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膂俞的功能主治及作用 中膂俞常用配伍

中膂俞的功能主治及作用 中膂俞常用配伍

1.配足三里,天枢,曲池,合谷,针刺泻法,清热利湿,调理肠腑,主治湿热泄泻,赤白痢疾。

2.配肾俞,太溪,照海,针刺平补平泻法,滋阴清热,治疗肾虚消渴及多尿症。

3.配关元,归来,足三里,三角灸,针刺补法,灸关元,三角灸,益气举陷,治疗气虚下陷之狐疝。

4.配腰阳关,肾俞,委中,阳陵泉,昆仑,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通络,壮腰止痛,治疗风湿痹阻之腰脊强痛,坐骨神经痛等。


中膂俞的准确位置图

精确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脊旁1.5寸,平第3骶后孔。

简易取穴: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与脊柱交点处下缘,往下推4个腰椎骨,旁开2横指处即是。


中膂俞怎么读 中膂俞常用配伍穴位

肠道病可配大肠俞,天枢;疝气可配归来,维道,肾俞,阳陵泉;消渴可配肾俞,关元俞,太溪,胰俞;腰脊强痛可配肾俞,委中。


中膂俞的功能主治及作用 中膂俞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骶结节韧带。浅层布有臀中皮神经,深层布有臀上,下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及臀下神经的属支。


中膂俞是什么意思 中膂俞的治疗用法

1、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2、针刺方法:中膂俞穴,直刺1—1.5寸。

3、艾灸方法:中膂俞穴,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自己怎么打通膀胱经 膀胱经在哪里

膀胱经在人体身上一共有67个穴位,其中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其具体穴位如下:

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如何缓解产后尿潴留

第一、产后4小时即应主动排尿,如果排尿很困难也应每3;4小时做次排尿的动作;这样,有利锻炼膀胱逼尿肌和腹肌的收缩力。

第二、常用温水冲洗外阴。做排尿动作时听一些流水声(或用录音机放送)可疏导排尿。

第三、每日做3;4次仰卧起坐,每次重复做10;20次,可加强血液循环,解除盆腔瘀血,改善膀胱和腹肌的功能。

第四、用热水袋敷小腹部,可刺激膀胱收缩并有利于局部血液循环。

第五、在有尿意而不能排出时,可用拇指按压关元穴,持续1分钟可排尿。

第六、用针灸治疗,取会阴、中膂俞、秩边以及中极、关元、曲骨等穴。再加以电针,通至1;2次,即可有效。

中膂俞是什么意思

1、中膂俞穴:经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亦称中膂内俞,出《针灸甲乙经》。《灵枢.刺节真邪》名中膂。《千金要方》。

2、别名:中膂,中膂内俞,脊内俞。

3、名解:中膂俞:中,与外、与旁相对,指体内。膂,脊骨也。俞,输也。中膂俞名意指脊骨中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4、本穴位在脊背下部,脊骨为肾之所主,内藏水液,水液气化后由此外输膀胱经,故名中膂俞。别名之意与中膂俞同。

5、穴位含义:脊骨内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于膀胱经。

6、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7、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足太阳膀胱经的准确位置图 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保健穴位

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谷,至阴穴。


中膂俞的准确位置图 中膂俞的作用与好处

1、缓解治疗腹泻、疝气、痢疾、坐骨神经痛、腰骶痛等。

2、中膂俞穴的功效:益肾温阳、益气壮阳、调理下焦。


中膂俞的准确位置图

中膂俞穴的位置:位于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


中膂俞的功能主治及作用

类属:足太阳膀胱经。

功能: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温阳理气。

主治病症:

1.下焦湿热之痢疾,疝气诸病症。

2.风湿阻络,经气不利之腰肌强痛诸症。


穴位治疗腰间盘突出如何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的穴位有:悬枢、命门、腰阳关、腰俞、腰眼、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髂、次髎、中髎、下髎、会阳、胞肓、秩边、承扶、殷门、委阳、委中、承山、昆仑、京骨、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穴。下面一一介绍。

(1)悬枢 定位:第一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脊强痛、腹痛、泄泻。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2)命门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脊强痛、阳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泄泻。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3)腰阳关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遗精、阳痿。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4)腰俞 定位:当骶管裂孔处。 主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痔疾、癫痫。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5)腰眼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3~4寸的凹陷中。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

(6)肾俞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 操作:直刺0.5~1寸。

(7)气海俞 定位: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肠鸣腹胀、痔瘘、痛经。 操作:直刺0.5~1寸。

(8)大肠俞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腹胀、泄泻、便秘。 操作:直刺0.8~1.2寸。

(9)关元俞 定位: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遗尿、腹痛、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 操作:直刺0.8--1.2寸。

(10)小肠俞 定位: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腹痛、泄泻、痢疾、遗尿、尿血、痔疾、遗精、白带。 操作:直刺或斜刺0.8~1.2寸。

(11)膀胱俞 定位: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脊强痛、遗尿、泄泻、便秘、小便不利。 操作:直刺或斜刺0.8~1.2寸。

(12)中膂俞 定位:第三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脊强痛、泄泻、疝气。 操作:直刺1~1.5寸。

(13)白环俞 定位: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骶疼痛、遗尿、遗精、月经不调、白带、疝气。 操作:直刺1~1.5寸。

(14)上髂 定位:第一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与督脉韵中点。 主治:腰痛、遗精、阳痿、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 操作:直刺1~1.5寸。

(15)次髎 定位: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督脉的中点。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疝气、月经不调、小便不利、带下、遗精。 操作:直刺1~1.5寸。

(16)中髎 定位:第三骶后孔中,约当中膂俞与督脉之间。 主治:腰痛、便秘、小便不利、泄泻、月经不调、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

(17)下髎 定位:第四骶后孔中,约当白环俞与督脉之间。 主治:腰痛、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

(18)会阳 定位:尾骨尖旁开0.5寸。 主治:泄泻、便秘、痔疾、阳痿、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

对于腰间盘突出这类疾病,在医院医生往往会采取针灸,理疗以及药物等方面的治疗措施的,有的往往还会采取手术治疗,而上述主要就是介绍的有关“穴位治疗腰间盘突出如何治疗”的情况,患者朋友们不妨试一下采用穴位进行治疗的,帮助自己尽快的恢复的。

中膂俞的准确位置图 中膂俞保健按摩方法

用中指指腹按揉本穴,每次1-3分钟,长期坚持按摩,能养护腰部,温补肾气,还可治疗不孕症。


相关推荐

云门的作用及功效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等。(喘息、呕逆、胸中烦满、气上冲心、胸痛彻背、暴心腹痛、喉痹、瘿气、肩关节周围炎、肩引缺盆痛、肩痛不可举、四肢热不已、上肢麻木、脉代不至寸口。)作用功效:云门穴对于帮助止咳平喘、清肺除烦的作用是非常不错的,并且还有非常不错的通利关节的功效。临床运用:最近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胸肌风湿痛、肩关节周围炎。穴位配伍:云门穴配中府穴、大陵穴、期门穴、肺俞穴、魂门穴、隐白穴

腰脱的穴位按摩治疗

(1)依次在膀胱经上选择胞肓穴、秩边穴,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用双手拇指按压各1分钟(2)用双手拇指按压委中穴2分钟,然后双手拇指按压住委中穴令患者缓慢弯腰3次(3)用双手拇指按压昆仑穴2分钟,然后双手拇指按压住委中穴令患者缓慢下蹲3次(4)用双手拇指按压天柱穴2分钟经过上述穴位按摩可以疏通膀胱经,增加腰部气血供给.可

胃疼刮痧有效果吗

胃痛刮痧有效果。刮痧疗法有宣通气血,发汗解表,舒筋活络,调理脾胃等功能,亦有明显的退热镇痛的作用。胃痛患者的主要症状是胃脘部疼痛,常伴随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根据兼症不同,可分为以下证型刮痧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取穴:脾俞至胃俞,中脘,章门,内关,公孙,关元至气海。刮痧顺序: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刮腹部中脘,章门,关元至气海,然后刮前臂内关,最后刮足部公孙。刮痧方法:补法。方义

肩外俞的作用 肩外俞配伍治疗方法

1.配大椎,天宗,曲垣,肩井,肩髎,以舒筋活络,治疗风寒湿痹阻之肩背酸痛。2.配风池,大椎,秉风,列缺,后溪,以祛风散寒,治疗风寒入络之颈项枪机,落枕等。3.配肩髃,肩髎,手三里,曲池,支正,合谷,以除痹止痛,治疗经脉痹阻之肘臂痛,不能举,上肢冷痛等。

小肠俞怎么找 小肠俞常用配伍穴位

1.配关元,中极,三阴焦,复溜,针刺泻法,治疗小肠热盛之尿浊,尿赤,遗尿,尿闭等。2.本穴清理下焦湿热,配阴陵泉,合谷,下巨虚,天枢,针刺泻法,治疗湿热泄泻;配合谷,大椎,天枢,上巨虚,治疗湿热痢疾;配下髎,带脉,中极,阴陵泉,行间,治疗湿热下注之带下;配次髎,大肠俞,长强,会阳,承山,二白,治疗湿热瘀滞之痔疾。3.配肾俞,关元,中极,次髎,志室,三阴交,针刺补法,补肾益气,培元止遗,治疗肾气亏虚

艾灸来治疗秋季腹泻

灸法1取穴:腹泻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灸法:采用艾卷温和灸法,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止。灸法2取穴:申脉穴。灸法:采用艾条雀啄灸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点燃艾条对穴位处施行雀啄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10分钟,每日1次。灸法3取穴: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穴。配穴:久泄者加脾俞、胃俞、大肠俞穴;五更泄者加关元、气海、命门穴。灸法:采用艾条温

肝俞针刺方法 针刺肝俞主治疾病

功能:疏肝理气, 利胆解郁,补养肝血。主治:1.肝血不足之夜盲,雀目,癫证,痫证,脊背痛,月经不调诸症。2.肝胆湿热,肝气郁结,肝火上炎之黄疸,胁痛,吐血,衄血,目赤,目眩,狂证诸症。常用配伍:1.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补养肝血,如配睛明,膈俞,三阴交,治疗肝血虚夜盲,雀目,青盲;配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治疗血枯经闭,月经涩少;配脾俞,风府,后溪,足三里,治疗气虚血少之痉症。2.本穴经配伍

食欲不振的按摩治疗

按摩治疗当以疏肝行气、开胃健脾为主,手法宜使用泻法。有言道,医者不自医,尽管志刚也是一名医生,但是却治不了自己的病。作为同事,我主动请缨,把他拉到科里为他按摩,嘱其平卧,取中脘穴,以拇指指腹按摩3-5分钟,向头面部方向用力,动作宜轻柔;嘱其俯卧,取肝俞、胃俞二穴,以拇指指腹按揉3-5分钟,肝俞向头部方向用力,胃俞向脚部方向用力。中脘属任脉,乃胃之募穴,解剖位置位于胃体中部,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

腰俞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腰俞穴配伍应用

配照海,阴陵泉,可清热利湿,补肾调经,主治月经不调;配承山,长强,可清热止血,凉血止痛,主治痔疮;配委中,膀胱俞,肾俞,可通经活络,散寒止痛,主治腰痛;配阴谷,后溪,百会,可醒神开窍,熄风止痉,主治癫痫;配大杼,筋缩,悬钟,有强筋壮骨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腹泻艾灸穴位是哪个

灸法1取穴:腹泻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灸法:采用艾卷温和灸法,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止。灸法2取穴: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穴。配穴:久泄者加脾俞、胃俞、大肠俞穴;五更泄者加关元、气海、命门穴。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5分钟;也可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壮。灸法3取穴: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穴。配穴:寒重者加神阙、关元穴;湿重者加阴陵泉穴;呕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