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尿路感染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是最简便而可靠的诊断尿路感染的方法,宜留清晨第1次尿液待测,凡每个高倍视野下超过5个(>5个/HP)白细胞称为脓尿,急性尿路感染时除有脓尿外,常可发现白细胞管型,菌尿,有时可伴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尤其是在布鲁杆菌,奴卡杆菌,放线菌,结核杆菌感染时,偶见微量蛋白尿,如有较多蛋白尿则提示肾小球受累。
值得一提的是,脓尿不等于表示尿路一定有感染,因为脓尿可被分为感染性脓尿和无菌性脓尿,无菌性脓尿可见于各种小管间质性肾炎,小管间质性肾炎病因广泛,常见疾病有反应性小管间质性肾炎(即系统感染引起的小管间质性肾炎),变应性小管间质性肾炎(许多药物均可引起),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相关肾病,重金属中毒性肾病,放射性肾炎,反流性肾病及各种特发性小管间质性肾炎。
2.尿细菌培养 以往认为,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万/ml才有临床意义,<1万/ml为污染所致,现有大量事实证明,虽然约92%革兰阴性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菌落计数>10万/ml,但是仅有70%左右的革兰阳性菌引起的尿路感染菌落计数超过10万/ml,而另外20%~30%的患者其菌落计数仅有1000~10万/ml,尤其是大多数下尿路感染者,菌落计数不高的原因有:
(1)尿频尿急等刺激症状使尿液在膀胱内逗留的时间太短,不利于细菌的繁殖。
(2)已用抗生素治疗。
(3)应用利尿药使细菌不易生长繁殖。
(4)酸化尿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5)有尿路梗阻(如结石并感染),菌尿排泄受限制。
(6)腔外感染。
(7)病原体为厌氧菌,不能被常规培养基培养出来。
(8)革兰阳性细菌分裂慢,且有凝集倾向,菌落计数往往偏低。
因此,临床症状符合尿路感染,且尿菌落计数在1000~10万/ml时,也需考虑尿路感染。
3.菌尿的化学检测方法 以往将尿培养细菌阳性和显微镜检查有脓尿存在作为诊断尿路感染的标准,但是考虑到UTI普遍存在于各年龄组,以及着重强调在家庭或门诊诊断并治疗UTI,现有4种方法可作为菌尿的快速诊断工具。
(1)硝酸盐还原法:迄今为止最为常用的仍是Griess硝酸盐还原法,这种检测方法对清晨第1次尿液的测定最为准确,而且还可相当准确地判断感染是否为大肠埃希杆菌所致,但不能用于检测革兰阳性菌和假单胞菌属所致的感染,由于尿液在膀胱中的停留时间对细菌还原硝酸盐是必需的,在饮食缺乏一定量硝酸盐或利尿时可出现假阴性结果。
应用专业廉价的试纸,联合硝酸盐法和白细胞酯酶法,在2min内便可得出结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本方法的实用价值,这种检测法对尿或脓尿中大肠埃希杆菌超过10万个/ml有诊断价值,其阴性试验结果的预期值为97%,在蛋白尿和尿中有庆大霉素或先锋霉素存在的情况下,可出现假阴性结果,据报道这种试验的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67%(假阳性结果通常由阴道污物所致),这种方法对有症状病人尿液标本的筛查比对无症状病人的筛查更为有效。
(2)氯化三苯四氮唑试验:本试验在摄入大量维生素C或尿的pH值<6.5时,可出现假阳性结果,如果试剂变质或感染是由链球菌,某些肠球菌和假单胞菌属所致时,可出现假阴性结果。
(3)葡萄糖氧化酶法和过氧化物酶试验:葡萄糖氧化酶法的原理是细菌可消耗存在于非糖尿病人尿中的少量葡萄糖,过氧化物酶试验的原理是大多数尿路致病菌均有此酶,在任何疾病的炎性细胞中也有此酶,这两种方法的准确性比前述两种方法要差得多。
(4)浸玻片检查法:此方法是将琼脂涂在塑料平板的表面,并将平板浸入尿中,滴干尿液后,进行孵育,通常将对革兰阴性菌有选择作用的琼脂涂于平板或玻片的一侧,而对大多数细菌包括革兰阳性菌生长无选择作用的琼脂涂于平板或玻片的另一侧,经过一夜的孵育之后,在两侧琼脂的表面均可见许多的菌落,可将其与标准菌落图谱进行比较,即可半定量估计出尿中细菌的数量,阳性片还可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这种技术常用于门诊或家庭内筛选。
(5)半自动方法:有3种半自动方法可用于UTI的诊断。
①Bac-T-Screen法:这种方法是先将尿标本经滤纸过滤,染色,冲洗,再用比色计进行比色,这种技术能检出尿中1万个/ml细菌,其敏感性约为88%,但特异性仅为66%,其缺点是可造成仪器的堵塞,或因尿中其他有色颗粒物质的存在而影响其特异性。
②生物发光法:细菌产生的ATP,可利用萤火虫的荧光素/荧光素酶的生物发光反应来检测,用细菌ATP的量来反映细菌的数量,这种方法可检查尿中细菌数临界值为1万个/ml,其敏感性约为97%,特异性为70%~80%,对尿检测细菌阴性患者最有价值,此方法的阴性预期值大于99%。
③电子阻抗粒子计数法:这是一种非依赖于细菌增殖的方法,它能够单独检测白细胞数,虽然目前这种方法有较高的假阳性率(20%~25%),但仍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检测技术。
4.感染的定位检查 虽然上下尿路感染临床表现很相似,但对治疗的反应和致病菌的类型却有明显的差别,膀胱感染在解剖定位上是一种表浅黏膜的感染,抗生素在该部位容易到达高浓度,相反,肾脏感染(男性的前列腺感染)则是一种深部实质组织的感染,由于机体生化环境的影响,使这一组织部位的自然防御能力减弱,同时能到达该部位的抗生素浓度也很有限,由于尿路感染解剖部位不同,治疗尿路感染所需抗生素类型也不同,与膀胱感染相比,肾脏感染(和前列腺感染)需要一个更为有力或更长时间的抗菌治疗。
由于有30%~50%隐匿性肾脏感染病人的临床症状主要是以下尿路为主,因此不能单凭临床表现进行定位诊断,尿路感染的定位检查法有以下几种:
(1)双侧输尿管插管法:双侧输尿管插管法是惟一直接对感染进行定位的诊断方法,虽然其损伤性较大,但与所有其他感染的定位诊断方法相比,仍最为准确。
(2)膀胱冲洗后尿培养法:损伤较小的方法是膀胱冲洗后尿培养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它不能区分肾脏感染是单侧还是双侧,然而与所有非侵入性方法相比较,它具有易操作,安全,廉价且无需膀胱镜专业人员的帮助,它已代替输尿管插管法而作为感染的定位诊断方法。
这种方法是先插导尿管入膀胱,并留取尿作0号标本;然后用100ml生理盐水加入抗生素(通常用新霉素或新霉素 多黏菌素)冲洗膀胱,再用200ml生理盐水冲洗膀胱,排空后收集最后几滴尿作1号标本;以后每隔15min分别收集2~5号标本,将0~5号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判断如下:
①0号标本菌落数>10万/ml,表明患者存在细菌尿。
②1~5号标本无菌,表明为下尿路感染。
③2~5号标本菌落数>100/ml,并超过1号标本菌落数的10倍,表明为上尿路感染。
(3)尿浓缩功能的测定:通过最大尿浓缩功能的测定来评价肾髓质的功能,可用来区分肾脏和膀胱的感染,肾髓质部位的感染,可出现最大尿浓缩功能的改变,急性或慢性肾小管间质的炎症常引起尿浓缩功能的减退,因而可应用最大尿浓缩功能来对其进行最佳的评价,肾盂肾炎出现尿浓缩功能的减退是由与炎症有关的肾髓质部前列腺素的代谢紊乱所致,因为它可通过给予前列腺合成酶的抑制剂——吲哚美辛阻断,有研究证实肾性菌尿与尿的浓缩功能下降有关,而膀胱性菌尿则与此无关,并且双侧肾脏感染者尿浓缩功能的减退要明显大于单侧肾脏感染者,对于单侧肾脏感染者,他们可表现为受损侧尿浓缩功能减退,而未受损侧尿浓缩功能则正常,尿浓缩功能的恢复与感染是否根除有关,这种感染定位诊断方法的缺点是在膀胱感染,单侧肾脏及双侧肾脏感染患者之间,常有交叉重叠现象,因此这种方法除操作不便之外,还因其敏感性差而不列为常规检查。
(4)尿酶检测:尿酶的检测可反映小管炎症损伤,而肾髓质部位的感染可出现肾髓质炎症反应,因而尿酶增加。
25%肾盂肾炎病人出现尿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升高,但有假阴性结果,而在血尿和重度蛋白尿时也可出现假阳性结果,现已发现肾盂肾炎患者的尿,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明显高于下尿路感染者,肾内感染者尿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轻度高于膀胱感染者,然而,由于此酶活性在上述病人中有相当的重叠,故这种方法并非对每一患者都有定位诊断价值,测定肾小管细胞的N-乙酰-β-D-葡萄糖胺酶(NAG酶)也可对感染进行定位诊断,并认为此方法很有前途,肾盂肾炎患者尿肌酐水平为(906±236)mol/(h·mg),而下尿路感染者尿肌酐水平为(145±23)mol/(h·mg),正常儿童尿肌酐水平为(151.6±10)mol/(h·mg),儿童肾盂肾炎抗生素治疗有效时,尿NAG酶水平下降,令人遗憾的是在其他研究中发现,肾盂肾炎和膀胱炎患者尿NAG酶范围也有相当的重叠现象。
因此,虽然检测尿中肾小管细胞酶或抗原,对于UTI的解剖定位诊断很有希望,但对感染定位的最佳检测方法仍需进一步探讨。
(5)C反应蛋白的检测:有报道认为应用免疫扩散技术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发现儿童肾盂肾炎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持续升高,而急性膀胱炎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则正常,动态观察肾盂肾炎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可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但其诊断与膀胱冲洗的定位诊断结果不一致,由于在其他各种炎症状态下,C反应蛋白水平也可升高,因而可出现假阳性,且C反应蛋白量的变化与感染部位间无任何相关性,据我们的体会,这种方法对成人尿路感染的定位诊断,敏感性更差。
(6)细菌抗体的检测:肾脏感染常伴有直接针对病原菌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的合成,许多研究者试图应用免疫学技术来解决UTI解剖的定位诊断问题,应用细菌黏附试验发现,有症状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升高,并且其滴度随着对抗生素的治疗反应的有效性而下降,对症状不明显的肾盂肾炎患者血清抗体水平也升高,而膀胱炎患者血清抗体滴度则正常,有研究者利用输尿管插管 凝集素抗体检测对感染进行定位研究证实,肾脏感染者凝集素抗体滴度明显高于膀胱菌尿者,然而抗体滴度的变化范围较大,且二组病人之间有相当大的重叠现象,所以,这种血清学方法的定位诊断价值也有限。
近年来,应用最为广泛的感染定位技术是尿液抗体包裹细菌分析法(ACB法),免疫荧光技术研究发现,来源于肾脏感染的细菌,抗体包裹试验阳性;而下尿路感染的细菌抗体包裹试验阴性,尽管随着ACB法应用的进一步推广,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其结果得到其他研究者的进一步证实,下面就有关这种方法的现状作一综合的评价:
①尿液标本被阴道或直肠菌群污染,肾病综合征病人出现大量蛋白尿,和感染累及肾以外的尿道上皮(前列腺炎,出血性膀胱炎,膀胱肿瘤或插管所致的膀胱感染),检查结果可出现假阳性。
②有16%~38%的成人急性肾盂肾炎及大部分儿童急性肾盂肾炎可出现假阴性的ACB检测结果,慢性肾盂肾炎患者ACB检测准确性为≥95%,这可能与首次感染时,细菌侵入肾内10~15天后,ACB试验才阳转有关,而对重复感染者,由于其体内已有抗体反应的存在,故其ACB检测结果的阳转所需时间则要短得多。
③急性单纯性UTI的女性,其ACB的阳性率在不同患者人群中是不同的,这些差异可能与就诊的难易程度及症状出现与接受治疗的间期长短有关。
④ACB阳性的人群对单剂量抗生素治疗反应存在异质性,有50%~60%的ACB阳性的急性单纯性UTI女性对这种治疗有效,而对ACB阴性的急性单纯性UTI女性,大约有95%的患者对这一治疗有效。
综上所述,ACB试验不作为尿路感染定位诊断的常规检查,故仍需继续努力寻找更好的,非创伤性的UTI定位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对UTI影像学检查,主要目的是确定患者是否存在需内科或外科处理的泌尿道的异常,这种检查对于儿童和成年男性患者的诊断尤其有益,而对妇女,如何恰当应用这些方法则存在较多的争议。
UTI影像学诊断检查的基本原则:
(1)对可疑梗阻性细菌性肾盂肾炎的住院病人,尤其是感染对恰当的治疗反应不佳者需行排泄性尿路造影或超声波检查,排除是否存在尿路梗阻的可能,而对感染性休克者则需紧急行上述检查,假如这些病人的脓肿压力不能通过引流解除梗阻而减轻,病人通常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2)对首次或再次UTI的儿童,尤其是年龄<5岁者,宜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和膀胱尿路造影以检查是否有尿路梗阻,VUR和肾脏瘢痕的存在,二巯丙醇琥珀酸(DMSA)扫描技术可用于替代静脉肾盂造影检测瘢痕的存在,但不能明确瘢痕是在肾盂肾盏还是在输尿管,这些检查不仅可以明确哪些患者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而且还可以明确哪些患者的瘢痕和轻度VUR对延长预防性抗菌治疗有效,由于活动性感染本身可导致VUR,一般推荐在感染根除后的4~8周行影像学检查。
上述方法并不理想,原因是受检者有60%~90%为阴性结果,且费用相对较高,年龄小的儿童对放射线和膀胱插管也不适宜,但目前尚没有其他技术可用于高危泌尿道解剖异常小儿患者的诊断,尤其是非创伤性感染定位诊断技术对这组病人没有多大的诊断价值。
(3)大多数成年男性UTI均存在泌尿道解剖的异常,最常见的是前列腺增生所致膀胱颈的梗阻,因此,在进行解剖定位诊断时,首先应详细的检查前列腺,然后才考虑是否行排泄性尿路造影,或排空后泌尿道超声波检查,这对所有男性UTI病人都应认真考虑。
(4)对首次UTI女性患者多数人认为可不行影像学检查,但对感染再发的处理存在许多争议,对复发性UTI的女性患者,多数学者首先不赞成常规行膀胱镜检,而影像学和泌尿系检查结果发现有泌尿道结构异常者仅为5.5%~11%,且这种检查结果对病人的临床治疗无指导意义,因此,不主张对再发UTI女性进行常规的解剖定位诊断,这并不是说这些检查对有些病人没有意义,而是要选择那些对解剖学检查有适应证的女性进行此项检查,包括那些对治疗无效或治疗后很快复发,持续性血尿,尿素分解细菌感染,持续炎症症状如夜间盗汗,或可能有梗阻症状,虽然给予适当抗菌治疗仍有持续腰痛或下腹痛的患者,一般对抗生素治疗无效者行影像学和超声波检查最为有益。
2.由于急性泌尿道感染本身容易产生膀胱输尿管反流,静脉或逆行肾盂造影宜在感染消除后4~8周后进行,急性肾盂肾炎以及无并发症的复发性泌尿道感染并不主张常规做肾盂造影,对慢性或久治不愈患者,视需要分别可作尿路平片,静脉肾盂造影,逆行肾盂造影,排空后膀胱输尿管造影,检查有无梗阻,结石,输尿管狭窄或受压,肾下垂,泌尿系先天性畸形以及膀胱输尿管反流现象等, 此外,还可了解肾盂,肾盏形态及功能,借此与肾结核,肾肿瘤等鉴别,慢性肾盂肾炎的肾盂呈轻度扩张或杵状,有瘢痕性畸形,肾功能不全时需用2倍或3倍剂量碘造影剂作静脉快速注入,并多次摄片才能使造影得到满意效果,肾血管造影可显示慢性肾盂肾炎的小血管有不同程度的扭曲。
3.核素肾图检查 可了解分肾功能,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及膀胱残余尿情况,急性肾盂肾炎的肾图特点为高峰后移,分泌段出现较正常延缓0.5~1.0min,排泄段下降缓慢;慢性肾盂肾炎分泌段斜率降低,峰顶变钝或增宽而后移,排泄段起始时间延迟,呈抛物线状,但上述改变并无明显特异性。
4.超声波检查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简便的方法,能检查出泌尿道发育不全,先天性畸形,多囊肾,肾动脉狭窄所致的肾脏大小不匀,结石,肾盂重度积水,肿瘤及前列腺疾病等。
尿路感染怎么检查
常见尿路感染的检查方法有什么
1.病史采集
(1)临床表现 尿路感染相关症状的特点、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2)既往史、药物史及相关疾病史等 寻找发病的可能原因、伴随疾病、曾经的药物治疗史及可能影响疾病发展、转归的因素等;
2.体格检查
包括泌尿外生殖器的检查;腹部和肾区的体检。盆腔和直肠指诊对鉴别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有意义。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尿涂片镜检细菌、中段尿细菌培养+药敏、血液细菌培养+药敏、肾功能检查等;
(2)影像学检查 包括超声、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等,必要时可选择CT或MRI检查。
尿路感染检查项目都有什么
1、尿常规、尿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最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虽然它对尿路感染没有确诊价值,但结合临床症状,常可作为临床医生初步诊断尿路感染的依据。爱迪计数是尿沉渣镜检的方法之一,可作为尿常规的辅助检查。
2、尿液细菌培养。尿液细菌培养是尿路感染有诊断价值的检查手段,只有尿液细菌培养阳性才能诊断尿路感染,否则诊断不能成立。尿液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对治疗时选择抗生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对疑有其他并发疾病或疑诊的尿路感染患者可做肾、膀胱B超、X线检查(包括腹平片、静脉肾盂造影),甚至CT检查,以除外肾结核、尿路结石、肾积水、肾囊肿、肾肿瘤、尿路畸形等。
4、对于不能确定是上尿路感染,还是下尿路感染的患者,检查尿沉渣中抗体包裹细胞(ACB)、尿溶菌酶、β2微球蛋白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应定期检查肾功能。
尿常规异常是怎么回事
尿常规是临床中三大常规检查之一,是比较重要的基础检查,尿常规有很多的检查项目,比如白细胞、红细胞、潜血、尿酮体、尿葡萄糖、尿胆原等。而这些检查项目都有可能会出现异常,如小便中白细胞升高,红细胞升高,需要考虑是否尿路感染,如尿中只有红细胞升高,则要考虑是否是尿路结石,如果尿葡萄糖是阳性,则要考虑有没有糖尿病。
尿道感染应该怎么检查
一、尿液细菌培养是尿路感染有诊断价值的检查手段,只有尿液细菌培养阳性才能诊断尿路感染,否则诊断不能成立。尿液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对治疗时选择抗生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对于不能确定是上尿路感染,还是下尿路感染的患者,检查尿沉渣中抗体包裹细胞(ACB)、尿溶菌酶、β2微球蛋白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尿路 感染反复发作、长期不愈者应定期检查肾功能。
三、尿路感染需要做的检查项目应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尿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最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虽然它对尿路感染没有确诊价值 ,但结合临床症状,常可作为临床医生初步诊断尿路感染的依据。
四、对疑有其他并发疾病或疑诊的尿路感染患者可做肾、膀胱B超、X线检查(包括腹平片、静脉肾盂造影),甚至CT检查,以除外肾结核、尿路结石、 肾积水、肾囊肿、肾肿瘤、尿路畸形等。
尿路感染的十大检查项目
1、尿道或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淋菌性尿道炎可见细胞内或细胞外淋病双球菌,非特异性尿道炎可用分泌物或前尿道拭子培养,见大量细菌生长。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均未发现细菌者,即有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可能,可行特殊方法培养或做PCR检查。
2、尿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来查看脓细胞、红细胞、尿色、透明度等,从而有利于医师判断尿道炎患者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尿细菌学检查:尿细菌定量培养是诊断有无尿路感染的重要指标,正确率为80~96%。因此,尿细菌学检查对于尿路感染的检查有特殊意义。这也属于尿路感染的检查项目。
4、尿沉渣镜检:白细胞脓尿是指尿沉渣中白细胞显着增多。脓尿对尿路感染的检查有显着意义。这种尿路感染的检查比较常见。
5、杯量试验检查:该检查主要是取患者的三杯尿液,将最初10~20ml尿留于第一杯中,中间30~40ml尿留在第二杯中,终末5~10ml留在第三杯中。这项检查可明确的诊断尿道炎,若第一杯尿液异常,且程度重,病变部位可能在前尿道;第三杯异常且程度重,病变在膀胱颈或后尿道;三杯均异常,病变在膀胱颈以上。
6、尿浓缩功能的测定:通过最大尿浓缩功能的测定来评价肾髓质的功能,可用来区分肾脏和膀胱的感染。肾髓质部位的感染,可出现最大尿浓缩功能的改变。急性或慢性肾小管间质的炎症常引起尿浓缩功能的减退,因而可应用最大尿浓缩功能来对其进行最佳的评价。这也是常见的尿路感染的诊断方法。
7、双侧输尿管插管法:双侧输尿管插管法是惟一直接对感染进行定位的尿路感染的诊断方法,虽然其损伤性较大,但与所有其他感染的尿路感染的诊断方法相比,仍最为准确。
8、膀胱冲洗后尿培养法:损伤较小的方法是膀胱冲洗后尿培养法。这种尿路感染的诊断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它不能区分肾脏感染是单侧还是双侧。然而与所有非侵入性方法相比较,它具有易操作、安全、廉价且无需膀胱镜专业人员的帮助,它已代替输尿管插管法而作为感染的定位尿路感染的诊断方法。
9、B超检查:B超检查是利用超声波在肾脏的回音所形成的影像做检查,可以发现肾脏外型大小及内部构造的变化。
10、血常规检查: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血白细胞可轻度或中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并可有核左移现象。血沉可加快。慢性肾盂肾炎则可有轻度贫血。
尿路感染检查
尿路感染需做什么检查?尿路感染时需做的检查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一般需要做尿常规、尿沉渣、尿钙、尿肌酐、尿素、维生素C、逆行肾盂造影、膀胱镜、白细胞数、血常规等,阴道出血需要做阴道镜检查,必要时还需结合B超检查。
1、尿常规、尿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最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虽然它对尿路感染没有确诊价值,但结合临床症状,常可作为临床医生初步诊断尿路感染的依据。爱迪计数是尿沉渣镜检的方法之一,可作为尿常规的辅助检查。
2、尿液细菌培养。尿液细菌培养是尿路感染有诊断价值的检查手段,只有尿液细菌培养阳性才能诊断尿路感染,否则诊断不能成立。尿液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对治疗时选择抗生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对疑有其他并发疾病或疑诊的尿路感染患者可做肾、膀胱B超、X线检查(包括腹平片、静脉肾盂造影),甚至CT检查,以除外肾结核、尿路结石、肾积水、肾囊肿、肾肿瘤、尿路畸形等。
4、对于不能确定是上尿路感染,还是下尿路感染的患者,检查尿沉渣中抗体包裹细胞(ACB)、尿溶菌酶、β2微球蛋白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应定期检查肾功能。
小儿尿路感染疾病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B超检查 可探查泌尿系的结构和膀胱排泄功能有无异常,有无结石、梗阻、残余尿等引起感染的诱因。
2.X线检查 静脉肾盂造影可显示泌尿系统有无先天畸形(如重肾、多囊肾等)、肾盂积水及其程度。了解肾的大小,有无肾盂肾盏变形等慢性炎症和肾瘢痕证据。对5岁的第一次尿感应做排泄性膀胱造影,以发现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后尿道瓣膜等尿感诱因。
3.核素检查 核素99M锝二巯基丁二酸(99MTC-DIMERCAPTOSUCEINE ACID,DMSA)肾静态显像可作为上尿路感染诊断的可靠指标,对发现肾盂肾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90%以上。当急性肾盂肾炎时肾的轮廓正常,由于肾实质的炎性细胞浸润,肾间质水肿、肾小管细胞坏死致DMSA减少,造成病变部位同位素分布的稀疏区,当炎症消散后此种稀疏区可消失。
在慢性肾盂肾炎,肾瘢痕形成时,病变部位的DMSA摄入更少,且肾外形可因瘢痕收缩而缩小或见楔形缺损区。
4.尿常规检查 清洁中段尿离心镜检中白细胞≥5个/HP提示尿路感染,若见白细胞管型,提示肾盂肾炎。肾乳头或膀胱炎可有明显血尿。尿路炎症严重者,可有短暂明显的蛋白尿。部分病儿可有血尿或终末血尿。
尿频检查
除了正常的孕期尿频,如果孕妇在排尿时感到疼痛或有烧灼感,或者尽管有强烈的想排尿的感觉,但每次只能尿出几滴,那你就应该去医院就诊了。这可能是尿路感染(UTI)的征兆。尿路感染是一种在孕妇中十分常见的细菌感染,如果不加以治疗,可能会导致肾炎或早产,或两者都有可能发生。
尿路感染检查项目:
尿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是最简便而可靠的诊断尿路感染的方法。宜留清晨第1次尿液待测,凡每个高倍视野下超过5个(>5个/HP)白细胞称为脓尿。急性尿路感染时除有脓尿外,常可发现白细胞管型、菌尿,有时可伴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
尿细菌培养:通过尿细菌培养,可以判断尿路感染。
菌尿的化学检测方法:以往将尿培养细菌阳性和显微镜检查有脓尿存在作为诊断尿路感染的标准。但是考虑到UTI普遍存在于各年龄组,以及着重强调在家庭或门诊诊断并治疗UTI。
4、声波检查: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简便的方法,能检查出泌尿道发育不全、先天性畸形、多囊肾、肾动脉狭窄所致的肾脏大小不匀、结石、肾盂重度积水、肿瘤等。不过对于孕妇这种特殊人群,应谨慎使用。
前列腺增生症怎么检查
前列腺增生症怎么检查?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断要根据前列腺增生症的相应症状、和临床医生的各种辅助检查、并且结婚患者的一些病史才能确诊是否为前列腺增生症。可见,诊断前列腺增生症并不困难,也不复杂。
但是,如果要正确判断前列腺增生的程度和对肾功能及全身健康造成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为了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更全面地进行检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下面分别进行较详细的叙述。
前列腺增生症怎么检查?前列腺增生的检查项目有:
1、体格检查:检查患者反应是否迟钝、有无贫血、有无浮肿。高血压(认定或除外早期尿毒症的线索);腹部有无包块及位置(判定尿路梗阻的代偿期还是失代偿期);尿道有无分泌物,附睾是否肿大(判断有无合并感染)。
2、肾功能检查:尿素氮和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
3、肛门指检:检查肛门括约肌张力(区别神经原性膀胱)和前列腺情况,注意前列腺大小,中央沟是否消失,有无结节、前列腺硬度,有无压痛等。
4、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注意发现有无合并尿路感染;血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血红蛋白降低,尿素氮升高提示尿毒症。
孕期检查项目
孕期检查项目很多,而且十分不同时期的,一般主要的项目有:身高、体重、测量血压、腹围、妇科内诊、乳房检查、骨盆外测量、血型、贫血检查、心电图、梅毒血清反应检查等。由于各个阶段孕妇身体状况和胎儿的发育水平都不同,因此在怀孕的不同阶段,检查项目也是有区别的。
在孕前早期,也就是妊娠第1周-第12周,要做的检查有B超、宫内感染检查、筛查肝炎病毒、血尿常规检查等。在孕中期,也就是妊娠第13周-第27周,有彩色B超检查、妊娠糖尿病检查、妊娠高血压检查、唐氏综合征(先天愚形)筛查等。在孕晚期,也就是妊娠第28周到生产,有胎儿监护仪检查、脐血流检查、B超检查、血型、凝血四项、肾功和复查肝功的检查,为最后的分娩做准备。
尿急要做哪些检查
1、仔细询问病史。
2、优先检查泌尿系统。
3、进行尿常规检查。
4、如有必要,可进行尿培养的检查。常见检查项目有直肠指诊,前列腺液检查,B超检查等等。男性尿急频尿急多是患有前列腺炎,前列腺炎是男性常见病。女性患者的尿频、尿急、甚至尿痛,按尿路感染服药治疗效果并不好,且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但尿液化验正常。这类病人并不是尿路感染。医学上称之为"尿道综合症"。引起尿道综合症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经常用肥皂或消毒溶液洗下身;穿化纤内裤引起过敏;饮水不足,浓缩的尿液刺激尿道口;患有阴道炎、宫颈炎、白带刺激了尿道口;绝经后期由于性腺功能减退,雌激素分泌减少,使尿道粘膜萎缩、变薄;也可能是病毒、支原体等。
尿路感染检查什么
一、尿路感染的检查方法
尿路感染的检查目前主要有血、尿标本检查等几种手段,可以较精确地对尿路感染的进行诊断。如果患者怀疑有尿路感染,应及时到医院接受尿路感染的检查,尽早确诊,方便治疗。
二、尿路感染的尿常规检查
UTI时尿镜检可以发现白细胞增多,过去认为新鲜离心尿沉渣镜检WBC≥10个/高倍视野为脓尿。现在多采用定量计数法,新鲜非离心尿用血细胞计数盘检查,WBC≥10/ml为脓尿。脓尿提示尿路感染,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75%。UTI时尿中还可以有红细胞,但如有大量扁平上皮细胞则提示采集标本时受到污染。
三、尿路感染的尿细菌涂片
其特点是快速、简便、可靠。方法为用离心尿沉渣或非离心尿沉渣镜检,可以进行革兰染色或亚甲蓝染色,甚至不需要染色直接镜检,细菌数≥1个/高倍视野为阳性(应连续观察10个视野)。阳性者进行清洁中段尿培养,约80%菌落计数≥105/mm3,尤其是离心尿沉渣革兰染色法相符率可达97%。
四、尿路感染的肾功能检查
应注意及时检查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及肾小管功能,防止急慢性肾功不全及肾小管酸中毒的漏诊。
五、尿路感染的X线尿路检查
静脉肾盂造影、逆行尿路造影、排尿时的膀胱输尿管造影等,其目的为了解尿路情况,以明确是否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或改变治疗方案。对于初次发生的女性尿路感染原则上不做X线尿路检查;对于反复发作的女性UTI,如果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好,或有持续血尿,或怀疑肾乳头坏死、肾周脓肿、肾肿瘤时,则应进行X线尿路检查。
六、尿路感染的B型超声检查
可以发现尿路的结构异常,如梗阻、肾盂积水、多囊肾等,简便、可靠,病人容易接受,尤其适合于儿童,应作为儿童及成人UTI的常规检查。
尿路感染的十大检查项目
尿路感染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涂片检查、尿常规检查、尿细菌学检查、血常规检查等方式。其中尿常规检查可以通过查看脓细胞、红细胞、尿色、透明度等,帮助患者找出准确病因,尽快采取针对性治疗。而尿细菌定量培养是诊断有无尿路感染的重要指标,正确率为80~96%。
尿路感染的十大检查项目
1、尿道或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淋菌性尿道炎可见细胞内或细胞外淋病双球菌,非特异性尿道炎可用分泌物或前尿道拭子培养,见大量细菌生长。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均未发现细菌者,即有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可能,可行特殊方法培养或做PCR检查。
2、尿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来查看脓细胞、红细胞、尿色、透明度等,从而有利于医师判断尿道炎患者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尿细菌学检查:尿细菌定量培养是诊断有无尿路感染的重要指标,正确率为80~96%。因此,尿细菌学检查对于尿路感染的检查有特殊意义。这也属于尿路感染的检查项目。
4、尿沉渣镜检:白细胞脓尿是指尿沉渣中白细胞显着增多。脓尿对尿路感染的检查有显着意义。这种尿路感染的检查比较常见。
5、杯量试验检查:该检查主要是取患者的三杯尿液,将最初10~20ml尿留于第一杯中,中间30~40ml尿留在第二杯中,终末5~10ml留在第三杯中。这项检查可明确的诊断尿道炎,若第一杯尿液异常,且程度重,病变部位可能在前尿道;第三杯异常且程度重,病变在膀胱颈或后尿道;三杯均异常,病变在膀胱颈以上。
6、尿浓缩功能的测定:通过最大尿浓缩功能的测定来评价肾髓质的功能,可用来区分肾脏和膀胱的感染。肾髓质部位的感染,可出现最大尿浓缩功能的改变。急性或慢性肾小管间质的炎症常引起尿浓缩功能的减退,因而可应用最大尿浓缩功能来对其进行最佳的评价。这也是常见的尿路感染的诊断方法。
7、双侧输尿管插管法:双侧输尿管插管法是惟一直接对感染进行定位的尿路感染的诊断方法,虽然其损伤性较大,但与所有其他感染的尿路感染的诊断方法相比,仍最为准确。
8、膀胱冲洗后尿培养法:损伤较小的方法是膀胱冲洗后尿培养法。这种尿路感染的诊断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它不能区分肾脏感染是单侧还是双侧。然而与所有非侵入性方法相比较,它具有易操作、安全、廉价且无需膀胱镜专业人员的帮助,它已代替输尿管插管法而作为感染的定位尿路感染的诊断方法。
9、B超检查:B超检查是利用超声波在肾脏的回音所形成的影像做检查,可以发现肾脏外型大小及内部构造的变化。
10、血常规检查: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血白细胞可轻度或中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并可有核左移现象。血沉可加快。慢性肾盂肾炎则可有轻度贫血。
温馨提示:鉴于尿路感染的复杂性,除了上诉检查项目之外,有时还需要通过尿培养+药敏试验、浓缩试验、稀释试验、血尿素氮、血肌酐、静脉肾盂造影等协助,提高确诊的准确性。
小儿尿路感染应该怎样进行检查
小儿尿路感染让很多年轻的家长很是苦恼,因为这种疾病的产生会使得宝宝身体的很多器官遭受重创,那么,小儿尿路感染该怎样进行检查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我们的专家对此是怎么说的。
如果医生怀疑宝宝有尿路感染,他需要对宝宝的尿液采样做尿液培养检查。这对帮助医生确诊尿路感染以及确定是什么细菌引起了感染非常重要,因为这样才能使用正确的抗生素来治疗尿路感染。
对宝宝做尿液采样的困难在于医生需要“无菌尿”,也就是没有被细菌污染的尿样。而细菌总是存在于宝宝的皮肤上,对于还不能自主控制排尿或不能按照特殊要求排尿的小婴儿或幼儿来说,采集尿液做这种尿路感染检查是很困难的。
医生采集尿液样本时,可能会把一个塑料袋放在你宝宝的外生殖器上,但这样做仍然不能完全避免皮肤细菌的污染,因此,用这种尿液样本做的尿路感染检查有时并不十分准确。
也有可能医生会用导管来获取合格的尿液样本。他会先用消毒剂清洁宝宝的外生殖器皮肤,然后在消毒区域铺一块小毛巾。接下来,医生会将一根导管向上通过尿道插入膀胱,直接从膀胱取尿。这是一个安全的常规操作过程,大概只需要1分钟时间。有些孩子对这个过程很紧张,但有些孩子并不是很在意。另外,还有一种不是很常用的方法是:将一根针插入下腹部,直接从膀胱收集尿液来做尿路感染检查。
采集好尿样后,可能需要等一两天,才能得到化验结果,但如果医生从最初的结果证实有尿路感染,可能会立即开始治疗。
医生也可能建议进行其他检查,因为尿路感染可能预示宝宝的尿路系统有问题。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包括泌尿道阻塞和膀胱输尿管反流(即尿液从膀胱反流入肾,简称vur)。在发生尿路感染的婴幼儿中,30%~40%的宝宝患有膀胱输尿管反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