺。

3.本穴活血理气,调经止痛。配中极,四满,膈俞,太冲,针刺泻法,治疗气滞血瘀之月经不调;配太冲,三阴交,气海,膈俞,地机,针刺泻法,治疗血瘀经闭腹痛。

4.配侠溪,阴陵泉,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利胆,通经止痛,治疗肝气郁结之小腹减退,月水不通。

5.配大敦,期门,气海,阴陵泉,针刺泻法,散寒除湿,治疗寒湿疝气。

四白针刺方向 四白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合谷,阳白,睛明,太阳,瞳子髎,足临泣,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风热上攻之迎风流泪,目翳,头面疼痛等。

2.配承泣,睛明,太阳,内庭,针刺泻法,清泻胃火,治疗胃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目痒等。

3.配丰隆,太白,太冲,针刺泻法,涤痰通络,疏肝明目,治疗肝火上炎,风痰阻络之目翳,眼睑瞤动,目眩等。

4.配鱼腰, 太阳,合谷,地仓,颊车,迎香,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通络,熄风止痉,治疗风邪入络之口眼㖞斜,眼睑瞤动等。

5.配迎香,针刺泻法透刺,通络止痛,治疗胆道痹阻之蛔厥。


命门的针刺方法 命门常用配伍疗法

1.配肾俞,气海,中极,太溪,针刺补法,可灸,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治疗肾阳亏虚,水湿不化之遗尿,尿频,癃闭,小便不利,水肿等。

2.配肾俞,脾俞,天枢,足三里,针刺补法,可灸,温肾健脾,治疗脾肾阳虚之泄泻,痢疾。

3.配肾俞,志室,气海,三阴交,针刺补法,补益肾气,固涩精关,治疗肾虚遗精。

4.配俞阴陵泉,太溪,针刺补法,温肾培元,固本止带,治疗肾虚带下。

5.配合谷,间使,中极,三阴交,针刺泻法,益气行血,通经止痛,治疗气滞血瘀之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

6.配肾俞,百会,足三里,针刺补法,补益心神,治疗肾虚髓海不充之头晕,神经衰弱。

7.配肾俞,腰阳关,委中,太溪,针刺补法,补肾壮腰,治疗肾虚腰痛。

8.配脊中,身柱,大椎,后溪,委中,针刺平补平泻法,通经止痛,治疗经气不利之脊强痛。


液门针刺方向 液门常用配伍疗法

1.配太冲,中渚,合谷,睛明,侠溪,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上焦风热之热病,目赤,头痛等。

2.配翳风,听会,中渚,听宫,耳门,侠溪,针刺泻法,清泄少阳,治疗少阳火盛之耳鸣,耳聋。

3.配少商,关冲,侠溪,鱼际,针刺泻法,疏散少阳风火之咽喉肿痛。

4.配陶道,大椎,后溪,曲池,针刺平补平泻法,和解少阳,祛邪截疟,治疗邪郁少阳之疟疾。

5.配中渚,针刺平补平泻法,舒筋通络,治疗经脉痹阻之手臂痛等。


​多年阳痿竟然扎一针就好了

肾气虚弱

取会阴、长强、肾俞为主穴,取三阴交、曲骨、然谷、曲泉为配穴。会阴针1.5寸;针长强穴时,针尖向上与骺骨平行刺入0.5~1.5寸,局部多有痛胀,或放射至肛门部,古人在针此穴时,以大痛为度;肾俞穴刺1寸.三穴在得气之后向左向右交叉捻转,用补法。配穴得气后左右交叉捻转用补法,留针5分钟。每次针主穴3个,配穴1~2个。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每次并用艾条雀啄灸会阴穴49次。

命门火衰

取长强、会阴、命门为主穴,取肾俞、关元、太溪为配穴。针主穴得气后向右捻转3600停,再捻,如此30秒,取针。针配穴得气后留针5分钟。另以艾条作雀啄灸,先关元后会阴穴,各49次。

湿热下注

取肝俞、行间、曲泉、会阴为主穴,取阳陵泉、膀胱、水分为配穴。先针主穴,捻转泻法不留针。后针配穴,平补平泻。7次为1个疗程。

肝气郁结

取太冲、会阴、曲骨为主穴,取行间、中极、急脉、太溪为配穴配先针太冲、行间、中极穴,泻法不留针。其他穴位平补平泻。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惊恐伤肾

取胆俞、肾俞、长强、心俞、神门、阳陵泉等穴。以艾条雀啄灸胆俞、肾俞穴各49次;针长强、心俞、神门穴。长强穴刺痛出针,心俞、神门穴捻转补法,阳陵泉穴深刺泻法。

头维针刺方向 头维常用配伍疗法

1.配百会,太阳,率谷,合谷,针刺泻法,清泻胆经,治疗胆经郁热之偏头痛。

2.配风池,角孙,睛明,攒竹,太阳,合谷,针刺泻法,祛风明目,治疗风热外袭之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等。


针刺的作用

疾病的发展过程,是正气和邪气的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力量消长决定疾病的发展和转归,邪胜于正则病情加重,正胜于邪则病情减轻,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趋向良性转归所不可缺少的。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的作用。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和腧穴配伍来实现的。例如: 在刺灸方面,针刺补法和艾灸都有扶正的作用;反之,针刺泻法和刺血疗法都有祛邪的作用。

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俞、气海、关元、命门等穴,多在扶正时选用;十二井穴、十宣、人中等穴,多在祛邪时选用。

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俞、气海、关元、命门等穴

如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的虚脱证,治宜回阳固脱,急取关元、神阙,大艾炷灸之,并取足三里,针刺补法。如见高热神昏,烦躁口渴,脉洪大而数的外感温热证,治宜泻热开窍,取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再取大椎、曲池针刺泻法。

扶正与祛邪,方法不同,但二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既可先祛邪后扶正,又可先扶正后祛邪,或扶正与祛邪并用。一般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中医针灸治疗阳痿的方法

针灸方式:

①肾气虚弱。取会阴、长强、肾俞为主穴,取三阴交、曲骨、然谷、曲泉为配穴。会阴针1.5寸;针长强穴时,针尖向上与骺骨平行刺入0.5~1.5寸,局部多有痛胀,或放射至肛门部,古人在针此穴时,以大痛为度;肾俞穴刺1寸.三穴在得气之后向左向右交叉捻转,用补法。配穴得气后左右交叉捻转用补法,留针5分钟。每次针主穴3个,配穴1~2个。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每次并用艾条雀啄灸会阴穴49次。

②命门火衰。取长强、会阴、命门为主穴,取肾俞、关元、太溪为配穴。针主穴得气后向右捻转3600停,再捻,如此30秒,取针。针配穴得气后留针5分钟。另以艾条作雀啄灸,先关元后会阴穴,各49次。

③湿热下注。取肝俞、行间、曲泉、会阴为主穴,取阳陵泉、膀胱、水分为配穴。先针主穴,捻转泻法不留针。后针配穴,平补平泻。7次为1个疗程。

④肝气郁结。取太冲、会阴、曲骨为主穴,取行间、中极、急脉、太溪为配穴配先针太冲、行间、中极穴,泻法不留针。其他穴位平补平泻。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⑤惊恐伤肾。取胆俞、肾俞、长强、心俞、神门、阳陵泉等穴。以艾条雀啄灸胆俞、肾俞穴各49次;针长强、心俞、神门穴。长强穴刺痛出针,心俞、神门穴捻转补法,阳陵泉穴深刺泻法。

针灸最为中医治疗不可忽视的一块,对于治疗阳痿也是有着它独到的效果。阳痿虽然是一个让男性患者很痛苦的一件事,不过患者朋友一定不能有太大的心理压力,不然只会加重病情。心理因素是引起阳痿的重要原因。患者朋友一定要放松心态,积极治疗,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肩井针刺方向 肩井常用配伍疗法

1.配期门,行间,内关,天池,乳根,足三里,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通络下入,治疗肝气郁结之乳痈,乳汁不下。

2.配合谷,三阴交,太冲,针刺泻法,理气活血,治疗气滞血瘀之滞产。

3.配章门,天井,足临泣,阳陵泉,大迎,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行滞,化痰散结,治疗气郁痰凝之瘰疬。

4.配丰隆,劳宫,太冲,水沟,针刺泻法,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治疗痰火扰神之中风。

5.本穴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配风池,风门,阳谷,后溪,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颈项强痛;配秉风,曲垣,天宗,肩贞,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肩背痹痛;配肩髃,肩贞,臂臑,曲池,外关,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手臂疼痛,不能举。


神堂的位置和作用 神堂穴的作用

类属:足太阳膀胱经。

作用:宁心安神,理气宣肺,通络止痛,止咳平喘,清热散风。

主治病证:

1、心神失养之心痛,心悸,失眠,健忘,癫狂诸病证。

2、肺失宣肃之咳嗽,气喘,胸满诸症。

3、经脉痹阻之肩痛,脊背强痛诸症。

常用配伍

1.配心俞,内关,神门,针刺补法,宁心安神,治疗心气虚之心悸,失眠,健忘,心痛等症。

2.配鸠尾,丰隆,太冲,针刺泻法,祛痰开窍,治疗痰浊蒙心之癫狂。

3.配肺俞,大椎,尺泽,曲池,针刺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治疗风热咳嗽。

4.配肺俞,风门,膻中,尺泽,列缺,针刺泻法,疏风散寒,止咳平喘,治疗风寒疏肺之哮喘,胸满等。

5.配大椎,夹脊,后溪,针刺泻法,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治疗风寒入络之脊背急强。


相关推荐

怎样针灸期门 期门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肝俞,侠溪,中庭,间使,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治疗肝气郁结之胁痛胀满。2.配三阴交,肝俞,血海,膈俞,针刺平补平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治疗气滞血瘀胁痛。3.配间使,膻中,少泽,针刺泻法,疏肝解郁,通络行乳,治疗肝气郁结,乳络阻滞之缺乳,乳痈,乳癖。4.配合谷,水沟,间使,针刺泻法,疏肝解郁,开窍醒神,治疗气机逆乱,蒙蔽神明之气厥证。5.配章门,石门,阳陵泉,太冲,针刺泻法,

截瘫的中医辩证治疗

体针(一)取穴主穴:损伤平面上(1~2个棘突)和下(1~2个棘突)的督脉穴和夹脊穴,膈俞。配穴:分4组。1、关元、中极、天枢;2、秩边、殷门、委中、昆仑;3、髀关、伏兔、足三里、冲阳;4、环跳、阳陵泉、绝骨、丘墟。(二)治法主穴每次均取,配穴第一组每次取2~3穴,余每次取一组。督脉穴刺法: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所要针刺穴位的上、下两个棘突点间的皮肤,右手持针,针尖垂直刺入,缓慢均匀提插,以测知针尖所遇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主穴及部位基本腧穴取“自闭十项”:1、四神针: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共4针),针向前后左右各平刺;2、智三针:神庭为第1针,左右本神为第2、第3针,针向后平刺;3、脑三针:脑户为第1针,左右脑空为第2、第3针,针均向下平刺;4、颞三针:耳尖直上2寸为第1针,在第1针水平前后各旁开1寸为第2、第3针,针均向下平刺;二、左颞上三针左侧颞三针上1寸,针均向下平刺;6、定神针:印堂、阳白各

心悸的针灸治疗

1.症状和体征:心悸因惊恐而发,悸动不安,气短自汗,神倦乏力,少寐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弦。2.证候分析:惊则气乱,心神不能自主,故心悸。心不藏神,则心中惕惕、悸动不安、少寐多梦。久病损伤心气,故气短自汗、神倦乏力。舌脉均为心气不足之象。3.治法:益气安神。以手少阴心经穴、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4.处方(1)主穴:心俞、巨阙、间使、神门、胆俞。(2)配穴:善惊者加大陵;自汗、气短甚者加足三里、复溜

针刺少商有什么作用 少商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井穴点刺出血,宣散风热,清热解毒,利咽明目,如配廉泉,合谷,翳风,曲池,外关,治疗外感风热之乳蛾,喉喑,喉痹;配睛明,攒竹,合谷,太阳,治疗风热目痛;配少关,商阳,关冲,治疗温热毒邪壅滞之痄腮。2.配廉泉,尺泽,内庭,翳风,解溪,针刺泻法,清泻肺胃之热,利咽止痛,治疗肺胃热盛之乳蛾,喉痹等。3.配风池,迎香,大椎,合谷,针刺泻法或大椎点刺出血,清热泻肺,利鼻止衄,治疗肺经

涌泉针刺深度 涌泉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百会,水沟,十宣,丰隆,太冲,针刺泻法,十宣点刺出血,平肝熄风,豁痰开窍,治疗风痰阻窍之中风昏迷。2.配水沟,大椎,曲泽,委中,百会,针刺泻法,曲泽,委中点刺出血,泄热苏厥,治疗热毒蒙心之昏厥,暑厥等。3.配前顶,印堂,神门针刺泻法,镇惊熄风,治疗惊恐小儿惊风。4.配风池,百会,太冲,针刺泻法,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5.配大陵,合谷,中脘,丰隆,针刺泻法,豁痰开窍,清热醒神

脊中位置疼是怎么回事

脊中穴属督脉,具有温中通督,止痉宁神,健脾利湿之功,常用于治疗腹泻,痢疾,痔疮,脱肛,小儿疳积,癫痫,腰脊强痛,增生性脊柱炎等症。当脾胃虚弱,寒凝中焦导致腹痛,痔疮,脱肛,腹泻之证;或是因肾虚失养,经脉痹阻引起腰脊强痛时,脊中位置就有可能出现疼痛现象,具体情况应咨询医生之后再进行调理治疗。脊中穴常用配伍1.配肾俞,命门,天枢,足三里,针刺补法,灸命门,温补脾肾,治疗虚寒 泄泻。2.配脾俞,足三里,

神门针刺方法

简易取穴:仰掌,豌豆骨(手掌小鱼际近腕部有一突起圆骨)的桡侧,掌后第1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边。进针方向:从掌侧面刺向背侧与前臂掌侧面成90°。进针深度:直刺0.3-0.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有酸胀感,并可有向指端放射的触电感。

天枢如何针刺 天枢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下脘,梁门,璇玑,腹结,梁丘,上巨虚,针刺平补平泻法,消食导滞,治疗食滞胃肠之绕脐痛,腹胀,呕吐,不嗜食。2.配二间,上巨虚,大肠俞,针刺泻法,理肠导滞,治疗积滞内停之腹痛肠鸣,或腹泻,或便秘,或里急后重,下利不爽。3.配风池,合谷,中脘,足三里,阴陵泉,针刺泻法,至阳穴针后加灸,散寒化浊,和胃止泻,治疗寒湿中阻滞脘闷腹痛,肠鸣泄泻。4.配曲池,上巨虚,大肠俞,关元,针刺泻法,针灸兼施,温经

看中医如何治愈脾胃虚弱

针灸疗法1.针刺取穴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关元、建里等,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轮流取穴。对小儿疳积,用三棱针点刺中指第一指节掌面,以稍出血或黄包黏液为宜。4天1次,5次为1疗程。2.灸法取穴中脘、足三里、神阙、胃俞、脾俞等。用艾条或隔姜灸,日1次。3.耳针取交感、神门、肺、胃配十二指肠等穴。每次选2~3穴,隔日1次。针灸治疗脾胃虚弱常用穴位大总结百会:头顶正中线与耳尖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