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油的保健误区
鱼油的保健误区
鱼油只适合老年人服用
很多人误以为深海鱼油是老年人的专属保健品,其实不然,它对所有年龄层的人都有帮助。儿童补充深海鱼油有助于脑部发育,成人补充深海鱼油有助于促进与情绪有关的激素正常分泌,老年人补充深海鱼油则可以缓解脑部及视力退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鱼油可以替代药物
鱼油的主要成分是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以二十碳戊烯酸和二十二碳已烯酸为主。当服用这两种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量较大时(如服用多烯康的用量为1.8克,每天3次),就能轻微降低甘油三酯。
鱼油虽然能辅助降脂,但功效上只能达到预防疾病的作用。根据其所含成分分析,它既不是降压药也不是降糖药,甚至不能称为药。因为它完全不能代替降压药和降糖药的作用,当然不能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但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服用鱼油或鱼油制剂来改善饮食结构,降低发生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
通过饮食同样可以获取鱼油中的营养物质
DHA和EPA是ω-3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成分。DHA有利于增强神经信息的传递,对维持大脑功能,改善记忆力起着重要作用。EPA能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还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国际脂肪酸和脂类研究学会(ISSFAL)对成年人每天摄入DHA和EPA的建议总量为500毫克/天,美国医学研究院(IOM)对人体膳食脂肪酸DHA和EPA建议摄入量为160毫克/天,而目前中国成年人的DHA和EPA平均摄入量只有37.6毫克/天,其摄入量不到国际权威机构建议量的四分之一,属于严重缺乏状态。
在我们日常的饮食中,DHA和EPA的摄取渠道非常有限,而人体自身的转化不足以维持身体健康,所以需要额外适量补充。
一瓶鱼油适合全家服用
鱼油虽是老少皆宜的保健食品,但应针对不同的保健目的,选用不同品种的鱼油。如用于健脑的,孕妇、婴儿幼儿及小学生应选择DHA含量较高、EPA含量较低的产品;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病的,中老年人则应选用EPA含量多的产品。
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儿童食用鱼油,如果是为了提高儿童记忆力、保护视力,建议选择儿童鲨鱼肝油丸。青年人如果需要摄取DHA和其它营养物质也可服用鱼油,但还是应以食物摄入为主,如多吃各种鱼类。受心脑血管疾病危害的中年男性可吃鱼油来预防此类问题,但对海鲜过敏或正在服用其它药物的患者,需要先向医生咨询能否服用。老人在选择鱼油时,可搭配服用卵磷脂,保护肝脏不受威胁。
服用鱼油没有副作用
长期过量服用深海鱼油,可能会产生副作用。鱼油所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化学结构很不稳定且容易被氧化,如果体内有过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就会发生过氧化反应,从而产生一种叫做“自由基”的物质。自由基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干扰人体的正常生化过程,产生不溶性脂褐素,形成“老年斑”。老年斑不仅会在皮肤上出现,也会在血管、心、肝、肾、脑等组织内累积,导致心脑血管等疾病。
服用质量不达标的鱼油,也会给健康带来许多副作用。孕妇和儿童服用过多处理不当的鱼油制剂,有可能会造成重金属中毒,尤其是汞中毒。此外,如果消费者对自己使用的产品有疑问或出现副作用,应直接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咨询。
但总的来说,深海鱼油的保健功能还是被大家肯定的。一般来讲,每周服用3―4次,每次服用1粒,就能满足人体的需要,没有必要多服。在服用一段时间(比如2-3个月)后,应该到医院检查,听取医生建议。
选购鱼油只看其是否为进口产品
我国市场上的深海鱼油,其外包装上大多印有“来自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字样,以“采用美国阿拉斯加深海鱼作为原料”的居多,可实际产地却是广州、深圳、天津等地。此外,这些深海鱼油的配方上有的只标注深海鱼油,有的是深海鱼油和维生素E,还有的是深海鱼油、维生素E及明胶等,不过功效成分都是DHA和EPA两种。
实际上,鱼油主要来源于美国和澳大利亚,而美国又是鱼油最大的产地和市场。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食品添加剂进行生产质量和市场方面的管理,其中包括对宣传广告和产品标签的严格控制。鱼油的生产也都必须在FDA认可的生产设施内进行。2004年9月8日FDA郑重宣布,鱼油制剂说明书上可以加贴含有EPA和DHA的欧米伽3类脂肪酸能够减少冠心病危险的标识,但是其说明书上必须对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及胆固醇的含量进行严格标记。对于不在美国销售的鱼油产品,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并没有严格的质量监控。因此,我国消费者在购买进口鱼油产品时,要注意是否有我国权威部门的质量认证。如果没有,则无法保证其质量。
误入三个保健误区
保健误区一:要身体要健康一定要吃饱喝好
很多朋友认为只有吃饱喝好,满足身体的一切需求才有利于养生保健,其实这是一个保健误区。如果每天都吃得饱饱的,又不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则会导致营养过剩,引发身体肥胖,从而带来一些心血管疾病,加速机体衰老。要走出这一保健误区,则每餐不需要吃得太饱,吃到七分饱就可以了。
保健误区二:常吃老母鸡可大补
很多朋友生病了,都要喝老母鸡汤,认为老母鸡汤对身体非常有好处,是大补之物,其实这又是一个保健误区。之所以说是保健误区,是因为老母鸡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好,因为老母鸡生长多年,身上有很多油,再加上鸡肉老化,不宜咀嚼,不易消化,因此其进补作用并不大。要喝鸡汤补身体,如何避免这一保健误区呢?不妨选择农家自己养了一年的土鸡,这样的鸡没有激素,肉质鲜美,容易被人体吸收。
保健误区三:想让牙齿坚固可多吃口香糖
口香糖广告告诉大家多吃口香糖可以让牙齿坚固健康,可以让口腔更加卫生清新,很多朋友就深以为然,平时经常嚼口香糖来代替刷牙。其实这也是一个保健误区,为什么说这也是保健误区呢?因为口香糖含有糖分,如果经常嚼口香糖不刷牙,则这些糖分在口腔内就会发生化学变化,破坏牙齿健康,影响口腔卫生,而且口香糖内还有很多化学成分,常吃有可能诱发疾病。因此想要牙齿好,一定要远离这一保健误区,尽量少吃口香糖。
产后保健应警惕这些误区
孕妇产后保健误区——经常喝茶水
多进汤汁固然可增加乳汁分泌,但茶叶中含有的鞣酸会影响肠道对铁的吸收,容易引起产后贫血。而且,茶水中还含有咖啡因,产妇饮用茶水后不仅难以入睡,影响体力恢复,咖啡因还可通过乳汁进入宝贝的身体内,导致发生肠痉挛或突然无故地啼哭。
孕妇产后保健误区——只喝汤不吃肉
产后适当多喝一些鸡汤、鱼汤、排骨汤、豆腐汤等,确实可促进乳汁分泌。但同时也要吃肉,因为很多营养都在肉里,并不完全在汤里。如果只喝汤而不注意吃肉,就会影响身体对营养的摄取。
孕妇产后保健误区——专吃母鸡不吃公鸡
分娩后体内的雌、孕激素水平降低,有利于乳汁形成。但母鸡的卵巢和蛋衣中却含有一定量雌激素,会减弱催乳素的功效,从而影响乳汁分泌。而公鸡的睾丸中含有雄激素,可以对抗雌激素。如果把大公鸡清炖并连同睾丸一起吃,无疑会促使乳汁分泌。而且,公鸡的脂肪较少,产妇吃了不容易发胖,有助于哺乳期保持较好的身材,也不容易引起宝贝发生腹泻。
走出饮食保健误区
空腹喝奶
许多人清晨喝牛奶,认为这样能将营养成分全部吸收。其实,空腹喝奶会很快经胃和小肠排入大肠,结果各种营养成分来不及消化(消化食品)吸收就被排出体外。正确喝牛奶应是先吃一些食物再喝牛奶,而最佳时间为晚上睡前喝。
喜欢新茶
不少人认为新茶叶色鲜、味香、爽口,多饮对身体有益无害,其实不然,存放不足一个月的新茶叶含有未经氧化的多酞类、醛类和醇类较多,多喝对胃肠会产生刺激作用,引起腹胀、腹痛等症状,加重慢性胃炎患者的病情。
不吃酸菜
曾流行着“癌症(癌症食品)与酸菜有关”之说,因而人们怕吃酸菜。其实,酸菜发酸是乳酸菌分解白菜中糖类产生乳酸的结晶。乳酸是一种有机酸,不是致癌物质,它被人体吸收后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同时,白菜变酸,其所含营养成分不易损失,所以吃酸菜对人有益。
久煮牛奶
有些人害怕牛奶中的细菌杀不死而久久烧煮。其实,牛奶遇高温不仅香味下降,而且蛋白质(蛋白质食品)变性、维生素(维生素食品)也会损失很多。所以煮牛奶以烧开为度。 曝晒大米 大米生虫后,有些人放在太阳下曝晒,以为这样会把米虫晒死或晒跑。
实际上,不仅太阳晒不死米虫,同时晒过的米仍会生虫,而且繁殖得更快。 空腹运动(运动食品) 许多人习惯早晨空腹跑步,以为这样既能吸收新鲜空气又能防止肥胖。然而,空腹运动能量(能量食品)来源主要靠脂肪的异生。
此时,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就会显示增高,脂肪酸不但成为心肌等活动的能量来源,其量过多又可成为心肌的毒物,能够引起各种心律失常,甚至导致猝死。老年(老年食品)人的危险性更大。据报道,世界上几位慢跑者都是短命的。因此,晨跑前适当进一点食物是必要的。
菠菜补血(补血食品)
不少人认为菠菜含铁(铁食品)量最多,而常叫孩子吃菠菜以补血。一些患有贫血病的成年人也把菠菜当成补血佳品,经常食用。
其实,菠菜含铁量并不最高,也不能补血,因为菠菜中仅有1%的铁在肠道中吸收,90%与草酸结合,不仅难以吸收,而且也会影响人体对铁的吸收利用。
禁食肥肉
人们害怕肥肉诱发高血压(血压食品)、冠心病、高血脂、动脉硬化,便对它避而远之,其实,肥肉不仅是传统的美味食物,而且是促进生长发育的营养要素,也可防癌。只要烹调得法,文火炖煮,适当吃点肥肉对人体健康(健康食品)是有益处的。
植物油(油食品)好
人们认为吃动物油易引发冠心病、肥胖症等疾病,因而青睐植物油,其实这很片面。
因为纯食植物油可促使体内过氧化物增加,影响对维生素吸收,增加乳腺癌、结肠癌发病率;过氧化物在血管壁、肝脏、脑细胞上形成时会引起动脉硬化、肝硬化、脑血栓等疾病。正确的是植物、动物油搭配或交替食用,其比例是10:7。
牛奶巧克力同食
一些家长为给孩子增加营养而把牛奶与巧克力同时给孩子吃,其实这样适得其反。因为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巧克力含有多量的草酸。同吃时牛奶中的钙和巧克力中的草酸结合成草酸钙(钙食品),不易被吸收,还会产生腹泻,影响发育。
不爱吃醋
醋对人体有多种益处,能帮助食物的消化和氧化分解,参与合成男女性(女性食品)荷尔蒙,有助美容(美容食品),具有杀菌防腐的作用,还能帮助解酒醉。
每天早晨空腹喝一口,再喝上一杯冷开水,对于防治便秘(便秘食品)很有帮助。如果每餐汤菜中放六七滴陈醋,不仅使汤菜味道更鲜美,而且能防病养颜。
儿童近视防治误区
近视儿童养生保健误区一近视镜越晚戴越好
学龄儿童一定要尽早筛查视力。如果发现孩子近视,不能回避现实或自我安慰是假性近视,一味回避只会延误病情,无形中加快近视的发展。眼镜要有正确的配戴方法。孩子的眼睛度数超过175度时建议全天配戴,时摘时戴会使眼睛经常处于不稳定的调节疲劳状态,容易加深近视。低于150度的近视儿童,可以选择看远、看黑板时戴镜,看近写字时摘镜。
近视儿童养生保健误区二近视度数的增加是戴眼镜造成的
除了先天因素外,近视度数的增加主要与后天不正确用眼密切相关,如看近(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看书等)时间过长、看书写字时不注意坐姿等,导致眼内调节肌肉过度痉挛,近视度数逐渐加深。所以戴镜后还要注意用眼卫生,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和频率,矫正坐姿。
对于近视进展较快的儿童,建议戴镜后继续遵循近视眼防治六原则:睡前点放松睫状肌眼药,使用舒目镜,配戴虚焦镜,配戴渐进多焦点近视眼镜,补充含叶黄素的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目前国际上有突破性的一项治疗举措是配戴高透氧性角膜塑形镜,大大降低了近视眼的进展速度。
口腔的保健误区
误区一:每天刷牙次数越多,牙齿就越不会烂。牙齿及口腔组织的健康状况与刷牙次数不成正比。刷牙讲究掌握时机:饭后以及睡觉之前;掌握方法,竖刷,倾斜45度加压刷法;选择含氟牙膏,仔细刷每颗牙的每个面;配合使用牙线剔除相邻牙之间的食物残留,控制牙菌斑在牙面堆积等。认真实施上述综合措施,才能维持牙体硬组织及软组织(牙龈等)的健康。那种只讲次数而方法不当的刷牙方式并不能真正保护牙齿的健康。
误区二:口有异味,多用商场出售的漱口水就行了。口中有异味(又称口臭)可能是由于口腔卫生不佳,导致牙石沉积,加上口腔中原有厌氧菌分解产生腐败坏死气味(硫化菌,吲哚等)造成的。对于已经形成了的牙石,是不能用刷牙或漱口方式清除的。根本的方法是去专科医院进行牙周洁治或刮治彻底去除牙石,才能改善口臭状况。
误区三:洁牙后,又会长牙石,洁牙根本没用。牙石如同头发,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形成、堆积,除非你想“留长发”,否则你就应该定期(半年一l年)去洁治,而不能一劳永逸。
误区四:牙齿有28-32个,少几个无所谓。口腔中的牙齿无论上下或左右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调作用的。每一个牙齿的缺失(智齿例外)都将导致相邻牙向缺失牙区倾斜,对合牙向缺牙区的伸长,导致整个口颌系统咀嚼功能紊乱。这是一个缓慢而不易发觉的过程,而一旦发生则往往难以补救。所以应该象保护眼晴那样地爱护自己的牙齿,对于缺失的牙齿应及时(三个月后)镶牙。
误区五:预防到底干什么用的,有病才看病,没病去医院干嘛?预防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这是口腔疾病的一级预防,包括龋病和牙周病,牙颌畸形,口腔癌的预防,具体措施就是全身和局部应用氟化物,窝沟封闭,孕妇的口腔使康教育等。
最伤身的保健误区
渴了才喝
平时不喝水、口渴时才饮水的人相当多,尤其是青少年和“大忙人”。他们不了解渴了是体内缺水的反应,这时再补充水分为时已晚。水对人体代谢比食物还重要,生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成年人每天需饮水1500毫升左右。晨间或餐前一小时喝一杯水大有益处,既可洗涤胃肠,又有助于消化,促进食欲。据调查研究,有经常饮水习惯的人,便秘、尿路结石的患病率明显低于不常饮水的人。
饿了才吃
生活中许多人不是按时就餐,且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吃早餐,其理由之一就是“不饿”。其实,食物在胃内仅停留4-5小时,感到饥饿时胃早已排空。胃黏膜这时会被胃液“自我消化”,引起胃炎或消化性溃疡。饮食规律、营养均衡是养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累了才歇
许多人误以为累了是应该休息的信号,其实是身体相当疲劳的“自我感觉”,这时才休息已为时过晚。过度疲劳容易积劳成疾,降低人体免疫力,使疾病乘虚而入。不论是脑力还是体力劳动者,在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都要适当的休息或调整。
困了才睡
困倦是大脑相当疲劳的表现,不应该等到这时才去睡觉。按时就寝不仅可以保护大脑,还能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失眠。人的一生约有1/3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新陈代谢活动中重要的生理过程。只有养成定时睡觉的习惯,保证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才能维持睡眠中枢生物钟的正常运转。
急了才排
很多人只在便意明显时才去厕所,甚至有便不解,宁愿憋着,这样对健康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过久,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粪便和尿液内的有毒物质被人体重吸收,可导致“自身中毒”。因此,应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尤以晨间为好,以减少痔疮、便秘、大肠癌的发病机会。
胖了才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患者日逐增加。导致肥胖的原因主要是进食过量,营养过剩,缺乏运动。而这几种诱因完全可以在体重超标之前加以预防,如控制饮食,防止暴饮暴食,调整饮食,加强体育锻炼。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理想的减肥药,因此,减肥不如防止肥胖。
病了才治
疾病应该以防为主,等疾病上身,已经对身体造成危害。疾病到来时都是有信号的,比如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就是疾病的前奏。平时应该加强锻炼,提高自身抵御疾病的能力,感到身体的亚健康,就要引起注意,要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女性痛经的保健误区
痛经是多数女性经期都出现过的情况,很多女性知道痛经不是能忍忍就过去的事,是需要治疗的。通常女性出现痛经都会积极的进行护理和保健,但是很多女性没有意识到的是自己正在进行的保健存在着误区。那么,女性痛经的保健误区有哪些?
女性痛经的保健误区
痛经的保健误区1、凭经验吃药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前者是生理上不通畅造成的,后者是由不同的生殖道器官病变引起的,无论哪种痛,都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特别是继发性痛经,如果用药不当,可能酿成大害。
即使是同一种生殖器官疾病引起的痛经,也有不同的病因,也可能在用药种类、剂量上有很大的差别,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说,你朋友的痛经可能与你一样非常剧烈,但是她可能服用一些消炎止痛片能好,你却不一定能好,说不定还有副作用。
痛经的保健误区2、痛经会自动痊愈
许多女性在以前发生过原发性痛经,婚后自然好转甚至消失了。当她们再次遭遇痛经袭击,就认为这无关紧要,忍一忍就过去了,过一段时间就自然会好。事实上,原发性痛经没有器质性病变,大部分可能会自然好转、消失。而继发性痛经一般是婚后发生,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不医治原发疾病,痛经不但不会好转,而且会逐渐加重,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以上是关于女性痛经保健的误区的介绍,专家提醒,痛经是一定需要治疗和保健的,不把当回事会造成更多的妇科病。女性痛经一定要避开上述两个误区,正确有效的对自己的痛经进行护理和保健,以免给身体带来更大的伤害。
缓解高血脂的最伟大的营养保健品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对营养保健品市场常识的认知缺乏,导致目前很多中老年人甚至是年轻人过早地就被检查出有血脂高的现象。对于高血脂患者了需要多加注意日常饮食习惯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具有降血脂功效的保健产品来调节、缓解其症状。
鱼油系列保健品。鱼油是鱼体内全部油类物质的统称,它包括体油、肝油和脑油。主鱼油是从多脂类鱼中提取的油脂,以富含ω-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DHA和EPA)而著称,具有抗炎、调节血脂等健康益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建议一般成年人每天应食用鱼虾75-100g,但是考虑到重金属、环境激素在鱼类体内的富集效应,建议大家最好食用小型鱼类如三文鱼,它比鲨鱼的污染要小很多。市场上三文鱼鱼油软胶囊还是比较多的,如健美生的三文鱼软胶囊,如果要吃鱼油保健品,推荐选择这种污染小的鱼油保健品。
纳豆胶囊系列。纳豆最早兴起于日本,纳豆胶囊的商业化生产也最早开始于日本,日本人对于纳豆的钟爱和研究要远远强于其他国家,纳豆胶囊因其中所含有的纳豆激酶成分(降血脂、溶血栓功效显著)而迅速被大家熟知。日本NSSK纳豆激酶胶囊是目前市场上口碑最好的产品之一。
卵磷脂系列保健品。磷脂被誉为“最伟大的营养品”,它不仅仅是中老年人的专享,现在在国外,人人都在吃磷脂,可见磷脂对人的重要性。最早的卵磷脂是在蛋黄中发现的,所以卵磷脂也被称为蛋黄素,大家平日吃的蛋黄就含有丰富的卵磷脂成分,其次,大豆卵磷脂,即大豆磷脂是目前应用于保健品系列最为广泛的原料。大豆磷脂是德国在1930年最早应用于商业化生产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欧美广泛将其应用于保健品行业,据统计,在美国,每年卵磷脂类保健品的销量仅次于复合维生素和维生素E,据前三,可见大家对于卵磷脂类保健品的钟爱。加拿大鼻祖品牌健美生卵磷脂软胶囊就属于磷脂系列保健产品。
温馨提示:对于只是血脂高而没有其他危险因素的正常人,服用降脂药物在血脂正常后,在坚持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基础上可以停一段时间降脂药 物,定期复查血脂指标。而对于已经有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或同时有高血压、吸烟、肥胖等多个危险因素的人来说,需要终身服用降脂药。
坐月子最常见的误区
坐月子最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产后只喝汤不吃汤渣
有些产妇认为产后只要多喝汤就好了,汤渣不需要吃。其实汤和肉很重要,而且即使煮汤之后,大部分的营养还是存在于肉里面,所以如果多喝汤少吃汤渣,会影响到身体对营养的摄取和吸收。此外,如果每天过量喝汤,那么有可能使乳汁过度分泌,导致乳房肿痛,甚至引发乳腺炎。
误区二:产后要多吃鸡蛋
有些人认为产后需要多吃鸡蛋补充蛋白质,但是,产后吃鸡蛋并非越多越好的,鸡蛋吃多了,人体也难以完全吸收,结果反而造成肠胃负担,甚至影响母乳的分泌和产妇的健康恢复,所以,每天吃鸡蛋只要控制在最多4个即可。
误区三:产后要多喝红糖水
红糖水对于女性来说好处多多,但是,产后不可以多喝红糖水,也不能长时间喝,最好是产后7至10天适量喝红糖水,否则可能导致恶露增多,造成贫血。
误区四:产后要尽快穿塑身衣
女性有爱美之心很正常,但是,产后并不可以尽快穿塑身衣。因为过于紧身的衣物对身体卫生造成影响,反而不利于产后身体恢复。
误区五:产后要多运动或产后需躺着
产后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该尽早下床适当活动,但是不代表着产后要多运动,特别是剧烈的运动。那样会影响身体的恢复,而且消耗大量体力之余,可能还会不利于伤口刀口的愈合。还有另一种极端,便是一直躺着。妈妈们分娩完之后身体很虚弱,于是很多人就认为她们一定要多躺着,不能下床走动。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长期的卧床不起很容易导致妈妈的膀胱后移,挤压子宫,进而使子宫往后移动,导致子宫脱垂。而且缺乏运动,妈妈的身体机能会逐渐减弱,消化功能变弱就会导致便秘,更加增加了子宫脱垂的风险。总之,运动是必须的,但不能过度。
误区六:刚生完孩子不能洗头洗澡
妈妈生完孩子之后体内有很多恶露没有清楚,而且生孩子过程中会大量出汗,如果生完孩子之后还不能洗头洗澡,那么全身都是脏兮兮的,更加容易滋生细菌导致疾病。其实,生完孩子之后是完全可以洗头洗澡的,不过要注意水温不要太低,不然容易受凉。
误区七:刚生完孩子不能吹风
有很多人认为妈妈刚生完孩子身体空虚,这时候吹风会让风进入体内,对身体不好。但长期室内不通风很容易滋生细菌,对妈妈身体有害。清新的空气对身体健康很重要,平常家里要经常通风,至少每天开窗通风半个小时,只要保证妈妈不要对着风吹就行了,不会造成身体伤害。
误区八:过早穿塑身内衣
穿着紧身的塑身内衣会影响身体的卫生,不利于产后恢复,特别是剖腹产者。专家建议最好在产后1个月开始穿着,不过,哺乳的产妇还是应坚持使用哺乳文胸。
误区九:过早做剧烈运动
产后及早运动,对促进体力恢复和器官复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适量运动。有些产妇急于恢复身材,月子里便开始进行大运动量或较剧烈的锻炼。这样,会影响尚未康复的器官恢复,还会影响剖腹产刀口或侧切伤口的愈合。
误区十:专吃母鸡不吃公鸡
分娩后体内的雌、孕激素水平降低,有利于乳汁形成。但母鸡的卵巢和蛋衣中却含有一定量雌激素,会减弱催乳素的功效,从而影响乳汁分泌。而公鸡的睾丸中含有雄激素,可以对抗雌激素。如果把大公鸡清炖并连同睾丸一起吃,无疑会促使乳汁分泌。而且,公鸡的脂肪较少,产妇吃了不容易发胖,有助于哺乳期保持较好的身材,也不容易引起宝贝发生腹泻。
坐月子要注意放松心情,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免产生产后抑郁症。此外,不要做繁重的工作,不要多做家务活,尽量由家人代劳。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不要着凉。保证每天充足的休息时间,坚持每天适当的简单运动。不要暴饮暴食,不吃过于油腻的食物,保证营养全面和合理搭配。
坐月子常见五大误区
误区一、坐月子就是一整月
坐月子不是一整月,产妇身体恢复需要6到8周的时间,这个期间是身体器官恢复正常的关键阶段。在42天时医院通常会通知全面身体检查,所以42天之内都是坐月子。坐月子期间千万不能碰冷水、着凉,不然会得月子病的。
误区二、鸡蛋吃的越多越好
产妇分娩之后,家里都会准备大量的营养品,鸡蛋是这些营养品之中不可缺少的。鸡蛋含有优质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很高,因此产妇坐月子要多吃鸡蛋。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大量的吃鸡蛋不但不利于产妇的吸收,还会造成肠胃的负担,对于母乳的分泌也会造成影响。
误区三、大量吃补品
很多人认为分娩之后产妇元气大伤,需要多多进补,这时母鸡汤、鲫鱼汤大量的喝,其实这样不但不能催奶,还会造成产妇肠胃不适,甚至出现腹泻、腹胀等严重情况。因此产妇分娩三天内的饮食要以清淡为主。
误区四、需要长期卧床休息
新妈咪分娩之后,身体急需休息,翻身都很困难,这时父母会认为产妇需要卧床休息,几天也不让下床。其实这样会造成产妇深静脉血栓,时间太长可能会造成截肢的惨剧。产妇分娩之后根据身体情况尽早下床活动,适量即可。
误区五、不敢洗澡、洗头
产妇洗澡、洗头是长辈所不允许的,因为她们担心湿寒之气入侵身体,害怕因此落下腰疼、腿疼的毛病。可是产妇需要保持卫生,得不到清洗会让身体很脏,造成细菌的泛滥,患上妇科疾病,产妇洗澡时室温、水温要适宜,不可盆浴,洗澡之后要将头发、身体擦干。
坐月子中的常见误区
孕妇产后保健误区――经常喝茶水
多进汤汁固然可增加乳汁分泌,但茶叶中含有的鞣酸会影响肠道对铁的吸收,容易引起产后贫血。而且,茶水中还含有咖啡因,产妇饮用茶水后不仅难以入睡,影响体力恢复,咖啡因还可通过乳汁进入宝贝的身体内,导致发生肠痉挛或突然无故地啼哭。
孕妇产后保健误区――只喝汤不吃肉
产后适当多喝一些鸡汤、鱼汤、排骨汤、豆腐汤等,确实可促进乳汁分泌。但同时也要吃肉,因为很多营养都在肉里,并不完全在汤里。如果只喝汤而不注意吃肉,就会影响身体对营养的摄取。
孕妇产后保健误区――每天不限量地喝汤
汤饮味道鲜美,如鲤鱼汤、蛋花汤等,不仅容易消化吸收,还可促进乳汁分泌。因此,每个产妇在月子里都少不了喝汤。但喝汤也是有学问的,不可为了增加乳汁分泌就无限制地喝,否则容易引起乳房胀痛,处理不恰当就会引起乳腺炎。
孕妇产后保健误区――料理一定要加酒
酒的作用是活血,对于刚刚分娩后的产妇烹调时加些料酒可以帮助排出恶露。但如果恶露已经排干净,仍然用酒烹调食物就不适宜了,特别是在夏天。因为酒有可能导致子宫收缩不良,恶露淋沥不尽。
孕妇产后保健误区――洗发后马上扎辫子
有的产妇洗澡后,头发还没有干时就把湿发扎成了辫子,并且马上去睡觉。这样,很容易使湿邪侵袭体内,日后引起头痛、颈痛。
孕妇产后保健误区――长久看书或上网
产后过早或长时间看书、上网,会使产妇特别是孕期合并妊娠高血压者眼睛劳累,日后再长久看书或上网容易发生眼痛。所以,在产褥早期不宜多看书或上网,待身体康复后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