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极泉穴怎么操作正确
针刺极泉穴怎么操作正确
极泉针刺手法
操作方法:上臂外展时,在腋窝正中,避开动脉,直刺1-1.5寸,以局部有酸胀感或有强烈触电感向前臂放射为宜,一般不用灸法。
避开腋动脉常用方法为一手扪住搏动的动脉,在指尖引导下,于动脉的内后缘处进针。
功能主治
极泉是手少阴心经的起始穴,刺之可 调整心脏的生理功能,激发其“心生血,血生脾”的作用,使脾不断化生气血,而治其本。因该穴位于心经脉气发源之处,循行于上肢内侧,刺之可由上而下,疏通上臂筋脉气血,起到宽胸宁心,活络止痛之功。多用于治疗心绞痛,胁肋疼痛,咽干,肩周炎,腋臭,上肢麻木,神经损伤等。
注意事项
1、针刺入腋腔后,忌猛力提插,因腋腔内主治疏松,且腋静脉壁与沈筋膜愈着,保持扩张状态,如不慎刺破该血管,可造成血肿。
2、出现电击样针感时,忌强刺捻转,在针刺本穴,有时会出现触电样或灼热样的放射感走达手指,是刺中神经之故,应即可提针向另一方向刺入。若继续捻针,则会出现麻木,灼痛或运动障碍,轻者数小时后自行消失,重者可持续数天。
3、针刺前应严格消毒,因本穴位于腋内,不易清洗,较肌肤更易藏污纳垢,且皮肤薄嫩,故针刺时应注意消毒,以防引起局部感染。
4、禁用直接灸,瘢痕灸,因其内部有大的神经,血管,故不宜使用艾灸,尤其是化脓灸和艾炷直接灸,以防艾火灼伤血管和神经。
中极穴针刺怎么操作
中极针刺方法
取穴:仰卧,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上4/5与下1/5交界处,相当髂前下棘水平。
进针方向:从前下向后上与腹壁成50°。
深度:进针0.5-1.0寸,留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生殖器。
禁忌:在膀胱充盈时,中极穴不能深刺;孕妇不宜刺灸该穴位。
针刺中极的作用
中极为任脉经腧穴,为足三阴经之会极处,内为胞宫,精室所居,有培下元,助气化,调血室,温精宫,理下焦,利膀胱,清利湿热的作用。
功能主治
功能:益肾培元,调经止带。
主治:肾气不足,肾阳亏虚之遗尿,疝气,月经不调,阴挺,癃闭,遗精,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湿热下注之小便频数,带下,阴痒诸症。
针刺攒竹穴怎么正确操作
攒竹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眉内侧端,正中线外侧0.5寸(眼眶上切迹处)。
简易取法:
1.皱眉,可见眉毛内侧端隆起处即是本穴。
2.顺眼眶边缘向内侧循摸至眉毛内侧端处,可触及眼眶有一凹陷处,即眶上切迹处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上刺向下与额平面成45°,沿皮下刺。
深度:用亳针直刺0.3-0.5寸,或向下斜刺透睛明穴0.3-0.5寸,或横刺透鱼腰1-1.5寸,留针15分钟,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及眼眶周围有胀痛感。
功能主治
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宣调太阳经气,起祛风散邪,清热明目,通络止痛之功,以解表为主,多用于治疗寒热头痛,眉棱骨痛,面赤颊痛,视物不明,流泪,目赤肿痛,雀目,眼睑瞤动,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诸症。
注意事项
为预防局部出血,攒竹穴施针时不宜深刺,出针时应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本穴一般禁灸。
廉泉针刺怎么操作正确
廉泉针刺方法
取穴:仰靠坐位,在颈部,前 正中线上,喉结与下颌中间取穴。
进针方向:从前下斜向后上向舌根方向刺,与水平面成45°。
进针深度:针0.5-0.8寸,留针10分钟;艾炷温和灸3-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向舌根部。
作用主治
廉泉为任脉之腧穴,阴维脉与任脉之交会穴,本穴具有利窍络,生津液,清火逆,降痰浊之功。以疏调局部(舌本)经气,消肿止痛为主,用于治疗舌下肿痛,舌缓流涎,中风舌强不语,暴喑,咽食困难,消渴,咳嗽上气,口传等症。
注意事项
1.若深刺廉泉穴,针尖应指向咽喉部,患者有针感时,应立即退针,不留针。
2.忌直刺过深,由于其深部为气管,故不可直刺或向下斜刺过深,以防损伤气管,造成事故。
3.正确方向应向咽喉部斜刺,还应忌刺激过重,由于本穴深部为气管及咽喉组织,不可用粗针乱刺,也不可提插捻转幅度过大,以防损伤局部组织。
针刺公孙穴怎么操作正确
公孙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第一跖骨与第一楔骨关节内侧(黑白肉交界处)
简易取法:由足大趾内侧后有一关节(第1趾跖关节)往后用手推,有一弓形骨,弓形骨后端下缘的凹陷(第1跖骨基地内侧前下方)即是公孙穴。
进针方向:从足内侧向外侧直刺与足内侧垂直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透向涌泉,针0.5-0.8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觉向脚底放射。
公孙的位置和功效
位置: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地的前下方。
功效:公孙为足太阴脾经腧穴,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通过阴维脉与心包络经的内关相联系,具有调气机,理升降,扶脾胃,调血海,和冲任,理下焦之功。
主治病症: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痛,泄泻,痢疾,痞积,头面浮肿,水肿,黄疸,足心发热,或痛难履地,癫痫,狂言,失眠诸症。
注意事项
公孙穴穴下皮肤,肌肉浅薄,深部有血管,肌腱,故不宜使用粗的针具针刺,以防损伤血管,肌腱。
针刺丝竹空穴怎么正确操作
丝竹空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眉毛外侧端水平,外侧2分凹陷处(相当颧额缝后缘)
进针方向:从前向后与颞面相平行。
进针方法:进针0.1.-0.3寸,留针20分钟。
对症配伍下针:针刺丝竹空透率谷治疗偏头痛,使针感扩散至整个额部,并配风池,合谷,太冲,留针30-60分钟,每5-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痛剧者可针2次,或太阳穴放血1次。一般7-15次见效。
作用主治
丝竹空为手足少阳之会穴,透率谷可连同手少阳及足三阳经,足三阳经别均贯通于心,针刺该穴,可以起到疏调三焦气机,清热泻火,平肝熄风,明目止痛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头痛, 目眩,目赤肿痛,眼睑瞤动,视物不明,牙痛,癫痫诸症。
注意事项
由于丝竹空在眼部附近,眼部血管丰富,因此不可施灸,以防艾火灼伤眼球或损伤血管,导致眼肌痉挛。
针刺颧髎穴怎么操作正确
颧髎的针刺方法
取正坐仰靠位,沿目外眦直下,平迎香穴高度,即平鼻翼处取穴,直刺0.3-0.5寸,留针15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针刺颧髎的作用
类属:属手太阳小肠经。
作用:祛风清热,通络止痛,消肿解痉。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牙痛,颊肿,目黄,耳鸣。
配穴:配颊车,下关治疗颊肿;配合谷,列缺,地仓,下关治疗口眼歪斜。
应用:临床用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鼻炎,鼻窦炎,牙痛的治疗。
注意事项
1.颧髎穴在面颊部,针刺当在面颊的皮肤和肌肉处,如果针刺过深,则可穿透面颊,直达口腔内部的上牙龈,故禁止直刺过深。
2.本穴位于面部,不宜使用对皮肤刺激强烈的灸法,如瘢痕灸或直接灸,以免引起瘢痕,影响面部美观。
针刺阳陵泉怎么操作正确
针灸阳陵泉操作方法
取穴:坐位,膝关节半屈,腓骨小头最突点前下方,胫腓关节处。
简易取法:坐位,屈膝成90°,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缘与下缘交叉处有一凹陷,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外向内与小腿侧面成90°。
深度:直刺,向胫骨后缘斜下刺入,深1-3寸,有酸胀感向下扩散;直刺,沿胫骨后缘处水平刺入, 透阴陵泉,深3寸,有整个膝部酸胀;斜刺,向后下方,进针1-2寸,可有麻电感向足背部放射。留针20分钟。
施灸:艾炷灸3-7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作用
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为本经脉气所入,且足少阳胆经循行“过季胁”,阳陵泉为治疗胁肋部疾病经验要穴,该穴有疏泄肝胆,和解少阳,清热除湿,祛风散邪,舒筋活络,缓急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膑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坐骨神经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膝关节炎,小儿舞蹈病等。
注意事项
若向对侧透刺阴陵泉时,应注意进针的角度和方向,以防刺伤动脉,静脉和神经。
忌针刺手法过强,进针后会有触电样针感窜行至足心,此时应稍提针,改变针角度再行刺入,如强行捻转或大幅度提插则可损伤神经,导致下肢麻木,行走困难,形成针感后遗。
禁用瘢痕灸,本穴皮下肌肉浅薄,位于关节附近,一般不宜使用艾柱瘢痕灸,以防艾火灼伤皮肤,影响关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