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鱼鳞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内服药可分两型辨证论治
1、肾阴亏损型:多自幼发病,有家族史,鳞屑色较黑或深褐。治宜滋阴补肾,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2、血虚风燥型:发病较晚,可无家族史,鳞屑淡褐或灰褐。治宜养血活血、祛风润燥。方用润肤丸加减。
二、外治法
血虚风燥证可用杏仁60g,研碎煎汤外洗,然后将胡桃90g,乳汁10g,捣烂和成膏外用。瘀血阻滞证可用大黄15g,桂枝20g,桃仁30g,煎汤外洗,然后外搽当归膏(当归20g,香油50g,黄蜡6g,先将香油熬开,入当归煎至焦枯,去渣令温,加入黄蜡成膏)。
药浴是中医内病外治方法之一,药浴疗法能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孔窍、俞穴等。此法能迅速直达病所,取得良好疗效。此外,由于药浴疗法可以避免药物直接进入人体大循环,从而可以减少对肝脏、肾脏等器官的毒副作用。
蛇皮癣怎么引起的
蛇皮癣是一种皮肤干燥粗糙,伴有褐黑色鳞屑,状如蛇皮的遗传性皮肤病。中医文献中叉名“蛇体”、“蛇身”、“小儿鳞体”等。本病的特点是皮肤干燥伴有蛇皮样或鱼鳞样鳞屑,多发于四肢伸侧。有家族遗传史。《诸病源候论·蛇皮候》记载:“蛇皮者,由风邪客于腠理也。人腠理受于风则闭密,使血气涩浊,不能荣润,皮肤斑剥,其状如蛇鳞,世呼蛇体也。亦谓之蛇皮也。”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鱼鳞病。临床有多种类型,最常见寻常型鱼鳞病,少见的有性连锁鱼鳞病、板层状鱼鳞病、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等。
血热的中医辨证治疗
血热严重的人,可服用中药调理,或平时多喝点菊花水。必要时,可用生地10克、丹皮6克、槐花6克、菊花6克煎水喝,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表现选择牛黄解毒片、三黄片及知柏地黄丸等药物治疗。
清血热方代表方剂清营汤和犀角地黄汤。
清营汤
犀角生地黄麦冬玄参丹参竹叶心银花黄连连翘
主治:温热病,热邪入血引起的身热夜甚,心烦失眠,或有谵语,或口渴,或发斑疹,舌绛而干,脉细数等。
功用:养阴清热,解毒透疹。
犀角地黄汤
犀角生地黄丹皮赤芍
主治: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尿血,便血,斑疹颜色紫黑,或蓄血发狂,便色黑等。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犀角大青汤
犀角大青叶栀子淡豆豉
主治:热毒入血引起的高热神昏,斑疹颜色紫黑,舌绛起刺等。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透疹。
冠心病中医辨证治疗
1.心血瘀阻证
证候特点
胸痛较剧,如锥如刺,痛有定处,胸闷憋气,每于情志刺激、劳累诱发或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迂曲,脉弦涩或沉弦。
治法方药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黄9g川芎5g赤芍6g川生膝9g柴胡3g枳壳6g甘草3g
加减:胸痛剧烈,加延胡索3~10g,降香3~6g,郁金5~12g;寒凝血瘀或阳虚血瘀者,加桂枝9g,细辛1~3g,熟附子3~10g(先煎);气虚血瘀者,加红参5~10g(另炖),黄芪10~15g;气滞痰浊重者加降香3~6g,法半夏3~10g,瓜蒌10~20g。
2.气滞心胸证
证候特点
胸中闷痛,时轻时重,痛有定处,遇情志不遂则发,时欲太息,腹胀暖气,苔薄腻,脉细弦。
治法方药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陈皮6g柴胡6g川芎5g香附5g炒枳壳5g赤芍5g炙甘草2g
加减:胸闷胸痛明显者酌加五灵脂3~10g、蒲黄3~10g,心烦易怒,口干便结者酌加牡丹皮6~12g、栀子3~10g。
3.痰浊闭阻证
证候特点胸闷如窒,痰多气短,促喘不安,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纳呆恶心,甚至吸促汗出,四肢厥冷,舌质暗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苔浊腻,脉滑或沉滑。
治法方药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瓜蒌薤白半夏汤(《伤寒论》)合涤痰汤(《济生方》)加减。
瓜蒌12g薤白9g姜半夏12g胆南星5g茯苓6g枳实6g人参3g石菖蒲3g竹茹2g甘草2g陈皮6g
加减:若痰郁化热加黄连3~6g,天竺黄3~6g;痰瘀互结,加桃仁5~10g,红花3~9g.丹参5~15g,三七3~10g;伴乏力、便溏不成形者加党参10~15g,白术10~15g,薏苡仁10~30g。
4.寒凝心脉证
证候特点
卒然胸痛如绞,心痛彻背,天冷易发,感寒痛甚,心悸短气,形寒,手足不温,甚则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方药
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合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加减。
瓜蒌12g薤白9g桂枝9g枳实12g厚朴12g当归12g芍药9g细辛1.5g炙甘草5g通草6g大枣8枚
加减:阴寒极盛,心痛重症,加用附片(炮)3~10g,干姜3~10g,以温通散寒。痛甚而四肢厥冷者含服苏合香丸。
5.气阴两虚证
证候特点
胸痛胸闷,时作时止,心悸怔忡,倦怠懒言,气短乏力,心烦多梦,或口渴而不喜热饮,舌红苔白少津,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治法方药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瓣合炙甘草汤(《伤寒论》)加减。
人参20g麦冬15g五昧子6g炙甘草12g桂枝9g黄芪10-15g 玉竹10~15当归5~15g
加减: 者加丹参5~15g,三七3~10g,郁金5~12g以活血通络;兼痰浊者加茯苓10~15g,白术10~15g,健脾化痰。若痰热互结者,合温胆汤以清热化痰。
6.心肾阴虚证
症候特点
胸闷时作,心悸胸痛,盗汗,心烦不寐,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舌干燥,便秘尿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数。治法方药
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合炙甘草汤(《伤寒论》)加减。
生地黄30g人参6g丹参6g玄参6g远志3.5g当归6g天冬10g麦冬10g柏子仁15g酸枣仁15g炙甘草12g阿胶6g
加减:兼头晕目眩阴虚阳亢者,加女贞子10~15g,钩藤10~15g,石决明15~30g,生牡蛎10~30g以滋阴潜阳;兼腰膝酸软、遗精盗汗、口干咽燥肾阴虚者加枸杞子l0~15g,山茱萸5~10g以滋补肾阴。
7.心肾阳虚证
证候特点
胸痛胸闷,心悸怔忡,气短自汗,形寒肢冷,或下肢浮肿,腰酸无力,面色咣白,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或微。
治法方药
益气温阳,通络止痛。参附汤(《正体类要》)合右归饮(《景岳全书》)加减。
人参9g制附子6g熟地20g山茱萸3g肉桂6g炙甘草6g仙灵脾6g补骨脂9g
加减:水肿较重,喘促明显者加茯苓10~15g、猪苓5~10g、车前子10~15g温阳利水。
药酒是否可以治疗鱼鳞病
很多人会听说药酒也已治疗鱼鳞病,就会想要自己去尝试,那么,药酒真的可以治疗鱼鳞病吗?五虫药酒由全虫、蜈蚣、廑虫、白花蛇、地龙辅还有黄芪、黄精、生麻黄、生熟地、红花、当归、何首乌等这些不同的药物组成的,以上诸药都是,以粮食酒浸泡密封而成。全虫、蜈蚣、廑虫、白花蛇、地龙等是具有较强的疏风散结的作用的,其药性凶猛,药效迅捷,治疗效果显着。以酒浸泡,酒为诸药药引,酒率药行,散布全身,无处不至。需要注意的是该药酒药性凶猛,气味浓烈,要严格控制每日的饮用量,每次饮用不可超过20毫升,12岁以下儿童及孕妇慎用,对气味敏感的患者,可加白糖调制后服用,餐后服用效果更佳。
鱼鳞病属中医蛇皮病的范畴,该病可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血虚风燥,营卫失和,情志失调等因素而发病,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患者在饮用此药酒之前,最好是咨询专业的医生,以免方不对症,事倍功半。
药酒对治疗鱼鳞病其实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是药酒的配置也是需要非常注意的,再者就是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不一定都适合这种方法。
鱼鳞病治疗
鱼鳞病是困扰人们的皮肤病中的一种,它较难治愈,并且治愈后不好好护理就会出现复发的情况。患上鱼鳞病应及时及早地进行治疗,因为患病早期比较易于治疗,并且避免病情加重和诱发其他疾病。
一、鱼鳞病全身治疗:
可试用较大剂量维生素A注射或内服,也可应用芳香维生素A酸乙酯、维生素E等治疗。
二、鱼鳞病局部治疗:
①外用润肤的油膏,如10%尿素软膏、0.1%维生素A酸软膏及30%鱼肝油软膏等;②局部应用角质松解剂,如5%水杨酸软膏、5%硫黄煤焦油软膏或40%—60%丙二醇水溶液等;③可酌情选择紫外线照射、淀粉浴或矿泉水浴等。
三、中医治疗鱼鳞病:
1中成药:①十全大补丸9g,口服,3/d,适用于血虚风燥证患者;②大黄廑虫丸3g,口服,3/d,适用于瘀血阻滞证患者。
2辨证施治:①血虚风燥证,治以养血活血、润燥熄风,方用养血润肤饮加减;②瘀血阻滞证,治以活血化瘀、养肤润燥,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3外治疗法:①皮肤干燥、粗糙、脱屑,可选用杏仁、桃仁、胡麻仁、郁李仁、火麻仁及胡桃仁各适量,共捣烂如泥,水煎后外洗,外涂胡桃膏或羊髓膏;② 皮肤粗糙、增厚、皲裂、可选用大黄、透骨草、桂枝、桃仁、当归、丹参、地骨皮、皂角刺,煎水外洗,然后外涂润肌膏或当归膏。
四、鱼鳞病西医治疗方法:
1内服法:口服大剂量维生素A,每日10~30万u或维生素A酸,每日1mg/kg/日。但长期服用可出现骨质脱钙,脱发和其他中毒症状。
2外治法:外用10%尿素脂,0.1%维生素A酸霜或20%鱼肝油软膏等,对缓和皮肤干燥、脱屑、皲裂有一定疗效。 2 鱼鳞病中医治疗。
鱼鳞病治疗的原则
1.鱼鳞病目前无根治方法,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增加角质层含水量和促进正常角化。
2.局部可用增加角质层含水量,去除过度角化的物质。
3.鱼鳞病的药物治疗原则之全身治疗,可试用维生素A等药物。
4.鱼鳞病患者皮肤较干燥,平素应避免过度洗浴,尤其不能用热水洗烫或用碱性太强的肥皂搓洗。
5.在冬季气候干燥的时候,注意外涂油脂类护肤品以使皮肤保持润泽。
6.饮食上要注意多食用蔬菜、水果,适当吃一些动物肝脏、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品。
温馨小提示:鱼鳞病虽然较难治疗,治愈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患者朋友们一定要怀抱信心,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病愈。祝患者朋友们能早日康复。
痱子的中医辨证治疗
痱子患者的中医治疗原则应以消暑解热为主,方用消暑汤加减。痱子的中医外治疗法如下:
1、马齿苋煎水温洗后,外扑痱子粉;
2、痱子草30克、鲜丝瓜叶15克,水煎取汁,待冷湿敷或沐浴;
3、脓痱者选用玉露散、鹅黄散植物油调成糊状外涂;
4、六一散或滑石粉加入少量冰片外扑。
5、其他:绿豆适量,小火煮烂、频饮之;鲜冬瓜皮或鲜西瓜皮,外搽患处。
散光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眼与全身脏腑、经络联系密切,针灸通过激发机体反应机能而起作用。针刺与耳穴治疗作用,可使痉挛疲劳的睫状肌、眼外肌放松恢复,增强其调节能力和眼球壁弹性从而缓解散光。
治疗时选择球后、承泣、攒竹、四白、风池、翳明、睛明、合谷等穴位,每天针刺1次,留针30分子,每次4~5穴,交替使用。
疗程中配合耳穴疗法,选眼、目1、目2、肝、肾、神门耳穴点,每次选其中3~4穴,找到敏感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令患者每日早、中、晚自行按压耳穴3~4次,每次每穴50~100下。
针刺与耳穴治疗无毒副作用,能显著缓解肌群痉挛,能有效调整紊乱的神经体液调节,能改善眼组织的营养代谢,从而提高了视觉细胞的敏感性;提高了视神经传导功能和大脑视中枢视觉分辨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视力。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中医认为与水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肺、脾、肾,这三个脏器的功能失调是引起水肿发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治疗水肿,中医一般以宣肺、健脾、温肾为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治疗宣肺利水。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医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车前子、泽泻、白茅根、益母草等。
中医辨证治疗利水消肿,需要健脾化湿。利水消肿临床表现为全身凹陷性水肿,腰以下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纳呆,胸闷,苔腻、脉濡。常用方剂为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下半身肿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湿热壅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加大黄、木通、小蓟等。
此外,对于肾阳衰微者,主要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讽白,尿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常用方剂有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药物有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等。
温馨提示:中医辨证治疗水肿,相信通过以上阅读大家对此都有所理解了吧。水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疾病问题哦,所以患者要及时治疗,以免影响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