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头痛的17种土方法
治疗头痛的17种土方法
1、白萝卜汁滴鼻,鲜白萝卜一个,捣烂挤汁,滴鼻。在滴液中也可溶入冰片1.5克再用。滴后应保持20分钟汁不外流,1日2次。
2、葱姜泥敷痛处,鲜葱3条,姜皮半酒杯,酒糟1杯,共捣拌匀,敷于痛处。
3、辣椒树蔸十个,洗净,水煎加糖服。
4、热水泡双手,洁净热水一盆,把双手浸入。水量以浸过手腕为宜,并不间断地加些热水,以保持水温。浸泡半小时后,痛感可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5、丝瓜藤、苦瓜藤炒枯碾末,每次用开水送服10一12克。
6、服“中药”小方,甘菊花、石膏、川芎各10克,研末,每服3克,清茶送下。
7、白芷4克,冰片2克,细辛2克,研磨粉卷入纸筒放药粉燃着,用鼻吸入烟气,该方适用于神经头痛。
8、用白萝卜皮贴在两面的太阳穴上,每晚贴20分钟,可治疗头痛。
9、干白菜跟1块,红糖60克,生姜3片,水煎服,日服3次。
10、鲜丝瓜根3个,白芷10克,与瘦猪肉适量共煮,吃肉喝汤。
11、双勾30克,红枣60克,黑豆60克,生姜3片,鸡蛋2个,共煮服。
12、川芎6克,绿茶6克,红糖适量。清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去渣饮用。
13、当归10克,川芎5克,白芷6克,葱白3根。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每日1剂。
14、辛夷花10-12克,鸡蛋2个,加清水适量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饮汤吃蛋。
15、头痛时把苹果磨成泥状涂在纱布上,贴在头痛处,症状可减轻。
16、冰袋冷敷。将冰块放在冰袋里或用毛巾包好,敷在头疼部位。等冷却的头部血管收缩后,能够有效的缓解偏头痛。
17、菊花枕。菊花干品1000克,川芎400克,丹皮、白芷各200克,装入枕套内,使药物缓慢挥发,具有活血行气、清热凉血、祛风解表、生肌止痛之功效。
治疗偏头痛的土方法
1、饮浓薄荷茶
取干薄荷叶15克放入茶杯内,用刚烧开的开水冲泡5分钟后服用,早晚各服1次,对治疗偏头痛也有一定作用。
2、中药塞鼻
取川芎、白芷、炙远志各15克焙干,再加冰片7克,共研成细粉后装瓶备用。在治疗偏头痛时,可用绸布包少许药粉塞右鼻,一般塞鼻后15分钟左右便可止痛。
3、揉太阳穴
每天清晨醒来后和晚上临睡以前,用双手中指按太阳穴转圈揉动,先顺揉7~8圈,再倒揉7~8圈,这样反复几次,连续数日,偏头痛可以大为减轻。
治疗头痛的偏方
1、治头痛发汗
用萆解、旋复花、虎头骨(酥、炙)等分为末。将发病时,以温酒送服二钱,暖卧取汗即愈。
2、突然头疼痛
用皂角研末,吹入鼻中,令打喷嚏。又方:用白僵蚕为末,每服二钱,熟水送下。
3、风痰头痛
取苦瓠膜汁,以苇管灌入鼻中,有气上冲脑门,不久恶涎流下,病即愈。如在治疔过程中出现头晕现象,不用疑忌。有干苦瓠膜浸汁,或用苦瓠子研末,入鼻中亦有效。又方:用栀子末和蜜浓敷舌上,得吐即止痛。
4、治头痛不止
用杨梅为末,以少许入鼻取嚏,有效。
5、呕吐、胸满、头疼
用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吴茱萸汤”。
6、太阳中(身热、头疼、脉微)
用瓜蒂十四个,加水一升,煮成五合,一次服下,吐后病除。
7、胸胃积痰头疼,不思饮食
矾石一两,入水二升中煮成一升,加蜜半合。频频取饮,不久即大吐积痰。如不吐,可喝一点开水引吐。
8、风痰眩晕(头疼,胸隔不利)
用白附子(炮,去皮脐)半斤、朱砂二两二钱半,龙脑一钱,共研为末,加粟米饭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饭后服,茶或酒送下。
9、头痛偏方及用法
天麻15克、白芷30克、元胡30克、菊花30克。加减:伴恶寒者菊花减至10克发热、咽痛、口苦者减白芷为10克。日1 剂水煎2 次服。杜氏介绍以此方治各种头痛疗效满意。一般服3~10剂。
10、白萝卜治偏头痛法
仰卧、用白萝卜汁滴鼻、右痛滴左左痛滴右。每次 3~ 4滴 每日 2~ 3 次可治偏头痛。
11、冷敷治偏头痛法
偏头痛发作时取湿毛巾敷在痛处毛巾捂热后就随时更换一般20 分钟左右就能减轻疼痛。
12、按穴治头痛法
用一只手的拇指和中指使劲按两边的太阳穴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按揉后颈部的颈窝可治头痛。
13、荞麦治头痛法
将250克荞麦面和适量米醋制成面饼放入铁锅烘热 包在毛巾内趁热包扎患处 可治头痛。
14、热水浸手治偏头痛法
双手浸入热水中让水没过手腕每次浸半小时。在浸泡过程中 要保持水温。连续浸泡数次偏头痛症状可消失。
15、盐治头痛法
用食盐轻擦舌尖并且喝一杯盐开水头痛症状可望减轻。
16、梳头治头痛法
每天反复梳头再用木梳齿轻轻叩击头皮3~5分钟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等。若能针对头部穴位和疼痛部位叩击疗效会更好。
17、葱白治头痛法
将25克葱白掏烂如泥将白附子、川芎各25克研成细末与葱白调和摊于牛皮纸上敷于两太阳穴1 小时后取下可缓解头痛。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有关头疼怎么办的文章,看完之后你是不是知道该怎么办了啊?头痛在春季发生的也比较多,但是大家不要担心,我们可以按摩按摩四关穴和风池穴,效果很好的哦。
怎么治疗头痛
一、梳摩痛点:
将双手的十个指尖,放在头部最痛的地方,像梳头那样进行轻度的快速梳摩,每次50~100下,每天早、中、晚饭前各一次,可达到防治头痛目的。
梳头治头痛:每天用木梳反复梳头 ,再用木梳齿轻轻叩击头皮 3~ 5分钟 ,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等。若能针对头部穴位和疼痛部位叩击 ,疗效会更好。
二、穴位按摩:
当头痛或工作疲劳时,先喝一杯温开水,或洗一次脸,然后做头部按摩:
1、按摩太阳穴:太阳穴是偏头痛按摩的重要穴位,可以用拇指来按压,也可以用拳头在太阳穴到发际处轻轻来回转动按摩。或用双手中指对太阳穴转圈揉按;
在按摩时,在太阳穴涂点风油精,会加强止痛效果。
2、按摩风池穴:用手的拇指和食指按揉后颈部的颈窝(风池穴),可缓解头痛。
3、轮刮眼眶:眼眶上有太阳、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骱、承泣等重要穴位,通过对眼部周围穴位的按摩,使眼内气血通畅,消除睫状肌紧张或痉挛,治疗眼疲劳性头痛。
方法:拳起四指,以左右大拇指罗纹面按住太阳穴,以左右食指第二节内侧面轮刮眼眶上下一圈,上侧从眉头开始,到眉梢为止,下面从内眼角起至外眼角止,先上后下,轮刮上下一圈。
三、水疗法治头痛:
1、热水浸手治头痛:双手浸入热水中让水没过手腕 ,每次浸半小时。在浸泡过程中 ,要保持水温。连续浸泡数次,偏头痛症状可消失。
或者左偏头痛,将右手浸于热水中;反之,亦然。直至额头有微汗。坚持10天,就会有显著改善。或用电动足疗盆在热水泡脚的同时,泡手。
2、用橘子皮和生姜煮水泡脚30分钟。
3、洗浴:可以尝试用水来缓解头痛,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水温不宜超过35至36摄氏度,通过洗浴可获得满意效果。
4、冷敷治偏头痛:
偏头痛发作时 ,取湿毛巾敷在痛处 ,毛巾捂热后就随时更换 ,一般 20分钟左右就能减轻疼痛。
4
四、鼻嗅法治头痛:
1、头痛不止,用杨梅研末,以少许嗅鼻,取嚏;
2、远志研末,不拘多少,嗅鼻中,痛可止。
3、高良姜生研,嗅鼻中,痛可止。
5
五、食疗方:
1、鸽子一只、(或瘦肉100克)天麻20克、黄芪20克、枸杞20克蒸30到40 分钟。连吃三到五次。
或鸽子一只、红枣5粒、龙眼肉20 克、黄芪20克、当归15克蒸40分钟。连吃三到五次。
治疗头痛的小偏方
我们身体的任何病症的发生都不会是单一的原因引起的,因此发生头痛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对于头痛我们有什么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1、头痛时,把双手浸在一盆热水中(保持水温在60℃左右),一般约30分钟,头痛会减轻或至消失。 这是因为偏头痛是由脑血管充血,压迫脑神经产生。当手部血管膨胀,血液流聚于手部,脑血管充血量就相对减少,血管膨胀也减少,压迫减轻,痛感便逐渐消失。
2、生白萝卜汁,每次滴鼻孔两滴(两鼻孔都滴),一日两次,连用4~5天,可根除。忌吃花椒、胡椒。
3、白芷4克,冰片2克,细辛2克,研磨粉卷入纸筒放药粉燃着,用鼻吸入烟气,该方适用于神经头痛。
4、用白萝卜皮贴在两面的太阳穴上,每晚贴20分钟,可治偏头痛。
5、干白菜跟1块,红糖60克,生姜3片,水煎服,日服3次。
6、鲜丝瓜根3个,白芷10克,与瘦猪肉适量共煮,吃肉喝汤。
7、双勾30克,红枣60克,黑豆60克,生姜3片,鸡蛋2个,共煮服。
8、川芎6克,绿茶6克,红糖适量。清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去渣饮用。
9、头痛时把苹果磨成泥状涂在纱布上,贴在头痛处,症状可减轻。
10、冰袋冷敷。将冰块放在冰袋里或用毛巾包好,敷在头疼部位。等冷却的头部血管收缩后,能够有效的缓解偏头痛。
艾灸能治疗头痛吗 哪些穴位可以治疗头痛
前额头疼,中医上叫阳明头疼,指邪气侵犯阳明经而引起的头痛。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上行于头面,由于受邪的脏腑经络不同,头痛的部位也不相同,一般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
合谷穴是专门治疗面口疾病的穴位,所有的头痛都可用此穴治疗。它位于手阳明大肠经,治疗阳明头痛效果最好。
合谷穴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阴陵泉虽然不属于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但脾胃相表里,它和阳明经关系密切。从临床的经验来讲,它对治疗头疼的效果比较好。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在胫骨后缘与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
两侧头痛中医上叫少阳头痛,临床上以肝胆火热上攻或风热证者多见,主要表现为头两侧连耳根、发际作痛,或偏头痛,伴有忽冷忽热,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目眩;脉弦细,舌质偏红,苔薄黄。
外关和足临泣是对穴,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专门治疗偏头疼的。如左边头疼,就灸左手外关加右脚足临泣。如是右边头疼,就灸右手外关和左脚足临泣。
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前臂背侧,在前臂后区,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
足临泣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治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症等。
后脑勺属太阳经管辖,后脑勺痛中医称太阳头痛。多在后头部疼痛,连及颈项背部,发热恶风寒,脉浮,多见于风寒、风热等外感证。
先把两个后溪穴都按一下,选较痛的一边。如果选左手后溪,脚上则选右束骨;同理,如果是选右后溪,脚上则选左束骨。
后溪属手太阳小肠经上的穴位,是输(木)穴,主治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
后溪穴取穴比较简单,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近端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就是本穴。
束骨隶属足太阳膀胱经,具有疏经活络、散风清热、清利头目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耳聋、项强、癫狂、痈疽、腰背痛、下肢后侧痛。
位置: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头顶头痛中医上叫厥阴头痛,痛在头顶部,牵及头角,自我感觉有一股气向上冲腾,或欲吐而不得吐,或吐涎沫。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具有宽胸理气的作用。
内关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中医认为厥阴头痛由肝经引起的,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原穴的含义有发源、原动力的意思,太冲是治疗肝脏疾病的重要穴位。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白芷有什么作用
那么大家在知道白芷是一种入药的草本植物之后,都想知道这这个白芷对人体都有什么作用,那么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白芷都有什么作用,好让大家能够了解他.
白芷(拉丁文名: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 ex Franch. et Sav),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米.下辖种有杭白芷、祁白芷、白芷(原变种)、台湾独活.
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炎、牙痛.赤白带下、痛疖肿毒等症,亦可作香料.北方的一些省区有栽培,多自产自销,少数调省外.一般生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和山谷草地.
临床应用】治疗头痛、牙痛、三又神经痛:取白芷2两、冰片2分,共研成末,以少许置于患者鼻前庭,嘱均匀吸入.治疗牙痛20例、三叉神经痛2例,显效时间最短1分钟,最长10分钟;治疗头痛21例,有效20例;神经衰弱头痛17例,有效14例,在2~7分钟内显效.或以白芷60克,防风26克,细辛5克,加工制成注射液80毫升,分装灭菌后供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治疗20多例,亦效.另外,本品和紫草、白蜡、忍冬藤、冰片及香油(麻油)配制成白芷油,可治烧伤.
木瓜治疗头痛的方法
头痛令很多人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患者们除了可以去医院进行治疗之外,还可以通过饮食来对该疾病进行治疗,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木瓜治疗头痛的方法,希望能够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木瓜,性温味酸,入肝、脾经,具有舒经活络,平肝和胃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其对高血压、高血脂、消化系统癌变等均有防治作用。
基本方:木瓜10~15克,川芎10~15克,丹参10克,甘草6克,大枣5克。水煎服,每日1剂,饭后温服。
加减:肝阳上亢型加钩藤15克,黄芩10克;肾虚型加山茱萸10克,杜仲15克;血虚型加熟地黄15克,当归15克;痰浊型加茯苓20克,半夏10克;瘀血型加赤芍15克,红花10克;气郁型加柴胡15克,郁金15克;气虚型加黄芪20克,白术15克。
方解:据药理学载,木瓜含有番木瓜碱,对人体有小毒,故在处方中加甘草、大枣,一是缓冲其毒性,二是调和药味,制其味酸,令口感好些。头痛患者,迁延不愈,经头颅ct、磁共振、脑电图、脑血流图等检查,未见异常。中医学认为,久病入络,多虚、多瘀、多郁,《类证治裁·疼痛》载“若六淫外侵,精华内痹,郁与空窍,清阳不运,其痛乃作”。木瓜入肝经,起疏肝解郁,通经活络,散瘀解痉等功效,是治疗头痛之良药。
通过上面所介绍的内容,大家对于木瓜治疗头痛的方法应该有所了解了吧。患者们可以应用上述的方法,来进行一下调理,治疗。
川芎应怎么治疗头痛
川芎为治疗头痛的要药。张元素称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能散肝经之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及血虚头痛之圣药也”。李东垣也认为“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临床之际头痛以川芎配伍其他药疗效显著。
外感头痛
外感头痛,以风邪为主,经云:“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川芎能直上巅顶,去除风邪,舒展清空之阳,使气血得以上下,头痛自解。然“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多夹杂它邪。风寒头痛治以川芎茶调散,以川芎为主药,配荆芥、薄荷、羌活、细辛、白芷、防风、甘草;风热头痛用川芎配菊花、石膏、僵蚕;风湿头痛以川芎合藿香正气散以祛风散湿。
瘀血头痛
瘀血头痛,多因久病入络,血行不畅,瘀血内停,阻塞脑络,此证头痛多经久不愈,痛如锥刺,固定不移。临床常用血府逐瘀汤,疗效可靠,可重用川芎15~30克,川芎乃血中气药,上行头目,重用则破血行气,散结通痹,头痛愈捷。
血虚头痛
营血亏虚,不能上荣脑络所致头痛,历代医家每多推崇用川芎治疗,张元素称川芎是“血虚头痛之圣药”。李东垣也言川芎可“补血治血虚头痛”,“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主”,“气血俱虚头痛,调中益气汤加川芎、蔓荆子、细辛,效如神”。王好古云:“川芎搜肝风,补肝血,润肝燥,补虚风。”川芎既能活血散瘀,又能补血养荣,故川芎入补养药中能鼓舞营血直上巅顶,常配伍当归、白芍、熟地、黄芪、枸杞子、女贞子、菊花等。
痰浊头痛
《金匮翼》曰:“痰厥头痛者,痰从脾而至胃也。夫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病则胃中津液不得宣行,积而为痰,随阳明之经上攻头脑而作痛也。”川芎味薄气雄,上行可搜达脑络之痰浊,通利清窍之阳气。张景岳云:“痰厥头痛,平胃散加川芎、细辛、蔓荆子之类主之。”《局方》芎星汤则为痰浊头痛而设,药用乌头、南星、干姜、川芎、甘草、细辛、生姜,临床颇多效验。
阴虚头痛
医者云:“肾水不足,而邪火冲入于脑络致头痛,法当大补肾水而头痛自除。”笔者针对阴虚头痛常用熟地、玉竹、山茱萸、麦冬、五味子、玄参、当归、川芎,数剂即愈。此方将川芎用于大队滋水养阴药中,是借川芎上行之力引养阴药于巅顶脑络,以滋润脑髓,平熄虚火,头痛则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