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胃病艾灸灸哪里最好 内关穴

胃病艾灸灸哪里最好 内关穴

内关穴位置: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处,掌长肌腱与桡侧腕肌腱之间。

功效:艾灸该穴位可健胃止痛,主治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或慢性胃黏膜变化,上腹不适,胀痛或烧灼感,以及食欲缺乏,恶心,呕吐,泛酸等症。


艾灸有特别多的美容功效

艾灸是一个很好的养生方法,艾灸能美容,艾灸美容的功效有很多,比如,艾灸具有美容养颜,减肥瘦身的功效,可以祛除皱纹,祛除色斑。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艾灸美容的功效以及常用的穴位!

艾草被中医称为百草之王,拥有良好的治疗功效。《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中又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针对这些最常见的问题,艾灸美容是采用先在头部的主要穴位(太阳穴、睛明穴、百会穴、四白穴等)施灸,然后再在身体上的穴位(关元穴、足三里、三阴交等)施灸的办法,对症调理女性的身体状况,可以说是给女性整个身体“做美容”。

艾灸美容的功效

皱纹

艾灸取穴:百会、阳白、印堂、下关、神阙、阿是穴。

色斑

中医认为:“肾气不足、肝郁气滞,血瘀,脾气不旺,肝血不足,不能润泽颜面,致生斑。”艾灸取穴:四白、迎香、肝俞、脾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及色斑局部。

暗疮

中医认为,过食肥甘厚味,以至脾胃湿热内蕴上蒸;或肺经蕴热,外受风邪;或其他原因致使血热蕴结,均能酿成痤疮。艾灸取穴:曲池、合谷。

瘦身

除去遗传因素等,中医理论认为,贪图安逸或情绪不畅导致脾胃运化失常,产生水湿,流溢肌肤,蓄积于皮里膜外,也是导致肥胖的原因。所以除了控制食量、多运动外,内调也是瘦身美体的关键。艾灸取穴:主穴取三焦俞、阳池,配合大椎、命门、三阴交、地机。

艾灸美容是一个天然绿色的美容方法,没有任何的副作用,以上为大家介绍了艾灸美容的功效,想要美容养颜的朋友们千万不要错过哦。

阳虚艾灸什么穴位

1、阳虚艾灸神阙穴

神阙即肚脐。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复苏固脱之效。操作:取0.2~0.4厘米厚的鲜姜一块,用针穿刺数孔,盖于脐上,然后置小艾炷或中艾炷于姜片上点燃施灸。最好每晚9点钟灸之。每次以灸至局部温热舒适,灸处稍有红晕为度。

2、阳虚艾灸关元穴

关元位于肚脐正下方3寸的位置,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元阴元阳在此交汇,揉按此穴能够调节阴阳平衡。操作:用手掌按揉和震颤关元穴。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注意不可以过度用力,按揉时只要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3、阳虚艾灸气海穴

气海人体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中下1.5寸。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故名气海。此穴有培补元气,补益阳气,延年益寿之功。操作:艾灸,以艾灸条在穴位上旋转施灸,灸到皮肤发红即可。

4、阳虚艾灸涌泉穴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着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阳虚体质者,可艾灸此穴,以达到补阳之功效。

5、阳虚艾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中医认为,艾灸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补阳等功效。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湿气重有什么表现 湿气重如何祛湿

运动出汗是人体保持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可以通过运动排汗进行祛湿,祛湿的同时,还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拔罐是通过刺激人体血脉和神经,起来舒经活络、祛除体内寒气的作用。湿属于邪气的一种,拔火罐不仅可以祛除邪气,还能够驱除体内的风、寒、热等邪气。

食疗中,最为出色的薏米。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薏米味甘淡,能利水渗湿,是常用的利水渗湿药,也是常用的祛湿食疗药材。天猫,京东有一家叫:食迅旗舰店的,他们家红豆薏米山药粉就很不错,祛湿效果好,小编和身边的朋友经常买。

针灸是中医中驱寒、除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有非常好的强身健体、培补阳气,调五脏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的作用。还可有效排出体内的淤堵、垃圾。

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艾灸祛湿简单又方便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命门穴: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丰隆穴: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条灸15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解溪穴: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每日艾灸15分钟。


祛湿的方法 中药艾条灸穴位

中医里最独特的治疗方法可谓穴位疗法,对付湿,按按穴位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一、药灸的配方是多组方,而艾灸比较单一。 二、药灸具有针对性,而艾灸没有针对部位

三、药灸一般一次见效,而艾灸相对见效较慢。 在传统三年陈艾的基础上,加入山甲,当归,川穹,丹参,益母草,乳香,牛膝,红花,等二十种草药 。艾条味足,功效区别于其他艾条:热量足,渗透力强, 疼痛灸患处,寒症需要灸肚脐和肾输穴。了解详情点击文章下方的“阅读原文”

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经常艾灸可以让您轻松祛湿。

1、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如下图:

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

2、命门穴: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如下图:

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

3、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如下图:

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4、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如下图:

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

5、丰隆穴: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如下图:

每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6、解溪穴: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如下图:

每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如下图:

平时点按承山穴、俞府穴、三阴交穴,有健脾胃的作用,还有助于运化体内水湿。除了点按穴位,最重要的就是用艾灸了。进行艾灸操作时,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皮肤上2~3厘米处熏烤,以使穴位局部出现温热感、红晕,一个穴位施灸20分钟以上。


艾灸时间多久合适,你到底需要艾灸多久? 你到底需要艾灸多久?

如果一个穴位产生明显灸感,则本次艾灸此穴位时间要以灸感为主。

简单讲下灸感,就是艾灸时候产生一些特殊现象,如蚂蚁爬行,热传导,扩散,痒,痛(非灸火过近烤的痛)等等……灸感感传的形式很多,最主要的是热量的传导和扩散。

举两个常见例子:

艾灸腰阳关,常有透热感,热量从后腰逐渐贯穿到小腹,或者如腰带状后后腰缠绕到小腹。

胃痛人艾灸中脘或足三里,可能出现热量沿着艾灸处线状传导到胃部,整个胃都热乎乎。

当产生这些奇特感觉,就是灸感,有了灸感就不要减少本穴位时间,让整个灸感过程自己发生,壮大,直至消失。

当然,这些特殊灸感不是总是出现,受选穴能力、身体状况等综合影响,没有出现灸感,也可以有很好的效果,不必刻意追求,顺其自然,但是如果遇到了,一定好好把握。

每次艾灸都有主穴和配穴,主穴的艾灸时间比配穴多一些,要灸透。

腰腹核心时间长,四肢末梢时间短

这也是一个常规情况,腰腹部,躯干的穴位,时间往往长些,而四肢,末梢的穴位,时间相对短些。但当四肢穴位作为主穴或有良好灸感时,也例外,这只是通常情况。。夏季的时候,或有上火症状的人群,主灸四肢的穴位,胸腹部的穴位少灸。

艾灸的总时间影响每个穴位的时间。总时间长则每个穴位艾灸的时间就长,艾灸时长受个人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并不是越长越好。

如果你是急性病,且不怎么严重,发病期间,需要一直灸!病好之后改为保健灸,保健灸的意思是,一周可以艾灸1-3次。

而调理疾病期间,则一定要坚持每天艾灸,比如我们有一位艾友,他是受寒感冒发烧,咳嗽,拉肚子,胃疼,吃坏东西导致的拉肚子,我就让他一直艾灸,直到到病好为止。

请注意,如果是比较严重、危害较大的急性病、突发病,还是建议立刻就医!

如果你是慢性病,那就要做好长期灸的准备了,直到控制住病情。这个过程,可能是3个月,可能是半年,也可能是三年五载,因人而异!

当然,长期灸,并非要每天艾灸,毕竟这个治疗过程太漫长,隔天灸一次或者灸两天停1天最好,也可以灸2-3天停1-2天。

对于普通的健康问题,比如胃炎、盆腔炎,不算急性病,也不算慢性病,这些问题多在1-3个月内能获得明显疗效,但要调理彻底需要长时间坚持,这些问题最好是按疗程来艾灸,效果最佳!

可以坚持做保健灸,开始每天灸,然后转为两三天灸一次,一周灸一次,可以选择人体的养生保健大穴,保健灸可以常年进行,养成这样的习惯,对身体可是非常好的,长命百岁就靠这个了!

有地方讲,艾灸一个穴位以皮肤红晕为度。我想这可能是为了给完全不懂艾灸的人找一个最简便的办法而硬找的一个标准,每个人皮肤类型不同,有的人皮肤特不耐热,一烤就发红,有的人皮肤特别抗热,怎么烤都不发红,从根本意义上说,灸表皮是形式,目的在于渗透刺激穴位,治疗身体,所以完全依靠烤红表皮与否是不科学的。

艾灸,是一门动手实践性非常强的经验医学,很多艾灸积累的经验是无法语言写明的,就像中餐大厨放盐的数,永远没法用书面化的3克还是2克记录到最佳。


呕吐艾灸哪里可以缓解

呕吐应该辩证分型来取穴进行艾灸,具体分型如下:

外邪犯胃型呕吐艾灸

主要症状:突然呕吐,兼有发热恶寒,头疼身痛,胸腹满闷,苔白。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中府,大椎,风门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中府,于俯卧位加灸大椎,风门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点着,一手中,食指放于所取穴位两边,另一手持艾卷垂直悬起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离皮肤3-4厘米,以患者觉得温热至有灼痛感觉为度,如果觉得太热时可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然后俯卧,去2双胃俞穴温和灸5-10分钟,灸法同上。

艾灸功效:解表化浊。

饮食停积型呕吐

主要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吐后则舒,苔厚腻。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建里,神阙,阴陵泉,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建里,神阙,阴陵泉,与俯卧位加灸脾俞穴。

艾灸手法:各穴艾炷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据穴区部位切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新鲜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用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灸3-5壮。

艾灸功效: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肝气犯胃型呕吐

主要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满闷,胀痛不舒,苔薄。

艾灸疗法:灸膻中,中脘,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膻中,中脘,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穴。

艾灸手法:用一手中指食指放于所取穴位两边,一手持点燃的艾条垂直悬灸所选穴位的皮肤,离皮肤3-4厘米,以感觉温热至微有灼痛感为度,如果觉得太热可以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

脾胃虚弱型呕吐

主要症状: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或稍觉劳倦,即困惫乏力,眩晕呕吐,喜暖恶寒,面白肢冷,便溏,舌淡。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神阙,关元,脾俞,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神阙,关元,于俯卧位加就脾俞,肾俞穴。

艾灸手法:同上述艾灸手法一致。

艾灸功效: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三伏天艾灸几天灸一次比较好

应根据自身的病情和体质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老年人群或体质相对平和者,起防病保健作用,三伏天艾灸,可选择两天或三天艾灸一次比较好,可灸足三里穴、关元穴等;避免艾灸频率过高,导致阳气偏于亢盛,引起上火症状。

2、阳虚体质者,三伏天艾灸,选择每天或隔天艾灸一次比较好,可灸足三里穴、关元穴、命门穴、肾俞穴、百会穴等,能够起到温补阳气,调和气血阴阳的作用。

3、女性宫寒不孕或宫寒痛经者,三伏天艾灸,选择每天艾灸比较好,可灸关元穴、命门穴、肾俞穴、大赫穴等,能够起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温煦胞宫的作用。

4、体内寒湿较重者,如寒湿阻滞关节引起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屈伸不利者;或者寒湿内盛伤及于肺所引起的咳嗽、哮喘等,三伏天艾灸是治疗的最好时机,不但能够刺激穴位,还能助于疏通经络,把体内的寒气、顽疾等邪气驱除体外,达到冬病夏治的功效,建议每天坚持艾灸比较好。


失眠艾灸哪里最好 内关穴

内关穴位置:离手掌第一横纹上2寸的两条筋之间的凹陷处。

艾灸此穴位有疏导水湿,宁心安神,理气镇痛的功效,对治疗抑郁导致的失眠,焦虑,健忘等症尤其有效。


痰湿体质艾灸什么穴位

1、痰湿体质艾灸什么穴位

痰湿体质的人最重要的是健脾利湿,化痰去浊,艾灸调养以健脾益气、利湿化痰为基础,保存体内阳气。一般施灸艾灸主要是以下三个穴位:

艾灸脾俞,穴脾俞穴的位置: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艾灸方法:此穴艾灸时需两人配合,宜采用回旋灸。艾灸时间:每日灸2~3次,每次灸10~20分钟。功效作用:调理肝脾。

艾灸胃俞穴,胃俞穴的位置:胃俞穴位于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艾灸方法:此穴艾灸时需两人配合,宜采用温和灸。艾灸时间:每日灸2~3次,每次灸10~20分钟。功效作用:外散胃腑之热。

艾灸足三里穴,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约4横指宽)、胫骨前肌上,左右腿各有一穴。艾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的方法。艾灸时,艾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最好在每晚临睡前灸。功效作用:祛除下肢的寒气,调理脾胃。

2、艾灸排痰湿有关的反应

艾灸的排痰湿反应多以咳吐,痰变多,呕吐,痰涎或腹痛,腹泻,泄水样稀便,胶凉样粘稠大便。头面、四肢浮肿,半侧身体浮肿,乃至全身浮肿,排尿困难或小便频数浑浊刺鼻,局部或全身冷汗、粘汗。灸感可由最初的迟钝型转变成了敏感型,这样体内的痰湿逐渐的被排出体外,身体渐渐恢复正常,靠自身的免疫和防御机制,痰湿也就不容易侵犯人体了。

3、艾灸的取穴定位方法

针灸必然涉及到取穴。然而我们许多人没有中医基础,取穴自然就无从说起了。因此,先教大家学习如何取穴定位。中医取穴有多种方法,这里向大家推荐采用骨度分寸来定位。我们拇指关节宽度为1寸,以中节指横纹处为准;食指和中指并拢为1.5寸,以中指中节指横纹处为准;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为2寸,以中指中节指横纹处为准;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并拢为3寸,还是以中指中节指横纹处为准。

相关推荐

哪里可以去湿气

合谷穴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手法:距离穴位3-5厘米,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10-15分钟,每天一次。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位于

手关节部位可用直射法可以吗

一、延年益寿保健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第二组穴位。如此交替悬,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再继续第

祛湿的穴位和方法

祛湿的方法1、谷穴祛湿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手法:距离穴位3-5厘米,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10-15分钟,每天一次。2、足

时间多久合适

时间长短主要由以下一些因素决定:1.每次都有主穴和配穴,主穴的时间比配穴多一些,要透。腰腹核心时间长,四肢末梢时间短这也是一个常规情况,腰腹部,躯干的穴位,时间往往长些,而四肢,末梢的穴位,时间相对短些。但当四肢穴位作为主穴或有良好感时,也例外,这只是通常情况。。夏季的时候,或有上火症状的人群,主四肢的穴位,胸腹部的穴位少。2。如果你是急性病,且不怎么严重,发病期间,需要一直

教你的穴位

最常用的穴位一年有四个季节,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季节特点,我们养生保健更加需要遵循四季养生的原则。中医认为,不仅要掌握好时间、火候,还有注意的穴位。那么的时候,最常用的穴位有哪些呢?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关元: 古今医学家都认为关元穴是一个能起死回生的重穴,并且都认为刺激该穴的重要手段就是。关元穴是人体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在任脉的交会点,此穴有精宫、丹田等别名。

治病原理是什么

疗法,简称“法”或称“疗”。是一种用艾绒制成的艾炷与艾条,或掺合其他药物对准或放置在病人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燃烧之,使其发生特有之气味与温热之刺激,借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透入肌肤,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深入脏腑,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以调整生理功能,增强身体之抵抗力而收到治病防病、保健强身之功效。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内病外治方法,又因施的材料不同,故又有纯疗法与莲花香

月经量少用有用吗

属于中医针疗法中的法。是通过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月经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血虚、肾虚、血瘀、气滞与痰阻。而有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所以月经量少是可以通过熏来治疗和缓解的。艾

疗法自我保健三法

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历代医学著作中更比比皆是。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介绍几种常用的自我保健方法,它见效快,操作方便,相对无药物伤害之忧,读者不妨一试。一、延年益寿保健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

哪个部位最祛湿

又被称作疗或者法,主要是用艾叶制成艾条或艾柱,通过艾热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达到治病作用的一种方法。临床上祛湿的穴位比较多,一般丰隆穴,是祛湿除痰的要穴,可以每天用艾条10-12分钟;其次阴陵泉穴、脾经穴位,位于小腿内测,膝关节附近,配合丰隆穴治疗脾湿病症,每天10-15分钟即可。再一个就是承山穴,膀胱经穴位,位于小腿后侧正中部位

月经量少什么穴位

1、月经量少什么穴位对于月经量少,在时是采用分型治疗的。主要分血虚、肾虚、血寒、气郁四种。血虚型:治疗选膻中、关元、子宫、内关、涌泉5穴。在小腹部膻中、关元、子宫、内关用隔姜或温和。涌泉可以用中华神穴随身每处20分钟,每天1次。月经量少什么穴位肾虚型:从补肾养血入手,要选八髎穴、归来、三阴交这3个穴位。在小腹部用随身器,每个穴位每天1次,每次以20分钟为好。血寒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