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用药要掌握五原则
给宝宝用药要掌握五原则
原则1谨慎选择用药品种
宝宝用的药应注意选择,不可简单地用成人的药品直接减量服用,最好选用小儿专用药品。例如在使用解热镇痛药时,成人用的去痛片中部分成分易使儿童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紫癜;新生儿使用阿斯匹林易在胃内形成黏膜糜烂;感冒通可能造成儿童血尿。
再比如12岁以下的小儿尤其要注意禁用或慎用的抗生素:四环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着色变黄;诺氟沙星可引起负重骨关节组织的损伤、抑制骨骼生长;庆大霉素可致儿童永久性耳聋及肾脏损害;新生儿使用氯霉素和磺胺类可引起灰婴综合症和溶血。
原则2联合用药要控制
由于药物之间产生物理吸附或化学络合作用形成配位化合物,联合用药不当时会影响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随之增高。例如部分抗生素与钙、镁、铝等无机盐类抗酸药或含铁的抗贫血药合用,会生成配位化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抗菌效果;因而在服用抗菌素期间,应暂停服用钙片等药品。
宝宝用药品种应尽量减少,能用一种药物治疗的,就不用两种或更多的药,一般合用药品种以不超过3~4种为宜。
原则3用药剂量严格计算
小儿用药的剂量一般可按照小儿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三种方法计算。
按年龄计算比较简单(肥胖或瘦弱患儿除外),即不同年龄儿童的用药是成人剂量的:1个月为1/14、6个月为1/17、1岁为1/5、2岁为1/4、4岁为1/3、6岁为2/5、9岁为1/2、14岁为2/3。
妈妈同时应注意计算联合用药时同一类药物的总用量,例如服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小儿速效感冒颗粒)同时使用阿苯片退烧时,因都含有解热镇痛药成分,剂量应适当减少。
原则4营养药不可滥用
宝宝生长中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主要应当从食物中均衡吸收,饮食正常的儿童一般不必服用营养药。
有些儿童因某种原因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需要补充时,应咨询医生适当补充。然而不少家长误以为此类营养药多吃点没坏处,就给孩子盲目过量服用,实际上非但起不到保健作用,反而招致机体功能失调。
临床显示,过量补充微量元素锌易发生脓疮病;长期服用鱼肝油会引起慢性中毒,大剂量长期服用钙剂和维生素c会造成泌尿道结石。
原则5喂药方法要适当
小儿一般都不喜欢服用药物,家长不应捏着鼻子、掰开嘴强灌,也不能在小儿睡熟、哭闹或挣扎时喂药,以免呛入气管发生危险。
对大孩子应说服讲道理;喂小孩子可将药物研碎(肠溶片、控释片、薄膜衣片除外)裹在易消化的食物中服用;哺乳期的婴儿除可将药研粉溶入糖水外,还可将药粉附着于奶嘴上,使药物与奶水一起服下。
儿童用药的基本原则 掌握用药剂量
掌握用药剂量至关重要。小孩用药剂量一般与小孩的年龄或者体重有关,家长需认真对比查明后再给儿童用药;并且每日的用药次数和服药禁忌都可能影响药效或引起副反应。
给宝宝定制食谱妈咪掌握五原则
一、食物品种应该怎么选择
1岁后,宝宝身体生长发育仍然需要多种营养素,要保证足够营养素的摄取,必须给宝宝提供多种多样的食物。因此,给宝宝的食物搭配要合适,要有干有稀,有荤有素,饭菜要多样化,每天都不重复。
比如,主食要轮换吃软饭、面条、馒头、包子、饺子、馄炖、发糕、麻酱花卷、菜卷等,给宝宝准备饮食时要注意利用蛋白质的互补作用,用肉、豆制品、蛋、蔬菜等混合作菜,一个炒菜里可同时放两三种蔬菜,也可用几种菜混合作馅,还可在午饭或早点时吃些蒸胡萝卜、卤猪肝、豆制品等,以刺激宝宝的食欲。
二、食谱中不可缺少什么
1岁以后的宝宝,刚刚断奶甚或没完全断奶,他们吃的食物可能已经和大人一样了,但因为他们牙齿尚未发育完全,咀嚼固体食物(特别是肉类)的能力有限,就会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因此,1岁以上的宝宝,不一定能从固体食物中摄取到足够的蛋白质,饮食上还应该注意摄取奶类,奶类食品仍是他们重要的营养来源之一。美国权威儿科组织建议,奶类与固体食物的比例应为40∶60。按照这个比例计算,每天大约需要给宝宝提供奶类500毫升。
三、什么样的口味更适合宝宝
给宝宝准备食物不能根据大人口味的喜好来做,而要以天然、清淡为原则。添加过多的盐和糖会增加宝宝肾脏的负担,损害其功能,并养成日后嗜盐或嗜糖的不良习惯;添加调味品、味素及人工色素等尤为不宜,这样会影响宝宝的健康。
四、怎样烹调才能适合宝宝
给宝宝烹调食物时,要注意适合宝宝的消化功能,避免油腻的,过硬的,味道过重的,辛辣上火的。但是也不必刻意煮得过软,菜切得过细。实际上这个阶段宝宝的咀嚼能力已经得到长足发展,应该鼓励宝宝尽快适应成人的食物。
同时,烹调上注意干稀、甜咸、荤素之间合理搭配,以保证能为宝宝提供均衡的营养,此外,还要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提高宝宝的食欲。
五、各餐营养比例怎样搭配
按照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的营养比例,把食物合理安排到各餐中去。各餐占总热量的比例一般为早餐占25-30%,午餐占40%,午点占10-15%,晚餐占20-30%。为了满足宝宝上午活动所需热能及营养,早餐除主食外,还要加些乳类、蛋类和豆制品、青菜、肉类等食物,午餐进食量应高于其它各餐。
因为,宝宝已活动了一个上午,下午还有更长时间的活动。另外,宝宝身体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也很大,需要多补充蛋白质。
强迫症自我治疗四大原则
强迫症自我治疗要掌握原则一、确定自己的恐惧线索
1、外在线索
大多数强迫症朋友恐惧他周围环境中的某个事物,比如某物体、人或者情境。如某一强迫洗澡的朋友,经过分析其实自己恐惧的是爱滋病病毒,害怕自己携带这种病毒并传染给家人。所以每次从外面回来必须长时间的洗澡。这里,爱滋病病毒就是他外在的恐惧线索。
2、内在线索
一些让人感觉羞耻或者厌恶的内在想象、冲动或者是一些抽象的想法,也能引起人的焦虑和痛苦。这一类就是内在的恐惧线索。比如,想伤害自己或亲人的冲动,开车时想撞人的冲动,不反复的去做某一动作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发生等等。
外在线索和内在线索并不一定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有些人只有外在线索,有些人只有内在线索。
强迫症自我治疗要掌握原则二、确定自己的回避行为
强迫症朋友为了降低自己的痛苦和焦虑,对于可以引发自己恐惧的情境或事物往往采取回避行为,这一点和恐惧症朋友一样。自己要找到自己的所有回避行为。
强迫症自我治疗要掌握原则三、 确定自己的仪式行为
仪式行为是为了减轻由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和痛苦而采取的一种仪式性的行为。仪式行为可以分为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外显仪式行为比较好识别,如反复洗手,反复洗澡,反复检查等等;内隐遗失行为识别起来相对困难,如某人没有外显的反复检查锁门的行为,但每次锁门后他都不放心,这时就会在头脑里数1、2、3、4、5,数3遍以后就认为好了,门已经锁好了。这种在头脑里数数的思维就是他内隐的仪式行为。
强迫症自我治疗要掌握原则四、确定恐惧等级
面对一个情境或事物一点都不恐惧,记0分,极度恐惧记100分。把第一步所确定的恐惧线索依次打分,然后把恐惧线索按得分高低进行排序,每十分一个等级。
掌握护肤原则
1、保持肌肤滋润
水润的质感是维持肌肤健康的关键,对于20 岁这个年纪的女人来说,做好保湿基本就可以让肌肤不出问题。这个年纪使用的保湿产品不需要含有太多的油分,轻薄的乳液或是啫喱就可以,另外还要记得根据季节和环境的变化更换质地不同的护肤品,给肌肤定制级的保湿方案。
2、预防痘痘
年轻肌肤的皮脂腺非常活跃,简单来说就是很容易出油,一旦油脂堵塞在毛孔中,有细菌侵入或者角质堆积,那痘痘就会大举来袭。如果本身肌肤就非常容易出油,毛孔粗大,那就要记得做好彻底的清洁,同时可以使用一些含有水杨酸之类去角质成的分,每天擦拭肌肤,改善和预防痘痘。
3、控油
在控油这件事情上千万不能对自己太狠,必要的油脂不仅能滋润皮肤,还可以维持水油平衡的理想状态。zui理想的控油方法并不是用强碱性的洁面产品频繁洗脸,而是使用一些含有控油成分比如吸油粉末的乳液,让肌肤清爽但不干燥。
4、去角质
角质健康,肌肤才能健康,多余的老废角质如果不能及时代谢就会造成肌肤干燥粗糙,天气寒冷时还会起屑。在使用去角质产品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习惯来选择,但zui好是含有酸类焕肤成分的化妆水或是面膜,这个年纪尽量避免使用磨砂膏,以免控制不好力道,让肌肤角质层被划伤。
宝宝上火用药须知
1、明确宝宝上火的病因
内因——儿童生理特征易上火
中医认为,小儿是“纯阳之体”,体质偏热,容易出现阳盛火旺即“上火”现象;儿童肠胃处于发育阶段,消化等功能尚未健全,过剩营养物质难以消化,造成食积化热而“上火”。
外因——饮食及环境引起的上火
(1)吃出来的火
饮食因素:过多的肉类,过浓的牛奶、过甜的饮料、零食都相当于给身体进补,这部分高蛋白质食品的摄入就是火的来源。>>推荐阅读:中医按摩助宝宝降火
(2)环境引起上火
如季节交替、天气炎热潮湿,水质偏热,易引起上火。
2、宝宝上火要明确诊断
宝宝上火都有哪些症状表现来确诊呢?便便干干的,小便时发黄;嘴巴里有异味、口气或者是口腔溃疡(口舌生疮);白天夜里睡不好,明显发现眼屎增多;舌苔变厚,湿疹;消化能力减弱,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等。
3、选对去火药物
明确诊断后,根据宝宝的病症,选用针对宝宝体质的去火用药,不要选用成人药物,减量服用或者是自行煎药服药。
4、宝宝去火用药要掌握正确的用药剂量
应根据小儿的体重或年龄来计算用药剂量。不要自作主张的增加用药次数和剂量,更不要一天上医院数次或换几家医院,迫使医生不断更换药物。再有就是药量使用说明不清的药物尽量不要使用。
5、宝宝用药时要有明确的适应症
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选用安全、有效、可靠、价廉、易得的药物。不能用疗效不确切的药物,不要轻信广告药品,不要图新药、图贵药。
6、避免使用成人药物
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许多脏器发育尚不完善,肝、肾的解毒和排毒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也都不健全,直接用成人药会严重伤害儿童肝肾肠胃等器官。而且儿童使用成人用药的份量难以科学掌握、科学定量,成人药品中的部分成份不一定适合儿童,儿童必须慎用。
7、用药时,要严密观察小儿的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
因为小儿具有病情变化快的特点,要随时决定继续用药或调整用药或调整剂量,使用药更趋合理,争取早日痊愈,减少或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同时要注意增强小儿身体抵抗力,给予必要的加强体质的治疗,并给予良好的护理,使疾病彻底痊愈。
儿童选用抗过敏药的四原则
原则1谨慎选择用药品种。
宝宝用药,安全第一。不要随意服用成人用药,要确保所用药品确实对儿童安全有效才可服用。
原则2喂药方法要适当
宝宝对于生硬苦涩的片剂,或者味道古怪的药物都会产生排除,家长不应捏着鼻子、掰开嘴强灌,也不能在小儿睡熟、哭闹或挣扎时喂药,以免呛入气管发生危险。因此选择淡色淡味能与食物混食的药物,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宝宝的依从性,从而达到药物最佳治疗效果。
原则3用药剂量严格计算
小儿用药的剂量一般可按照小儿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三种方法计算。
按年龄计算比较简单(肥胖或瘦弱患儿除外),即不同年龄儿童的用药是成人剂量的:1个月为1/14、6个月为1/17、1岁为1/5、2岁为1/4、4岁为1/3、6岁为2/5、9岁为1/2、14岁为2/3。
1岁以下的小儿用药剂量,建议一定去咨询专科医生。
原则4营养药不可滥用
宝宝生长中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主要应当从食物中均衡吸收,饮食正常的儿童一般不必服用营养药。
有些儿童因某种原因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需要补充时,应咨询医生适当补充。然而不少家长误以为此类营养药多吃点没坏处,就给孩子盲目过量服用,实际上非但起不到保健作用,反而招致机体功能失调。
洗胃后之后多久可以恢复 中毒什么时候洗胃效果最好
中毒后4-6小时内洗胃最有效,有些患者就诊时中毒已超过6小时者,也可考虑洗胃,洗胃时间的掌握原则为越早越好,尽快实施,毒物在胃中的滞留时间久越短,毒物的吸收就越少,人的健康就能得到最大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