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后遗症严重吗
登革热后遗症严重吗
登革热通常情况下不会留下后遗症。
什麽是登革热和登革热是如何传播的?
登革热最早是在西元l779年由david bylon在爪哇岛首先描述。由於可引起很厉害的高烧及肌肉疼痛,犹如裂骨一般,又俗称「断骨热」或「天狗热」。不同於肠病毒的人对人的传染,它必须藉由「蚊子」叮咬患者,成为病媒蚊,当病媒蚊再叮咬健康的人,才会使人致病。所以此病多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蚊子易滋生的地区,尤其以东南亚、非洲及印度为最多台湾中南部夏季酷热也易成为疫区。
它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斑蚊及白线斑蚊这两种蚊子,喜欢在白天咬人,栖息於阴凉有水处,不喜欢待在臭水沟,尤其喜欢下雨後的废轮胎及废弃的容器。登革热病毒必须藉由这些蚊子的叮咬,才可能传播出来,而依其抗原性的不同,登革热病毒又可分为l、2、3、4共四型。人若感染其中一型,其在体内产生的抗体并无法防护另外三型,以感染第2型最危险,易发生出血性登革热。这些病媒蚊叮咬登革热病患8至l5天後,就具有终生传染病毒的能力了。
登革热为何如此可怕?
登革热依其症状轻重分为两型:典型登革热及出血性登革热
典型登革热(即俗称的登革热) :此型较不具危险性,死亡率甚低,多为初次感染者。小孩症状较不明显,成人则出现严重症状,通常被病媒蚊叮咬後,经过一至七天的潜伏期,患者会出现突发性高烧(39至40℃) 、恶寒、前额及後眼窝的剧痛、肌肉痛,再经2至4天全身皮肤出疹,疹子由躯体开始向脸及手脚蔓延,整个病程约七天可结束,大部份病人可完全痊癒。
出血性登革热:这是最可怕的一型,死亡率高达15—5o%,喜犯八岁以下的小孩。多由於两次以上重复感染,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剧烈反应,造成全身血管的大量出血,临床症状上除了高烧、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全身倦怠外,常伴随流鼻血、吐血、血便、血尿、子宫出血及胸腹部积水。由於全身大量出血,常引起心肺衰竭及休克死亡,而其出血时间通常在发烧将退时才发生,所以常引起家长及医师的疏忽,因此登革热病人在退烧时,若出现皮肤湿冷、四肢冰凉、坐立不安时,更应提高警觉,即刻送大医院,不可轻忽。
登革热是什么 登革热是由什么感染的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登革热病毒是一种小型黄病毒,属于黄热病毒属,能引起登革热急性传染病,通常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病毒进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登革热吃什么好呢
登革热病毒可以使亚洲的孩子出现出血热的现象,这种病毒的潜伏期在一个星期左右,在发病前期会出现突然头痛,恶寒,高热的现象,有的患者还会伴有厌食,乏力和恶心呕吐。发烧可以达到四十度左右而且可以持续四五天才会下降。
在登革热的急性发作期要进行卧床休息,可以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流质和半流质的食物,比如米汤,面片等。还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鱼虾,豆制品,动物肝肾,牛奶等,并且还要注意饮食要清淡,不能吃一些辛辣的食物。
出现登革热之后要吃一些可以健脾和胃,凉血解毒,清热泻火的食物,多吃一些高维生素,高蛋白质,高糖的容易消化的食物,平时还要注意多喝水,如果出现频繁的呕吐和腹泻的话要及时进行补液。
注意事项:
登革热的传播非常地迅猛,并且发病率也是非常高的,登革热患者可能会出现极度的疲倦,还有可能会出现抑郁的现象。严重的虱还会恶化及登革出血热。
登革热这种疾病传播的速度非常的猛烈,而且在发病率非常的高,平时登革热患者可能会出现极度疲倦或者是昏昏欲睡的现象,对于登革热吃什么好,以上有了了解,不过此病现在已经非常的少见,所以大家并不用担心。
登革热病
(一)典型登革热1. 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2.全身毒血症状 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3.皮疹 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4.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5.其他 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二)轻型登革热 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三)重型登革热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3~5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登革出血热:
分为两型即较轻的登革出血热和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一)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发热、肌痛、腰痛、但骨、关节痛不显著,而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二)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登革热感染的辅助检查
从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经济成本来看,登革热为全球最严重的由蚊虫传播的病毒性疾病。该病毒主要是通过埃及伊蚊传播,超过100个国家报告过登革热爆发,有2.5亿人生活在登革高感染区,每年会发生5000万到1亿例登革出血热,200000-500000例登革感染者最终发展为登革出血热,平均有5%的登革出血热患者会死亡。
登革热检测试剂的用途:
一、用于定性的快速检测人群血清、血浆或全血中登革病毒的IgM及IgG抗体。可在15分钟内检测结果。
1、结果快速,15分钟出结果。
2、 结果值得信赖,敏感性和特异性均>90%。
3、方式灵活,样本可为全血、血清或血浆。
4、能区分出登革的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
5、可进行完整的测试,保存方便,常温2-30℃保存。
二、用于定性的检测人群血清中登革病毒的IgM抗体,用于临床实验室对具有持续发烧的登革热症状的病人的辅助诊断。
1、用于检测原发登革病毒感染。
2、用于诊断活动期登革病毒。
3、在登革病毒流行区和非流行区都适用。
4、疾病发作3-5天即可使用。
三、用于定性检测血清中登革病毒(血清型1、2、3及4型)的IgG抗体。用于临床实验室对继发登革热感染的辅助诊断。
1、用于检测登革病毒继发感染。
2、用于登革病毒感染活动期的诊断。
3、用于登革病毒流行区的诊断。
4、疾病发作后2-5天即可使用。
四、用于定性检测血清中登革病毒的NS1抗原(血清型1、2、3及4型)。用于临床实验室对有持续发烧的登革热症状病人的辅助性诊断。
1、用于急性登革热感染的早期诊断。
2、在登革热病毒流行区和非流行区都适用。
3、疾病发作1-7天即可使用。
五、用于定性检测血清中登革病毒(血清型1、2、3及4型)的IgG抗体,用于临床实验室对具有持续发烧的登革感染症状或接触史的患者的辅助性诊断。
1、用于检测先前的登革病毒感染。
2、适用于流行病血清学研究。
3、用于登革热非流行区使用。
六、用于定性检测血清中登革病毒的IgM和IgG抗体。可以区分原发感染与继发感染。
1、包装盒内同时有登革IgM捕捉ELISA试剂与IgG捕捉ELISA试剂。
2、能够区分出登革的原发感染与继发感染。
突发高热要警惕登革热
目前是登革热高发期,登革热发展成重症可致死亡,市民切勿大意。若您在长假期间曾到过潮州、台湾等登革热流行地区,又出现以下可疑症状,务必及早就医。
登革热的一般症状
1、突发高热:即起病急,发热伴畏寒,可在24小时内达39℃-40℃。
2、“三红征”:即面、颈、胸部潮红,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
3、“三痛”:即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患者出现全身疲乏。
4、胃肠道症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有可能发展为重症的登革热患者
1、伴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2、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3、孕妇、婴幼儿或老人。
4、二次感染患者:登革热病毒有四个血清型,若感染过其中一型后,再感染另一型病毒,就有可能发展成重症登革热,甚至导致死亡。
登革热有哪些表现
登革热临床表现主要以出血倾向和皮疹为其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全身疼痛、发热、乏力症状。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不同,一般分为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三型。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登革出血热分为无休克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潜伏期通常为5~8天。
1.典型(普通型)登革热
(1)发热:通常起病迅速,患者有畏寒或寒战症状,高热,24~36h内体温升高达39~40℃,多数患者表现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大部分患者经治疗5~7天后,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少数患者于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saddle fever)。发热时常伴较剧烈眼眶痛,肌肉、头痛、骨及关节疼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患者于发热期的呼吸、脉搏加快。早期体征有颜面、颈、胸皮肤潮红,眼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恢复期常因显著衰弱而需数周后才能完全恢复正常。儿童病例起病可较缓慢,毒血症状较轻,恢复亦常较快。
(2)出血: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第5~8天。25%~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鼻出血等。皮肤、黏膜下出血等,出血范围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皮肤或黏膜下出血范围的直径不超过2mm者称为出血点,直径为3~5mm者称为紫癜,直径为5mm以上者称为瘀斑。当出血灶的皮肤明显隆起时称为血肿,可见于严重出血的病例。束臂试验亦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用于疑似本病病例检查。检查方法是在前臂屈侧面肘弯下4cm处画一直径为5cm的圆圈,仔细观察圆圈皮肤有无出血点,如果发现出血点则用墨水笔标出。然后用血压计的袖带束于该侧上臂,先测定血压,再使其保持于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维持8min后解除压力。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约2min)后,计算圆圈内皮肤出血点的数目,减去原有出血点的数目。若两者之差大于10则为阳性。登革热患者的束臂试验常呈阳性。由于束臂试验有可能使存在严重出血倾向患者的试验前臂出现瘀斑的可能性。因此,本试验不宜过多施行。
(3)皮疹:常于病程的第3~6天出现,多为斑丘疹,可呈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及出血性皮疹(瘀点)等。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出现两种或多种皮疹。皮疹多先见于躯干,然后逐渐向四肢、头面部蔓延,最后分布于全身皮肤。皮疹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持续3~5天后逐渐消退。
(4)其他:约1/4病例有轻度肝大,个别病例可有黄疸,但脾大少见。
2.轻型登革热 症状和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表现为发热较低,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疹,无出血倾向,但浅表淋巴结亦常肿大,病程常短于5天。流行期间轻型病例较多,由于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与急性上呼吸道炎,症状较轻,故较易被忽视而漏诊。
3.重型登革热 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但发热3~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脑膜脑炎,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谵妄、狂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缩小等。此型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可于24h内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
4.登革出血热
分为两型即较轻的登革出血热和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
1)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但其肌痛、腰痛、发热、但骨、关节痛不明显,而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症状严重。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2)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症状;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会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登革热为什么可怕至极
登革热依其症状轻重分为两型:典型登革热及出血性登革热
典型登革热(即俗称的登革热) :此型较不具危险性,死亡率甚低,多为初次感染者。小孩症状较不明显,成人则出现严重症状,通常被病媒蚊叮咬後,经过一至七天的潜伏期,患者会出现突发性高烧(39至40℃) 、恶寒、前额及後眼窝的剧痛、肌肉痛,再经2至4天全身皮肤出疹,疹子由躯体开始向脸及手脚蔓延,整个病程约七天可结束,大部份病人可完全痊癒。
出血性登革热:这是最可怕的一型,死亡率高达15-50%,喜犯八岁以下的小孩。多由於两次以上重复感染,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剧烈反应,造成全身血管的大量出血,临床症状上除了高烧、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全身倦怠外,常伴随流鼻血、吐血、血便、血尿、子宫出血及胸腹部积水。由於全身大量出血,常引起心肺衰竭及休克死亡,而其出血时间通常在发烧将退时才发生,所以常引起家长及医师的疏忽,因此登革热病人在退烧时,若出现皮肤湿冷、四肢冰凉、坐立不安时,更应提高警觉,即刻送大医院,不可轻忽。
它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斑蚊及白线斑蚊这两种蚊子,喜欢在白天咬人,栖息於阴凉有水处,不喜欢待在臭水沟,尤其喜欢下雨後的废轮胎及废弃的容器。登革热病毒必须藉由这些蚊子的叮咬,才可能传播出来,而依其抗原性的不同,登革热病毒又可分为l、2、3、4共四型。人若感染其中一型,其在体内产生的抗体并无法防护另外三型,以感染第2型最危险,易发生出血性登革热。这些病媒蚊叮咬登革热病患8至15天後,就具有终生传染病毒的能力了。
毒蚊子能传播哪些疾病
乙型脑炎就是蚊子传播的 蚊子叮人,骚扰人们的休息与工作,很是令人厌恶。但蚊子对人最严重的危害是它能传播多种传染病,这是我们必须重视而且要注意预防的。 在上海城区,经蚊子传染的常见疾病是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多发于每年的7、8、9月,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一般起病急,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热,恶心、呕吐、嗜睡,头痛。2~3天后出现昏迷、抽搐,颈项发硬,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少数人病后可产生智力减退,手脚强直不能活动等后遗症,严重时成为终身残疾。 蚊子传播疟疾在上海也有发生。当蚊子咬过疟疾病人后再叮咬正常人就会传染。疟疾俗名“打摆子”“冷热病”,多在夏秋季发病,病人大都突然发冷、发抖,面色苍白,口唇与指甲发紫。发冷停止后继发高热、头痛,接着就是全身大汗,体温又恢复正常。如此症状可间隔一到两天反复周期性发作。疟疾症状典型,便于诊断,但由于疟原虫大量破坏红细胞,多次发作时可引起贫血、肝脾肿大,严重影响健康,还可导致孕妇流产或死胎。 能传播疟疾的伊蚊也传播登革热。其流行区域多见于中国广东和东南亚,夏末秋初易发,主要症状是高烧和剧烈头痛。登革热传播迅速,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上海居民去南方炎热地带出差或旅游时应事先了解当地有无疫情。 黄热病是由埃及伊蚊传播的,主要流行于南美洲与非洲,在上海就有过本地居民从非洲回国后因此病发作而死亡的报道。因此,上海海关对来自疫区的人员应加强检疫。 蚊子传播的丝虫病在我国分布甚广,上海地区少见。丝虫病幼虫可经蚊子叮咬从病人转移到健康人身上,然后寄生于人的淋巴系统内,产生淋巴管炎症状。主要表现是肢体上自上而下出现一条伸展的红线,有压痛感。病人还有畏寒、头痛和周期性的高热。晚期丝虫病人下肢出现橡皮肿,皮肤粗糙、变厚、变硬、患肢明显粗肿。 在蚊子传播的主要疾病中,乙脑、黄热病均可打预防针进行免疫。疟疾可通过服用乙胺嘧啶预防。登革热和丝虫病至今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蚊子对人体的危害是严重的。在蚊子肆虐的季节和地区,加强防蚊和灭蚊,改善工作和居住环境,是预防蚊媒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登革热如何传播
当蚊子叮咬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进入蚊体内,随后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具有传染性的蚊子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造成感染患病。蚊子可终生携带和传播病毒。
在我国,传播登革热的主要媒介蚊虫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伊蚊体色为黑色,头部、胸部、腹部和足有银白色或白色花斑,俗称“花斑蚊”。
人们对登革热普遍易感。在流行季节,从非流行地区进入流行地区的人容易受到感染,如到东南亚等地旅游、探亲、劳务、经商者。登革热病毒分为4型(Ⅰ、Ⅱ、Ⅲ、Ⅳ)。感染登革热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但患过由某一型病毒引起的登革热,还可以感染另一型病毒。
登革热有什么症状 潜伏期时间
登革热的潜伏期为2—15天,平均为6天左右,其长短与侵入的病毒量有一定的关系。在我国近年来所见的登革热,临床上可分为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及重型登革热3型。
蚊虫叮咬都能传播哪些疾病
·传染性乙型脑炎: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重型患者病后往往有后遗症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以发热、皮疹、出血、休克等为主要特征,病死率高
·黄热病:是黄热病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伊蚊传播
·疟疾:由按蚊传播,是疟原虫传播引起怕传染病,夏季两季多见,常年可发病
·丝虫病: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在我国仅有斑氏及巴来丝虫病流行,长江以南地区流行 ·黑热病:是由白蛉叮咬而传播的,要及时隔离和治疗病人,控制相关动物传染源 蚊子爱叮什么样的人
出血热与登革热的区别
1人和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登革热病毒多引起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少数感染者可以发生登革热以及登革热出血/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热主要变现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痛和骨关节酸痛,淋巴结肿大,博纳悠皮疹或轻微的皮肤出血点,血小板减轻度减少。
2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多发生于再次感染异性登革病毒的患者或母亲为登革病毒抗体阳性的婴儿,初期有典型的登革热症状,随后并且讯孙发展,出现严重出血,表现为明显的皮肤出血和粘膜出血等,血小板减少,血液浓缩,进一步可发展为出血型休克,循环衰竭,死亡率高。
3出血热病毒为病毒性出血一发热、皮肤和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账期损伤和出血,以及低血压和休克为主要临床特征,死亡率较高,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今年流行的埃博拉病毒就是其中的一种。
这些症状警惕登革热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其中以南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印度、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等较为严重。
目前,输入性病例是我国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大陆近些年来不少地区都发现了来自国外流行区的输入性病例,个别地方还引发了当地病例的发生,甚至造成局部暴发。登革热在我国多发生于6-11月份。
登革热的潜伏期是3~14天,即病人一般在蚊虫叮咬后3~14天内发病。
主要症状和体征:
突发高热:一般持续3~7天,体温可达39℃以上
三痛:主要为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
皮肤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白斑样、荨麻疹样等皮疹
束臂试验阳性或淤点,皮肤、齿龈、鼻腔少量出血
乏力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无论在登革热流行地区长期居住还是短期逗留,都有可能被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而患登革热。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登革热。
如果您具备以下3个条件:
发病前14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
发病前14天内有可疑蚊虫叮咬史
出现上述登革热样症状
请立即考虑采取以下3项措施:
立即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取得联系
进行有关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查以便尽快确诊
避免病人和密切接触者被蚊虫叮咬以防止进一步传播
出现登革热症状怎么办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其中以南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印度、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等较为严重。
目前,输入性病例是我国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大陆近些年来不少地区都发现了来自国外流行区的输入性病例,个别地方还引发了当地病例的发生,甚至造成局部暴发。登革热在我国多发生于6-11月份。
登革热的潜伏期是3~14天,即病人一般在蚊虫叮咬后3~14天内发病。
主要症状和体征:
突发高热:一般持续3~7天,体温可达39℃以上
三痛:主要为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
皮肤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白斑样、荨麻疹样等皮疹
束臂试验阳性或淤点,皮肤、齿龈、鼻腔少量出血
乏力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无论在登革热流行地区长期居住还是短期逗留,都有可能被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而患登革热。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登革热。
如果您具备以下3个条件:
发病前14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
发病前14天内有可疑蚊虫叮咬史
出现上述登革热样症状
请立即考虑采取以下3项措施:
立即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取得联系
进行有关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查以便尽快确诊
避免病人和密切接触者被蚊虫叮咬以防止进一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