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毕业典礼看仪式的作用
从毕业典礼看仪式的作用
又到毕业季,散伙饭、谢师宴、欢送会、毕业照、毕业旅行等等,大学生在用各种方式向大学告别,其中穿上学士服和同学们一块参加毕业典礼,对很多大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项。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的学生刘端端则经历了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身患重病的她无法返校参加毕业典礼,广外副校长兼南国商学院院长刘建达教授代表学院远赴贵阳,到端端家中,亲自给她戴上学士帽,拨穗正冠,颁发学士学位证书,让她拥有了一场属于一个人的毕业典礼。副校长表示:特意来到端端家中举行这个仪式,是对她的鼓励,也是对学生个体的人文关怀。
心理解读:
毕业季,是大学生走向新生活的过渡期,在这个阶段,让大学生有机会通过一些途径释放离别情绪,告别昔日时光,树立对未来的信心非常关键,像这毕业典礼,没有了它,可能会让人心里空落落的,遗憾不已。还记得心解《大学那些遗憾的事》中提到的“未完成情结”吗,指人们常常与过去的未完成事件难舍难分,不能参加毕业典礼的话,可能造成当事人某些情绪难以放下。
在心理学上,仪式是一种有意义的特定行为方式,是一个表演者或一个群体通过象征的方式表达一定的感受和思想的一种特定的行为或活动。它可以是习惯性重复出现的行为,也可以是只发生一次的行为。人的生活,都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过渡的序列,在出生和死亡之间,我们会经历很多过渡仪式:成年礼、毕业礼、结婚礼等等,仪式象征着旧的已经结束,新的即将开始,是转换仪式前后两个稳定状态的过程,它是一个缓冲带,让心灵回首、宣泄、新生。
仪式的作用有很多,拿毕业典礼来说,首先是情绪上的释放作用。过渡总是伴随着告别,即将与相处四年的老师、同学告别,还要离开自己已习惯了的生活环境,不舍之情可以想见,毕业典礼让大学生有了一个共同的时间,营造出了一个集体的氛围,共同承担离别的哀伤,彼此的感受心心相映,即产生共情,心里上收获安慰。另外,仪式是构建意义的一种手段,穿学位服、戴学士帽,让老师为自己拨穗正冠,齐声读毕业生宣言,这毕业典礼上的种种要素都有着很强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四年的辛苦付出,大学的累累收获,难言的师生情谊,对未来的深深期许,是对大学四年的肯定和褒奖,这样的仪式能够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肯定,增强自我认同。此外,仪式能为人生的转折或过渡提供帮助,让人面向未来。如果你对新的生活阶段还没有什么行动计划,一个正式的启动新生活的仪式能够帮你缓解焦虑、创造安全感,让你更轻松地迎接新的开始。毕业典礼是一个契机,让大学生明确认识到自己的生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学生身份到职业人身份的角色转换势在必行了。
给宝宝的“第一份危险礼物”
中国式四维彩超有三大卖点:
看性别——合理不合法 留影像——合情不安全 大排畸——合规不必要
胎儿在超声探头下皱眉,继而咧嘴微笑,当这个画面在橘红的彩超屏幕上出现时,姚莉两眼通红,这是她29年的生命历程中,对母性的第一次真切感知。这发生在孕期5个月,地点是北京一家胎儿四维摄影中心。
为了拿到这段15分钟的“胎儿摄影”,姚莉支付了1280元人民币,这几乎是公立医院普通超声费用的5倍。
姚莉觉得值,毕竟这是给宝宝准备的第一份礼物。但姚莉并不知道宝宝为此承担的健康风险。
像姚莉这样,利用四维彩色超声仪器接触宝宝的家长遍及全国。“零岁相册”在北上广深早已流行多年。即便在广州的私立医院,四维彩超的预约也已排到一个月以后。小型摄影机构也加入战场。东至济南、西至喀什、南到三亚、北到抚顺,几乎所有城市都有开展四维彩超业务的商业机构。北京最近甚至出现了搬着便携式彩超仪的“上门服务”。
商业机构会告诉准父母,美国影星汤姆·克鲁斯为了多看看自己的孩子,自行购入一台四维彩超仪放在家里。但他们没说的是,汤姆·克鲁斯早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称FDA)列为反面教材。
伊斯兰教的五大功课
伊斯兰教除要求每个穆斯林在思想上应有上述六大信仰外,在行动上还应履行五大宗教功课。在中国通常称“五功”,即:念、礼、斋、课、朝。
(一)念
以严肃和心悦诚服的态度,用阿拉伯语口念“作证词”。念作证词是“五功”之首,最基本的功课。
(二)礼
礼即做礼拜。礼拜是伊斯兰教一项重要的宗教仪式,是每一位成人穆斯林的“天职”。礼拜有一定的朝向、时间、仪式和要求。
1、朝向
全世界的穆斯林在做礼拜时,必须面朝麦加禁寺的“克尔白”(即天房,指寺内方形石殿,它是全球穆斯林朝拜的中心),因此各国穆斯林由于所处位置不同朝拜的方向也各不相同。每一个清真寺里的壁龛即表示礼拜的朝向。
2、时间
伊斯兰教规定每日礼拜五次,它们是晨礼(从拂晓到日出前)、晌礼(从正午偏西到一物体的影长是该物体长的两倍)、晡礼(从晌礼结束到太阳接近地平线)、昏礼(从太阳完全低于地平线到晚霞消失)、宵礼(从晚霞消失至次日拂晓)。此外,每星期五主麻日晌礼时间,要求穆斯林到清真寺做集体礼拜,即“聚礼”。在开斋节和宰牲节时举行“会礼”。
3、仪式
礼拜是由若干动作和仪式组成的,例如:抄手、站立、鞠躬、叩头等。妇女的某些动作与男子稍有不同。
4、要求
礼拜不规定固定的地点,家里、车内、飞机上、人行横道上、清真寺内、只要洁净、方向对即可。礼拜时要求礼拜者身、心和服装都洁净。
(三) 斋
斋即斋戒。伊斯兰历的9月(阿拉伯语的音译为“莱麦丹”)是斋月。伊斯兰教认为9月是《古兰经》颁降之月,是最吉祥、高贵之月。白天(从日出前一个半小时到日落)应不吃不喝,戒房事,叫做“封斋”或“把斋”。斋戒的意义在于修炼人的意志、思想、身体,以达到虔诚地服从“真主之命”的目的。按伊斯兰教规,未成年人、病人、孕妇、出门旅行者等人、可免除或推迟斋戒。
(四)课
课即天课。它是“奉主命而定”的宗教赋税,法定的施舍,又称“济贫税”。它不属于政府征收,也不是社会捐赠。天课不是人人都要交纳的,而是除正常开支外,财产尚有富余的人按比例交纳。
(五)朝
朝即朝觐。凡有条件的男女穆斯林一生中必须去沙特麦加城内的“克尔白”朝觐一次。正式朝觐的时间为伊斯兰历的12月7—13日。除此之外,一年之中任何时间都可前去朝觐,但它称为“小朝”或“副朝”。朝觐的主要仪式有:受戒、转天房、站阿拉法特山、在萨法和麦尔卧两山之间奔跑、射石(投打石鬼)等。朝觐的条件是成年、身体健康、有足够的旅费而无债务缠身等。
有什么好的培训课程推荐吗?就是关于礼仪培训方面的
凤凰仁声旗下的礼仪培训课程很多,如商务礼仪三部曲》《涉外礼仪金典》 《礼仪服务队特训营》等等,各方面的都有。最近的一个课程是9天9夜《形象礼仪讲师特训营》课程
礼仪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意义
公共场所礼仪涵盖面较广,对幼儿而言,要做到初步了解就算达到要求了,进一步的要求为能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活动时,能做到谦让,会尊重和原谅别人。
帮助幼儿了解礼仪知识、学习礼仪言行、增长礼仪经验,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与礼仪亲密接触,是帮助他们建立礼仪习惯的有效手段。
学习礼仪是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并遵守的,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做到发言举手、会认真听完别人的话,与别人一起活动(超过3个人)需要服从活动的规则,不能擅自改变规则或任性;在活动室内做到三轻:走路、说话、搬桌椅要轻轻地进行,尽量避免制造噪音;学会和他人在意见分歧时商量解决,能尊重别人的意见;观看的演出时,保持安静、不吃零食、不乱扔东西,演出结束后,懂得鼓掌表示感谢。
让孩子对礼仪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还要注意讲究幼儿礼仪教育的科学原则。充分发掘潜在的教育因素,幼儿礼仪教育不仅要重视影响幼儿礼仪行为的一些显性的教育因素,更要发掘潜在的教育资源,如父母、同伴等的为人处世、行为方式、仪表、语言等的表率作用。
把礼仪培养与游戏相结合可以提高礼仪教育的效果。幼儿的思维是形象直观的,通过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幼儿对礼仪认知的情感认同,利用游戏、情景练习等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达到习惯养成的目标。因为礼仪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运用自如的过程,所以,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让礼仪与幼儿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及时抓住机会,适时地启发、诱导,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通过反复地演练,让幼儿获得情感的体验,促进价值内化,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幼儿的礼仪水平。
吃牛排的礼仪
说到牛排这种食物,其实是中世纪欧洲的皇宫贵族的食品。当时只有有身份地位的人才可以食用牛排,其余的老百姓只能食用猪肉和羊肉,因此当时吃牛排是非常讲究的,同时吃牛排也非常注重礼仪,一般在会见高层这样的特殊场合才能吃到牛排。那么到底吃牛排的礼仪是什么呢?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呢?
时至今日,牛排已经是一种每个人都能够食用的食物了,在一般的西餐厅,牛排是长期提供的,也是随便就能够食用的。虽然现在吃牛排并不需要讲究礼仪,但是我们有必要了解吃牛排的礼仪,这样才能够吃起来更加优雅。
吃牛排的礼仪
其实,现在一般在西餐厅都比较随意,吃牛排都基本不用需要什么礼仪,但吃牛排该怎么吃,礼仪应该要注意什么,还是知道的比较好,因为知道享受美食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享受美食。尤其到西方的国家旅游的时候,他们吃牛排是非常注重礼仪的,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餐桌的礼仪,容易导致出洋相。吃牛排的时候一般都会有刀叉,其实刀叉的使用也是有讲究的。吃牛排怎样才能吃得端庄优雅呢?
1、刀与叉形成“一”字形或“八”字形
西餐是最讲究的,特别是在吃牛排时特别注重礼仪。用餐中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暂时休息片刻,可将刀叉分放盘中,刀头与叉尖相对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还是继续吃。
2、右手拿刀左手拿叉
料理上桌后的基本动作,即是“右手拿刀切开,然后左手拿叉将料理叉起”。以叉子压住料理的左端,固定,顺着叉子的侧边以刀切下约一口大小的料理后,叉子即可直接驻起料理送入口中,简单说即是“以叉子压住后再以刀切开”。如果想顺利地将食物切开,首先就从姿势开始吧。
3、刀与餐盘的角度保持在15度左右
正确的姿势与适当的角度非常重要。两侧手肘过高会使刀叉角度过大,而呈直立状态;相反地,如果手肘过低将使刀叉呈倒下状态,所以没有办法好好地将料理切开。将肩膀与手腕放松,两臂不要张开,刀与餐盘的角度保持在15度左右。这里归纳成七个要点:面向料理端正坐好;肩膀与手腕放松;两臂贴着身体;手肘不要过高或低;刀叉与餐盘呈倾斜角;以叉将料理紧紧按住;轻轻地移动刀子,压住时可用力。这样一来,不但能轻易地将食物切开,而且姿势看起来也相当地优雅。刀的移动方式也有要领。首先用力于左手的叉子,再轻轻地移动刀子。注意,将刀子拉回时不可用力,而是在往前压下时用力,这样才能利落地将食物切开。
两侧手肘过高时,将会使刀与叉的角度过大,而无法利落地将食物切开。刀与叉也不可以过分倾斜。叉子可依料理的特性,自由地变换拿法以方便用餐。当叉起食用时,叉子的背面必须向上,不过,如果是舀起食用时,叉子应面向上方使用。与筷子不同的地方,即是叉子可依料理特性上下转动以利于使用。
4、不可随意改变餐具的位置
已设置好的餐具不可随意改变位置,不过如果你是左撇子,在吃的时候可将刀叉互相更换使用。只是在用餐完毕后,餐具必须依右撇子的人的用法放置,将刀叉的柄向右放置于餐盘上,这么做的原因主是要为了不造成服务人员的困扰。
男人职业装着装礼仪
西装衬衫:
1、西装应保持同色配套,并且面料最好以深色或深蓝色为主。避免穿着过于老旧的西装。
2、不要穿新西装去参加重要公司的面试,七八成新的服装最自然妥帖。
3、正式面试时,以长裤并熨烫笔挺为好。裤子长度以直立状态下裤脚遮盖住鞋跟的四分之三为佳。
4、经典白色衬衫永不过时,而蓝色衬衫是IT行业男士的最佳选择,能体现出智慧、沉稳的气质。不要穿带图案的或条纹衬衫。天然纤维衣料最好,由于棉布容易起皱。
5、西装胸袋放条装饰手帕看起来颇为别致。
6、面试前,要将衣洗熨干净,这个非常必要。
系上领带:
1、领带最好在材质和风格上与已有的西装、衬衫是相同的。领带的长度以至皮带扣处为宜。值得提醒的是,最好不要使用领带夹!使用领带夹只是亚洲少数国家的习惯,具有很强的地区色彩,不是国际通行惯例。
2、尽量选择颜色明亮的领带。选购时可以征询太太或女友的意见,太过鲜艳显得花俏,以能带给他人明朗良好印象则较为适宜。
3、领带不平整给人一种衣冠不整的观感,尽可能别上领带夹。
4、男孩子的领带不要过长,一般到裤带,不能别领带夹,那是已婚男士的标志。
5、领带只有一种可接受的选择--真丝领带,亚麻的经常起皱,毛的太随便,合成纤维的不好打结,看上去又很便宜。
鞋和袜子:
1、别穿球鞋应聘,皮鞋也尽量不要选给人攻击性感觉的尖头款式,方头系带的皮鞋是最佳选择。
2、西装和皮鞋的颜色以保守为原则,面谈时最好避免穿着过份突异的颜色。穿着黑色皮鞋,是最为保险稳妥的选择。虽然是黑色皮鞋,但是也一定要经常擦拭,保持鞋面的清洁光亮!
3、袜子颜色最好和鞋、裤子的颜色一致,保持足够的长度,以袜口抵达小腿为宜。
细节注意:
1、如果穿双排扣西装,纽扣一定要全部扣上;单排扣的西装在正式场合须扣上一个;两粒扣的应扣上不扣下;三粒扣的应扣中间一粒。
2、戴眼镜的朋友,镜框的配戴最好能使人感觉稳重,调和。眼镜的上镜框高度以眉头和眼睛之间的1/2为合适,外边框以跟脸最宽处平行为宜。
3、浓重的体味、口臭属大忌,刮胡水是男性香水适当的替代品。
4、不要将钥匙、手机、零钱等放在裤袋中。
5、发型要得体,不要在面试前一天理发,头发不能过长,不能染发烫发更不能戴首饰。
关于冬至的来历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冬节,也称长至节、亚岁等。在节气排序中,冬至排序位于第二十二节气,但它却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冬至的资料 冬至祭祖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魏晋王朝以后,时任朝廷也开始在冬至当日举行朝会,其盛大仅次于元日(元旦)。朝会典礼中有一仪式为朝贺礼,皇帝在当中要接受各国与周边民族的使臣、以及文武百官的上表祝贺。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宋王朝以后,皇帝更专门制定冬至节大朝会的仪卫兵仗,俗称“挂冬仗”,宫城内外遍布排列井然有序的步骑兵甲,同时悬挂旌旗、击鼓、奏乐。而入朝官员则必须穿着制服觐见皇帝,比照祭祀大礼。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枢的日子,这一天之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至明清时期,冬至这天,皇帝到天坛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现在我国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