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的传染源 乙脑的传播媒介
乙脑的传染源 乙脑的传播媒介
蚊子先叮咬了病猪再叮咬人,可造成人类乙脑的流行。每年的7~9月是我国乙脑流行的高峰。蚊子是传播乙脑病毒的罪魁祸首,而健康人与乙脑病人的接触不会被感染。能传播乙脑的蚊虫很多,有库蚊、伊蚊、按蚊等。人群对乙脑病毒没有先天的免疫力,但感染后出现典型症状的只占很小比例,低于0.1%。多数人通过轻型或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力,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
乙脑是什么 乙脑病毒传染源
乙脑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是家畜,猪是乙脑病毒的最重要的扩散宿主和乙脑的传染源。乙脑病毒感染后大多数动物形成阴性感染,只有马可发生严重的脑炎,其病死率可到达50%,孕猪可发生流产,公猪则可发生睾丸炎。
剿灭蚊子不让乙脑流行
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急性传染病,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绝大多数人在受感染后呈隐性感染。只有少数人当肌体免疫功能不足,或入侵病毒数量多、毒力强时,病毒可引起脑实质的广泛病变。
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急性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家禽、家畜为主要传染源,蚊子为主要传播媒介。
患者可能死于呼吸衰竭
乙脑病毒经蚊虫叮咬进入人体,人体是否发病,不但与病毒的毒力和数量有关,而且取决于肌体的免疫功能,绝大多数人在受感染后呈隐性感染。只有少数人当肌体免疫功能不足,或入侵病毒数量多、毒力强时,病毒可继续增殖,经血行散布全身,同时有可能侵入中枢神经,引起脑实质的广泛病变。
乙脑流行于夏秋季(7~9月),南方稍早,北方稍迟,有严格的季节性(这是由于在蚊体内发育繁殖均需要一定的气温条件)。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几期:
初热期:为3~4天,急骤起病,发热、头痛、剧烈呕吐、嗜睡或昏睡等,儿童可有腹痛、腹泻等表现。
极期:为4~10天,为本病危险阶段。可出现高热、嗜睡明显、意识障碍显著、抽搐、浅反射消失、腱反射亢进、肌张力亢进、肢体痉挛,出现脑膜刺激征及锥体束征。重症可出现脑疝。常死于呼吸及循环衰竭。
从入侵到发病平均14天
恢复期:多从第10日开始,表现为神志逐渐转清,两周后痊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后,仍遗留神经、精神症状,称为乙脑后遗症。主要有:失语、瘫痪、扭转痉挛等。
乙脑发病初期症状像感冒
专家介绍说,乙脑大多数起病急骤,发热,体温常在37℃~38℃,常伴有头痛。乙脑发病初期,很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有些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这些症状如果出现在乙脑流行季节,应引起重视,及早送医院检查。
乙型脑炎是一种比较凶险的疾病,国外报道其死亡率在20%左右,我国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近年来病死率降至5%~10%,但重症病死率仍在15%以上,部分患者留有后遗症。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染,但绝大多数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极少数人发病,少年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尤其是10岁以下的儿童最易感染。因此,预防乙型脑炎对于保护儿童健康显得极为重要。
血液传染病的原因及传播
引起原因:
由寄生于人体血液和淋巴中的病原体所引起、以吸血昆虫为传播媒介的传染病。主要包括由蚊传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丝虫病;蚤传播的鼠疫、地方性斑疹伤寒;虱传播的流行性出血热、恙虫病和白蛉传播的黑热病。其中以疟疾、乙脑、丝虫病、出血热较为常见。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传染源是人、动物或两者同时兼之。以吸血昆虫在吸血过程中将病原体直接注入人体为主要传播方式,疟疾亦可通过输血而传染。由于长期进化和适应的结果,各种血液传染病与吸血昆虫之间都有比较固定的关系,如乙脑、疟疾只能由蚊子传播。因为昆虫的地理分布与生活习性各异多数血液传染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和季节性。血液传染病的病原体可广泛侵犯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如乙脑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鼠疫可损害全身多个脏器。消灭媒介昆虫是预防血液传染病的主导措施和努力方向。其次,必须有效控制、隔离传染源,及时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如乙脑疫苗)或药物预防,野外作业时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以防虫咬。 另外,艾滋病也是血液传染病的一种。
传播途径:
主要透过血液、伤口的感染方式,将疾病传递至另一个个体身上的过程即血液传染。常见于医疗使用注射器材、输血技术之疏失,因此许多医疗院所要求相关医疗程序之施行,必须经过多重、多人的确认以免伤害患者,于捐血、输血时,也针对捐赠者和接受者进一步检验相关生理状况,减低此类感染的风险,但由于毒品的使用,共享针头的情况可造成难以预防的感染,尤其对于艾滋病的防范更加困难。
以上这篇文章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一些血液传染病的原因及传播,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初步的认识了,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的时候,如果出现了这样的话,还是要及时的去医院做一个全身检查的。
传染病患者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病因:
致病菌为小螺菌(spirillum minus)和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us moniliformis),前者由啮齿类动物传染,如鼠,猫,松鼠,猪等等,实验用鼠也可引起感染,后者除由上述动物传染外,还可由污染的牛奶和食物传染。
发病机制:
致病菌为小螺菌(spirillum minus)和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us moniliformis),前者由啮齿类动物传染,可由污染的牛奶和食物传染,链杆菌型潜伏期短,一般为10天,先出现发热,寒战,2~4天后出现泛发性麻疹样皮疹,可累及掌跖,小螺菌型潜伏期较长,约1~4周,突然发生高热,寒战,叮咬部位发炎,溃疡,可发生淋巴管炎,皮损初起为红斑,多见于腹部,像玫瑰疹,扩大,呈紫红色,形成发硬的斑块。
以乙脑为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是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它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多在夏秋季流行,病原体为乙脑病毒,经蚊虫传播。能传播本病的蚊种有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类,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乙脑的主要传染源为猪。最近全国不少地方紧急为宠物猪、商业猪打乙脑疫苗,其实也就是控制乙脑的传染源。
灾后预防乙脑的对策
地震洪涝灾害过后,我们需要警惕流行性乙型脑的蔓延。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人和动物,特别是家畜,如猪、马、牛等,家禽如鸡、鸭等都可以成为传染源。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猪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往往在人类流行前2~4周先在猪中广泛传播。蚊子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蚊于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家畜后再叮咬人,病毒即侵入人体,使人受感染。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出现典型乙脑症状的只占少数,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在流行区,由于隐性感染的结果,大多数年长者均有较高的免疫力,发病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的儿童,尤其以3~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主要症状:病人症状可轻重不一,重症病人的典型病程可分为:
①初期。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l~2天内达到39~40℃,呕吐和头痛比较剧烈。头痛是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还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一般经3~4天后进入极期。
②极期。体温越来越高,常在39~40℃以上,突出的表现是脑损害症状、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脑膜刺激征,严重的可发生呼吸衰竭,引起死亡。此期持续3~7天。
③恢复期。体温多在2~5天内退至正常,神志逐渐清醒,大多于2周左右完全恢复。部分病人恢复较慢,需要1~3个月以上,少数重症病人可留有后遗症。轻症病人体温一般在38~39℃上下,一周左右恢复,脑部症状轻微,没有后遗症。
诊断依据:①夏秋季为乙脑流行季节医|学教育网整理,病人有蚊虫叮咬史。②临床特点是突然起病、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等。
治疗措施:当怀疑病人患乙脑时,首先应送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病人应隔离,病室要防蚊、安静、空气流通。病人多发生意识障碍,要做好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昏迷病人要常翻身,注意皮肤清洁。保证营养及热量补充,适量补液。高热病人必须降温,以物理降温为主,头部必须枕冰袋,躯干用酒精或温水擦洗,药物可服小量阿斯匹林,儿童可用安乃近滴鼻。惊厥或抽搐时,要给氧,给镇静药,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痰液。重症乙脑病人可发生死亡,因此发现乙脑病人必须及时送医院治疗。
预防措施:①控制和管理传染源,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洒灭蚊药,病人要隔离。②灭蚊与防蚊。③预防接种,按时打预防针。
乙脑是由哪种昆虫传播 乙脑是蚊媒介传播疾病
乙脑是蚊媒介传播疾病,除了通过带有病毒的蚊子经叮咬吸血后传播外,通常其他途径传播的可能性非常小。病毒在蚊虫体内生长繁殖,越冬雌性蚊子可携带病毒过冬,受感染后的蚊类终身可携带病毒传播本病,并可经卵传至后代,而蚊虫自身的生活及活动里均无变化。
什么是乙脑疫苗
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黄病毒科虫媒病毒(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乙脑是一种由蚊类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人和许多动物(家畜、家禽和鸟类)感染乙脑病毒后都可成为乙脑的传染源。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乙脑疫苗根据对病毒的处理方式不同分为乙脑灭活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乙脑灭活疫苗的安全性较好但免疫原性较减毒疫苗差,乙脑减毒活疫苗安全性较差但免疫源性好。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发特点是什么
传染源家畜家禽、尤其以猪为主要传染源,人感染乙 脑病毒后呈显性或不显性感染,也可作为传染源。传播途径蚊虫是主要传播媒介。易感性70%的病人是10岁以下儿童,其中以2-6岁 组发病率最高。病后1周血清中出现抗体,有持久嗓疫力。
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播途径
乙脑,也就是流行性乙型脑炎,其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人感染乙脑后,血液中的病毒含量其实很少,持续时间也比较短,大约只有一个星期左右。所以,病人并不会成为感染源。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感染源为家畜,多种蚊虫有兼吸猪和人血的习性,是乙脑病毒的最主要的扩散宿主和传染源。而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
既然知道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那么大家该如何预防呢?
1.当患者在表现出乙脑的临床症状之前,病毒血症期就已经结束,因此隔离措施对预防的意义不大。因为家畜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感染源,因此应当加强对家畜的管理,处理好家畜栏圈的卫生情况,经常清除栏圈内外的蚊虫,对猪等家畜接种疫苗等,可以针对传染源进行有效预防。
2.已证明多种蚊虫都可以传播乙脑病毒,不同地域的主要传播蚊虫也不同。因此应调查本地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蚊种,根据其生态学特点,开展灭蚊工作。灭蚊工作应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进行,也应该长期进行。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重要措施。
3.及时进行预防接种。目前,国内使用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接种疫苗,经研究,接种人群反应轻微,预防效果较好,疫苗接种后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产生免疫效果。因此10岁以下儿童都应该在当地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季节前一个月左右完成接种,并且在初次基础免疫之后应该再按照相关规定加强免疫。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于夏秋季,常见病人为儿童,临床表现多为高烧、头痛、昏迷、恶心、呼吸衰竭等,部分病人会有严重的后遗症,重症病人病死率比较高。由此可见,流行性乙型脑炎患病后果严重,且易感人群为儿童,希望大家能做好预防,降低此病的发病率。
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乙脑属于血液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过媒介昆虫叮咬处于病毒血症的动物,乙脑病毒在昆虫体内增殖,再叮咬人,通过口器把病毒传到人体而引起感染发病。
蚊虫是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已经证实多种蚊在体内繁殖乙脑病毒,包括库蚊属、伊蚊属、按蚊属中的许多种,其中最为主要是的三带喙库蚊对乙脑病毒的感染阈值低,感染高,有兼吸动物(主要是猪)和人血的习性,且该种蚊分布普遍。另外,国内从台湾蠛蠓和库蠓中分离到乙脑病毒。亦可为传播媒介。
猪作为主要传染源的道理,是由于猪的乙脑感染率高,成幼猪均可感染,更新换代快、数量多,与人的关系密切,且多种蚊虫有兼吸猪和人血的习性,是乙脑病毒的最主要的扩散宿主和传染源。其次为家鼠、猴、马、牛、羊、兔、田鼠、仓鼠、鸡、鸭以及鸟类等也可以作为传染源。
乙脑是由哪种昆虫传播 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由于各地生态环境不一样,蚊子分布的种类也不同,因此,各地的媒介蚊种也会有一些差别,但三带喙库蚊是大多数地区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实验室研究发现,三带喙库蚊对乙脑病毒高度易感,病毒可在其体内较好的生长繁殖,一旦感染病毒,该蚊医生都有传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