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学走路最佳时机
宝宝学走路最佳时机
通常都说小孩子先会说话后会走路比较好,妈妈们让孩子学走路之前最好让宝宝多练习爬行,这样有利于智力的发展。那么究竟宝宝什么时候学走路是最佳时机呢?
科学证明,宝宝一岁以后学习走路才是最佳时机。因为一岁以前宝宝的骨骼处于发育期,如果让宝宝过早学走路会造成宝宝骨骼变形。一岁以后宝宝的骨骼的发育基本完整,再有现在的孩子营养都比较好,比较胖,宝宝学太早走路会对腿部造成一定的压力,影响了腿的发育,尤其是女宝宝,如果出现罗圈腿可不好看的哦!
当宝宝10-11月时:这个月龄的宝宝是准备学习走路的初级阶段,家长要让宝宝学会很稳地扶站,甚至可以扶着东西单独站一会儿。学会站是宝宝学走路前的必经环节。
当宝宝12个月时:蹲是宝宝学走路过程中最重要的发展过程,爸爸妈妈们应多对宝宝进行站—蹲—站这一连贯动作的训练。学习蹲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为宝宝学走路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当宝宝在12个月以上时:可以开始教宝宝扶着东西行走,这是一个适应过程。接下来必须让宝宝慢慢学会放开扶手也能独立走出两至三步,妈妈可以在前方迎接宝宝,妈妈多鼓励可以让宝宝更快点学会走路,但还要注意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当宝宝13个月左右时:爸爸妈妈们除了要继续训练宝宝腿部的肌力,以及宝宝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更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行走适应能力。宝宝走路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学习好好走路,同时不会影响到骨骼的发育。
宝宝几岁学走路最好
不少家长们每每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会苦恼:
同样都是1岁左右,为啥别人家的孩子能自己走得那么好,我家的孩子却还得扶着东西不敢放开走?
因为
1.发育过程中,每个孩子的动作发育都不相同
只要是18个月以内学会走路都是正常的,早学会晚学会都没关系。
2.错过了练习走路的最佳时机
可能是大人们太溺爱宝宝,到哪都抱着,因此孩子错过了练习走路的最佳时机,没能养成行走的习惯。
3.缺少了鼓励,导致自信心不足
学习走路,对孩子来说可谓是充满挑战的一件事。
所以当ta在这学习的过程中不小心摔倒或受惊吓时,家长们要学会给ta支持、关爱和鼓励,让孩子不要产生畏惧心理,对学走路这件事依旧充满信心,那么目标很快就可以实现了。
4.患有骨骼或者肌肉等疾病
如果当宝宝已经18个月以上了还不会走路,这时候就要考虑带孩子去医院看看,ta是否患有骨骼或者肌肉等疾病,从而影响到了孩子走路不稳或学步延迟
随即奉上
宝宝各阶段走路进程
8-10月:尝试站立
宝宝开始会扶着物体尝试站起来,并逐渐熟悉且慢慢能够平衡站立。
此时爸妈们要做到的事情就是适时扶一下宝宝,帮助ta学会站立。
10-12月:起立蹲下
此阶段爸妈们要给宝宝示范如何弯曲膝盖,然后站起来的动作,要让宝宝学会这蹲和站的连贯动作。
其实这就是个缓冲动作,为的是减少宝宝直接落地的摔倒机率。
12个月以上:练习行走
这时,宝宝已经能扶着大人们的手站得稳稳的了,但离自己独立行走还有一段时间。爸妈们要做的是扶着宝贝让ta往前走几步,感受一下离开桌椅边行走的乐趣。
这阶段,不断练习是关键,爸妈有空就扶着宝贝练练。
13个月左右:能扶着墙壁或家具来回走动
这时候宝贝好奇心重而且自信心也足够,就会开始扶着墙壁和家具在屋子里来回走动了。
爸妈们此时要做的是确保给家具做好防护,不要伤到宝贝。
13-15个月:已能独立行走
此阶段的宝宝基本上能够很好的独立行走了,就算走得不太稳也正常,毕竟走路是一项颇有难度的技能,需要时间练习的。
平时为了宝宝在走路的时候出现一些危险,家人应该时刻的关注,不要离开,因为宝宝的一些自我意识和保护意识比较弱,如果家人不进行陪伴的话,可能会在学走路的时候受到一些伤害,家长应该多加进行关心,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宝宝学走路要注意什么 注意学走路时机
一般来说,宝宝在11~14个月时开始学走路。如果在11个月以前就有学走路的意愿,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只要宝宝在1岁6个月之前能独立走路,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宝宝还没有到达学走路的年龄,而且本身也缺乏走路的意愿,那就不能强迫宝宝去学走路,否则很可能对肢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怎样教宝宝学走路
怎样教宝宝学走路?方法一、坐“小船”
躺在地上,双腿弯曲,让宝宝趴在自己的腿上,一边前、后、上、下地晃腿,一边唱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最后将他拉向你。
好处:发展听力,强健肌肉。
怎样教宝宝学走路?方法二、坐在球上跳一跳
让宝宝坐在球上,双手扶住宝宝的腋下,轻压他的身体,让他体验被球弹起来的感觉,宝宝会玩后,就知道怎么用脚顶地自己玩了,注意,球不要充气过满,否则容易被压爆。
好处:强壮肌肉,平衡身体。
怎样教宝宝学走路?方法三、抓泡泡
看到飞在空中的肥皂泡,宝宝会觉得很好玩,喜欢用手去抓。
让宝宝站在椅子或者桌子旁边,这样,他能够一手扶着桌椅,用另一只手去抓泡泡,玩完这个游戏后,别忘了给他擦干净手,以免他用沾满肥皂沫的手去揉眼睛。
好处: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
怎样教宝宝学走路?方法四、登爬靠垫
把几个靠垫像搭积木一样摞起来,鼓励宝宝去攀登,他会很高兴地迎接这一新的挑战,不管宝宝是手脚并用地爬上去,还是在父母的帮助下一步步登上去,都要向这个小勇士表示祝贺哦。
好处:促进身体协调和平衡能力,发现新空间,强健肌肉。
宝贝学步过程中应该学会注意什么呢
1. 注意时机
学走路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随着宝宝肢体运动能力的日益增强,在经历翻身、坐、爬、站之后,走路就被提到日程上来。
每个宝宝开始学走路的时间都不相同,甚至可能出现较大的差距。因此,学走路并没有所谓最适当的时机,必须视自身的发展状况而定。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宝宝在11~14个月时开始学走路。如果在11个月以前就有学走路的意愿,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只要宝宝在1岁6个月之前能独立走路,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2. 注意姿势
偏内八字的姿势可说最为常见。除此之外,有些宝宝也可能出现脚板重心偏内而出现脚丫外侧翘起的现象。这是由于宝宝的筋很柔软,而且还不会完全控制脚板的肌肉,所以会在脚板内侧发力,造成外侧有些翘起,对此父母不需要过于担心。
在宝宝刚出生时,小腿多会向内弯。另外,在人体发育初期,大腿骨会偏向内旋,导致宝宝两腿与膝关节向外远离,形成O型腿,也就是医学上所谓的“膝内翻”。在开始学站或学走路时,宝宝O型腿的情形会更加明显,但随后便渐渐好转,会自行调整回来,在1岁半以前几乎都会恢复正常。如果宝宝的O型腿超过2岁仍未改善,就需要请医师诊断治疗。
有些宝宝学走路时经常跌倒,让父母十分担心。事实上,这是由于宝宝的平衡感及肌肉运动协调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容易出现重心不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请在平时多多观察,只要宝宝跌倒的情形在逐渐改善,或是跌倒次数日益减少,那就表示宝宝一直在进步,也就不用太过紧张。
关于宝宝光脚,你误会了多少?后悔科普太晚了 关于光脚,你误会了多少
夏天让孩子光脚不仅不容易生病,反而有利于足部血液的循环,提高抵抗力和耐寒能力,预防感冒或受凉腹泻等疾病。
在国外的幼儿园里,经常见到成群结队的宝宝在老师的带领下,赤着脚,绕着操场或沿着走廊有组织地进行慢跑,这就是著名的“赤足教育”。实践证明,赤足训练一段时间后,绝大多数宝宝体质增强了,身高、体重增加了,连伤风感冒也很少发生了。
感觉统合失调不是病,但是小时候不干预,长大无法改变。
0-3岁是感觉统合的形成期,3-6岁是最佳矫正期,6-13岁是弥补期(也许此阶段花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但是矫正效果仍然不一定好),13岁感觉统合基本定型,难以矫正。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小时候很聪明,但长大后却很一般了。
给宝宝光脚正是进行触觉训练的好方法。宝宝通过接触不同质地、不同温度、不同软硬的物体,来刺激脚部丰富的触觉神经,促进感官和大脑发育,增强记忆力,提高身体协调性。
光脚简直是宝宝学步的神奇助攻。
对于初学走路的宝宝:光脚能让脚趾更好地抓住地面,不仅不易滑倒,还有助于宝宝学习掌握平衡,让他学得更快、走得更稳。光脚可以让脚部神经直接感受到来自地面的压力,更好地感知地面高低变化。
如果学步期穿鞋,这些感觉就会受到鞋的阻隔,宝宝就需要通过低头看地面来判断,时间久了就会低头走路。光脚时,小脚不用受到鞋子的束缚,脚形可以自然长成,光脚更能锻炼足底肌肉和韧带,促进足弓的形成,有利于缓冲走跳时引起的震荡,预防宝宝扁平足和脚内翻、外翻等。
所以学步期的孩子,光脚学走路最好。
脚底有很多神经末梢,光着脚走路,等于直接的刺激脚底。简单的局部刺激,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增强食欲,促进生长。
宝宝学走路应注意什么
1. 注意时机
学走路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随着宝宝肢体运动能力的日益增强,在经历翻身、坐、爬、站之后,走路就被提到日程上来。
每个宝宝开始学走路的时间都不相同,甚至可能出现较大的差距。因此,学走路并没有所谓最适当的时机,必须视自身的发展状况而定。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宝宝在11~14个月时开始学走路。如果在11个月以前就有学走路的意愿,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只要宝宝在1岁6个月之前能独立走路,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宝宝还没有到达学走路的年龄,而且本身也缺乏走路的意愿,那就不能强迫宝宝去学走路,否则很可能对肢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2. 注意姿势
在学走路的时候,由于下肢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容易出现不正确的走路姿势,但大多数都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宝宝逐渐成长,大多会慢慢自行调整,恢复正常的走路姿势。
偏内八字的姿势可说最为常见。除此之外,有些宝宝也可能出现脚板重心偏内而出现脚丫外侧翘起的现象。这是由于宝宝的筋很柔软,而且还不会完全控制脚板的肌肉,所以会在脚板内侧发力,造成外侧有些翘起,对此父母不需要过于担心。
在宝宝刚出生时,小腿多会向内弯。另外,在人体发育初期,大腿骨会偏向内旋,导致宝宝两腿与膝关节向外远离,形成O型腿,也就是医学上所谓的“膝内翻”。在开始学站或学走路时,宝宝O型腿的情形会更加明显,但随后便渐渐好转,会自行调整回来,在1岁半以前几乎都会恢复正常。如果宝宝的O型腿超过2岁仍未改善,就需要请医师诊断治疗。
有些宝宝学走路时经常跌倒,让父母十分担心。事实上,这是由于宝宝的平衡感及肌肉运动协调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容易出现重心不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请在平时多多观察,只要宝宝跌倒的情形在逐渐改善,或是跌倒次数日益减少,那就表示宝宝一直在进步,也就不用太过紧张。
TIPS:宝宝不敢往前迈步怎么办?
对宝宝来说,学走路是一段新的发展历程,为了让宝宝能勇敢地试着往前走,父母应该多多鼓励。当宝宝害怕踏出脚步时,您可以用温和带着微笑的口吻告诉他 “宝宝加油,你可以做得到”“妈妈在这里陪着你”,这样宝宝就有动力继续走下去。当宝宝走到目的地时,父母可以抱抱他或为他拍拍手,让宝宝更有信心。
3. 注意异常
O型腿大多属于生理性的表现,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自然恢复正常。不过,仍有小部分宝宝是因为腿部发育异常所导致,必须接受治疗。如果O型腿现象持续到2岁以上,或是发现有其他不正常症状出现,例如宝宝走路时膝盖部位的稳定性不佳、走路时有疼痛的感觉等,就应该尽早就医诊断,必要时还要转诊到小儿骨科,做更详细的检查与治疗。
在宝宝学走路时,父母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观察原则,来检测宝宝腿部发展是否出现异常。最基本的就是观察宝宝的双腿(整个下肢),看外观有无异常,比如单侧肥大、大小肢、长短脚等。一旦发现宝宝双腿皮肤的纹路出现不对称的情形,那就很可能出现了长短脚。另外,注意宝宝的髋关节在走路时是否能顺利张开、有无发出声响。如果有这种情形,很可能是有先天性的问题,比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在经过检查确诊之后,如果宝宝腿部发育的确出现异常,医师会根据骨骼异常程度以及年龄来选择最适当的治疗方式。一般来说,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穿戴矫正支架和手术矫正。需要手术矫正的情形大多由疾病所引起,并不常见。
TIPS:扁平足大多不需担心
扁平足是指足部内侧脚弓在站立时出现消失的情形。在刚刚出生之后,宝宝双脚的脂肪一般都比较多,而且韧带松弛,因此几乎都有扁平足的现象。尤其到了学走路的阶段,看起来就更为明显。不过,大多数宝宝的脚弓在长大后会自然出现,不需要特别治疗。因此,建议父母不妨先观察,如果宝宝2岁以后还有扁平足的现象,再带宝宝到小儿科或小儿骨科检查也不迟。
4. 注意安全
刚开始学走路时,宝宝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四处探索新事物。因此一定要格外留意,否则宝宝很容易碰撞、跌倒或滑倒等。为了让宝宝有一个更安全的行走空间,父母应该对家中环境来一个彻底的检查和处理。请注意以下几个重点,以便将发生意外的几率降至最低。
收拾地面
尽量维持地面的干净整洁,将电线、杂物等收拾好,以免宝宝不小心被绊倒,或是踩到尖锐的物品。
注意锐角
检查家中摆设是否有尖锐处或棱角,如果有这类的摆设,可以先暂时收起来。如果不能收起来,则可以在尖锐处或棱角上加装软垫。
铺设软垫
家中地面如果是比较光滑的材质,可以加装地垫或软垫,以防宝宝在学走路的过程中不慎摔伤或滑倒。
地面平整
在宝宝学走路时,如果家中地面不够平整,宝宝就可能因重心不稳而跌倒。因此应仔细检查地面,尽量消除高低不平的情形。
避开易碎物
将容易碎裂或损坏的贵重物品收起来,以免宝宝受到吸引去碰撞物品而受伤,或是损坏家中的摆设。
列出救援电话
将紧急救援的电话号码贴在明显处或电话机旁,一旦宝宝不幸发生紧急状况,就可以立刻寻求协助。
3要决协助宝宝学走路
要诀1
刚开始学走路时,宝宝很容易重心不稳。此时可以扶住宝宝的腋窝,让宝宝双脚踏在大人的脚背上,跟着大人一起走路。等过一段时间之后,可让宝宝的双脚踏在地上,由大人扶着他慢慢向前走,增加练习的机会。
要诀2
充分利用家中比较低矮的家具摆设,比如沙发、床、椅子等,让宝宝扶着来慢慢移动身体,作为练习走路的基础。通过这种手脚和身体的挪动配合,能够很好地训练宝宝的平衡感,对将来学走路很有帮助。请注意,一定要将家具的尖锐处都包裹好,以免出现意外撞伤。
要诀3
当宝宝能试着自己走路时,父母可以运用声音或具有吸引力的物品,来引导宝宝向前走,以训练其稳定度与平衡感。此外,父母也可以站在离宝宝几步远的距离,张开手臂做出欢迎的姿势,引导宝宝向自己这边走过来。
TIPS:宝宝学走路需要穿鞋吗?
对人类来说,走路是一种本能,是很自然的一种发展。不过,在宝宝学走路时,反复练习与适当的刺激仍然是相当重要的。通过大量累积的知觉经验,可以促进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进而更加有助于学习走路。因此,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建议让宝宝赤着脚学走路,并在不同的地面上练习,如草地、沙地、土地等,增加宝宝脚部的触觉刺激,帮助他们踏出稳健的第一步。
宝宝学走路都要进行哪些阶段性训练呢
宝宝学走路之学习独站
十个月的宝宝在学完会开始独自坐着和会爬了以后就可以开始学历独自站立了,在这个阶段爸爸或者妈妈可以每天鼓励宝宝扶着你的手,腿,或者是床的栏杆学习站立。
宝宝学走路之学习蹲站
当宝宝十一个月的时候,爸爸妈妈等到发现宝宝可以很好的肚子站立时,就可以有意识的训练宝宝蹲站的能力了,此外还要注重训练到宝宝蹲-站-蹲的连贯性,来增加宝宝腿部和身体的协调性,这个阶段的爸爸或者妈妈可以将宝宝的玩具小心的扔在地板上,然后慢慢的引导宝宝蹲下来去捡。
宝宝学走路之学习扶走
在训练十二个月宝宝开始学习扶走的时候,爸爸或者妈妈可以让宝宝在特定的环境里扶着床沿,墙面或者是沙发慢慢的移步,这样可以训练到宝宝的平衡能力,在这个阶段,爸爸妈妈可以在沙发,床沿或者是墙面的另外一头,拿着宝宝的喜欢的玩具吸引宝宝,鼓励宝宝扶着床沿或者是沙发走过来。
宝宝学走路之学习迈步
在这个阶段爸爸或者妈妈的双手可以分别握住宝宝的两只手,让宝宝背对着自己,然后一边一步步向前,一边鼓励宝宝引导宝宝迈步。在学习迈步一开始爸爸妈妈可以让小宝宝的脚踩在你的脚上,慢慢的拖住宝宝前行,让宝宝可以感受到迈步的感觉。
宝宝学走路之自己迈步前进
宝宝已经可以慢慢的熟练迈步的时候,爸爸或者妈妈就可以站在宝宝的前方,手里拿着宝宝喜欢的玩具或者是拍打着双手,然后让宝宝过来找爸爸或者是妈妈,来引导宝宝慢慢的走过来,注意的是在最开始的时候不要离宝宝距离太远,距离可以通过宝宝自己迈步的熟练度来设定的。同时也可以选择让宝宝推着椅子,或者是其他安全的训练工具来训练宝宝迈步行走。
宝宝多大用学步带
一般来说,大部分满周岁的宝宝已经会独站了,被爸爸妈妈牵着手也可以走上几步,这时候就可以用学步带来帮助宝宝学走了。
不过受到环境和抚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相同年龄的宝宝发育并不完全一样,有的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什么时候训练宝宝学走路应该依据宝宝的身体发育状况。
如果宝宝的身材比较轻盈灵巧,则早些走路不会对宝宝有多大的影响,若宝宝还没有达到走路的月龄段,父母就训练宝宝学走路,这对宝宝的腿脚发育是不利的。
学步车的好处和坏处 学步车的好处
1、为宝宝学走路提供了方便的工具;
2、使宝宝克服胆怯心理,成功独立行走;
3、比宝宝扶桌腿或其他物品学走路更不易摔跤;
4、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家长(不必夹着、扶着、拉着宝宝学走路等)。
训练宝宝学走路的方法
有的小孩1岁不到就学会走路了,但是有的小孩1岁半了还在到处爬,白医生说,宝宝学走路的时间各有差异,基本上在17个月以内学会走路都属于正常的,家长不必担心。
白医生建议,在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中,家长有几点可以做的,第一,你可以跪在宝贝面前,伸出双手拉住他的手,鼓励他迈步,朝向你走来;第二,你也可以站在孩子后面,用双手扶住他的腋窝处,跟着他一起走。开始时他或许需要你用力扶住,之后你只需用一点点力,他就能自己往前走了;最后,学走路也意味着摔跤和受伤的机会增多了,请为你的孩子准备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减少他磕碰的机会,并且尽量让他在你的视线范围内活动,而且随时做好“救援”准备。
白医生提醒家长们,孩子如果在其他各方面都很正常,稍微延迟走路也许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被大人扶着站立时双腿像棍子一样发直或像剪刀一样交叉,有的孩子表现为双手发抖或双手不停地颤动,在运动方面表现出手脚运动不灵活,协调能力差,或者让人感觉到走路的姿势很别扭。又或者他走路的时间已经远远落在其他同龄孩子后面,那就一定要带他去看专科医生了。
宝宝走路的姿势
在学走路的时候,由于下肢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容易出现不正确的走路姿势,但大多数都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宝宝逐渐成长,大多会慢慢自行调整,恢复正常的走路姿势。
偏内八字的姿势可说最为常见。除此之外,有些宝宝也可能出现脚板重心偏内而出现脚丫外侧翘起的现象。这是由于宝宝的筋很柔软,而且还不会完全控制脚板的肌肉,所以会在脚板内侧发力,造成外侧有些翘起,对此父母不需要过于担心。
在宝宝刚出生时,小腿多会向内弯。另外,在人体发育初期,大腿骨会偏向内旋,导致宝宝两腿与膝关节向外远离,形成O型腿,也就是医学上所谓的“膝内翻”。在开始学站或学走路时,宝宝O型腿的情形会更加明显,但随后便渐渐好转,会自行调整回来,在1岁半以前几乎都会恢复正常。如果宝宝的O型腿超过2岁仍未改善,就需要请医师诊断治疗。
有些宝宝学走路时经常跌倒,让父母十分担心。事实上,这是由于宝宝的平衡感及肌肉运动协调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容易出现重心不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请在平时多多观察,只要宝宝跌倒的情形在逐渐改善,或是跌倒次数日益减少,那就表示宝宝一直在进步,也就不用太过紧张。
训练宝宝学走路的方法
首先,让孩子与妈妈面对面,让宝宝的双脚分别站在你的双脚背上,握住宝宝的双手,然后妈妈可以左右交替一步一步迈步向后退,带动他左右交替向前迈步。
第二,让宝宝站在床沿或长沙发的一头,妈妈在旁用玩具逗引宝宝移步走。
第三,爸爸妈妈也可以面面相对蹲下,距离为伸手能相触,让孩子在这段距离内自己独立行走。宝宝早期心智的发展,都有个最佳时期,带领宝宝学习应该施以适当的刺激和鼓励,这样更能促进宝宝身心的成熟。
在此,要提醒爸爸妈妈:若是有足够的时间教育宝宝,最好不要让正在学走路的宝宝用学步带或者学步车,这样做不利于宝宝的骨骼发育。待宝宝的骨骼硬起来以后,可以教宝宝扶着家里比较低的家具或墙壁站起立来,慢慢行走,爸爸妈妈带宝宝出去玩时,最好扶着宝宝的腋下练习行走,在孩子学走初期,避免用手抓着孩子的手。爸爸妈妈若是在拉宝宝的时候用力过大很容易造成宝宝胳膊脱臼的。不过等到孩子已经可以自己扶着东西行走时,这样爸爸妈妈就可以抓着宝宝的手走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