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引导不能缺位
家长引导不能缺位
童话大王郑渊洁也觉察到当代教育的种种弊端,再加上儿子郑亚旗对正规学校教育产生抵触,1996年,他果断把儿子领回家,亲自编写10部童话教材,自己对儿子进行教育。到儿子18岁那年,他迫使儿子经济独立。郑渊洁用他独特的教育方式,把儿子送上了成功之路。当然,郑渊洁的教育之路不可复制。但对另类孩子,仅靠学校的常规教育无法达到助其成才的目的时,家长就不能无动于衷。
潘抒捷(学生):说真话,是一种勇气;什么场合说真话、怎么说,则是一种艺术。捷克知识分子哈维尔等人在布拉格成立“公民论坛”时制定了八条《对话守则》,其中有两条,分别是“尽量理解对方”和“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
李红豪措辞激烈地抨击教育制度弊端,显然忘记了一点——激怒了校方,即使观点再高明、再有见地,也失去了让校长、老师们接受、理解和改进的可能。退学固然是无奈之举,但认为返校“太没骨气”实在过于幼稚。阅卷老师“自毁前程”的评语中,可以读出对他才华的认可和对这种偏执的惋惜,在高考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的前提下,这正是逞一时之快的自毁前程之举,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韩寒、罗永浩的。
游志红(公务员):比基尼沙滩上穿,好看,但出现在教室就不雅;另类学生可以在体制外蓬勃发展,如韩寒。在体制内,还是应维护“师道尊严”。非义务教育,来不来上学是自由;但来了就必须遵守规则,听从指挥,服从教育,不能故意向教师宣战。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上网
第一,提醒孩子不要在网络上轻易相信陌生人。
青少年性格单纯、鉴别能力弱,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点通过网络骗取青少年信任后,往往会实施很多预想不到的违法犯罪活动。
第二,提醒孩子学会识别、防范不健康信息。
对孩子通过网络了解的事物要基本掌握,对不健康的内容要使用拦截软件,最好能陪伴孩子一起上网,进行监护。
第三,提醒孩子网上交友一定要谨慎。
要教育孩子(尤其是女孩)网上交友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能轻信对方的话;尽量不要单独会见网友,如果真的需要见面,必须在亲友的陪护下进行。
第四,提醒孩子注意防病毒。
不要接收陌生人的数据文件,任何格式、任何形式的文件都可能被合成过“木马”病毒,一旦打开这种文件,电脑就会完全被人控制,所有硬盘数据可以任人查看、修改和删除,QQ、个人邮箱、FTP、上网拨号的任何密码都会被盗取,甚至还会导致电脑系统崩溃。
第五,提醒孩子注意保密。
不要在互联网上公开自己和家人的姓名、电话、住址、密码等个人隐私和重要信息。
第六,提醒孩子劳逸结合。
孩子上网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要超过1个小时,并且要注意保持正确坐姿,保护视力,有效防范“电脑综合症”。
喝牛奶的禁忌是什么 牛奶+鸡蛋
专家指出,牛奶加鸡蛋的早餐并不科学,蛋白质难以提供能量。现在有超过9%的孩子早上只吃牛奶加鸡蛋,粮食长期在早餐中缺位。大多数的家长们以为这样的早餐就是与国际接轨,殊不知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牛奶鸡蛋是好东西,但是用错了地方。经过一夜十多个小时的能量消耗,早晨的人体急需靠含有丰富碳水化合物的早餐来重新补充能量,而牛奶和鸡蛋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
幼儿有性意识家长要多引导
在孩子的生长过程中,家长最难以面对的就是如何去进行性教育了。有的家长当孩子问起,有关性知识的时候,往往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专家称:幼儿有性意识家长要多引导,才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健康的生长。
其实现在很多的孩子在生长的过程中,都会过早的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和一些男女之间的差异。可是这些家长如何面对呢?男性朋友要知道,做为父亲,一定要正确的去引导,给孩子灌输正确的性教育。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的会看到,一些小男孩会送给小女孩鲜花,巧克力,并且只要是有机会,就会亲一口小脸蛋,并且拉一下小手。其实这都是性的懵懂,才产生的一些行为。对于过早的幼童出现的这些行为,家长应该去顺气自然的面对,并且加以指导。
对于很小的儿童,其实并不是真的会了解大人们的世界,只是有一些常人的性意识而已,对于大人们的一举一动,都是模仿来的。有关专家表示:对于大人,不应该对于孩子的这种性意识有否定的现象,更不应该去排斥自己的孩子,因为,如果这样,会让孩子的心理产生一些压抑感,会让孩子认为性这个东西是很罪恶的,并且会影响孩子的生长,所以这时候做适当的引导是关键。
乳牙龋齿需要治疗吗
一般来说,如果在乳牙掉之前的一年内发生龋齿,可以考虑折中的办法,保守治疗,但是如果还有几年才掉,还是建议家长进行治疗。如果乳牙颗牙齿不能治了,只能拔掉,如果拔得太早,恒牙还没长,就会形成缺,会导致新长的牙齿缺位,长歪,最好是不要严重必须拔的时候,只有在他脱落的适当年龄有时候才可以放心治疗。我们一般在儿童牙科判断这个牙是什么时候脱落。乳牙脱落是从6-12岁,每一颗牙不一样,基本原则是从中间往后面换,也有个别牙齿是倒过来的。
长“小烂牙”的小朋友若未及时治疗和适当护理,除了局部咀嚼功能降低、恒牙萌出时间和顺序易改变并引起日后牙列不齐、形态不佳、口腔黏膜软组织易损伤外,也可对全身的发育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龋齿转化为根尖周炎仍未及时治疗者,会增大患心血管疾病、肾病等多种全身性疾病的风险。所以,建议家长要及早引导孩子保护好牙齿,而一旦出现“小烂牙”,千万莫掉以轻心。
再忙也要陪孩子做的7件事
1、陪孩子吃饭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过近10年的数据收集,发现父母陪孩子吃饭好处很多。首先,常和家人吃饭的孩子成绩好。其次,父母可教会孩子餐桌礼仪,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喜好。最后,在大人的陪同下,孩子会吃得更健康。
2、陪孩子写作业
父母“陪读”可以帮孩子平稳起步、养成好的习惯。父母要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而不要代写。
3、陪孩子玩游戏
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但许多孩子没有家长引导,导致游戏上瘾。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并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玩的时间和内容。还要引导孩子玩玩户外游戏和手工,不容易上瘾,还能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4、陪孩子运动
运动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还有助心理健康。父母最好每周抽出一天陪孩子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爬山等。这样能鼓励孩子多运动,发现孩子擅长的运动并加以发掘。除运动外,也可陪孩子听音乐、绘画等,让他们抒发内心的感情。
5、陪孩子逛书店
父母带孩子到书店“泡”半天,告诉他们哪些书是有意义的,激发孩子对书籍的兴趣。
6、陪孩子参加比赛或集体活动
孩子参加重要的比赛,父母加油鼓劲很重要。孩子的集体活动父母也可陪同,能增加孩子的群体意识和自信,鼓励他们主动与小朋友交往。但有的孩子独立意识强,不喜欢家长陪同,此时不要勉强。
7、陪孩子待着
孩子需要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家长可以陪孩子坐在楼前,看蚂蚁搬家、蜘蛛结网,或者给星星取名字……引导孩子探索世界,发挥他们无拘无束的
早教里顺其自然的对与错
早教中“顺其自然”的理念,指的是要顺应宝宝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提供适宜的教养环境,促进宝宝和谐健康地发展。
可是,常有发展不良宝宝的家长带着悔恨的心情跟我说:“我以为养孩子只要顺其自然就可以了。”仔细分析他们的育儿过程,父母缺位、重养轻教是共同特点。
这些父母有的因为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有的因为“条件好,无需自己辛苦”,请保姆或老人来带孩子;在照料过程中,几乎只重视照料孩子生活,而没有给宝宝健康成长必需的“精神营养”。只要宝宝不哭闹,就让他独自玩耍,或者让电视成天陪伴宝宝。
这样的“顺其自然”,其实是对宝宝发展需求的极大忽视。宝宝饿了、尿湿了,会用哭声表示出来;但宝宝还需要有人提供丰富的感知、语言、交流互动环境,也需要有人陪他玩、逗他开心,最重要的,他需要与抚养人形成亲密的依恋关系,而宝宝的这些需求,都需要父母的敏感与爱心去解读。
数以千计的家庭教育指导案例,让今天的智慧泉树立了这样的科学早教指导理念:重视营造父母参与的早期养育的家庭生态环境,倡导“母爱引导下的”真正的顺其自然的早期保教。
怎么判断厌食症这一病情
目前,在我国有很多青少年因饮食习惯不佳等原因患上了厌食症。有研究人员表示,如果青少年出现以下9种症状时,就需多加小心,因为这是厌食症的前期征兆。
征兆之一:
体重突降。体重无原因的突然下降。
征兆之二:
害怕热量。吃饭时,满脑子认为都是热量。
征兆之三:
怕增体重一天要称四五次体重,先怕自己的体重增加。
征兆之四:
过度运动。运动时,不到精疲力竭不停止。
征兆之五:
暴食不止。放开肚子吃东西,甚至吃到让自己呕吐。
征兆之六:
避免聚餐。一个人吃饭,不想与别人一起进餐,避免聚餐。
征兆之七:
服药减肥。开始大剂量服用减肥药。
征兆之八:
抽烟禁食。为了克制食欲而抽烟。
征兆之九:
肥胖自我。总用“肥胖”来形容自己。
青少年出现以上征兆,需要自己或家长引起注意。要教育和引导他(她)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不偏食、不暴饮暴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适当地参加一些文误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如果确实患上了厌食症,应在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指导下进行治疗和调理。
正确批评孩子的5个技巧
有分寸的批评不该缺位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孩子有错,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有分寸的批评就是一种积极引导,它有助于孩子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批评”这两个字,评是批的前提。所以,批评孩子要掌握的第一个分寸是,当你想批评时,先要弄清楚自己欲“批”孩子的“错误”,是否是真正的错误。我发现,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犯了“错”,对他们发怒,是源于自身的认识偏差或是本身的无理,而非孩子犯了错。比如,孩子由于情绪紧张,考试失利,家长便对孩子多方指责;孩子尊老爱幼,在公车上给老人让座,有些家长也会批评孩子……这样,就会让孩子感到不公正,对你的信任度降低;还会使年纪小的孩子是非观模糊。
第二个要注意的分寸就是别只看表面现象,狂批一通了事。而必须询问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声音,这样,既可摸清孩子犯错的前因后果,还有利于掂量孩子错误的性质和程度,为下一步的教育展开定向、定位。同时,也表达了你对他的尊重,有助于孩子自尊心的培养。对内向、爱面子、胆子较小或特别害怕父母的孩子,尤其应和气地询问、倾听。当然,询问时要注意孩子的口气、表情,发现一些“话外音”,帮助家长进行分析。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批评孩子特别要讲究方法。
在这方面,我提下列建议:
1、坚持动口不动手。批评的本意,是对事物发表意见,工具自然是嘴和笔。批评时对孩子动手动脚,当属惩罚的范畴而越出了批评的界限。举上周那位署名“果果妈”的教育为例:她对孩子“没跟我说一声,就独自跟一群小朋友跑到楼下玩了”这一“错误”,她“找到儿子后凶了他一顿”是批评;“回家后更是重重地打了他三下屁股”,就是惩罚了。体罚在家庭教育中原则上是禁止的。
2、不必逢事都批评。现在的家长教养心理太过紧张,杞人忧天式的批评相当多见,果果妈也有这种味道。孩子的天性喜欢合群,但独生子女又没有同伴,能自己下楼找人玩,表明这孩子胆大、活泼,事情本身谈不上“错”。硬要说他错,只是没和妈妈说一声,那么只要带回家时提醒一下就行了。更重要的是,提醒后要教给他一些去外面玩要当心的“本领”。
3、多用肯定式的批评法。很多孩子虽犯了错,但错中还有闪光点。如果果果妈找到孩子后,先肯定:“不错啊,会自己找伙伴玩了”,再批评他:“不过,没跟我说一声可不对。以后记住,出去要告诉妈妈一声”,效果会更好。因为肯定式的批评法保护了孩子某些正当想法或做法,情绪不受破坏,更能接纳你的教诲。
4、尽量在孩子犯错时进行一次性纠正。孩子所犯错误,一般具有无意性、浅表性、混合性等特点。家长批评,提倡抓苗头、抓初犯,尽量一次到位,这样改正比较容易。初始纠正不力,以后再纠正难度会增大。
5、绝对不要在自己情绪糟糕时或孩子情绪低落时实施批评,否则批评的用语和声调容易失控。批评过后要有沟通,告诉孩子你为什么要批评他。不少家长咬定孩子是”知错不改“,对之“屡教不改”怀恨不已,批评不断升级。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家长认识到的,孩子不一定认识到。“知耻而后勇”的哲理,对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并不适用。家长告诉他们批评的理由,指出错在何处、分析为什么会错,提供改正的具体途径,便于孩子换位思考,真正提高批评实效。家长错批了孩子,要勇于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