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纠正宝宝的攻击行为
如何纠正宝宝的攻击行为
1、倾听宝宝,理解宝宝想要什么。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要运用反映式倾听的策略,以发现宝宝出现攻击性行为的真正原因,应把焦点放在“宝宝究竟想要什么”,而不是仅仅探究“宝宝为什么出现这样的行为。
2、冷处理。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可以用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来对付他的暴力行为——把他关在房间里,让他平静下来,再跟他讲道理,并教会他正确的处理方式。
另外,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绝不能出现以下的做法:
1、别出手打宝宝。告诉宝宝不使用暴力的最佳策略就是父母以身作则,别用暴力来控制宝宝的行为,不论宝宝犯了何种过错,父母动手打他都是一个负面的影响远大于正面的效益的手段。
2、别制造宝宝的罪恶感。宝宝有攻击行为时,家长不能这样大声嚷嚷:“你让那小朋友受伤了。”这种说法或许有立即的效果,能让宝宝马上变得畏缩、安静,但同时也严重伤害到宝宝的自尊,让他对自己产生负面的看法。
给他点时间学会社交平衡
幼小的孩子同样具有攻击能力。由于父母的疏忽,很少注意幼儿的攻击行为,还认为活泼可爱,结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正当维权行为成了攻击性行为。
攻击与我们意志中赞成或不赞成的行为相关——两者都与能量和目标有关,帮助我们用伤害行为和破坏力积极地把握生活的挑战。
我们大部分人要我们的孩子在他们被别人粗暴地对待时能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利。我们希望他们不要打架,但如果被攻击能够对付攻击者,也就不压制。一个孩子在太多或太少攻击行为中要找到健康的平衡可能是他成长中最难的任务。
根据发展理论,攻击的冲动或驱动源自人类孩童,是心理生命力和生存的关键层面。
在第一年,幼儿常常不认为有攻击行为,而且鼓励他推、拉、或对别人使力是明显指挥能力和维权的迹象,反映了攻击的健康成熟。但9个月大的幼儿抓着你的头发,他不知道头发会受到伤害——在其他行为中可以看到以同样富于顽皮的方式行事。
只有到第二年,当孩子发展到分清“我”和“你”,他开始理解他对某人生气和对人使脸色。我们通常到第二年时才谈论一个孩子对他人的残忍或敌对。即使到那时,他仍不能知道理解他行为影响的因果或者如何调整他对别人的行为。当你15个月大的孩子猛击一个脆弱的物体时,他是在维权,而不是期盼它的结果。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攻击暴力行为
攻击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敌意性攻击行为,即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攻击行为;二是工具性攻击行为,即通过攻击行为来得到其他东西。
青少年的情绪很不稳定,经常会出现情绪化行为,并且不考虑情绪行为的后果,常常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
矫正:
1.教会青少年情绪管理的能力,让他们知道情绪是可以控制的,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2.让青少年认识到攻击行为的危害性。
3.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共情和同情的能力。
宝宝攻击行为的原因
宝宝和别人一起玩耍的时候,突然发起脾气,把别的小朋友一把推开。才一两岁就这么有攻击性,妈妈们一定很担心。那么为什么会宝宝有攻击行为?宝宝攻击行为有哪些表现?要怎么纠正宝宝攻击行为呢?
1.总遭遇挫折
当宝宝的要求不能被满足、总是面对失败或者被别人侵犯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比如一个人玩的很开心的时候,小伙伴出现打扰了宝宝,抢走了他的娃娃,那么他就可能通过语言或者肢体攻击这个小伙伴。
2.得不到关注
如果宝宝长时间得不到家长或者其他小朋友的重视,那么他很可能爆发攻击行为。比如宝宝长时间被家长忽视,那么他就会通过很多方式获得大人的关注以及自我满足。
3.获取成就感
如果宝宝感觉自己很失败,希望获得成就感,那么他就可能通过攻击别人来展示自己的强大,满足其追求成功的心理。比如宝宝得不到表扬或者关注,他就会通过打架而“出名”,博得大人的重视,让其他小伙伴畏惧,获得这种畸形的成就感。
儿童心理的压抑状态有什么表现
儿童心理乱扔东西爱打人
5岁的小威是个让人“头痛”的孩子:在幼儿园总是抢小朋友的玩具;做游戏只能赢不能输,否则就会耍赖;想要什么就大哭大闹,从不会好好说……小威妈妈深感无奈,只好带他到医院儿童心理科咨询。医生发现,小威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很少带他出去玩,以致小威缺乏与人交流和相处的机会,父母的冷落也让他的心灵受到伤害,从而导致了“不合群”等表现。
一般而言,孩子的攻击性在2—3岁左右开始体现,比如没轻没重地随手把东西扔在地上,或莫名其妙地推别的孩子。这是因为,幼儿是不会约束自己的。对孩子的这些行为,有的家长觉得好玩而放任不管,反而会固化其攻击行为。据研究,攻击行为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倾向,但后天的养育也很重要,如果父母或家人过于粗暴,对孩子的关爱不够,更有可能固化其先天的攻击倾向。
对策
家长不要急着教训孩子,首先要了解导致攻击行为的事件始末和孩子内心的想法,弄清楚后再思考从何入手来教育孩子。切忌不分青红皂白就打孩子,以暴制暴只会强化攻击行为。对于只是偶然出现攻击行为的孩子,只需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等孩子大一些,心理成长了,攻击行为自然就会消失。对于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家长可以安排一些简单、需要耐心的游戏,以确保他有足够的时间完成。
总是不愿意睡觉
上5年级的小洋晚上不愿意睡觉,整天无精打采,还常常无故乱发脾气。医生检查发现他并无躯体原因,经心理医生询问得知,小洋在学校目睹没写作业的同学被老师惩罚,这让他总担心作业做不完,会受到同样的惩罚,所以睡不着觉。
目睹同学被老师责罚,或许被责罚的人心里没当回事,可看到的孩子却被吓坏了。这其实与孩子天生的气质类型不同有关。有的孩子天生忧郁、敏感,情绪易受影响,容易受到创伤性事件的影响。有的孩子区分不开想象与现实的世界,会被想象中的怪物吓到,会因白天看到的动画片、听到的故事中有一个吓人的怪物,而认为怪物就在身边。还有的孩子对公平和温暖的要求很高,一旦老师和家长冷落了他们,或对他们有所不公,就会内心受伤。因此,家长一定要读懂孩子的心,关注孩子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有时候,许多困难在家长眼里不值一提,但却会让孩子受到伤害。
对策
睡觉前和孩子聊聊天,给他们关爱和安全感,也给他们机会说出心里话。如果是因为看了什么吓人的东西,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引导他们克服恐惧,同时要让孩子看积极快乐的动画片和图书。如果在学校出了问题,家长应该与老师沟通,并与老师达成共识,善待孩子,多给他们一些鼓励。
纠正宝宝攻击行为的误区
它是指宝宝常常生气并有攻击行为,而攻击对象也比较广泛,从家长到好朋友,甚至是宠物。而攻击的主要方式有打、咬、踢、抓等等。
不过这很普遍,因为这是这个年龄的标志,是每个宝宝都要经历这个阶段,所以家长也不必过于担心。但是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小朋友这种行为,那么他很可能就养成坏习惯,变得爱攻击。
· 出手打宝宝
想要宝宝不攻击别人,家长就要先管好自己,不要用体罚的方式控制宝宝的行为。因为体罚式的教育,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收益。
· 制造罪恶感
当宝宝有攻击行为时,不要给他制造负罪感,比如大喊:“你怎么能打别的小朋友!”虽然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宝宝会立即停止攻击行为,并且变得很安静,但是也伤害了他的自尊,对自己产生负面想法。
宝宝看动画片的利与弊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儿童观看动画片也一样,既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也可能产生消极的效果。从积 极的效果看,儿童观看动画片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第一,动画片可以满足儿童娱乐的愿望。大量具有美学、享乐、刺激、轻松等特性的动画片对儿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可以使儿童的情绪刺激需要得到满足。第二,动画片可以充当儿童暂时的 伙伴。当儿童从幼儿园或学校回到家里后,父母们往往不能长时间陪伴孩子游戏、交流,于是,动画片可以满足孩子们的交往 需要。第三,动画片可以为儿童提供有关社会和自我等方面的知识。优秀的动画片总是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儿童可以从中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我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等等。第四,动画片可以帮助儿童培养自控能力和勇敢精神,养成良好的合作、共享和助人等行为习惯。许多优秀的国产动画片,如《舒克和贝塔》、《黑猫警长》、《金刚葫 芦娃》、《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都给儿童提供了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当然,也有一些动画片中含有暴力和色情等内容,儿童观看这类动画片后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如产生攻击行为。
应该指出的是,我这里用的是“可能”,而不是“必然”,因为:第一,并非所有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都会导致儿童产生攻击行为,只有那些在动画片里,暴力行为很少受到惩罚,反倒是男子汉的英雄表现,或者暴力行为作为解决冲突和达到个人目标的有效方法时,儿童才容易模仿攻击行为。第二,并非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对所有儿童都具有提高攻击行为的效果。对不同的儿童来说,暴力内容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个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在促进一个儿童的攻击行为的同时,可能会抑制另一个儿童的攻击行为。例如,有的儿童不喜欢看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有的儿童只将暴力看作是一种单纯的娱乐,并不相信它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这些儿童一般不会模仿攻击行为。只有那些盲目崇尚暴力“英雄”,把观看暴力看作是一种精神寄托的儿童才会模仿攻击行为。
尽管如此,家长们还是应该采取措施帮助孩子免受或少受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的影响,以下两点建议也许能对家长们有所裨益。第一,尽量限制孩子观看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比如,含有残酷场面、惊险动作、战争、结伙凶杀、拳击等内容的动画片,应尽量限制儿童观看。第二,与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通过与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并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解释 ,父母可以调节或减缓暴力内容对孩子产生的不利影响,如告诉孩子,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并不像动画片中表现得那样普遍,而且,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通常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暴力并不是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等等。
总之,家长们对待孩子观看动画片,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严厉压制,而应该耐心引导。
宝宝攻击行为的表现
什么是攻击行为?据专家介绍,在儿童心理学上,宝宝所表现出来的“暴力”行为称为儿童攻击性行为。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可分为三种,一是直接的身体伤害,如打人、推人等;二是语言伤害,如:骂人、嘲笑他人;三是间接的、心里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别人的坏话、造谣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攻击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宝宝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表现,但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其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也会产生变化。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宝宝具有攻击性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加以纠正,比如,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可以用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来对付他的暴力行为——把他关在房间里,让他平静下来,再跟他讲道理。还有,家长平时要监控宝宝表现不好的行为,建立一套分数体系,当他做得好时,便可得到好分数、奖励或某些特许;做得不好时,就得不到这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