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怎么警惕直肠恶变呢
便血怎么警惕直肠恶变呢
便血怎么警惕直肠恶变呢?
便血是内痔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所以,一般人总是把便血当作是痔疮发作。由于这种误解,许多人一有便血往往自己用点治疗痔疮的栓剂,症状多半能有所好转。但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便血能是直肠癌的一个危险信号,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
表现为在排便后肛门内出血,血色鲜红,不与粪便相混或便外表带血,继而滴血,甚者可见喷射状出血,便后出血即自行停止。内痔出血一般为间歇性,粪便干燥、疲劳、饮酒、过食刺激性食物常为出血诱因。少数患者由于长期反复的痔出血,可以发生严重贫血。
内痔分为四度,合肥武警医院肛肠科专家介绍如下:
ⅰ度:便鲜血,痔不脱,便后出血停止
ⅱ度:便鲜血、伴内痔脱出,便后自行还纳
ⅲ度:便血减少,劳累或腹内压增加内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度:内痔脱出不能还纳。
肛门便血怎样治疗
肛门“肉球”会“逆袭”
临床上肛肠病的发现并没有难度,多数患者通常是在如厕时发现,肛肠病主要表现为便血、脱出、排便困难、瘙痒等症状。患者第一反应会想到是上火,直到通过调理饮食,便血不但没有好转,反而便血量还有所增加,这才引起警觉。选择用药物控制便血,是多数患者初期治疗肛肠病的方式,发现药物起不到作用时,才意识到应该上医院治疗。因肛门肿物脱出而就诊的患者占六成,此类患者病情程度都在中度及以上,多数都因前期便血未引起重视所致。
在肛门肿物脱出症状中,有部分原因为痔核脱出肛门外,患者稍不重视卫生,就容易导致痔核嵌顿、坏死、感染,甚至引起肛裂、肛窦炎等并发症。另外,痔核脱出肛门外,当患者排便时,痔核会反复受到粪便细菌的刺激,难以保证肛门的清洁,从而衍生更多其它的并发症。
肛门症状有变
当心直肠恶变“告急”
由于肛肠疾病的病灶处于隐私部位,患者往往习惯久拖不治,实际上只会越拖越严重。另外,患者“自治”更是容易耽误病情,由于在病情初期用药可能会对病情有轻微作用,很多患者会因此放松警惕,给疾病可趁之机,肠息肉、肛瘘、肛乳头瘤等这些疾病治疗不及时还可能出现恶变。
症状变化是判断病情程度的重要依据,无论是痔疮、肠息肉、直肠脱垂,还是肛乳头瘤,一旦肉样组织掉出来,病情中后期则会出现脱出症状,这也是病情“黑脸”的典型表现。近年来,直肠恶变发病率逐渐攀升,便血作为直肠恶变的早期症状,是祸害患者最主要的原因,但患者多将便血作为痔疮和上火的症状,待发现时已至中晚期,大大增加治疗难度,且治疗效果往往不乐观。
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便血,首先都需要通过专业的检查确诊病情,最好在病症初期就诊,如便血与肛门肿物脱出症状都存在,则应引起重视,切忌拖延或盲目乱。
直肠炎会引发什么疾病
肛窦炎
直肠炎在没有及时治疗的时候,可能引发肛窦炎等肛肠病,并有继发肛周脓肿的危险。
肠狭窄
很多都发生在病程持续长达5-25年以上的患者,一般无症状征兆,严重时会引起肠阻塞,在本病出现肠狭窄时,要警惕肿瘤,及时鉴别良性恶性,才可对症治疗。
肠息肉、结肠恶变
直肠炎超过五年,肠道溃疡面会在炎症的长期刺激下容易异常增生,引发肠息肉,一厘米以上肠息肉恶变率极高。
肛管炎
这是最常与直肠炎并发的疾病,常与直肠炎并称为肛管直肠炎,肛管炎久拖不治亦有恶变危险。
缺铁性贫血
便血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便血的多少也是衡量病情轻重的指标.长期慢性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大便出血一定是痔疮吗
1、要弄清便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不同疾病的便血有其各自的发病特点。内痔、肛裂常在大便后出血;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结肠憩室、阿米巴痢疾、结肠息肉病等常呈反复、间歇性少量便血;中晚期结肠直肠恶变可为持续性少量便血。上述病变的便血一般起病均较缓慢,持续时间较长。急性细菌性痢疾、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肠套叠等便血起病均较急。
2、要分清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成年人便血多是内痔、肛裂、炎性肠病等,内痔出血男性多见,肛裂出血则多见于年轻妇女和便秘患者。儿童便血多为直肠息肉、肠套叠。家族性息肉病多于青春期发病,多为粘液血便。中老年便血则要排除结直肠恶变及结肠憩室的可能。
3、要分清便血性状、出血方式、颜色和出血量:病变部位不同、病种不同,导致的便血情况也不同,临床一定要仔细询问、分析患者主诉的病史,对每一个环节都要加以重视,以便快速、准确判断病变原因及部位,使检查更有针对性。如内痔出血呈点滴状或喷射状;肛裂则是血附于粪便表面或手纸染血,出血量少,如出血较多,血液在肠腔内贮留,排出时可呈黑色、暗红色或有血块;血便相混则多见于上位结肠;血色多暗红,粘液血便、脓血便常提示大肠有炎症,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痢疾、大肠息肉、阿米巴肠病等,亦可见于结肠恶变;上消化道出血一般为柏油样黑便,但当出血量多,在1000ml以上,排出较快,4小时左右排出时,则呈暗红色,甚至为较鲜红的血便。少量便血一般来源于肛门及直肠、乙状结肠疾病,如内痔、肛裂、息肉、恶变等;大量便血多见于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大肠血管瘤、结肠血管扩张症以及痔术后继发性大出血等。
4、要注意便血伴发症状:便血的伴发症状对其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痢疾、直肠炎症、直肠恶变等便血常伴有肛门下坠、里急后重;内痔、息肉便血则无肛门疼痛;肛裂则伴有肛门疼痛及便秘;肛门直肠损伤造成的便血在近期有注射或手术病史;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常伴腹泻、左下腹隐痛;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肠套叠伴有剧烈的腹痛;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阿米巴肠病多起病急,伴有发热、腹痛。
大便出血的注意事项
1、要弄清大便出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不同疾病的便血有其各自的发病特点。内痔、肛裂常在大便后出血;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结肠憩室、阿米巴痢疾、结肠息肉病等常呈反复、间歇性少量便血;中晚期结肠直肠恶变可为持续性少量便血。上述病变的便血一般起病均较缓慢,持续时间较长。急性细菌性痢疾、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肠套叠等便血起病均较急。
2、要分清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成年人便血多是内痔、肛裂、炎性肠病等,内痔出血男性多见,肛裂出血则多见于年轻妇女和便秘患者。儿童便血多为直肠息肉、肠套叠。家族性息肉病多于青春期发病,多为粘液血便。中老年便血则要排除结直肠恶变及结肠憩室的可能。
3、要分清大便出血性状、出血方式、颜色和出血量:病变部位不同、病种不同,导致的便血情况也不同,临床一定要仔细询问、分析患者主诉的病史,对每一个环节都要加以重视,以便快速、准确判断病变原因及部位,使检查更有针对性。
有便血的情况该如何治疗
便血久拖不治
肛门“肉球”会“逆袭”
临床上肛肠病的发现并没有难度,多数患者通常是在如厕时发现,肛肠病主要表现为便血、脱出、排便困难、瘙痒等症状。患者第一反应会想到是上火,直到通过调理饮食,便血不但没有好转,反而便血量还有所增加,这才引起警觉。选择用药物控制便血,是多数患者初期治疗肛肠病的方式,发现药物起不到作用时,才意识到应该上医院治疗。因肛门肿物脱出而就诊的患者占六成,此类患者病情程度都在中度及以上,多数都因前期便血未引起重视所致。
在肛门肿物脱出症状中,有部分原因为痔核脱出肛门外,患者稍不重视卫生,就容易导致痔核嵌顿、坏死、感染,甚至引起肛裂、肛窦炎等并发症。另外,痔核脱出肛门外,当患者排便时,痔核会反复受到粪便细菌的刺激,难以保证肛门的清洁,从而衍生更多其它的并发症。
肛门症状有变
当心直肠恶变“告急”
由于肛肠疾病的病灶处于隐私部位,患者往往习惯久拖不治,实际上只会越拖越严重。另外,患者“自治”更是容易耽误病情,由于在病情初期用药可能会对病情有轻微作用,很多患者会因此放松警惕,给疾病可趁之机,肠息肉、肛瘘、肛乳头瘤等这些疾病治疗不及时还可能出现恶变。
症状变化是判断病情程度的重要依据,无论是痔疮、肠息肉、直肠脱垂,还是肛乳头瘤,一旦肉样组织掉出来,病情中后期则会出现脱出症状,这也是病情“黑脸”的典型表现。近年来,直肠恶变发病率逐渐攀升,便血作为直肠恶变的早期症状,是祸害患者最主要的原因,但患者多将便血作为痔疮和上火的症状,待发现时已至中晚期,大大增加治疗难度,且治疗效果往往不乐观。
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便血,首先都需要通过专业的检查确诊病情,最好在病症初期就诊,如便血与肛门肿物脱出症状都存在,则应引起重视,切忌拖延或盲目乱。
大便后阴道出血是什么原因呢
痔疮:痔疮是最容易造成大便出血的了,因为痔疮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大便出血疼痛,对于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的加以治疗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后果。
肛裂:便中带血或排便后出血,便血量少,色鲜红,呈丝状覆盖于粪便的表面,排便时或排便后肛门疼痛。肛裂也是常见的大便出血的原因之一。
直肠息肉:直肠息肉也是大便出血的一个原因,常见的是便中带血或排便后出血,一般便血量不多,不与粪便相混,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呈鲜红色。慢性者可混有黏液或脓液。有时粪便变细呈细条状。
直肠恶变:直肠恶变引起的大便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便血间歇或反复发生,逐渐加重,有里急后重症状,粪便表面可混有黏液、脓液、血液,粪便成形但逐渐变细。患者晚期有体重减轻、贫血等表现。另外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出血也是大便出血的原因之一。
怎样诊断便血
大便出血的诊断要弄清便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分清便血性状、出血方式、颜色和出血量,注意便血伴发症状。
1、弄清便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内痔、肛裂常在大便后出血;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等常呈反复、间歇性少量便血;中晚期(结)直肠恶变可为持续性少量便血。
2.分清便血性状、出血方式、颜色和出血量
如内痔出血呈点滴状或喷射状;肛裂则是血附于粪便表面或手纸染血,出血量少,如出血较多,血液在肠腔内贮留,排出时可呈黑色、暗红色或有血块
3.注意便血伴发症状
如直肠炎、直肠恶变等便血常伴有肛门下坠、里急后重;内痔、息肉便血伴无有肛门疼痛;肛裂则伴有肛门疼痛及便秘;慢性结肠炎常伴腹泻、左下腹隐痛;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肠套叠伴有剧烈的腹痛等。
大便带血诊断
1.注意便血的特点(1)了解便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内痔、肛裂常在大便后出血;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等常呈反复、间歇性少量便血;中晚期(结)直肠恶变可为持续性少量便血。
(2)分清便血性状、出血方式、颜色和出血量。如内痔出血呈点滴状或喷射状;肛裂则是血附于粪便表面或手纸染血,出血量少;如出血较多,血液在肠腔内贮留,排出时可呈黑色,多考虑上消化道病变;若为紫红色、暗红色或有血块;或血色鲜红,则多来自下消化道;混有黏液并有臭味,应想到有直肠恶变的可能。
2.注意便血的伴发症状如直肠炎、直肠息肉(癌)等便血常伴有肛门下坠、里急后重;内痔、息肉便血无肛门疼痛;肛裂则伴有肛门疼痛及便秘;慢性结肠炎常伴腹泻、左下腹隐痛;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肠套叠伴有剧烈的腹痛甚至休克等。
大便时肛门出血是怎么回事
第一,直肠恶变常常是形成便血的原因:直肠恶变引起的便血主要发生在中来年人中间,它的症状主要是粪便中混有脓血、粘膜或腐臭的分泌物。发现了便血症状要警惕直肠恶变,查明病因及时的采取治疗,避免疾病更加严重。
第二,肛裂也常是形成便血的原因:在便血的同时,还有便后疼痛的症状。成人的肛裂则大多是由于长期便秘引起的。患者大多是在排便时出血,多为鲜血,出血量不多,有时会发现手纸染血,后由血附着粪便表面。这主要是因为粪便擦破溃疡面的小血管引起的。
第三,痔疮便血,这在形成便血的原因中有重要意义:痔疮引起的便血大多无痛,往往是间隙性便后出血。
直肠炎久拖不治易形成直肠恶变
很多人长期被便血、腹痛、腹泻所困扰,却往往误以为是自己身体太虚的缘故,花了很多冤枉钱进补,却不知道这就是肠炎的典型症状表现。
肠炎患者的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肠鸣、腹胀、下坠、大便带黏液或脓血等,也有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有时也会出现刚排泄完又要排的情况,好像总也排不干净。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短则数月长则数十年。
据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慢性肠炎病史10年以上的患者,导致病变几率达17%以上;病史20年以上的患者高达35%以上,其患肠恶变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出近300倍。
在临床上被确诊的结肠恶变患者中,有60%的人曾患有结肠炎,他们要么是将结肠炎引起的腹泻当成一般的拉肚子,随便吃点药,只要不拉就不管了;要么是被确诊了也没当回事,使病情反复,最终酿成恶果。
鉴于结肠炎对人体健康甚至生命构成的严重危害,医学专家呼吁人们留心结肠炎的蛛丝马迹,一旦确诊就应及时到专业肛肠医院彻底治疗。
直肠炎久拖不治易形成直肠恶变--危害
1、肠息肉、结肠恶变:结肠炎超过五年,肠道溃疡面在炎症的长期刺激下容易异常增生,引发肠息肉,一厘米以上肠息肉恶变率极高;另外,约5%肠炎病例可发生恶变,多见于病变累及全结肠,幼年起病和病史超过10年者。
2、肠狭窄:多发生在病变广泛、病程持续长达5-25年以上的病例,其部位多见于左半结肠,乙状结肠或直肠,临床上一般无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肠阻塞,在本病出现肠狭窄时,要警惕肿瘤,鉴别良性恶性。
3、便血:便血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便血的多少也是衡量病情轻重的指标。这里所说的大量便血是指短时间内大量肠出血,伴有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及血色素降低,需要输血治疗。另外,长期慢性出血亦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4、中毒性肠扩张:这是本病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多发生在全结肠炎的病人,死亡率可高达44%,临床表现为病情迅速恶化,中毒症状明显,伴有腹泻、腹部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白细胞数增多,易并发肠穿孔。
5、肠穿孔:多为中毒性肠扩张的并发症,也可出现严重型,多发生于左半结肠,皮质激素的应用被认为是肠穿孔的一个危险因素。
大便出血是怎么诊断的
1、注意大便出血的特点
了解大便出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内痔、肛裂常在大便后出血;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等常呈反复、间歇性少量便血;中晚期(结)直肠恶变可为持续性少量便血。
分清便血性状、出血方式、颜色和出血量。如内痔出血呈点滴状或喷射状;肛裂则是血附于粪便表面或手纸染血,出血量少;如出血较多,血液在肠腔内贮留,排出时可呈黑色,多考虑上消化道病变;若为紫红色、暗红色或有血块;或血色鲜红,则多来自下消化道;混有黏液并有臭味,应想到有直肠恶变的可能。
2、注意大便出血的伴发症状
如直肠炎、直肠息肉(癌)等便血常伴有肛门下坠、里急后重;内痔、息肉便血无肛门疼痛;肛裂则伴有肛门疼痛及便秘;慢性结肠炎常伴腹泻、左下腹隐痛;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肠套叠伴有剧烈的腹痛甚至休克等。
便血的诊断
1.注意便血的特点
(1)了解便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内痔、肛裂常在大便后出血;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等常呈反复、间歇性少量便血;中晚期(结)直肠恶变可为持续性少量便血。
(2)分清便血性状、出血方式、颜色和出血量。如内痔出血呈点滴状或喷射状;肛裂则是血附于粪便表面或手纸染血,出血量少;如出血较多,血液在肠腔内贮留,排出时可呈黑色,多考虑上消化道病变;若为紫红色、暗红色或有血块;或血色鲜红,则多来自下消化道;混有黏液并有臭味,应想到有直肠恶变的可能。
2.注意便血的伴发症状
如直肠炎、直肠息肉(癌)等便血常伴有肛门下坠、里急后重;内痔、息肉便血无肛门疼痛;肛裂则伴有肛门疼痛及便秘;慢性结肠炎常伴腹泻、左下腹隐痛;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肠套叠伴有剧烈的腹痛甚至休克等。
大便出血的诊断
1、弄清便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内痔、肛裂常在大便后出血;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等常呈反复、间歇性少量便血;中晚期(结)直肠恶变可为持续性少量便血。
2、分清便血性状、出血方式、颜色和出血量
如内痔出血呈点滴状或喷射状;肛裂则是血附于粪便表面或手纸染血,出血量少,如出血较多,血液在肠腔内贮留,排出时可呈黑色、暗红色或有血块;
3、注意便血伴发症状
如直肠炎、直肠恶变等便血常伴有肛门下坠、里急后重;内痔、息肉便血伴无有肛门疼痛;肛裂则伴有肛门疼痛及便秘;慢性结肠炎常伴腹泻、左下腹隐痛;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肠套叠伴有剧烈的腹痛等。
拉大便流血怎么回事
之一:直肠疾病
1、直肠息肉:表现为便血,一般呈间歇性,色鲜红,通常量不多。
2、直肠恶变: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变细,带粘液及血,伴里急后重或排便不尽感,便血早期为鲜红,或暗红,量不多,晚期大便中常有恶臭粘液,体重减轻,应受到广大女性患者的高度重视。
3、放射性直肠炎:表现为大便带血,但应有放射治疗史。
之二:结肠疾病
1、结肠息肉:主要表现是大便带血,常伴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和生长迟缓,且常伴有先天性畸形,如肠旋转不良、脐疝和脑水肿等。
2、结肠恶变:常见于左半结肠恶变,多有顽固性便秘,也可间见大便次数增多,恶变肿破溃时,可使粪块外面染有鲜血或粘液,甚至排出脓液。
之三:肛门疾病
1、血色鲜红无疼痛女性患者,多见于内痔,ⅰ期痔核以便血为特征,常因大便擦破痔核而出血,所下之血,或点滴不已,或一线如箭,或仅在手纸上带血;ⅱ期痔核便血不多或不出血,常脱出肛门之外。
2、女性肛裂的便血多伴有肛门疼痛及典型的便后周期性疼痛。
3、肛管恶变主要表现为便血及疼痛,疼痛于排便前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