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一哭闹肚脐就鼓出来怎么办
宝宝一哭闹肚脐就鼓出来怎么办
丁丁一个月大了,有天妈妈无意中发现他一哭闹的时候,肚脐眼处就有一个直径约为1厘米的圆形“小包包”向外突出,用手轻轻一摁的时候,“小包包”便退缩了回去,摁的时候还可听到“咕噜咕噜”的声音,但下次哭闹厉害的时候仍是可以见到“小包包”再次出来。妈妈赶紧把孩子送到医院,医生经过检查后告诉妈妈:这是脐疝!由于丁丁还比较小,而且脐疝也比较小,有自愈的可能,可以先暂且观察不做处理。如果小孩哭闹较多,脐部经常突出且包包明显增大,建议到医院新生儿外科专科就诊,医生会给脐部加压包扎等封脐治疗,以促使脐部环口收缩变小直至消失。
还在胎儿期的时候,胎儿主要通过脐带及胎盘实现与母体营养的交换,出生之后脐带即被结扎剪断,留下残端,随着脐带的自然干瘪、脱落、愈合,形成肚脐,肚脐是人与母体相连的遗迹。但有一些小婴儿,他们由于肚脐两侧腹直肌及前后鞘发育尚未完成而出现一个薄弱的环,当哭闹、咳嗽、用力排便等使腹压增高时,腹腔内小肠等腹腔脏器就由脐环处向外突出,表现为肚脐眼处凸起一个“小包包”,一般直径为1-2cm,腹腔内压力越高,突出的“小包包”就越大,表面的皮肤也越紧张,有时呈本色透明状。而在安静或家长用手轻轻摁压时,又可见到这个“小包包”缩小或还纳回腹腔,摁的时候还可听到有“咕咕”的肠鸣音,这个“小包包”,在医学上即被称为“脐疝”。
脐疝是一种先天性的发育缺陷,是新生儿和婴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之一,多发生在脐带脱落后的数周内。由于脐疝患儿一般无痛苦状,多数在洗澡或换衣时才被无意中发现。那么,当发现宝宝有脐疝时,该怎么办呢?
小儿脐疝需要手术吗?
一般来说,如果直径在1cm左右的脐疝,随着腹壁肌肉发育的慢慢健全,多能在2岁以内自行痊愈,所以2岁以内的小脐疝一般可以不做特殊处理,有些脐疝甚至在3-4岁时仍有指望能自愈。但如果是脐疝直径在2cm以上,经1年的保守治疗没有治愈,年龄在2岁以上,则建议施行修补手术。
在处理脐疝时,有些家长也会用硬币去压迫凸出的脐部,希望以此来改善脐疝状况,但其实,这种做法并不能达到辅助自愈的目的。因为小儿的腹部相对比较圆鼓,绑的绷带容易脱落而不利于其固定位置,而且硬币长时间摩擦时,还可能会发生接触性皮炎或者皮肤摩擦损伤,甚至出现皮肤感染溃烂,因此不建议家长使用这种方法来治疗。
脐疝会被撑破吗?
脐疝患儿在哭闹厉害时腹压增高,可以见到肚脐眼凸起的软囊外表皮肤发亮,看上去比较薄,有些家长很担心会被撑破,其实,这也不必太过于担心,由于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与韧性,如果不是创伤所致,疝囊一般不会存在被撑破的可能,而且脐疝患儿一般也无胃肠道功能紊乱,只有极少数婴幼儿会因局部膨胀而稍感不适。
该如何做好脐疝患儿的居家护理?
由于脐疝是因腹压增高而致的,所以为了减少脐疝患儿脐囊的突出机会,最根本的就是尽量减少他腹压增高的机会,如尽量减少宝宝无休止的大哭大闹,减少宝宝腹胀便秘的发生,宝宝有咳嗽时,也应尽快治疗。腹部压力不增高,疝囊就不会老往外面突出来了。同时,当宝宝疝囊凸出来时,也要注意避免因衣物或尿片的摩擦而造成疝囊损伤。
这种情况需立即送医院
如果孩子因剧烈哭闹或反复咳嗽造成疝囊崁顿不能回纳入腹腔,即疝出的肠管被卡在了脐环处,这时疝囊摸上去硬硬的,按之不动,有触痛,患儿会因疼痛而阵阵哭闹,或者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为疝嵌顿,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以免被卡住的肠管发生绞窄性坏死。不过出现疝嵌顿的情况在医院的临床诊疗中很少见到,家长朋友大可不必太担心。
婴儿肚脐眼发红是什么原因
1、肚脐没有闭合好的宝宝,在哭闹、咳嗽、腹泻时,附近的肠子便被挤压到腹壁以外,形成了一个圆形的包,这就是脐疝气。
2、宝宝哭闹得越厉害,腹压就越高,脐疝气也就鼓得更大更明显。
3、脐疝气鼓出的这个包包摸上去非常柔软。一般来说,在按压后可以复位。但是,当脐疝被卡在脐部较长时间后就有可能发生了嵌顿,无法用手送回。这样的情况需紧急就医处理。因为肠壁受压,血液流通不畅,就有肠缺血坏死的危险。
如果宝宝脐疝气鼓起的小包包在5厘米以下,那么家长不用特别担心。脐疝气可随宝宝年龄的增长,腹壁肌肉的加强而自然痊愈,之后也没有什么不良影响。约有80%的宝宝会在1岁以前痊愈,90%的宝宝会在2岁以前痊愈。
但是,宝宝在2岁后仍有脐疝气的话,妈妈就应格外注意了,需请医生诊治,选择处理方法。
面对一个新生命,需要爸妈的细心护理,如果发现宝宝肚脐突出就要根据症状判断是否是脐疝,以便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
以上的就是婴儿肚脐眼会发红的原因的分析了,希望这样的分析可以帮助到正在烦恼的爸爸妈妈们,孩子是自己一生的骨血,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相信做父母的都是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的,祝愿大家可以一家幸福。
新生儿脐疝气照护守则
专家指出疝气可不是什么气体,它指的是指人体器官或器官的一部分,从原来的腔突破腔壁到另外一个腔内。
至于小儿科最常见的疝气有二种:脐疝气与腹股沟疝气 两种。顾名思义,脐疝气就是由于肚脐没有得到很好的闭合,导致肠子的一部分从肚脐部位鼓出来而造成的疝气,多发生于新生宝宝身上。一般来说,由于早产儿的身体机能发育不够完善,所以比足月儿更容易患上脐疝气。
脐疝气评估法
正常的肚脐应该是凹陷下去的,如果婴儿的肚脐像一个泡泡那样鼓起来,而鼓起处压下去后发现有空洞,那就很可能是脐疝气。如果新生儿脐疝气鼓起的包的直径没有超过5厘米,就不用太过担心。
据陈培涛医师介绍,脐疝气有大有小,要判定脐疝气的严重程度,并不能只依靠简单地观察外观,而要在宝宝熟睡后轻轻按压肚脐凸出的部分,在凸出部分被按压之后,会摸到腹部肌膜的空隙处,此处空隙通常不会超过1厘米。如果超过2厘米,就算是比较严重的脐疝气。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腹壁肌肉的加强,脐疝气基本都会自然痊愈,之后也没有什么不良影响。约有80%的新生儿会在1岁以前痊愈,90%的宝宝会在2岁以前痊愈。但是,如果脐疝气在2岁后仍然没有痊愈,就应该就医寻求解决方案。
为什么会有脐疝气
当胎儿还在妈妈肚子里时,要通过脐带来吸收母体的养分。在出生之后,身体各机能开始运作,身体各项机能开始更好地运作,而脐带根部的腹部肌膜也会自行关闭。当脐带根部的腹壁肌膜没有有效关闭时,就会出现脐疝气。
一般情况下,正常的脐疝气并不会为宝宝带来任何不适。只有当肚子里头的肠子跑出来、卡在未关紧的腹部肌膜空隙中,宝宝才可能会出现哭闹不休、呕吐以及局 部红肿等症状。此时,便需考虑进行紧急治疗。不过,虽然脐疝气发生率较高,但是肠子跑出被卡住的比例相当低,大约只有1/1500,因此多半不需担心。
TIPS:早产儿易患脐疝气
脐疝气在早产儿中比较常见,可能因为身体发育未完全所引起,另外,如果宝宝出生时出现呼吸窘迫,也更容易产生脐疝气,需要格外注意。
居家照护5项守则
脐疝气多数属于良性的身体症状,通常不需要医疗处置介入即可自行复原。因此,居家照护便成了父母的重要任务,只要留意宝宝是否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并及时观察脐部凸起处是否有异常即可,一旦发现有不正常的反应,则需尽快就医。
守则1:判断哭闹原因
在宝宝哭闹的时候,首先应该安抚,并判断哭闹是否因为脐疝气所引起。虽然脐疝气算是良性症状,但是家长仍需留意观察脐疝气的情况。和腹股沟疝气不同的是,脐疝气多半会自行复原,而且几乎都不需要进行手术,但腹股沟疝气几乎都需要通过手术来改善症状。
守则2:平时注意观察
妈妈不需要每天按压脐部,以观察肠子是否跑出,只要在平时注意观察就可以了,比如在给宝宝换尿布或宝宝睡觉时,顺便观察脐部外观即可。在宝宝比较放松、 情绪比较平静时,脐部的小包会稍微下陷一些,就像吹饱的气球稍微放了一些气,表皮变得皱皱的,但是,当宝宝开始活动或哭闹时,脐部的小包又会变得较为饱 满。
守则3:不宜用东西压
有些妈妈用硬币直接压住凸出的脐部,希望通过压力来改善状况。但是,陈培涛医师特别提示,不论用硬币压,还是用胶带或衣物缠住,对脐疝气都没有实质疗效,反而容易出现接触性皮肤炎,特别是在夏天,更容易因为闷热而出现痒疹。
守则4:注意正确触感
如果是正常的脐疝气,在往下按压时,触感就像是戳一个充气没有充饱的气球,而且能很顺利地往下按压,中途不会遭遇任何阻力。
守则5:保持皮肤完整
在穿衣服、换尿布时,并不需要刻意避开患有脐疝气的部位,只要注意做好照护工作,保持好皮肤的完整性即可。
因为医师都说不用开刀。但许多人以为脐疝气很讨厌,所以用个铜板把它压下去再用胶布贴起来,说是可以帮助它快些好起来。其实,用铜板贴起来这个方法根本无效,许多时候还可能引起皮肤对胶布敏感反应。
新生儿肚脐的3种异状
脐炎
主要是脐带残端被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虽然脐炎看似不严重,但是由于新生宝宝免疫功能比较低,感染很容易扩散蔓延,脐部周围的软组织都能受到感染,严重的可以导致腹膜炎甚至败血症。
妈妈看到宝宝的脐部及脐周皮肤红肿,脐部有少量分泌物,脐窝湿润、流水,就要警惕宝宝得了脐炎,病情严重的宝宝脐部可流脓,伴有腥臭味。患脐炎的宝宝可能有发烧、反应差、不爱吃奶、呕吐、黄疸加重等症状。
如果脐炎比较轻微,宝宝的精神反应如常、吃奶也好,可以局部涂碘伏,或先用碘酊再用75%的酒精擦拭脐带、脐窝及周围皮肤,每天2~3次。如果感觉脐炎比较严重,要立即去医院,及时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脐茸
它是胎儿时期的卵黄管(脐带的组成部分之一)闭塞后,远端黏膜的残留物。另外,脐带脱落后,一旦引发了脐炎,反复的炎症刺激也会造成局部肉芽组织增生,形成脐茸。
妈妈可以发现宝宝的肚脐中央有个黄豆大小粉红色的柱状小突起,表面湿润,不小心碰到时可有血性分泌物。
妈妈不要擅自治疗,要去医院处理。小的脐茸一般采用硝酸银局部烧灼,较大的脐茸则需要手术治疗。
脐疝
脐部本身就是个薄弱点,因为胎儿时期有3条脐血管通过,宝宝出生后,随着血管的萎缩,脐部才闭合,但是由于宝宝的腹肌及其前后鞘还没有完全闭合,当腹压增大时,肠管便会从这部分突出来,形成脐疝。
脐疝的症状非常明显,在宝宝脐部鼓出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包,有时大些有时小些,皮肤颜色正常。宝宝剧烈哭闹、咳嗽、用力排便时,这个包会比较大,安静时则比较小,妈妈用手指轻轻压一压,这个包就能回到宝宝腹腔里。
脐疝的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男宝宝比女宝宝多,大约15%的新生儿都会发生脐疝,但一般没有不适感,不影响吃奶,生长发育正常。
脐疝可以先不急于治疗,大部分宝宝是可以自愈的,如果宝宝到两岁还没有自愈,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了。民间流传的“压硬币”“粘胶带”“裹衣服”等办法并不能让脐疝快些自愈,反而容易导致接触性皮炎或局部皮肤破损感染,所以都是不可取的。
如果鼓出的大包变硬,无法回缩,有触痛,而且伴有剧烈哭闹、呕吐等,则需要立即就医。
新手妈妈如果发现新生儿肚脐出现异状就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哦。
如何避免新生儿脐带未脱落再次出血
1、不要让新生儿哭闹不止
如果新生儿常常哭闹不止,就会引起新生儿腹压持续升高,导致宝宝脐带部位的血管处于不完全开放状态,引起肚脐眼出血。因此平时家长们在照顾新生儿的时候,要格外注意,当新生儿饿了,拉臭臭了,哪里不舒服了,要及时处理,防止宝宝哭闹不止,避免新生儿脐带未脱落时再次出血。
2、保持脐带的干燥
在新生儿脐带自然脱落前应保持干燥,如果在洗澡时不慎将脐带根部弄湿,妈妈最好先以干净的小棉棒将该部位擦拭干净,再进行脐带护理,让脐带尽早掉落,避免肚脐眼出血。
3、避免摩擦脐带部位
新生儿在穿戴纸尿布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让尿裤的腰际处在脐带根部位置。否则,当新生儿活动时纸尿布极易摩擦到脐带根部,导致该部位破皮发红,甚至肚脐眼出血。
婴儿脐疝怎么护理
宝宝的第一次生病——脐疝
第一次生病月龄:42天
疾病:脐疝
经历时间: 3个月
小伊然的脐疝一开始我还没发现,她的脐带残端是出生后2个星期掉落的,月子里哭的也不是很多,所以我看她的肚脐鼓一点也不往心里去。42天去做产后常规检查,医生说伊然有脐疝,不过不是很严重,只要尽量不让她哭,同时注意不让宝宝生病,过段时间自然就会好的。
尽管医生说脐疝过段时间就会好,可我还是不敢掉以轻心。回家跟家人说好,不能让小伊然哭,要注意给她保暖,不让她感冒,咳嗽,同时还要注意防止她便秘,总之一句话,就是避免一切让她增加腹压的活动。现在的伊然4个月大了,刚去医院做检查,医生说情况已经好很多,还有一点点症状,但已经不需要太担心了。
妈妈的经验
1.宝宝断脐后,一定要仔细注意观察脐部的症状,做到早发现早注意。
2.尽量避免让宝宝大声、长时间哭闹和剧烈咳嗽,否则会加剧脐疝的症状。
3.妈妈要注意,防止宝宝哭闹的方法最好多样化,不要一哭就抱,可以采取分散注意力等方式,要不会因此养成宝宝依赖抱,不抱就哭的习惯。
4.不建议用民间的土方法。
肚脐鼓出来了要治疗吗
这样的情况一般考虑为脐疝。 建议到正规医院小儿外科或普外科就诊,已明确诊断。为下一步有的放矢的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如果孩子小,再没有疝嵌顿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保守治疗。因为婴儿脐疝,绝大多数可通过脐部筋膜环的逐步收缩而在一岁内自愈。
手足口病宝宝肚子疼吗 哪些病因会导致宝宝肚子疼
如果宝宝睡觉时没有盖好小肚子,也会肚子痛。疼痛的程度稍重一些,宝宝会哭闹。妈妈还能听到宝宝肚子里“咕噜咕噜”响,大便很稀。一般排便后腹痛可以缓解,不再肚子痛。
宝宝吃撑了或吃得过于油腻,就会出现消化不良。腹痛主要表现为胀痛,肚子像个小鼓,拍一拍“砰砰”响,疼痛的程度比较轻,宝宝会比较“懒”,不爱笑、不爱玩儿。
肠绞痛多发生于6个月以内的小宝宝,可以反复发作。这种疼痛非常剧烈,宝宝哭得特别厉害,甚至有出冷汗、面色发白的表现。肠绞痛多发生在吃奶以后,按摩腹部及俯卧位能缓解疼痛。
如果母亲在哺乳期间吃太多全麦面包、豆夹或花椰菜及高丽菜之类的蔬菜,婴儿常会有胀气发生。非典型胀气疼痛的症状有:呕吐(超过好几口才算)、脸色苍白、肚子鼓胀、拉肚子(两餐间多次解稀便)、发育不良或因剧痛而突然哭喊。有这些情形时,一定得求助医生了解原因。
胃肠生长痛是因为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的儿童不但骨骼在快速增长,内脏的胃肠也在同步生长,其血液供给相对不足(尤其是身高增长比较快的孩子),加上幼儿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导致胃肠平滑肌因血液循环不良而发生痉挛性收缩,随之出现阵发性疼痛。
这种肚子疼的现象多见于2-12岁的孩子。表现为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作,发作的时间较短,不超过10分钟,疼痛部位以肚脐为主,没有规律性,程度也不一致。
有时也表现为腹部绞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但是这种腹痛家长不必太着急,一般这种情况给予腹部顺时针、逆时针按摩共10分钟左右即可,宝宝会很快平静,解除腹痛的现象,精神恢复常态。
当宝宝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发生肠炎、痢疾时,都会有肚子疼,伴有腹泻、呕吐、发烧等。这种腹痛常为阵发性的,所以宝宝的哭闹也是一阵一阵的。排便后腹痛可以暂时缓解,但过一段时间还会痛。
这是一种宝宝常见的急腹症,由于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造成肠梗阻,肚子疼非常剧烈。这种腹痛也是阵发性的,隔一段时间疼一次,宝宝哭闹一阵停一阵。最明显的特点是腹痛越来越严重,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宝宝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常伴有巧克力酱样的血便。
宝宝肚子有蛔虫的主要症状是脐周出现阵发性疼痛,一般用手揉后,疼痛会缓解。这是因为寄生在肠道里刺激肠粘膜,促使肠蠕动,导致出现脐孔周围腹部隐痛或阵痛。
对学步儿及稍大的孩子来说,盲肠炎的典型症状为——持续数小时、缓慢渐强的疼痛,最后集中于右下腹。腹痛经常伴随着缺乏精力、恶心、舌苔,及走路或跳跃时感到疼痛等症状。
绞痛或持续剧烈腹部疼痛并伴随着呕吐、脸色苍白及腹壁内侧僵硬紧绷的疼痛(孩子的肚子摸起来像“硬板块”),那可能是会致命的急腹症。有些突然发作的急遽疼痛让孩子痛到哇哇大叫或尖声哭泣,并且常常有呕吐的情形。
但没有出现腹壁僵硬的症状,在数个小时之内也没有好转的征兆,这种症状有可能是肠套叠(一段肠子滑进邻侧的肠子内:大肠套小肠)所致。
如:游戏或运动过度所造成的腹部肌肉疼痛、腹泻造成的腹部疼痛、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或经历了父母或老师发的脾气、焦虑的期待,或孩子的好胜心过强、忌妒等等都有可能造成宝宝肚子痛的现象。
婴幼儿腹胀怎么办
情况一、生理性原因
宝宝腹胀不一定是由于病理原因所致,更多情况下有可能只是腹壁肌肉没有足够的能力收纳腹部脏器。在正常的情况下,宝宝的腹部看起来就会比成人的要大,看起来就像个“啤酒肚”似的,那是因为孩子的腹壁肌肉尚未发育成熟,却要容纳和成人同样多的内脏器官造成的。在腹肌没有足够力量承担的情况下,腹部会因此显得比较突出,特别是宝宝被抱着的时候,腹部会显得突突下垂。此外,婴儿的身体前后是呈圆形的,不像大人那样略呈扁平状,这也是让肚子看起来胀胀的原因之一。
情况二、吸入空气
宝宝在喝母乳的时候,由于妈妈的乳头凹陷或没有完全含接乳头;人工喂养时,因奶嘴孔大小不合适,或哭闹时均可吸入大量空气,而引起肠胀气。
处理办法:更换合适的奶嘴,喂母乳的时候让宝宝含住整个乳头。不要让宝宝吸允空乳头。其次,乳母在哺乳期间,少食红薯等产气较多的食物。因腹胀哭闹不止者,可用手轻轻按摩婴儿腹部,或用驱风油少许涂擦婴儿肚脐周围。
尽量不要让宝宝哭闹时间过长。当宝宝哭的时候很容易胀气。遇到这种情况,爸妈应该多给予安慰,或是拥抱他,通过调整他的情绪来避免胀气的加重程度。
婴儿肚脐疝气的症状是什么
宝宝肚脐疝气是发生肚脐位置的小儿疝气,一般家长们会发现宝宝肚脐位置有肿物的出现,其中早产儿患有肚脐疝气更多,而宝宝肚脐疝气的症状如下:
一、宝宝在哭闹的时候,肚脐处会鼓出一个圆形的肿块,平静地躺一会儿,肿块就消失了。有的地方称这种情况为“气肚脐”,说是孩子脾气大,“气性大”,一生气就肚脐突出。
二、肚脐疝气有大有小,要判定脐疝气的严重程度,并不能只依靠简单地观察外观,而要在宝宝熟睡后轻轻按压肚脐凸出的部分,在凸出部分被按压之后,会摸到腹部肌膜的空隙处,此处空隙通常不会超过1厘米。如果超过2厘米,就算是比较严重的脐疝气。
三、肚脐疝气如果不及时会让宝宝的消化系统受到影响,这时宝宝常常会出现吐奶、营养吸收不良等症状,而一般宝宝肚脐疝气不会出现嵌顿,但是宝宝疝气同样不能忽视,宝宝肚脐疝气也会引起发育缓慢和生育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