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新生儿是否健康的10个标准
检查新生儿是否健康的10个标准
新妈妈们快来了解以下十种状况,看一下自己的宝宝出生后是否健康。
1、新生儿降生后先啼哭数声,后开始用肺呼吸。头两周每分钟呼吸40-50次。
2、新生儿的脉搏以每分钟120-140次为正常。
3、新生儿的正常体重为3000-4000克,低于2500克属于未成熟儿。
4、新生儿头两天大便呈黑绿色粘冻状,无气味。喂奶后逐渐转为金黄色或浅黄色。
5、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尿。
6、新生儿出生体温在37-37.5摄氏度之间为正常。
7、多数新生儿出生后第2-3天皮肤轻微发黄,若在出生后2-3周黄疸不退或加深为病态。
8、新生儿出生后有觅食、吸吮、伸舌、吞咽及拥抱等反射。
9、给新生儿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二月开始视线会追随活动的玩具。
10、出生后3-7天新生儿的听觉逐渐增强,听见响声可引起眨眼等动作。
健康心理10大标准
1、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4、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5、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儿童健康检查及评价的标准
在我国,危害小儿健康的四种常见病是肺炎、腹泻、佝偻病和贫血。而营养失衡既是这些疾病的基础,也是这些疾病发展后的必然后果。部分婴幼儿由于喂养不当、膳食安排不合理发生营养不良,在此基础上较易发生各种疾病。通过定期健康检查既可以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又可以及时发现与营养素缺乏有关的症状和体征,为诊断营养性疾病提供早期的线索或佐证。
尽管在家庭中家长从各方面,尤其是膳食安排方面为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尽心尽力,而幼儿园也按照儿童保健部门的要求为儿童安排和实施平衡膳食,但效果如何,家长自己是否可以客观地了解到孩子的健康状况?这就必须有一个科学、客观的评定方法。首先要确定观察及检测哪些项目,以及如何评定这些项目。
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儿童的营养状况是评价其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儿童所摄食膳食中的营养素及其在体内的代谢利用和消耗两者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反映儿童每天所摄食的各种营养素的利用效果,其中所具有的能量与机体的代谢消耗之间是否达到合理的平衡,并是否满足生长的需要。
在认识及运用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条件下,家长可以观察和监测儿童一般的保健项目,以利于儿童的顺利成长。这些项目通常包括:孩子的身高、体重、口腔及牙齿,观察其状况是否与其年龄相称;观察并注意到某些症状、体征所反映出的可能是潜在健康问题的线索等。现简要说明如下。
判断新生儿健康的10标准
标准一 听新生儿啼哭
新生宝宝出生后,会先啼哭几声,然后开始用肺呼吸。头两周每分钟呼吸40-50次。
新生儿出生后20秒内,发出第一声啼哭,这声啼哭仿佛在庄严的宣告:“我来到人世了!”宝宝的这声啼哭意义重大,它象征着宝宝脱离母体以后要靠自己的呼吸来进行气体交换,这是他们迈出“独立生活”的第一步。这可是宝宝吸入肺部的第一股气流,其气压相当于宝宝以后正常呼吸气压的10-15倍,是不是颇有“气壮山河”之势呢!
标准二 算新生儿脉搏
新生儿的脉搏以每分钟120-140次为正常。
那要如何在柔弱的小手上面测量脉搏呢?
妈妈们可以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在动脉上,通常测量脉搏的部位在手腕的外侧(桡动脉),小婴儿也可测颞动脉(在耳朵的前上方),压力大小以摸到脉搏跳动为准。
计算单位以1分钟为标准。在测量婴儿脉搏时,要注意脉率(每分钟跳动的次数)、脉律(脉搏跳动是否有规律)及脉搏的强弱。测脉搏一定要在宝宝安静的情况下进行。不要用拇指摸脉,因为拇指上有动脉,容易和婴儿脉搏相混淆。发现脉搏不整齐时,要与心律做对照,以求得准确。
标准三 称新生儿体重
新生儿的正常体重为3000-4000克,低于2500克属于未成熟儿。
那么,爸爸妈妈平时在家要给宝宝称体重的话有什么方法吗?
当然有,而且非常简单,可以在家中完成。
方法一:先用小被单将孩子兜住,称称重,然后减去小被单及包括尿布在内的一切衣物重量,即为宝宝体重。
方法二:家长抱着婴儿站在磅秤上称体重,减去大人的体重,即为婴儿体重。
Tips: 在测量前最好空腹,排去大小便,尽量婴儿脱去衣裤、鞋帽、尿布等,要在保证宝宝不受凉的前提下,穿单衣裤。所测得的数据应减去婴儿所穿的衣物及尿布的重量。
标准四 看新生儿大便
新生儿头两天大便呈黑绿色粘冻状,无气味。喂奶后逐渐转为金黄色或浅黄色。
在小天使出生后12小时内,宝宝开始排泄胎粪,约于二三天内排完。正常新生儿大便因喂奶成分不同而不同: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次数多,每日6-7次,呈金黄色,较稀,但无奶瓣;喂牛奶的婴儿,大便次数较母乳喂养少,每日4~6次,大便呈浅黄色,较干,这些都属正常现象。
如果大便次数超过6~7次,而且有奶瓣及粘液,或水分增多就是病态,应设法寻找原因,给予治疗。婴儿如果大便太干,排便困难,可用蜂蜜适量代替白糖放于奶中喂食,大便即可变软,这是因为蜂蜜有润肠作用。如果大便次数虽多却不影响孩子正常生长发育,也不用紧张,可留意继续观察。
当然有,而且非常简单,可以在家中完成。
方法一:先用小被单将孩子兜住,称称重,然后减去小被单及包括尿布在内的一切衣物重量,即为宝宝体重。
方法二:家长抱着婴儿站在磅秤上称体重,减去大人的体重,即为婴儿体重。
Tips: 在测量前最好空腹,排去大小便,尽量婴儿脱去衣裤、鞋帽、尿布等,要在保证宝宝不受凉的前提下,穿单衣裤。所测得的数据应减去婴儿所穿的衣物及尿布的重量。
标准五 观察新生儿排尿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尿。
不过,有的健康宝宝是在48小时后才排尿的。新生儿的尿液一般是透明、淡黄色的,尿量随吃奶量的多少而增减,尿液的颜色也随之有深浅变化。起初,一天排尿2-3次,随着吃奶量的增加,从第2周开始,每天可排尿20次左右。
有的宝宝出生后3-5天内排尿时,大声啼哭,当打开白色的尿布时,看到婴儿尿出砖红色的尿,不必担心,这是由于初生婴儿的肾脏功能不完善,从皮肤和肺部呼吸蒸发掉不少水分,再加上吃奶不多,身体缺水,尿量少而浓,尿少了,尿液里的尿酸盐不能完全溶解,在肾脏内形成尿酸盐梗塞,造成排尿时疼痛,引起婴儿哭闹。随着奶量的增加,尿增多,尿酸盐完全溶解于尿中排出,宝宝就能安然入睡了。
标准六 量新生儿体温
新生儿出生体温在37-37.5摄氏度之间为正常。
新生儿体温不稳定,易随外界温度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若外界温度变化大,而没有给新生儿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时,容易发生疾病。因此新生儿的保暖是很重要的。
首先,要调节好室温,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冬季有空调或其他取暖设备的家庭,要定期开窗或开门调节空气,夏季除通风外,还要在地上洒冷水或放冷水盆,帮助降温。
再就是根据室内温度变化增减衣被
1、室温在10℃以下,给新生儿上身穿棉衣,包一床小被,盖一床大一点的厚被,小被外面放热水袋;
2、10~15℃时,穿棉衣,包一床小被,再盖一床被子;
3、16~21℃时,穿夹衣或绒衣,包一床小被;
4、22~25℃时,穿棉毛衫,包一层小薄被;
5、26~28℃时穿棉毛衫,包一床小夹被或毛巾被;
6、29~30℃C时穿汗衫,包一层单布;
7、30℃以上时穿小背心或带一小肚兜,不打包,盖好肚子就行。有空调的家庭,室温保持在与室外温度相差8℃左右或者在25℃以上,湿度在60%~65%。
标准七 看新生儿皮肤
广告上新生宝宝的细嫩皮肤,经常让人羡慕不已。那么,新生儿的皮肤状态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健康的肌肤呢?
健康足月新生儿的皮肤是红润,光滑的,有的皮肤表面有少许胎脂,肩背部有少许胎毛,皮下有丰满的脂肪。甚至有的宝宝生后头几天的皮肤好像很粗燥,甚至有脱皮,有皱折的地方还会有皲裂。这是因为宝宝的皮肤长期在羊水中浸泡,出生后干燥,在还没有脱落以前,看上去非常粗燥。但是过几天之后就会很光滑了。
标准八 研究新生儿反射行为
新生儿出生后有觅食、吸吮、伸舌、吞咽及拥抱等反射行为。
宝宝刚一出生,就会出现一些非常有趣的条件反射,这些反射正是宝宝身体健康的表现。例如,最典型的就是反射吞咽反射:你用手指或奶瓶轻轻触动宝宝的嘴边或口腔黏膜,宝宝马上就会把嘴和舌头伸过去,开始有力地吸吮起来。这个动作能引发宝宝有节奏的吸吮运动。
标准九 发现新生儿视线发展
给新生儿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二月开始视线会追随活动的玩具。
新生宝宝视觉发展,也是一步一步来的,遵循这五个规律。
1、新生儿在清醒时,只要光不太强,都会睁开眼睛。
2、在黑暗中,新生儿也保持对环境的有控制的、仔细的搜索。
3、在光适度的环境中,面对无形状的情景时,新生儿会对相当广泛的范围进行扫视,搜索物体的边缘。
4、新生儿一旦发现物体的边缘,就会停止扫视活动,视觉停留在物体边缘附近,并试图用视觉跨越边缘。如边缘离中心太远,视觉不可能达到时,婴儿就会继续搜索其他边缘。
5、当新生儿的视线落在物体边缘附近时,便会去注意物体的整体轮廓。如新生儿在观看白色背景上的黑色长方形时,其视线会跳到黑色轮廓上,在它附近徘徊,而不是在整个视野游荡,这表明新生儿偏爱注意对比鲜明的图案,而且偏爱注意轮廓或形状的边缘,而不是图案的内容。
利用这些规律,妈妈们可以运用一些小游戏让宝宝训练视力呢。
标准十 观察新生儿听觉增强
出生后3-7天新生儿的听觉逐渐增强,听见响声可引起眨眼等动作。
医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听觉在妈妈肚子里就已形成,而发育的关键期则在婴幼儿阶段。换言之,要想孩子终生听力良好,务必抓好出生后至3岁的听觉保健。宝宝听力需在保护中发展
医学专家强调,婴儿的神经系统和听觉器官还未发育成熟,任何外来的不良因素,都可能使这种发展受到干扰甚至破坏,所以宝宝听力的发展必须在保护中进行。
首先,妈妈要积极防病诸如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中耳炎等,均会不同程度地损伤婴儿的听觉器官,进而造成听觉障碍。
其次,要慎重用药不少药物具有耳毒性,特别是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
然后,是要尽量避开噪声婴儿的听觉器官发育不完善,外耳道短而窄,加之耳膜薄,不能耐受过强的声音刺激。尖锐噪声尤其会损伤婴儿柔嫩的听觉器官而削弱听觉,甚至引起噪声性耳聋。
最后,还要注意不要随意掏挖宝宝的耳朵耳屎是有一定生理作用的,如阻止尘埃、小虫的入侵,缓冲噪声,保护鼓膜等。另外,耳屎的油腻性还可阻止外界水分的侵入。
新生儿的健康标准
1、新生儿降生后先啼哭数声,后开始用肺呼吸。头两周每分钟呼吸40-50次。
2、新生儿的脉搏以每分钟120-140次为正常。
3、新生儿的正常体重为3000-4000克,低于2500克属于未成熟儿。
4、新生儿头两天大便呈黑色绿粘笛状,无气味。喂奶后逐渐转为黄色(金黄色或浅黄色)。
5、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尿,如超过或第一周内每日排尿达30次以上,则为异常。
6、新生儿体温在37-37.5℃之间为正常。如不注意保暖,体温会降低到36℃以下。
7、多数新生儿出生后第2-3天皮肤轻微发黄,若在出生后黄疸不退或加深为病态。
8、新生儿出生后有觅食、吸允、伸舌、吞咽及拥抱等反射。
9、给新生儿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二个月开始起视线会追随活动的玩具。
10、出生后3-7天新生儿的听觉逐渐增强,听见响声可引起眨眼等动作。
男人健康的10个标准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新生儿健康标准
新生儿吃奶减少、吸吮无力,或拒绝吃奶,都可能是生病的早期表现。
要注意区别新生儿的哭声。新生儿正常的哭声,洪亮有力,且边哭边四肢伸动,一般是因饥饿引起,吃饱奶后即不再啼哭,安然入睡。如果新生儿哭的时候两眼发直,哭声突然、短促而直嗓,或有高声尖叫,常是生病的表现,要及早就诊。
如果当触及新生儿某一部位时哭声加剧,应将新生儿衣服及尿布等全部取掉,仔细检查全身各部位是否有异常,或衣服、包被、尿布上有无异物,如果四肢有骨折,则骨折部位会有肿胀,且碰一下会哭得更厉害。如果新生儿腹部、背部有严重感染,则局部会出现红肿,抱起来或换尿布时,常常哭声加剧。
新生儿处于一个特殊的生理发育阶段,所以生病后常常症状不明显、不典型,不易被人察觉。另外,新生儿生病后的表现与成人不同,并且病情变化和进展迅速,短期内即可恶化,如不能及时发现,常会引起不良后果。所以哺乳母亲及家人应了解一些基本知识,提高警惕,以便及时发现新生儿的病状。
如何检查新生儿脑瘫
1、新生儿期时的预兆哺乳困难,如小儿出生后不会吸吮、吸吮无力或拒乳,或吸吮后疲劳无力;表现过分安静、哭声小或持续哭闹;自发运动少、肌张力低下、全身松软、呈无力状态;全身发硬、好打挺、肌张力增强、经常从襁褓中窜出去、头背屈、有时头偏向一侧、双下肢强直伸展;有易惊、抽搐、尖叫或烦躁不安等表现;异常姿势,如上肢内收、上肢内旋、手握拳等。
2、1~3个月大时的预兆拇指内收、手紧握拳或上肢内收、内旋;不注意看人,眼不追视眼前东西;头不稳定、颈不能竖、头左右摇动或头偏向一侧、俯卧位不能抬头;肌张力的改变,如全身发硬、躯干硬性伸展或全身发软。
3、4~5个月大时的预兆眼不追视眼前东西、不注意看人、眼神不灵活;表情呆板、逗引时无反应;不会翻身、俯卧位抬头小于90度;身体逐渐变硬,轻度角弓反张姿势或下肢交叉呈剪刀样;身体姿势不对称等。
4、6~7个月大时的预兆手、口、眼动作不协调;手抓物很快松开或不持久;有非对称姿势;坐位不稳呈前倾或后倾;头背屈、肩后伸、下肢内旋、手握拳;仍有原始反射存在。
5、8~12个月大时的预兆仍不能翻身;双下肢仍不能支撑;8~10个月仍不能用单手抓握玩具,或总用一只手抓握;8~10个月仍感觉手笨;8个月仍不能独坐;10个月后仍不会与人再见;10个月后还用脚尖站立;11个月不会扶持站立;12个月仍不会迈步;12个月后仍流口水及“吃手”等。
新生儿护理关键在产后六小时
胎儿从浸泡在羊水中,完全依靠胎盘供给营养和氧气,成功过渡到大声啼哭,开始自主呼吸是一个奇迹。新生儿需要很好的护理以保证正常发育和持续健康。
新生儿护理 关键在产后六小时 - 初始的护理 新生儿一出生,医生或护士应轻轻地用吸管清除口腔、鼻腔和喉部的粘液,新生儿即开始第一次自主呼吸。在第一次自主呼吸后给新生儿断脐带,在新生儿的脐带上夹二把夹子,在二把夹子间剪断脐带。将新生儿轻柔地擦干后放在无菌的暖箱里或放在母亲的怀抱里。 测量体重后,医生检查新生儿有无明显异常,然后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在生后1分钟、5分钟进行Apgar评分,Apgar评分包括新生儿皮肤颜色(粉红色或蓝色)、心率、呼吸次数、反射、肌张力(有力或无力)。 新生儿保暖是非常重要的,尽可能快地用柔软的婴儿服(襁褓)将新生儿包裹,戴上帽子以减少热量散发。新生儿眼内滴几滴硝酸银眼液或抗生素眼液,预防在分娩过程中接触的有害微生物脐物的感染。 父母和新生儿常常一同呆在分娩室,新生儿一旦回到新生儿室,应侧放在小栏床上,注意保暖。侧放在床上是为了防止粘液等阻塞气道,导致呼吸障碍。由于新生儿血中维生素K水平低,应注射维生素K预防出血(新生儿出血性疾病)。刚断的脐带残端用抗菌溶液(消毒液)消毒以预防感染。
- 体格检查 医生常在新生儿生后12小时内对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先进行一系列的测定,包括体重、身长、头围。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200g,平均身长为 51cm。再检查新生儿的皮肤、头、面部、心脏、肺、神经系统、腹部和生殖器。 新生儿皮肤呈红色,由于生后头几小时末梢循环差,指(趾)微微发绀呈蓝色。 正常头位分娩的新生儿,在生后几天内,头有轻度变形,颅骨重叠,颅骨重叠可使头在分娩过程中被挤压,可出现头皮肿胀和形成淤斑。如果分娩时先露为臀(臀位分娩),头一般不变形,但臀、生殖器、足可肿胀和形成淤斑。如果颅骨和骨膜间有出血,可形成小的头颅血肿,头颅血肿一般几周内自行消退。 阴道分娩时产生的压力可使面部肿胀,此外产道的压力可使面部不对称。面部不对称有时是由于支配面部肌肉的三叉神经面支在分娩过程中受到损伤造成的,一般在几周内逐渐恢复。 医生用听诊器检查新生儿心脏和肺部,了解有无异常。新生儿的皮肤颜色和一般情况可以提示有无疾病存在,腹股沟处的脉搏强度也应检查。
新生儿健康标准
重疾症状描述
如果宝宝有严重疾病话,重要的是尽快去医院治疗。以下症状应该被视为重疾:
高声或微弱或连续的哭;
游戏中无响应或不活跃;
宝宝囟门隆起;
颈部僵硬;
超过8个小时不喝水或喝奶;
三个月不到时体温超过38℃,或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时,体温超过39℃;体温高,但手脚冰冷;
高温伴随精神萎靡,惊厥或抽搐;
脸色发青,苍白或铁青;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
异常昏昏欲睡,难以唤醒或好像不认识人;
反复呕吐或胆汁染色呕吐;
如何应对重疾
A.出现以下情况请叫救护车:
a.停止呼吸;
b孩子呼吸困难;
c.无意识或看似什么都不知道了;
d.醒不来。
B.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就请送急症室:
a.发烧并持续昏睡,即使使用了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b.有呼吸困难;
c.严重腹痛;
d.身上有伤口且流血不止;
e.胳膊或腿受伤,这意味着无法使用肢体;
f.吞下毒药或片剂。
总之,父母要相信自己的直觉。父母通常比其他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孩子的喜好,所以父母也知道孩子身上的一些异常地方或让人担心的地方。
案例分析
以孩子I型糖尿病症状为例:
I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始于孩童时期和青年时期的一种疾病,它不能被预防或治疗,通常情况下发病速度很快。从半岁后,糖尿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
新生儿健康标准
新生儿健康十标准经过专家们的研究认为,新生儿健康应具有十个方面的标准。现录如下,供父母亲们参考。
1、新生儿降生后先啼哭数声,后开始用肺呼吸。头两周每分钟呼吸40-50次。
2、新生儿的脉搏以每分钟120-140次为正常。
3、新生儿的正常体重为3000-4000克,低于2500克属于未成熟儿。
4、新生儿头两天大便呈黑色绿粘笛状,无气味。喂奶后逐渐转为黄色(金黄色或浅黄色)。
5、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尿,如超过或第一周内每日排尿达30次以上,则为异常。
6、新生儿体温在37-37.5℃之间为正常。如不注意保暖,体温会降低到36℃以下。
7、多数新生儿出生后第2-3天皮肤轻微发黄,若在出生后黄疸不退或加深为病态。
8、新生儿出生后有觅食、吸允、伸舌、吞咽及拥抱等反射。
9、给新生儿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二个月开始起视线会追随活动的玩具。
10、出生后3-7天新生儿的听觉逐渐增强,听见响声可引起眨眼等动作。
什么是产后检查
产后检查能及时发现新妈妈的多种疾病,还能避免患病新妈妈对新生儿健康造成的影响,同时还能帮助新妈妈及时采取合适的避孕措施,尤其对妊娠期间有严重并发症的新妈妈更为重要。
医生会问新妈妈一些问题,结合新妈妈的实际情况给她们做检查,以确定新妈妈产后的恢复状况、是否有感染(比如:乳房或子宫是否有感染症状)、情绪如何等。有关人员还会把这些情况记录下来,如分娩时是否使用产钳或吸引器,分娩方式是剖宫产,还是自然分娩,或者是否患有某种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医生都会在查房时检查新妈妈的康复状况。经过42天的产褥期休息和调养,如果新妈妈感到自己身体基本恢复了,那也就是接近坐月子的结束时间了。
10个方法教你判断新生儿健康
1、新生儿降生后先啼哭数声,后开始用肺呼吸。头两周每分钟呼吸40-50次。
2、新生儿的脉搏以每分钟120-140次为正常。
3、新生儿的正常体重为3000-4000克,低于2500克属于未成熟儿。
4、新生儿头两天大便呈黑绿色粘冻状,无气味。喂奶后逐渐转为金黄色或浅黄色。
5、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尿。
6、新生儿出生体温在37-37。5摄氏度之间为正常。
7、多数新生儿出生后第2-3天皮肤轻微发黄,若在出生后2-3周黄疸不退或加深为病态。
8、新生儿出生后有觅食、吸吮、伸舌、吞咽及拥抱等反射。
9、给新生儿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二月开始视线会追随活动的玩具。
10、出生后3-7天新生儿的听觉逐渐增强,听见响声可引起眨眼等动作。
五个新标准来获知新生儿健康与否
新生儿呼吸次数/分钟
可爱的宝贝终于降生了,对于新成为妈妈的女性们来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就算是筋疲力尽,也要把目光投向孩子。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在经过第一声啼哭之后,他们的肺部就开始启用了,出生后的两周内,他们的肺以每分钟四十至五十次的呼吸频率工作,如果超出这个频率建议新妈妈向医生咨询。
同时脉搏以每分钟一百二十次至一百四十次的跳动频率工作,超出这个范围,新生儿的健康则有可能存在问题。
新生儿的体重和体温
新生儿出生时的体重在3KG-4KG左右为正常体重,体重过重则为巨大儿,体重过轻不利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早产儿常因体重过轻而使抚养难度加大。
正常情况之下,新生儿的体温保持在37-37.5摄氏度之间。父母要注意新生儿的保暖问题,如果体温低过36摄氏度容易导致新生儿感冒生病,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新生儿的尿液和大便
新生儿出生之后的二十四小时内开始排尿,孩子每天排尿次数在四至五次,一周累计超过三十次的话说明孩子排尿存在异常,需要咨询相关医生。
新生儿的大便最初呈黑绿色,喂食母乳之后慢慢变成金黄色或是浅黄色。新生儿在母乳喂养之下,如果大便颜色还是黑色或是绿色的话,说明新生儿存在健康问题,需要马上咨询相关医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不然会影响到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新生儿的皮肤和肢体动作
新生儿的皮肤在出生后两至三天左右会出现黄疸,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在黄疸严重的情况之下医生会安排照灯,以帮助孩子尽快康复。宝宝出生之后,会出现自然觅食反应,即往母乳怀里寻找乳头的动作,做出吸吮、张嘴、伸舌等肢体动作。
新生儿对光线过敏,太强的光线会令他们睁不开眼睛,虽然直视父母的脸部表情,并从中辨别出父母。新生儿出生之后一周左右听力增加,行走或是其他声响会有轻微的面部表情,如眨眼。
新生儿皮肤褶烂护理方法
新生儿皮肤褶烂护理方法
清洁干燥
要时常给新生儿清洗皮肤皱褶处,如耳后、颈下、腋下、大腿根、手心、指(趾)缝间等。大便后要洗净臀部,保持局部的清沽,同时要保持皮肤的干燥。不要包裹过多,尿布要及时更换。
加强检查
每日给新生儿洗澡和换尿布时,仔细检查新生儿全身的皮肤,以便及时发现皮肤是否出现皮疹、损伤或其他异常情况。
防止感染
接触新生儿;时,尤其要重视洗手。新生儿的衣服、尿布用后要清洗干净,晒后换用,避免病菌感染。
避免损伤
在护理新生儿时,家长的动作要轻柔。所有接触新生儿皮肤的衣着、被褥、尿布等,都应柔软舒适。
新生儿皮肤褶烂预防方法
注意新生儿个人卫生、勤换尿布,保持局部清洁,洗澡后在褶缝处用细软纱布将水吸于,扑以无刺激的婴儿爽身粉,以防褶烂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