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中药方

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中药方

第一方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

【药方】吴萸子30g,丁香6g,胡椒30粒。

【用法】将上药共研成细粉,贮瓶备用。每次用药粉1.5g,调适量凡士林,敷于脐部,盖上纱布,外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效】方中吴萸温中散寒,丁香能温中下气,胡椒亦能散寒止痛,因此对于虚寒所致的消化不良甚宜。脐中(神阙穴)具有健运脾阳、和胃理肠等作用,药贴于此穴效果更佳。经上方治疗小儿消化不良55例,疗效显著,一般外敷l~2次可痊愈。

第二方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

【药方】高粱米第2遍糠适量。

【用法】将上药放人锅内炒至褐色有香味为度,除掉上面多余的壳,即可服用。每日3~4次,每次1.5~3g。

【功效】方中高粱米糠含有大量鞣酸及鞣酸蛋白,具有较好的收敛止泻之功用。

第三方

【主治】要幼儿单纯性消化不良。

【药方】胡椒粉1g。

【用法】先取刚蒸熟的大米饭约16g,在手中拍成1cm左右的圆饼。再将胡椒粉撒在做好的饭饼中央,待饭饼稍凉(以不烫手背为宜),将有胡椒粉的一面贴到肚脐上,以布条或绷带包扎。4~8小时去掉(应用胡椒粉的量可视患儿病情决定,但一般不应超过3g)。

【功效】方中胡椒粉性热味辛,除有温中、下气、除寒等功用外,还有解毒之功能。

教你推拿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1、按揉推四横纹

四横纹穴位于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时,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指端分别按揉四横纹穴,约2~3分钟,也可推四横纹穴,将小儿四指并拢,操作者用右手拇指自小儿的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推50~100次。具有调中行气,和气血,除胀满的作用。

2、按揉推板门穴

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操作时,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揉板门穴。

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也可使用推法,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可止泻,由腕横纹推向拇指指根能止呕,来回推可调整脾胃功能。按揉2~3分钟,推50~100次。

如何通过中医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按摩

由于食积是感冒的基础,经常食积的孩子,可应用推脾土穴、揉板门穴加以调整。脾土穴在大拇指桡侧面,采用平推的手法,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每次推100~200圈左右,可健脾助消化。

摩腹

摩腹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如果孩子便秘、便干,用全掌腹面或四指腹面轻贴腹部,以脐为中心,作环形运动,顺大肠方向为泻法,每次100~200次,具有健脾和胃、化食通便的功能。如果拉稀,方法同上,但要逆时针去揉。

果茶山药

可用食疗方法来调补孩子的身体。如果孩子厌食,不妨做一款果茶山药。

原料有山药250g,生山楂50g或果茶酱50g。做法是将山药去皮去须、洗净、切斜块,依高矮错落摆放盘中,放入锅中蒸熟;将生山楂熬成山楂酱,去渣留汁,或直接用果茶酱,淋洒在蒸熟的山药上,即可食用。

如何通过中医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小儿消化不良中医偏方治疗

按摩

由于食积是感冒的基础,经常食积的孩子,可应用推脾土穴、揉板门穴加以调整。脾土穴在大拇指桡侧面,采用平推的手法,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每次推100~200圈左右,可健脾助消化。

摩腹

摩腹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如果孩子便秘、便干,用全掌腹面或四指腹面轻贴腹部,以脐为中心,作环形运动,顺大肠方向为泻法,每次100~200次,具有健脾和胃、化食通便的功能。如果拉稀,方法同上,但要逆时针去揉。

果茶山药

可用食疗方法来调补孩子的身体。如果孩子厌食,不妨做一款果茶山药。

原料有山药250g,生山楂50g或果茶酱50g。做法是将山药去皮去须、洗净、切斜块,依高矮错落摆放盘中,放入锅中蒸熟;将生山楂熬成山楂酱,去渣留汁,或直接用果茶酱,淋洒在蒸熟的山药上,即可食用。

按摩的好处 消化不良:按四缝穴

四缝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属穴。取穴位置在第2、3、4、5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点。

方法:四缝穴原本是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的穴位,但成人按摩“四缝”效果也较好。该穴对轻度的消化不良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最好用大拇指掐按,效果更显著。


​陈皮粥可以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一、焦米汤先将米粉或奶糕研粉炒至焦黄,加糖,加水适量煮沸成稀糊状即可。米粉遇水加热即成糊精,易于消化,而且米在炒制时表面部分炭化,具有吸附止泻作用。

二、胡萝卜汁将胡萝卜洗净切碎煮烂,包子纱布中挤榨,去掉纤维,将挤出的泥状物加水放糖即成胡萝卜汁。胡萝卜汁是碱性食物,含有果胶,有促使大便成形和吸附细菌及毒素的作用。

三、苹果泥取新鲜苹果一只切开,用金属小匙轻轻刮取。苹果的纤维较细,对肠道刺激小,富有碱性,含有果胶和鞣酸,有吸附和收敛作用。

四、脱脂奶将鲜牛奶煮沸后冷却,待液面上出现一层奶皮,即可用小匙将其除去,再煮沸冷却,除去奶皮,反复去奶皮三次,即成全脱脂奶,可用于对脂肪消化不良的患儿。半脱脂奶即除去一次奶皮而成

五、酸牛奶。将鲜牛奶煮沸,待冷却后,每100毫升牛乳中加10%乳酸3—5毫升,或加鲜橘汁6毫升或柠檬汁2毫升,亦可加食醋4—6毫升,边滴边搅,待乳液形成均匀细小的颗粒,即成酸乳。酸牛奶易于消化,能刺激胃肠道消化酶分泌,同时有杀菌作用,适用于经常消化不良的婴幼儿。

六、淡茶水。取红茶少许用开水冲泡,每日4次,因茶内含咖啡因、鞣酸等,具有兴奋、强心、利尿、收敛、杀菌、消炎等作用,对急性胃肠炎有疗效。

七、苹果。苹果既能止泻,又能通便。其中含有的鞣酸、有机碱等物质具有收敛作用,所含果胶可吸收毒素。对单纯性的轻度腹泻,单吃苹果可止泻。苹果中含纤维素可刺激肠蠕动,加速排便,故又有通便作用。

八、西红柿。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甲酸,可保护维生素C,使之在加工烹饪过程不被破坏,增加维生素的利用率。西红柿中还含有一种特殊成分——番茄素,有助于消化、利尿,能协助胃液消化脂肪,番茄素还能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可治疗口角炎。

茯苓如何吃 开胃汤

食材:茯苓15克,淮山药12克,谷麦芽各30克,鲜、干鸭胗各1个。

做法:煮汤即可。

食用方法:每天饭前服用。

功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


脐疗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小儿消化不良是3岁以下婴幼儿夏秋季最常见的疾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临床以腹泻、呕吐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水电解质紊乱。

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脐疗方:丁香10g,肉蔻10g,吴茱萸10g,煨木香10g,肉桂6g,炒山药10g,苍术10g,青皮10g。将上述药物共同研成细沫,加入蜂蜜,调成糊状,取适量涂于脐部,然后用麝香虎骨膏覆盖其上,每2天更换1次,连用1周。方中煨木香有温中宣滞之功,吴茱萸、丁香、肉桂温中散寒助脾运,炒山药、苍术健脾燥湿而止泻。

全方共奏健胃消食,补脾止泻,温中散寒之功效,本方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简单可行,疗效肯定。

治疗新生宝宝腹泻的9个小秘方

1.黄瓜5条洗净去瓤,切成条,加少许水煮沸去掉多余的水,趁热加入蜂蜜100克,调匀煮沸饮用。每天2~3次,适量服用。对治疗小儿夏季发热泄泻症有效。

2.在高梁吐穗时,剪取其刚生长出来的嫩乌霉(未黑的)2~5个,用水洗净吃。可治小儿腹泻。

3.将白果仁晒干(银杏),研末,将鸡蛋从上端用小钉扎一个小孔,再将白果粉末装入鸡蛋内。然后将鸡蛋置放烧架上微火烘烧至熟,去皮食用。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症。

4.将苹果去皮切成小片,放小碗内加盖,隔水蒸熟捣烂如泥,每日给宝宝食用2~3次。治疗小儿消化不良腹泻,口渴,不思饮食等症状,平时也可经常食用。

5.中药配方:山药100克,莲子100克,麦芽50克,茯苓50克,大米500克共磨成细粉,加水煮成糊状,用白糖100克调服,每天服用三次。益脾祛湿,和胃止泻。可治疗小儿肠胃功能紊乱导致的腹泻。

6.取砂仁3克研成末,猪腰子一个洗净切薄片,与砂仁末拌匀,加油、盐调料,放入蒸锅蒸熟,然后给宝宝服下。有益气调中,安肾补脾的作用,可以治疗小儿脾虚久泻,消化不良等症。

7.取粳米或小米50克,煮粥至100毫升,每日给宝宝吃3次,每次30毫升左右。适用于半岁以内的小儿腹泻。

8.干莲子20克研成粉末,加米汤200毫升,煮至150毫升,加少许白糖,每日服3次,每次50毫升。适于治疗半岁以内小儿腹泻。

9.藕粉30克加水120毫升,煮至100毫升。每日服3次,每次30毫升。

山楂食疗小儿消化不良

山药莲子粥

山楂(50克左右)和莲子(20~30克)给宝宝煲粥喝,莲子和粥都要煮得够烂,一起吃下去。对不到1岁的小儿,山药和莲子要尽量碾碎。干的可磨成粉,再用米汤调成糊糊来喂养。此粥可温胃健脾,最适合脾阳不足的小儿。

山楂粥

山楂(20克左右)、米(30克)共煮粥,煮的过程中可加入三两片薄姜。粥成后加些许糖即可。

薏米胡萝卜汤(粥)

薏米(30克)、胡萝卜(半个)加山药(20克)煮水,或者跟粥一起煮,饮水或喝粥。

以上所荐的食用法最好咨询医生,并视小儿脾胃状况每天分两三次食用,连食3~5日。

小儿一旦患上腹泻,家长在饮食上要更加注意。如,以母乳喂养的婴儿可以继续哺乳,但暂停辅食。人工喂养的患儿则应给予清淡流质或半流饮食,如米汤、粥水等,牛奶一定要稀释,或用发酵奶、腹泻专用奶粉,有必要的还须短期暂停喂奶。出现严重呕吐症状的患儿,可暂时禁食4~6小时,待好转后继续喂食,量要由少到多,食物也要由稀到稠。

另外,家长还需学会观察小儿有没有出现其他症状,如,皮肤是否明显干燥、弹性差,囟门有没有凹陷,眼窝是否凹陷并出现啼哭少泪,手脚是否发凉,是否出现尿少甚至无尿症状,以及头颈和手脚是否发软无力等等。若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则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补液。

相关推荐

小儿消化不良的症状

对于小宝宝,常表现为溢奶,稍大的宝宝常有呕吐,一般不严重,呕吐物有酸味。孩子食欲减退、腹胀、肠鸣音亢进,甚至不用听诊器也能听到肚子的咕噜叫声。口臭。乳食积滞于胃脘,往往先发生口臭,特别是晨起口臭口酸为乳食停滞的表现,临床称此为高位停食。大便恶臭。伴随少许不消化食物残渣时,虽未稀泄,已有伤食泄之先兆,此时应马上减少饮食量,予以调整,可避免泄泻的发生。拒食。当宝宝偶然有一顿食欲减退、拒食或食不香甜,不

小儿消化不良的症状

很多妈妈以为宝宝不愿意吃饭,就是消化不良的症状。其实,宝宝消化不良症状有很多表现,不单只有不吃饭这一项。那么,宝消化不良症状有哪些呢?1.舌苔厚、口臭有网友表示,近段时间宝宝舌苔特别厚,而且还口臭,家里老人都说是积食了,需要吃点药。但吃过药后,宝宝又开始拉肚子,这让妈妈心烦不已。其实,宝宝消化不良确实会引起口臭,但口臭并非就一定是消化不良引起的,一些口腔疾病也会引发宝宝口臭。因此,家长不要因为宝宝

消化不良吃什么

酸奶:为何选择酸奶这种食物呢?作为牛奶的一种特殊手段转化过来的食物,酸奶不仅有牛奶的所有营养素,当然也要一些更丰富的有益物质,比如乳酸!如果是肠道不好或者不适合喝鲜奶的人群,酸奶是绝佳的选择;而且乳酸是能够保证身体菌类不至于出现失衡的情况;当然最重要是它具有轻微腹泻的效果,这对消化不良而且又难排便的孩子,最适合不过,总比吃药来的入口!大麦:相信随着养生事业以及养生态度的转变,人们对于健康的食物也都

鸡蛋竟然可以治疗疾病

鸡蛋是我们三餐中必备的一种食物,鸡蛋是一种很好的补品,也是一种很好的药品,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鸡蛋可以治病,蛋黄油治疗小儿消化不良腹泻,鸡蛋治疗神经性皮炎以及鸡蛋清治疗烫伤,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下详细的介绍,希望下面的文章可以帮到大家。1、蛋黄油治疗小儿消化不良腹泻鸡蛋黄治疗小儿营养不良腹泻。将蛋黄熬成蛋黄油,将煮熟的蛋黄放锅内文火加热,蒸发掉水分,然后大火熬出蛋黄油,滤出备用。2、鸡蛋

小儿消化不良的预防

宝宝消化不良,父母看着好难受,这时就想:“宝宝消化不良能预防吗?”其实,宝宝消化不良是可以预防的,措施如下:1.首先让孩子的饮食有规律并且符合她的体质。确保每顿饭适量不至于太多,确保食物不会含太多脂肪太过于油腻。不要让孩子吃太多的巧克力或者橘子,两者都容易引起消化不良。2.告诉孩子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吃饭不要太快,要把食物充分咀嚼(大约是十秒钟)这样才能更好地消化。3.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消化不良

胃胀气怎么按摩排气 四缝穴

位置:四缝穴位于第2-第5指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功效:原来是用来治疗小儿消化不良问题,后来证实,成人使用也会有不错的效果,如胃脘痛、腹痛、腹胀、咽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呃逆、中暑等等。按摩:直接按摩就行,效果很好,或者使用针刺,在穴位上下用绳捆紧,在消毒后,押手扶住手指,快速点刺,刺后可挤出少量血液,没有专业指导不要擅自针刺。

小儿消化不良的偏方

1.健脾消积饼材料:茯苓面、山药面、麦芽面各30克,鸡内金末、黑芝麻末各15克。制法:将上述材料和匀,加水适量,和成软面,做成薄饼,用文火烙熟黄。每餐适量, 每日两餐,经常食用。功效:健脾消食。适应证:小儿厌食、脾虚食积症。2.小儿消食粥材料:山楂片10克,高粱米50克,奶粉、白糖各适量。制法:将山楂片和高粱米一起置于铁锅,文火炒焦,取出压碾成粗粉,置于砂锅,加水煮成粥。不满1岁者,每次取10克消

小儿消化不良怎么办

消化不良是宝宝最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宝宝一旦出现消化不良父母要从调整饮食入手。可暂时少食1-2餐,同时喝些醋。可以给宝宝吃些粥,蛋花汤,面条等容易消化的食物,且1-2天内不要给宝宝吃脂肪类食物。同时可以配合属于益生菌的宝贝乐使用,效果非常理想。它含有幼儿体内所需的益生菌,能帮助幼儿肠道很好的消化所进食的食物,增进食欲;产生的乳糖,醋酸等,可以增强幼儿的肠道蠕动,促进消化,改善便秘、上火等症状。第

小儿消化不良的症状

1.舌苔厚、口臭有网友表示,近段时间宝宝舌苔特别厚,而且还口臭,家里老人都说是积食了,需要吃点药。但吃过药后,宝宝又开始拉肚子,这让妈妈心烦不已。其实,宝宝消化不良确实会引起口臭,但口臭并非就一定是消化不良引起的,一些口腔疾病也会引发宝宝口臭。因此,家长不要因为宝宝口臭了,就盲目给宝宝吃消化类药物。另外,即使宝宝消化不良,也不要乱给孩子用药,而对于一些常用的药品,用量也很重要,否则就会出现上述妈妈

小儿消化不良的症状

小儿消化不良的症状1、腹泻:腹泻为主要症状,多数患者有经常腹泻或间歇发作,极少数无腹泻或有便秘。2、腹痛、腹胀:腹痛少见,多为胀痛,常在排便前发生,约半数有明 显胀气及恶心呕吐。3、体重减轻:约有50%-100%的病人发生,由于营养吸收不足和食欲不振造成体重减轻,主要是由于蛋白质、脂肪等营养吸收障碍,过多丢失所致。4、维生素缺乏:维生素D及钙缺乏可引起手足抽搐,蛋白质不足可致骨质疏松、骨软化引起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