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分型是什么
肾综合征出血热分型是什么
1.病史 有无高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烦渴、恶心、呕吐及神志迟钝等症状,有无典型的五期过程,(即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2.体检 应注意血压,有无面、颈、上胸潮红(即“三红”)、酒醉面貌,有无球结膜红、咽红、舌红、眼睑及球结膜水肿,有无腋下、上腭、结膜及躯干小出血点、休克和意识障碍现象。
按临床病情轻重早期分轻、中、重定度,晚期则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与危重型定型。此外,还应注意隐性感染。一般具备流行病学资料、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中毒征,及异常淋巴细胞7%以上或尿蛋白(++)以上即可作出临床诊断;如特异性血清学检查阳性,则可确诊。
春防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鼠类传播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它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一种病毒病。主要传染源和寄生宿主是小型啮齿类动物,包括野栖的黑线姬鼠,家栖的褐家鼠,林区的大林姬鼠和实验用的大白鼠。
目前,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家鼠型出血热还很严重,而一些老百姓及基层医务人员因对出血热的知识了解不多,常常将出血热误认为感冒或胃肠道疾病。
本病临床症状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有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严重者可并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颅内出血、肺水肿、脑水肿等。如患者在患病之初自以为是感冒,想“扛”过去,不住院救治或因医生误诊误治,可导致死亡。
老鼠带来病
据我国出血热专家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个古老的疾病,早在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对其就有记载。1825年在俄国的乌兹别克地区曾发生过本病,当时记录为“出血性疾病”。我国1931年在黑龙江省开始发现本病。直到1976年,韩国李镐汪等才从黑线姬鼠体内分离到本病病毒,称为汉坦病毒。 1980年他们又从汉城轻型出血热流行区内的褐家鼠中分离到一种病毒,称为汉城病毒。1981年,我国也分离到这两种病毒。
发病遍全球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涉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78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大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有本病发生,年发病4万~6万例,病例数占全世界的90%。该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家鼠型病例为主的地区(如华北)有明显的春季发病高峰。本病男女老幼均可感染,尤以20~50岁青壮年发病居多。
流行性出血热是鼠疫吗
流行性出血热是鼠疫吗?流行性出血热不是鼠疫。虽然都是由老鼠传播,但是流行性出血热并不是鼠疫。实际上,出血热是医学上对一系列由病毒引起的,有发热和出血症状的疾病的统称,一共有十几种之多。我国已知只有三种病毒引起的出血热,而其中又以汉坦病毒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为最多。因此,流行性出血热一般指的就是肾综合征出血热,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而鼠疫则是由鼠疫耶尔森氏菌引起的,是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它的烈性程度和死亡率远超过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即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方法如下:
1、一般原则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隔离治疗。按乙类传染病上报,密观生命体征,针对五期的临床情况进行相应综合治疗。
发热期可用物理降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发生低血压休克时应补充血容量,常用的有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血浆、蛋白等。如有少尿可用利尿剂(如速尿等)静脉注射。无尿者可用20%甘露醇、硫酸镁、大黄口服导泻。多尿时应补充足够液体和电解质(钾盐),以口服为主。进入恢复期后注意防止并发症,加强营养,逐步恢复活动。
2、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重症患者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柏-查综合征常用药品
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沙鼠肾细胞)
用于预防Ⅰ型和Ⅱ型肾综合征出血热。
盐酸雷尼替丁胶囊 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卓-艾(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及其他高胃酸分泌疾病。
维生素B1片 1.适用于维生素B1缺乏的预防和治疗,如维生素B1缺乏所致的脚气病或 Wernicke脑病。亦用于周围神经炎、消化不良等的辅助治疗。 2.全胃肠道外营养或摄入不足引起的营养不良时维生素B1的补充。 3.下列情况时维生素B1的需要量增加:妊娠或哺乳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烧伤、血液透析、长期慢性感染、发热、重体力劳动、吸收不良综合征伴肝胆系统疾病(肝功能损害、酒精中毒伴肝硬化)、小肠疾病(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腹泻、局限性肠炎、持续腹泻、回肠切除)及胃切除后。 4.大量维生素B1对下列遗传性酶缺陷病可改善症状: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 (Leigh病)、支链氨基酸病,乳酸性酸中毒和间歇性小脑共济失调。
安神补脑液 生精补髓,益气养血,强脑安神。用于肾精不足、气血两亏所致的头晕、乏力、健忘、失眠;神经衰弱症见上述证候者。
出血热的介绍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在中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病原体未解决前,在中国称流行性出血热(EHF);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KHF);在俄罗斯称出血性肾病肾炎(HNN);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现中国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本病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但HFRS病毒的传播几乎遍及世界各大洲。在中国已有半个世纪的流行史,全国除青海、台湾省外均有疫情发生。
出血热需要多久能治好
肾综合症出血热是不分年龄的,不论何种年龄阶段的人患了肾综合征出血热只要及时配合医生的治疗,都是有治愈的可能. 只不过对于年龄大的患者,治愈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会比较多,危险性较年轻人高而已. 肾综合征出血热都是经历过五个阶段的,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对于本病还是以综合治疗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学变化进行对症治疗.“三早一就”是本病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照医嘱执行,严密观察,注意有无休克,出血,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对于并发症的及时救治是本病治愈的关键所在.所以62岁患该病是可以治愈的.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本病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三早一就地"仍然是本病治疗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治疗中要注意防治休克,肾衰竭和出血。
发热期 治疗原则:抗病毒,改善中毒症状,减轻外渗和预防DIC。
(1)抗病毒:发病4天以内患者,可应用利巴韦林1g/d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持续3~5天进行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早期治疗能抑制病毒、减轻病情和缩短病程。
(2)改善中毒症状:呕吐频繁者给予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mg肌内注射。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忌用强烈发汗退热药,以防大汗而进一步丧失血容量。中毒症状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5~10mg静脉滴注。
(3)减轻外渗:应早期卧床休息,输注平衡盐注射液1000ml/d左右。为降低血管通透性可给予芦丁,维生素C等。高热、大汗或呕吐、腹泻者可适当增加。发热后期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125~250ml,以提高血浆渗透压,减轻外掺和织水肿。
(4)预防DIC:给予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500ml或丹参注射液40~60 g/d静脉滴注,以降低血液黏滞性。
高热、中毒症状和渗出征严重者,应定期检测凝血时间。试管法3min以内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4s以内为高凝状态,可给予小剂量肝素抗凝,一般用量0.5~1mg/kg体重,1次/6~12h缓慢静脉注射再次用药前宜作凝血时间,若试管法凝血时间>25min,应暂停1次。疗程1~3天。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感染源以及临床诊断方法
感染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即肾综合征出血热。
汉坦病毒主要由啮鼠等啮齿类动物携带。以下几种途径都可造成人的汉坦病毒感染:
·鼠类尿、粪、唾液中的病毒可附着在空气中的尘粒上,经呼吸道吸入附着有病毒的尘粒可造成感染;
·被鼠咬伤或伤口接触含有病毒的鼠排泄物可被感染;
·鼠类尿、粪、唾液中的病毒可污染食物,吃了被污染的食物可被感染。
我国已发现至少存在8个型的汉坦病毒。除啮齿动物的鼠类外,食虫目的鼬赌等也能携带汉坦病毒。
.临床诊断肾综合征出血热
依据病人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可对该病进行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包括病人两个月以内是否于流行季节在流行地区居住过,与鼠类是否有过直接或间接接触。
·临床表现:具有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典型表现。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检查发现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膜状物。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即可确诊。
出血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
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病原体未解决前,在我国称流行性出血热(EHF);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KHF);在俄罗斯称出血性肾病肾炎(HNN);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现我国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但HFRS病毒的传播几乎遍及世界各大洲。在我国已有半个世纪的流行史,全国除青海、台湾省外均有疫情发生。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本病年发病数逾10万,已成为除病毒性肝炎外,危害最大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流行病学
马尔堡出血热(Marburg hemorrhagic fever,MHF) 是一种以急性发热伴有严重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传染性疾病,经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1967年秋,德国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几家疫苗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因在实验中接触一批从乌干达运来的非洲绿猴后,同时爆发一种严重出血热。马尔堡疫苗研究所首次从上述患者的血液和组织细胞中分离出一种新病毒,因而命名为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其所致的疾病称为马尔堡出血热。
传染源
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和病人是主要传染源。通常先由被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绿猴) 将病毒传染给人,然后再由病人传染给其他健康人。马尔堡病毒的传染性极强,症状越重的患者传染性越强,潜伏期患者的传染性弱。人不是病毒自然循环中的一部分,只是偶然被感染。
本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储存宿主目前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