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病因病理
心悸的病因病理
心悸的发生,常与体质虚弱,精神刺激,劳累过度,脏腑失调,外邪入侵等因素有关。其形成多由心脏的阴阳气血亏虚,或痰火扰心,水饮上逆,瘀血阻滞等所致。其病变位虽然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等脏常有密切关系。
1.精神刺激,心悸神摇,心虚胆怯之人,陡受惊恐,以致心悸神摇,渐至稍惊即心悸不已,而成本证。《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恐则精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即指出由于情志因素导致本病的发作。
此外,暴怒伤肝,影响脾运,湿聚痰生,郁而化火,痰火互结,上干于心;或素蕴痰热,复因郁怒,致胃失和降,痰火上逆,均可扰乱心神,发为本证。
2.阴血不足,心失所养血虚者,多由素体血虚,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血耗,或劳神过度,营血暗亏,或脾运无权,化源不足,以致心失所养,而成心悸。
阴虚者,多由素体阴虚,或久病阴耗,或热病伤阴,或房室过度,导致肾阴不足,水不济火,心阳偏亢,神不能藏,发为心悸。
3.阳气虚衰,心无所主一般来讲,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心脏阳气之虚,多由禀赋不足,或年体衰,或汗下太过,或疾病转变,或病后失调等因素所致。心为阳脏,主血合脉,气虚则鼓动无力,阳虚则温煦失常,以致心无所主,而生心悸。或由脾肾阳虚,不能温化水液,停而成饮,饮邪凌心,导致心悸。
4.外邪入侵,心脉痹阻风寒湿邪,入侵血脉,日久未愈,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导致心脉痹阻,气滞血厥,而为心悸。《素问.痹论》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即是说明风寒湿痹,内及于心,可是致心脉痹阻,发生心悸。
职业病的病因病理
(一)环境因素
1.物理因素 对人体产生生物物理作用;也可因机械压迫和血管内空气栓塞而引起组织病理变化,如减压病。
2.化学因素 在生产中接触到的原料,中间产物,成品和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渣等,凡少量即对人有毒性的,都称为毒物,毒物以粉尘,烟尘,雾,蒸气或气体的形态散布于车间空气中,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其危害程度与毒物的挥发性,溶解性和固态物的颗粒大小等因素有关。毒物污染皮肤后,按其理化特性和毒性,有的起腐蚀或刺激作用,有的起过敏性反应,有些脂溶性毒物对局部皮肤虽无明显损害,但可经皮肤吸收,引起全身中毒。生产中毒物经消化道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者较为少见,常由于毒物污染食品或吸烟等所致。从车间排出的废气,废水和废渣中的毒物,虽不直接使工人患职业病,但能损害居民健康,影响生态,危害也大。
3.生物因素 生产原料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虫,如炭疽杆菌,真菌孢子(吸入霉草粉尘所致的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森林脑炎病毒等。
(二)社会经济因素
国民生产总值(GNP),财富分配,文化教育水平,生态环境和劳动立法,医疗卫生制度,都可影响职业人群的健康,如生产管理水平低,设备简陋,需要更多体力工作,或生产布局不合理,导致无效劳动,或骨骼肌肉的损伤性疾病。
(三)生活方式
与职业有关的生活方式有工作节奏的变动,工作过度紧张,换班和夜班工作,缺乏体育锻炼,吸烟或无节制地饮酒等,生活方式常与本人的心理状态有关,如个人漠视健康和预防的观念,则无视安全规范和自我保健。
(四)卫生服务的素质
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至为重要,加强医德,应是卫生服务中重要的观念,为此国际职业卫生协会(ICOH)在1992年订立了职业医学的医德准则,供会员们遵行。
以上职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环境因素,在某一环境中,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有害因素,对人起着综合作用,加剧危害程度,此外,同一种疾病也可由不同性质的有害因素引起,如稻田皮炎可由于物理,化学和机械刺激引起,接触有损于呼吸道健康的环境因素如粉尘,有害气体或蒸气,加上吸烟,可加剧呼吸道的病损。
心悸的原因 心悸是什么病
心悸是属于中医上一种病症,指的是病人感觉心神不宁,中医症状描述为情志内伤,外邪侵袭;中医症状中的心悸在西医上描述为心律失常,如心跳过快或过慢。引起心悸的原因可以归纳如下:
流感的病因病理
1、病原。流感病毒属正黏液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病毒外层为两种不同糖蛋白构成的辐射状突起,即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H和N均有变异特性,故只有针对株特异的抗原性的抗体才对此型具有保护作用。
2、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3、传播途径。人与人之间飞沫传播为主。
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一抗原型可获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型与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5、流行特征。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大流行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时,人群普遍易感而发生大流行。乙型流感多呈局部流行或散发,亦可大流行。丙型一般只引起散发。
高血压病因病理
1、遗传因素。大约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
2、环境因素。
3、 其他:
(1)体重:肥胖者发病率高。
(2)避孕药。
(3)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 年龄:发病率着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5)饮食:摄入食盐多者,高血压发病率高,有认为食盐<2g>20g/日发病率30%。
科学研究表明,环境中缺乏负离子也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机制。空气负离子经呼吸道入肺,通过膜交换系统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组织器官,以直接刺激、神经反射以及通过体液方式作用于机体各系统,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
当负离子进入血液后,释放出电荷,尽管微乎其微,但对于平衡状态下的血液电荷却很敏感。它会直接影响血液中带电粒子(蛋白质、血细胞)的组成与分布情况,使异常的血液形态与理化特征正常化;并通过促进机体组织的氧化还原过程,特别是通过加强肝、脑、肾等重要组织的氧化过程,激活多种酶系统,对机体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水及电解质代谢起到调整与优化作用。
因此,空气中缺乏负离子也是导致高血压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耳鸣的病因病理
一、病因
1.病理方面
一部分人的耳鸣是由于耳部疾病或人体其他部位疾病引起的。人体内部的各种噪音,在常态下人耳不易觉察到,这是因为外部音场的声波对内部声波起掩盖作用,同时人耳的耳膜、耳骨、韧带有使内部声波向外耳道散逸的功能。当耳部疾病,如外耳道阻塞、内耳压力增高等,患者容易出现耳鸣。此外,心肺病、高血压、药物过敏等原因,会使内部噪音增大,超过常规值,导致耳鸣。
2.心理方面
注意力从外部世界收回,而集中在本体感觉,有时也会削弱听觉的适应性导致耳鸣,由于注意力的集中,会强化耳鸣现象,强化耳鸣的感觉。
3.耳反射方面
一部分人的耳鸣是由于耳发射现象。耳是接受声音的器官,但近代医学发现耳还能发射声波。
二、临床表现
鼓膜张肌、镫骨肌、腭帆张肌及咽鼓管咽肌的异常运动和挛缩,产生一种特殊的声音传至耳内,病人一耳或两耳听到“巴嗒”、“卡嗒”、“咯嗒”戴弹指样等类似声响或者因为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解剖变异、颈动脉瘤、颈静脉球体瘤、动脉静脉瘘以及耳部周围巨大血管瘤等病变,产生血液流动时的搏动性耳鸣。
3检查
根据检查者的感受情况可以区分主观性耳鸣和客观性耳鸣;根据患者的主诉可以区分耳鸣和颅鸣,还可以利用器械来诊断耳源性耳鸣和非耳源性疾病。对耳鸣患者的诊断,需要最低限度的全面的听力学评估以及颞骨CT和头部MRI检查。
4诊断
耳鸣的诊断程序应该包括:采集病史,耳鼻喉科检查,听力学检查,如高频听力损失以及听力损失导致听觉交流障碍程度等,心理素质诊断:如性格特征、心理承受能力及抑郁症、焦虑程度等,影像学检查。耳鸣是一种临床症状。
引起心悸的原因 心悸病因的初步判断
根据心悸的伴随症状可以对引起心悸的原因作一个初步判断。如心悸伴有胸痛这,应考虑冠心病、心包炎、心肌炎、心脏神经官能症;伴呼吸困难,常见于心肌梗塞、心里衰竭、重症贫血、心包炎和心肌炎等;伴晕厥、抽搐症状者,可见于房室传到阻滞、心室颤动或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而引起的脑缺血综合征。
痴呆症的病因病理
1.脑变性病:某些皮质、皮质下疾病可引起痴呆,常见病因有阿尔采木氏病,匹克氏病,Huntington’s病,Parkinson’s病,肝豆状核变性,皮质-纹状体-脊髓联合变性等。
2.脑血管病:不同部位的脑血管疾病可引起痴呆,如多发梗塞性痴呆,颈动脉闭塞、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血栓性血管炎等。
3.代谢性疾病:一些代谢性疾病影响脑的功能,造成痴呆,如粘液水肿,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肝豆状核变性,尿毒症,慢性肝功能不全等。
4.颅内感染:颅内感染导致脑实质及脑功能改变,导致痴呆,如各种脑炎,神经梅毒,各种脑膜炎,库鲁病等。
5.颅内占位性病变:肿瘤、硬膜下血肿可致结构及脑功能改变,引起痴呆。
6.低氧和缺氧血症:包括缺血性(心博骤停、严重贫血和出血),缺氧性(呼吸衰竭、哮喘、窒息、麻醉),淤滞性(心力衰竭、红细胞过多)和组织中毒性等各类低(缺)氧血症。
7.营养缺乏性脑病:硫胺缺乏性脑病,糙皮病,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症等。
8.中毒性疾病:常见于一氧化碳中毒,铅、汞等中毒,有机物中毒等。
9.颅脑外伤:头部的开放性或闭合性外伤,拳击员痴呆等。
10.其他:正常压力脑积水,类肉瘤病等。
脑震荡病因病理
过去一直认为脑震荡仅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性机能障碍,并无可见的器质性损害,在大体解剖和病理组织学上均未发现病变,所表现的一过性脑功能抑制,可能与暴力所引起的脑细胞分子紊乱、神经传导阻滞、脑血循环调节障碍、中间神经元受损以及中线脑室内脑脊液冲击波等因素有关。近代,据神经系统电生理的研究,认为因脑干网状结构受损,影响上行性活化系统的功能才是引起意识障碍的重要因素。但是,这些学说还不能满意地解释脑震荡的所有现象,比如有因脑震荡而致死的病例,职业拳师发生慢性脑萎缩损害甚至痴呆,以及业余拳击者亦有脑机能轻度障碍的报道。同时,从动物实验中发现,遭受暴力部位的神经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线粒体肿胀、推移、神经元轴突肿胀并有间质水肿。生物化学研究发现,脑震荡后不仅有脑脊液中乙酰胆碱升高,钾离子浓度增加,而且有许多影响轴突传导或脑细胞代谢的酶系统发生紊乱,导致继发损害。晚近,从新的临床观察中亦发现,轻型脑震荡病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有半数示有器质性损害,Jeret(1993)采用前瞻性研究,对连续712例GCS15分的轻微闭合性头伤病人作CT扫描检查,发现有急性损伤病变者,占9.6%。由此可见,脑震荡已经不能用“仅属一过性脑功能障碍而无确定的器质性损害”来概括了,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发现,必将为脑震荡这一诊断名词注入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