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的症状有哪些
恐惧症的症状有哪些
现代人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心理和精神上的疾病,恐惧症就是其中之一。对于关注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人而言,全面了解恐惧症的症状表现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由于人的精神和心理方面出现了异常,导致了恐惧症的发生。据统计,恐惧症的患病人数比例为0.01%-0.3%。发生恐惧症的原因,大致有遗传因素、个人性格因素和生物因素等。目前目前对于恐惧症的治疗,主要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方法,治愈率为85%。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复杂程度的不同,恐惧症的治疗周期也有所差异,通常情况下为5-15天。
恐惧症在临床上的表现有异乎寻常的恐惧、过分的紧张不安、气促和回避行为等。医学上大致把恐惧症分为场所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单一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等。其中,场所恐惧症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0%,多起病于25岁,35岁则是其另一发病高峰年龄,女性多于男性。
在恐惧症的患者中,有2/3的病人是独身、离婚或丧偶,有1/2的患者未能高中毕业,有1/5的病人在接受着各方面的救济,而70%的病人生活在低社会经济状态。由于恐惧症的病情持续存在,并且很少能得到自然缓解,加上就诊率低,故而恐惧症的危害愈发严重。
在恐惧症的类型中,社交恐惧症是其一个主要的表现类型。它多在17岁~30岁期间发病,平均年龄为20岁。该病经常没有明显的发病原因,其患病率是8%。该病症的主要特点是害怕被人注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脸红、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因而不愿社交,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也不敢坐在前面。对于社交恐惧症,女性和男性的发病率几乎相同,平均病程为20年,有1/4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有所缓解,从而病程会缩短。
害怕受到关注是恐惧症的核心临床表现,如害怕上公共卫生间、害怕在别人注视下写作、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等等。以下是医学学者做的医学调查统计:
从上表的统计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害怕当众讲话是恐惧症患者最普遍的表现症状,患病人数的比例达到了57.0%;害怕和异性交谈的患病率为42.1%,居次要位置,依然不可小视;而害怕在别人注视下进餐的患病率相对较低,为24.7%。可见,使恐惧症患者敢于在公开场合讲话,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或者当众做其他的一些事情,都将大大有利于恐惧症患者的康复治疗。
通过以上详细的介绍,大家对恐惧症的症状一定有了深刻的认识。当自己或者周围的人出现这些症状表现时,就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及时就医,争取最佳的治疗时间。
社交恐惧症的危害
恐惧症越拖延越严重,危害需要引起重视!
危害一、工作效率下降:恐惧症生活和交际带来妨害,在过程中会心慌或感觉要晕倒,也常伴有继发性恐惧,如害怕自我失控、会死或会发疯。患者只要设想进入恐怖处境,就会产生预期性焦虑,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下降,学习效率降低,从而影响人的工作状态,甚至产生自卑情绪。
危害二、降低机体免疫力:恐惧症患者常会出现抑郁、焦虑、强迫、脸红、手抖、头晕、恶心或尿急等症状表现。这种长期的精神不稳定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内分泌失调,容易导致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上升,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胃肠疾病等。
危害三、加重心理疾病: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着的植物神经症状。当事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不相称,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例如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患者就会出现紧张和害怕感,不敢与人交谈,甚至对视。
如果出现类似恐惧的心理,出现恐惧症症状表现,患者及家人一定要及早到威信医院进行诊断治疗,这样才不会延误病情的加重,更好、更有效地治疗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需要吃药治疗吗 社交恐惧症能治好吗
社交恐惧症是能治好的。
社交恐惧症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疾病,是由于错误的认知所导致的适应不良的情况,通过系统的心理干预治疗,社交恐惧症症状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甚至是完全康复。
恐惧症会复发吗 怎样减轻恐惧症症状
1.全面科学详细的认识恐惧症。有了了解,恐惧就少了一分。
2.逐步去接触害怕的东西,不要逃避。
3.保证充足的休息,充沛的精力。
4.通过自我冥想来解决埋藏在自己内心的创伤与矛盾。
社交恐惧症症状
社交恐惧症的症状
1、一般社交恐怖症:如果你患了一般社交恐怖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你都会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你会发现周围每个人都在看着你,观察你的每个小动作。你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场所进餐、喝饮料。你会尽可能回避去商场和进餐馆。你从不敢和老板、同事或任何人进行争论,捍卫你的权利。
2、特殊社交恐怖症:如果你患了特殊社交恐怖症,你会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特别恐惧。比如,你害怕当众发言,当众表演。尽管如此,你在别的社交场合,却并不感到恐怖。推销员、演员、教师、音乐演奏家,等等,经常都会有特殊社交恐怖症。他们在与别人的一般交往中,并没有什么异常,可是当他们需要上台表演,或者当众演讲时,他们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常常变得结结巴巴,甚至楞在当场。
社交恐惧症的危害
一、影响工作效率,很多恐惧症患者由于自己的过分担忧,他们就会出现心慌或者是头晕的症状,也有的患者会伴有恐惧感,他们会害怕自己失控,或者是死掉。他们是知道一般情况下,发生的事情是正常的,但是在他们的眼中看来是不正常的,所以,往往他们就会感到焦虑、注意力不可以集中,或者是工作效率下降。
二、机体免疫力下降:一些恐惧症患者在病情发作的时候,会经常出现头痛、心烦或者是恐惧的现象,很多时候也会伴有恶心、呕吐的现象。一般长时间的精神状态不好,会影响身体机能的,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其他疾病。
三、加重神经内科疾病:恐惧症的患者在病情发作的时候,会有一些其他的症状发生,患者本身是非常的介意的,也会极力的回避,而他们恐惧的心理是跟引起恐惧的对象是不符合的,或者是不合理的,但是他们又恐惧不了自己,这时候患者就会出现紧张、恐惧、或者感到不安。
以上的知识让朋友们了解到了社交恐惧症的症状表现是什么了,社交恐惧症会干扰到患者的生活,同时带给患者相当多的困扰,因此大家要多多去认识社交恐惧症,必须要将此病的表现了解透彻,还要注意做好社交恐惧症的预防工作。
恐惧焦虑症症状
(1)惊恐发作:
典型的表现为病人在日常活动中,突然出现强烈的恐惧,好像即将要死去(濒死感)或即将失去理智,使病人难以忍受,同时感到心悸,好像心脏要从胸口跳出来,有胸闷、胸痛、气急、喉头堵塞窒息感,因此惊叫、呼救或跑出室外。有的伴有过度换气、头晕、出汗、面部潮红或苍白、震颤、手脚麻木、胃肠不适等植物神经功能症状,也有的伴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等痛苦体验。一般没有明显的诱因或原因,不可预测,两次发作期间,除了害怕再次发作以外,没有其他明显症状。发作突然,一般10分钟达高峰,不超过1个小时,可自行缓解。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发作经过。
(2)预期性焦虑:
患者在发作间歇期常常担心再次发作,因此常感不安,也可出现一些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
(3)求助和回避行为:
惊恐发作时,由于强烈的恐惧感患者难以忍受,因此要求立即给予救护,在发作间歇期,因担心发作得不到帮助,因此回避一些活动,不愿单独果在家里,不愿单独外出等。惊恐发作病人常伴抑郁症状、自杀倾向增大,应给予重视。
社交恐惧症的症状
常见形式之一,是在一对一的社交场合下产生强烈的不安,而与一群陌生人(如在街上或公共场所)混在一起时并无恐惧或只有轻微的紧张。发作厉害时伴有头晕、恶心、震颤等。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除家属外)发生接触,不能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完全把自己跟朋友孤立起来,无法上学和工作。
有的人害怕社交时会脸红,而实际上病人并不容易脸红。有人害怕在社交场合下会晕倒、或打嗝或放屁等,以致回避让交。
另一种常见形式是怕看别人的眼睛,怕跟人家的视线相遇。怕人家看出他表情不自然,或者感到别人的目光很凶恶,或者从别人的眼光中能看出别人对他的鄙视、厌恶甚至憎恨。有些病人诉述总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病人所谓余光,指注视某物或某人时,觉得自己控制不住地同时也在着另一物或另一人。如果问病人用余光看人有什么不好?是不是意味着斜眼看人,有看不起人的意思,还是意味着暗送秋波,不正派?病人照例说不清楚,甚至否认有任何看不起人和不正派的想法。
病人的痛苦似乎在于,他必须使自己的眼光像焦点一样集中于某人或某物,而不允许其他人或物进入他的视野,但是,他做不到。还有极个别病人害怕自己的眼光会伤害别人,至于用眼看人怎么会伤害别人,病人却无法自圆其说。尽管如此,病人还是害怕。有一男青年害怕与人交谈时用手挠头皮,他认为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其实,他头皮并不痒,也没有挠头皮的习惯,可就是怕交谈时会控制不住地这样做,因而避免社交,可又认为不社交无法立足于社会,十分痛苦。
选择恐惧症症状表现
阿Ken人缘很好,逛街吃饭周围接触的人都喜欢约阿Ken,因为阿Ken很“随和”。“随便”、“都行”、“听你的”是阿Ken最常说的话,也是最不需要她费劲就能说出口的话。人缘好原本是件好事,是个令很多人都很羡慕的特质,但对于阿Ken,别人口中的“随和”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什么都行久了,团体活动中渐渐就再没有人会征求她的意见,这份“随和”让她成了一个没有意见的人。阿Ken也很想按自己的喜好做选择啊,她只是无法在短时间内确定自己的心意,也害怕做出错误的决定。
阿Ken的问题困扰着很多人,现代社会给这种症状提供了一个专有名词:选择恐惧症。选择恐惧症,也叫选择困难症,患此症的人面对选择更愿意“视而不见”,或者采用逃避的方式等待选择事件过去。尤其当可供选择的项目大于一的时候,这类人容易惊慌失措,甚至汗流浃背,于是,到最后还是无从选择,久而久之对选择就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恐惧。
“逃”的是什么?
选择恐惧的表现有很多,除了像阿Ken一样总是“随便”“都行”之外,有的人常常在选项之间犹豫不决,比如今天是穿裤装还是裙装。究其根本,这类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逃避”。他们在“逃”的是什么呢?
“逃”一 :不确定自己要的是什么
备选项就像摆在眼前的宝藏,每一件都爱不释手。诱惑太多的时候,人就更容易不确定自己要的是什么。这种为诱惑所累的情绪,被称作“阿拉丁情结”。过于追求完美是此情结的问题所在,他们要求自己必须做出一个单选,并且这唯一的选择还必须能最大限度的理想化的选择。
“逃”二:害怕犯错
错误的选择势必伴随着相应的后果和责任,对于那些还没做好承担责任和后果的人,就很容易陷入各种焦虑情绪之中。为了逃避这种情绪,于是一拖再拖,拖到自己有意无意忘记曾经有过这么一个选择的机会,于是自我安慰:这也算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吧。
精神医学认为,选择恐惧症其实是对自我不满的表现,患者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出来,变相地折磨自己,并逃避面对事实。完美主义也好,逃避责任也罢,其实都是自我不满的变相反映。只有认真分析了原因,才能用正确的方法消除该症。也就是说,还得做出“选择”来治疗选择恐惧症。
那么,如何才能对自己做出负责任的选择呢?
首先,弄清楚自己要的什么,更确切的说你必须明白当下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每一个选择都各有其利弊,得失之间必须懂得权衡什么是“当务之急”。比如,当你面对两种风格迥异的服装难以取舍,此时,你必须考虑当务之急是什么,面试还是约会。如果面试,放弃你喜欢的蕾丝花边吊带裙,如果约会就和那套细节精致的黑色套裙说再见。
接下来,你必须掌握一个分析小窍门。拿出一张白纸,将可供选择项分类列在纸上。针对各个选项,分别列出对应的利弊,也就是对于你的得与失。比如,常常让蕾蕾感觉疲惫的爱情,究竟该继续纠缠还是狠心放手,因为有太多的舍不得蕾蕾很痛苦。这个时候蕾蕾可以做一个这样的理性分析。
将“分手”所得正分和负分相减,“不分手”所得正分和负分相减,两项分数对比,蕾蕾就能知道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分手”和“不分手”哪个选择更符合自己的心意。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被自身的某种情绪所困,这个小窍门可以帮助我们适当理性的面对自己的心灵深处。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存在完全正确的选择,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最正确的选择就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最符合自己心意就好。
社交恐惧症的症状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 又称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多在17~30岁期间发病,男女发病率几乎相同,常无明显诱因突然起病,中心症状围绕着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故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社会隔离。
常见的恐惧对象是异性、严厉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亲等,或是熟人。可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可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等症状,症状可发展到惊恐发作的程度。
临床表现可孤立限于如公共场合进食、公开讲话、或遇到异性,也可泛化到涉及家庭以外的几乎所有情景。部分患者常可能伴有突出的广场恐惧与抑郁障碍;一部分患者可能通过物质滥用来缓解焦虑而最终导致物质依赖,特别是酒依赖。
社交恐惧症有哪些症状
一、社交恐惧症典型症状
表情恐惧症、抑郁、紧张性手抖、尿急、惊恐发作、恶心
二、社交恐惧症症状
常见的恐惧对象是异性、严厉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亲等,或是熟人。可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可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等症状,症状可发展到惊恐发作的程度。
临床表现可孤立限于如公共场合进食、公开讲话、或遇到异性,也可泛化到涉及家庭以外的几乎所有情景。部分患者常可能伴有突出的广场恐惧与抑郁障碍,一部分患者可能通过物质滥用来缓解焦虑而最终导致物质依赖,特别是酒依赖。
三、社交恐惧症检查
1.检查培养对外界适应能力。
2.检查心理方面的认识。
3.注意社交的形式。查看病人与陌生人沟通时有没有以下症状 脸红、紧张性手抖、恶心、尿急、惊恐发作、抑郁。
恐惧症的症状
1.场所恐惧症无惊恐发作
这类患者在场所恐惧症状出现前和病程中从无惊恐发作。主要表现为:①害怕到人多拥挤的场所如会场、剧院、餐馆、菜市场、百货公司或排队等候;②害怕使用交通工具如乘坐汽车、火车、地铁、飞机等;③害怕单独离家外出,多单独留在家里;④害怕到空旷的场所如旷野或空旷的广场、公园。当患者进入这类场所或处于这种状态便感到紧张、不安,出现明显的头昏、心悸、胸闷、出汗等植物神经反应,严重时可出现人格解体体验或晕厥。由于患者有强烈的害怕、不安全感或痛苦体验,常随之出现回避行为。在有过一次或多次类似经历后常产生预期焦虑,每当患者遇到上述情况,便会感到焦虑紧张,极力回避或拒绝进入这类场所。在有人陪伴时,患者的恐惧可以减轻或消失。
2.场所恐惧症有惊恐发作
这类患者有以下表现:①场所恐惧症起病前从无惊恐发作,不在害怕的场所也无惊恐发作,只在经历害怕的场所或境遇时极度恐惧,达到惊恐发作的诊断标准。回避害怕的场所或境遇,或恐怖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惊恐发作便会停止。这种情况场所恐惧症是原发病,惊恐发作属继发反应。②场所恐惧症起病前经历过一次或多次惊恐发作,害怕单独出门或单独留在家里,担心自己出现惊恐发作时无亲友在身旁救助,如果有人陪伴便可消除担心。在惊恐障碍得到有效治疗后,场所恐惧症会逐渐消失,这类病例的原发病是惊恐障碍,场所恐惧为继发症状。③场所恐惧和惊恐发作见于同一患者,患者既在人多拥挤的场合感到紧张不安,在一般情况下也有惊恐发作。
(二)社交恐惧症
以害怕与人交往或当众说话,担心在别人面前出丑或处于难堪的境况,因而尽力回避为特征的一种恐惧障碍。常起病于少年或成年早期,常为隐渐起病,无明显诱因。也有在一次羞辱的社交经历后急性起病者。多见于女性。主要表现为害怕处于众目睽睽的场合,大家注视自己。害怕当众出丑,使自己处于难堪的地步,因而害怕当众说话或表演,害怕去公共厕所解便,当众写字时控制不住手发抖,或在社交场合结结巴巴不能作答。害怕见人脸红,被别人看到,因而揣揣不安者称赤面恐怖症,而实际上病人并不容易脸红。害怕与别人对视,怕看别人的眼睛,怕人家看出他表情不自然,或感到别人的目光很凶恶。或惧怕别人的眼光,认为对方看出了他内心的隐私,而不敢与人对视。或自认为眼腈的余光在窥视别人,因而惶恐不安者,称为对视恐惧症。所谓余光,指注视某人或某物时,觉得自己控制不住地同时也在看另一物或另一人。病人的痛苦在于,他必须使自己的眼光像焦点一样集中于某人或某物,而不允许其他人或物进入他的视野,但是他做不到。还有的极个别病人害怕自己的跟光会伤害别人。害怕在公共场所遇见陌生人或熟悉的人者,称为对人恐惧症。害怕与异性相遇者,称异性恐惧症。大多数社交恐惧症患者只对一种或几种社会交往或当众表演感到恐惧,称特殊社交恐惧症。一般情况下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其焦虑症状只在担心会遇到害怕的社交场合(预期焦虑)或已经进入害怕情景才会出现。此时患者感到不同程度的紧张、不安和恐惧,常伴有脸红、出汗和口干等植物神经症状,其中以害羞脸红是社交恐惧最突出的表现。严重的社交恐惧者,极度紧张时可诱发惊恐发作。害怕社交场合十分广泛的病例,称广泛社交恐惧症,这类患者常害怕出门,不敢与人交往,甚至长期脱离社会生活,无法工作。
(三)单纯恐惧症
又称特定恐惧症,表现为往往只害怕某些特定物体或情境,如害怕接近特定的动物如狗、猫、鼠、蛇、昆虫,害怕高处、雷鸣、黑暗、飞行、封闭空间、公厕大小便、进食某些东西、牙科、目睹流血或创伤、尖锐的物品,以及害怕接触特定的疾病如放射性疾病、艾爱滋病等的病人或情景,因此促发的情境很单一、很具体,并且能够像场所恐惧和社交恐惧一样诱发惊恐。有特定恐惧体验的人很多,只有少数达到了恐惧症的临床程度,这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回避行为损害社会功能;二是恐怖伴有严重的植物神经症状。导致功能缺损的程度取决于患者回避恐怖情境的难易程度,与广场恐惧相反,特定恐惧患者对恐惧情境的害怕一般没有波动。
这类恐惧症状在儿童中很常见,部分患者是儿童恐惧症状一直持续到成年,部分患者则是在青壮年起病,但回顾既往史,常可发现他们的童年期有过这类现象,而且多数是较儿童严重,随着年龄的增长,恐惧消退,在发病时重新呈现。儿童期的患病率无性别差异,青春期以后女性显著多于男性。
(四)正常的恐惧与恐惧症的区别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害怕某种东西,或某种场景,如有些小孩害怕猫、狗、看到就会跑的远远的,不过跑开后依然会快乐地玩耍;许多女同志都害怕小虫子,遇到壁虎、土鳖就会尖叫,但过后仍是该做什么就还做什么;要当众讲话确实让人紧张,但如果有必要,我们仍会在带有紧张的情况下当众讲话,而且事后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太大的影响。健康人的恐惧与恐惧症病人最重要的区别是,健康人面对现实,恐惧症病人回避现实。作为症状的回避与作为应付策略的回避是不同的,想恋爱结婚的人见了异性就躲,是症状性回避,因为他违背了想要达到的目的。“打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是策略性回避。健康人的恐惧与处境相称,而恐惧症的恐惧与处境不相称,所谓不相称,是相对于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或类似的处境下害怕的程度而言,换言之。恐惧症病人的害怕是异常的。例如,一个女同志,最害怕尖利物,特别是毛衣针,一次她乘坐公共汽车,坐在她身边的女同志坐稳后从包里拿出毛活织了起来,病人连忙站起来,但车上人多拥挤,病人真是没处躲藏,最后这个女病人晕倒在车上。恐惧症病人往往感到很痛苦,且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心悸、战栗、出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