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

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面,斜行于足心(涌泉),出行与舟骨粗隆直下,沿内踝后缘,分出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古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本经直行于腹腔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本经一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地五会穴的功效作用有哪些

地五会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跖关节)的后缘,第4,第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地五会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足跗部,有疏肝利胆,通经活络之功。用于治疗肝胆郁滞的胁肋疼痛以及胆经循行路线上的疾患。胆经起于目外眦,下耳后循头侧,经胸过季肋,循下肢外侧抵足跗,由于“静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凡肝胆经郁热所致的目赤耳鸣,胁痛,乳痛,足跗肿痛等并,可选用本穴治疗。

头痛不医头脚痛不医脚

生病了,人们总有这样一个常识:腹有病医腹,背有病治背,还不曾有头痛医脚之说。但中医确有头痛医脚,因为这里包含着辨证论治的深刻道理。

对于经络的研究,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有记载了。古人认为:经络是一个担负联系人体内外各部分纵横交错的联络网,它把人体需要的气血运行到全身,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那么经络是如何划分的呢?顾名思义,经是直行的主干,主要的经脉有十二条(如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加上任督二脉共是十四经脉。络是经脉的分支,较大的络脉有十五条,如果再细分还有孙络、奇经八脉……。所有这些经络都有一定的循行路线,有的由下到上,有的由外至内,经络遍布全身,内联五脏六腑,外通肢体五官、关节皮毛,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把脏腑器官和体表各部分连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由于经络运行气血,身体各部无所不到,所以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健康。正常时人的经络通畅,身体各部分器官不会有毛病。如果经络不通畅,身体的相关器官就会发生病变。例如:足太阳脾经的循行路线是由脚到口腔,若出现足大趾运动障碍,舌根发硬,经常干呃等症,就和脾经脉络不和有关;足少阴心经是由心络小肠,若出现胸痛、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就和心经脉络不通有关。

中医治病不同于西医,中医不拘泥于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这种对“症”治疗的框框。而是按照经络的循行路线,从整体观念出发,随症施治,灵活变通。例如,一位患者脚跟疼痛难忍,数月不愈。中医大夫建议他服用舒肝丸,他半信半疑,但吃了几丸竟然痊愈了。这位中医大夫的解释是:肝经的循行路线是脚经肝至头部,吃了舒肝理气的药,脉络畅通了自然可以痊愈。

针灸大夫对牙痛患者,常常取手背合谷穴。道理是它能通调手阳明经气,有清泄脏腑,引火下行的作用。治疗因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常用吴茱萸压细粉敷于涌泉穴上(在脚心上);治疗口舌生疮用清心火的导赤散,它们同样有引火下行的作用;咳喘一证,单用止咳平喘药往往不能奏效,但采用通泄大肠的方法,往往有异曲同工的效果。这是因为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脏腑表里关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近年来,一些科学家对于经络的实质进一步探讨,做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工作。现在有三种学说:一种学说认为经络的实质就是神经。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医务人员发现,进针时针感传导大多沿着神经循行的路线扩散,如果给神经功能丧失的瘫痪病人针灸,就没有这种针感,俗称“不得气”。另一种学说认为,经络的实质可能是肌体的生物电现象,许多“良导穴”、“良导络”与穴位及经络很相似,这就证明了经络确实存在。还有一种学说认为,经络有神经和体液综合调节的功能。中医经络学则认为经穴与器官的联系途径就是经络。但是不管怎么说,经络之谜目前仍未彻底揭开,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足少阴肾经的作用

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脏器,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这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肾经就是肾脏所主之所,它的气血运行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肾藏精的功能,间接影响脏腑阴阳,因此肾经是决定人生老病死的关键,经常刺激肾经,能有利于经脉气血通畅,从而养肾补肾;并且有帮助肾脏排出毒素,减轻肾脏负担,预防衰老的作用。


冲脉在人体哪里

冲脉是人体奇经八脉之一,其循行路线在书籍记载中多有出入,参考《灵枢·逆顺肥瘦》内容,冲脉其上行的一支出于咽喉上部和后鼻道,向诸阳经渗灌精气。

而向下的一支注入足少阴肾经的大络,从气冲部分出,沿大腿内侧下行进入窝中,下行于小腿深部胫骨内侧,到足内踝之后的跟骨上缘而分出两支,与足少阴经并行,将精气灌注于足三阴经,向前行的分支从内踝后的深部跟骨上缘处分出,沿足背进入大趾间。


中风后遗症推拿治疗 中风后遗症穴位推拿方法

1.患者俯卧位,推拿者站于其侧方,按揉背部膀胱经,重点按揉,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等穴;沿背部两侧膀胱经循行路线至足跟用㨰法操作,并按揉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等穴,然后做后伸腰椎,髋关节等关节被动活动,时间约8分钟。

2.患者健侧卧位,用㨰法沿足少阳胆经下肢循行线部位治疗,重点在髋,膝,踝关节部位,时间约3分钟。

3.患者仰卧位,用㨰法沿足阳明胃经在下肢循行线部治疗,重点在髋,膝,踝关节,并配合捏拿大腿内侧,膝关节腘窝部及小腿后侧;按揉阳陵泉,风市,伏兔,足三里,膝眼,解溪等穴位;摇髋,膝,踝诸关节,搓下肢,时间5-8分钟。


热水泡脚补血吗

热水泡脚有补血的作用。足部是身体经络循行的重要区域,三条阴经都汇集于此: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肾生血、肝藏血、脾统血。泡脚能疏通经络,从而起到刺激补血功效。


足少阴肾经的作用 足少阴肾经功能主治

主治生殖泌尿系统疾病,还可治疗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病症和本经循行路线所过部位的病症。

如:月经不调,水肿,遗精,阳痿,带下异常,哮喘,泄泻及下肢疼痛麻木等病症。


脚上六条连接五脏六腑的经络在哪

脚上有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分别是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从循行部位起于足小趾下面,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状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缘,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

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

足太阴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

足少阳胆经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足阳明胃经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足太阳膀胱经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足少阴肾经的作用 足少阴肾经养生时间

足少阴肾经在酉时(17-19点)经气最旺,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此时,可循经按摩足少阴肾经上的腧穴,以促使肾经气血充足,从而补肾养生。

按摩方法:按摩足少阴肾经从脚底的涌泉开始,循经往上拿捏,经然谷,太溪,复溜至阴谷,每次10-20遍,然后在涌泉,然谷,太溪,复溜处重按加以以刺激,每穴按压3-5分钟。


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图 足少阳胆经腧穴

瞳子髎,听会,上关,率谷,天冲,阳白,风池,肩井,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等,共44穴,左右合88穴。


中医妙招让你在家就能护脾胃

敲胆经

位置:大腿外侧的足少阳胆经的循行路线,而不是整条胆经。

方法:每天在大腿外侧的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上用力敲打,左右各两百下,以每秒大约两下的节奏,才能有效刺激穴位。时间大约15分钟。

作用:刺激胆经,强迫胆汁分泌,提升人体的吸收功能,提供人体造血系统所需的充足材料。

揉太冲

位置:行间穴上2寸,第一、第二趾骨结合部的凹陷中。

方法:晚上睡觉前,用热水烫脚10~15分钟,中途随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在烫脚的过程中,用手的拇指或食指按揉太冲穴,力度以太冲穴有痛、麻、胀的感觉为度,时间大约10分钟。

作用: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安神助眠。

调理脾胃

位置:腹部,肚脐周围。

方法:以肚脐(神阙穴)为中心,右手四指或手掌以略重的压力顺时针揉腹部,范围由小到大,逐渐扩大至全腹。时间以10分钟为宜。早晚起床前后各做一次。

肾虚按摩哪里最有效 按摩足少阴肾经

经常按摩足少阴肾经能促使肾经的气血充足,从而补肾养肾,中医理论认为肾藏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充盈,则人体生命活力充足,对保持活力有积极作用。

足少阴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小趾下面,斜行于足心(涌泉),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缘,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本经直行于腹腔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一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按摩手法:按摩足少阴肾经从脚底的涌泉开始,循经往上拿捏,经然谷,太溪,复溜直至阴谷,每次10-20遍,然后在涌泉,然谷,太溪,复溜处重按加以刺激,每穴按压3-5分钟。


相关推荐

涌泉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涌泉的作用

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为肾经之井穴,急救穴之一,肾为人体阴阳精血之根,足少阴肾经的分支经过肺,具有泻热 作用,故正确刺激该穴能够辅助治疗百病,还能使人精力充沛,对改善亚健康状态有很大帮助。

男士壮阳刮痧方法

1.阳痿选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八髎穴,可补肾阳;2.可选任脉的关元穴和足少阴肾经的大赫穴,可补益全身;3.可选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和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可安神止痛;4.足少阴肾经的三阴交、太溪穴,可补肾强身。1.刮背部在沿足太阳膀胱经走行,自上而下由肾俞穴刮拭至八穴中的下穴,重点加强肾俞、八髎穴的刮拭。2.刮腹部分别点按或刮拭关元、大赫穴。3.刮前臂内侧沿前臂肌肉走行,自上而下刮拭,重点加强内关、

女性养生穴位 足少阴肾经

在足心位置的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上的重要穴位,睡前按摩此穴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常常按摩此穴可以一改面色灰暗、色斑等皮肤问题。

经络养生推拿的功效是什么

经络系统功能正常,则气血运行通畅,各脏腑功能强健,就能抵御外邪的侵袭,防止疾病的发生;反之当经络失去其正常的机能,则经气不利或虚损,外邪就可乘机入侵。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藏也。”指出在病理状态下,经络是外邪从皮毛肌腠内传至五脏六腑的传变途径。如外邪侵袭肌表,就可见发热、恶风寒、头身疼痛等症,续则由于肺合皮毛,外邪循经入里内合于肺,则可见续发咳嗽、喘促

足太阴脾经循行路线

其余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足背内侧赤白肉际处(大都,足背皮肤与足掌皮肤交界处),上行经过内踝前缘的商丘穴,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沿胫骨后缘(三阴交,漏谷),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叉,行于足厥阴肝经(地机,阴陵泉)之前,上行沿膝关节和大腿内侧前缘(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府舍,腹结,大横),属脾,络胃(腹哀),再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上行,挟咽两旁,连于舌根,散于舌下。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

足太阳膀胱经其余内眼角(睛明),向上经过前额,交会于巅顶(百会)。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达耳上角。 巅顶部直行的支脉:从头顶入颅里联络大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肩胛内侧(大杼)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柱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内(委阳)。 后顶部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向下(附分),通过臀部下行,沿大腿后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回合与膝关节腘窝中(委中),由此向

应怎样通过提拿任脉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取坐位或仰卧位,双手置于上腹部剑突下,沿剑突经肚脐到中极,循任脉循行路线,抓紧皮肤自上而下,一松一紧提拿,重复操作 10次。每日1次,2-3周为1疗程。背腧:取俯卧位,按摩者在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循行线上,自上而下施以法,于脾腧、肾腧等背腧穴处力度加重。操作约2分钟,每日1次,2 - 3周为1疗程。

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

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离内踝一寸,上行小腿内侧,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沿着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部,至小腹,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连接目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挟鼻上行至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过承泣,巨髎,进入上齿龈内,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左右相较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上行过耳前,经上关穴,沿着前发际,到达额前(头维穴)。面部支脉:从大迎穴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胸腔,下行穿过膈肌,直属胃,而络脾。缺盆部直行之脉:

减肥按摩怎么按 经络按摩

经络分布于全身内外,具有内属脏腑、外联肢节的基本联系功能,生理上主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经络按摩法通过刺激体表经络、穴位来调动机体内在因素,调整神经系统,调节体液平衡,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方法是:先俯卧,用掌根在背部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向下直推至腰骶部,如此往返5次;再仰卧,用手掌按揉下肢内侧前缘足太阴脾经循行路线,从大腿根部至足踝,如此往返5次。注意:按摩足太阳膀胱经时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