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容易产生心烦神昏等异常精神症状 夏天心情烦躁怎么办
夏季容易产生心烦神昏等异常精神症状 夏天心情烦躁怎么办
多吃苹果、葡萄、香蕉、红枣等富含糖分和矿质营养的水果有助于人体迅速从疲劳神昏的状态中恢复过来。
在睡前注意放松自己,适当进行冥想训练,有助于平和心绪;白天注意不要过度劳心劳力,注意劳逸结合;按时睡觉,不要熬夜等都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缓解心情烦躁。
可以在医生当面指导下服用药物谷维素片、维生素b1和安神补脑液慢慢就会好转的。另外不能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和不能喝茶。
运动可以促使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分泌,人在运动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人处于应激状态,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递质,分泌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等,让人感到心情愉悦,防止陷入烦躁情绪。
在每天的休息闲暇时间,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欢快的轻音乐来听听,最好的效果是能够轻轻闭上眼睛,随着音乐的旋律带动到相应的意境当中,越是能够陶醉,越是能够彻底放松心情,还自己一个美丽的心情。
如果夏季感到心烦,不妨将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干净,使之窗明几净,室内通透。如果条件允许,在所生活的地方或者工作学习的室内安装上空调,若是没有,也可以开一下空调扇或者风扇,这样可以降低室内的温度,适当让体温调整回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的心情。
夏季养生最适合做的那些事
居室宜清凉
针对炎夏暑热湿盛的外界环境,居室要空旷清凉,不宜嘈杂喧闹,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凉爽,早晚气温较低时要将空调关掉。
大脑宜清醒
夏天人容易出现精神不振,头昏头痛的现象,预防的最好办法就是保证充足的睡眠。常言道:“热天睡好觉,胜吃仙丹药”,每天夜晚要睡7—8小时。此外,还要安排短时间的午睡,以缓解疲劳,保持大脑清醒。
心气宜清平
炎热夏季,心清气静才能精神充足,保持人体机能旺盛协调,不然会心烦不宁,坐卧不安、心热内生。应有意识地保持冷静平和的心态,避免生气动怒,以达“心静自然凉”之目的。
思想宜清静
盛夏酷暑蒸灼,人易感到困倦烦躁和闷热不安,因此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静,做到神清气和,切忌暴怒,以防心火内生。
体虚宜清补
夏季体能消耗大,加之食欲下降,身体容易虚弱。用含蛋白质高的食品如鸡、鸭、鱼类、海产品、豆制品等食物与西洋参、党参、黄芪、当归、陈皮、甘草等炖汤服用,通过清补,既可改善体质,又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身体宜清爽
夏季人体出汗多,临睡前洗个澡或用温水擦身,不仅可洗去汗渍、汗臭,还可洗去全身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保持了肌体光洁清爽,使汗腺通畅,对于清火败毒,防暑、防痱都有好处。另外,衣着力求宽松舒适,避免紧衣裹身,并要经常换洗。
重午休补眠寡欲养心
1. 午休补眠
夏季正午1点到3点气温最高,人容易出汗,午饭后,消化道的血供增多,大脑血液供应相对减少,所以人就容易精神不振,昏昏欲睡。
如果有了午觉时间,人的体力就会有所恢复。一般情况下,午休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为宜,时间过长反而会让人感觉没有精神。此外,特别提醒大家,睡觉时不要贪凉,避免在风口处睡觉,以防风湿入体而生病。睡醒后不要急于起来,再躺上10分钟起来为宜。
对中午不能午休的上班族来说,午间时分可以听听音乐或闭目养神30~50分钟,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充足的体力。
2. 寡欲养阳
中医认为,四季五行和人体的五脏都是相对应的。立夏以后,天气转热,人的心神易受到扰动,出现心神不宁、烦躁易怒的情况。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格外重视精神的调养,莫要大喜大悲。
所谓“夏季养阳,冬季养阴”,夏季养阳不外乎就是适当吃一些补气暖身的食物,特别是对女性而言,寒凉食物吃太多极伤身;二是晚上睡觉时即使是吹风扇或空调,也一定记得拿一床薄被捂肚子。因为人体腹部是气血运行的重要场所。人在睡眠时,进入安静的状态,气血运行较为缓慢,寒邪易于入侵,因此睡眠时一定要让腹部温暖;三是适当运动以助阳。根据中医“顺应天然”的养生原则,此时适量出汗可使体内的阳气得到宣泄。
3. 重在养心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逆之则伤心。”现代医学专家同样认为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心为阳脏,主阳气。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仅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人体的水液代谢、汗液调节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
“立夏”标志着漫长的夏天就要开始了。四季中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加上汗液外泄,易耗伤心气,令人烦躁不安,故立夏养生要注意“养心”。夏季养生莫若养性,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避免心火内生,这对夏季养生极为重要,所谓“心静自然凉”。此时多吃一些养心食物也是极有好处的。
中医推荐四大养心必备方
一、怡神养心
人们要借助夏天这个散发的季节,把春季的淤滞恼怒的情绪宣泄出去,保持情志条畅,心神和缓。夏季自然界一派繁荣景象,人们喜爱的景色在户外,应该多到户外活动,享受大自然美景。如果违背了夏天的自然之道,“逆之则伤心”,就会损失心气,秋冬季节容易患病。
夏季养神,一忌肝火,尽量避免生气、焦虑、抑郁;二忌心火,减少心烦、懊恼、躁动不安,宜清静养神,静心宁神,摒除杂念,避免不良精神刺激,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当然,夏天气温高,可以选择早上和晚上到户外散步等方式进行锻炼。
二、少汗养心
夏天天气炎热,微微出汗能够调节体温,调和营卫,利于气血条畅。因天气炎热,经常大汗淋漓,不利于身体健康。中医有“汗血同源”之说。汗由津液所化生,津液与血均为水谷精微,汗为血之源,出汗过多,容易耗伤津血及阳气,可致气血两伤,心失所养,出现心慌、气短、失眠、神疲乏力、烦渴、尿少等症状。
三、养阳清心
夏季昼长夜短,顺应自然,应晚睡早起,同时配合午睡,时间以30分钟为宜。饮食应温和,苦而清淡,饮食有节,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夏季饮食应温,过于辛热,助阳生火;过于寒凉,助湿生痰。苦味入心,清解暑热降心火,清淡饮食可促进食欲,利于消化。
四、药茶宁心
结合夏季气候特点与个人体质情况,可适当选用中药泡服,调整阴阳平衡。对素体虚弱,热伤气津而神疲乏力、头晕、口渴、汗多者,可选用西洋参6 片、麦冬10粒,开水浸泡代茶饮,有益气养阴生津之功。对于肝火偏盛而烦躁、眼花、目红、头痛、头昏、口苦口干者,可用菊花10朵、决明子6克开水浸泡代茶饮,有清肝明目之功。对于心火上炎而出现心烦、口渴、睡眠不实、口腔溃疡者,可用莲子6克、栀子6克、酸枣仁6克,开水浸泡代茶饮,有清心除烦安神的功效。
夏季容易心情烦躁 四款美食除烦去燥
冬瓜排骨汤
冬瓜排骨汤属于美味羹汤,主要原料是排骨、冬瓜,口味鲜,汤清宜人、性凉而味甘。冬瓜有清热、化痰和健胃的功效。此汤最适于夏日食用,有消暑、消肿、利尿、降火气等功效。
材料
排骨 冬瓜 枸杞 瑶柱
做法
1、锅烧开水排骨飞水,捞出洗净沥干,备用。
2、冬瓜洗净,去皮,去瓤切块,瑶柱泡软,撕一丝一丝,备用。
3、汤煲加水,煮沸后加排骨,转小火,熬煮约一个半小时。
4、加入枸杞煮上10分钟,将瑶柱丝也加入。
5、加适量盐、鸡精调味。
6、将冬瓜块放入再熬上半小时左右或至冬瓜软即可。
情绪也会中暑吗
“情绪中暑”的主要症状是情绪烦躁、多变,爱发脾气,思维紊乱,行为异常,记忆力下降,对事物缺少兴趣,对人缺乏热情。
学者研究发现,人的情绪、心境和行为与气象条件关系很大,低温环境有利于形成较佳的精神状态,而在气温回升或变化幅度较大时,人的精神情绪容易产生波动。例如,当暖流入侵时,精神病人起床徘徊、无法入睡的情况显著增加,情绪变化、躁动不安、叫骂、摔东西、自虐(含自杀)的机率也比平常高出许多。而正常人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大于80%时,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
当然,造成夏季“情绪中暑”的内因还是人体对环境的不适,以及由此产生的食欲不佳、睡眠不足和体内代谢的紊乱,最终影响到脑神经的活动。所以夏季必须注意改善居住环境,既要有效地锻炼身体,又要在睡眠和营养方面遵循夏季的养生之道,平时也要注意克服性格弱点,提高思想境界,做到既“修身”,又“养性”,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夏季“情绪中暑”症的发生。
夏季养心之法 爱发火宜静心
四季中,夏天属火,火气通心,加上气候炎热,汗液外泄,易耗伤心气,令人烦躁不安,好发脾气,而且机体的免疫功能也较为低下。特别是老年人,由发火、生气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易增加,甚至因此而发生猝死。
心火一旺,就容易精神亢奋,心烦易怒,故而夏日养生重在养心。
但中医所说的“心”,除了心脏外,还包括心理因素。因此,夏季养生就是养心、养性,保持宁静淡泊的心境,戒骄、戒躁,避免心火内生,所谓“心静自然凉”。可多做安静的事情,如绘画、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总之,夏季“戒躁戒怒”,切忌大喜大悲,要保持精神安静、心情舒畅,笑口常开。
六种方法让你清凉过夏天
1.随时闭目养神。闭目,可使人心平气和,思绪冷静,精神静谧,从而达到养精蓄锐、振奋精神之目的。可利用工作之余或等车、乘车等一些零碎时间,随时闭目养神。特别是夜深人静时,静静地闭目端坐,凝神敛思,经常闭目养神对健康也大有裨益。这种排除外界精神因素干扰的神经系统自我调节,可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极佳状态,有助于益寿延年。
2.得空就做深呼吸。深呼吸是气功中的调息法。炎热夏季“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里就指出了“心静自然凉”的夏季养生理念。深呼吸与闭目相结合,养神效果更佳。
3.坚持午间小睡。坚持午睡是养生的重要方法,炎热夏日尤为重要。一则天气炎热,夜间不易入睡,清晨天亮早,故睡眠通常不足;二则白天工作繁忙,出汗较多,体力消耗大,极易疲劳。夏日午睡不需太长,哪怕只是20分钟的小睡,就足以补偿夜间的睡眠不足和白天工作消耗的精力,而且有助降血压,舒缓紧张度。
4.尤其不要生气。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此时人体的阳气也进入极盛阶段。由于内外夹热,人的心情比较容易烦躁。中医认为怒伤肝,大怒不止,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则面红耳赤、青筋暴起,重则可致呕血,甚至昏厥、猝死。若必须发泄一下,切记生气别超过3分钟。
5.做什么药适度。夏季天气炎热,动辄汗出,工作学习劳心费力,体力消耗大,工作强度要适度,不要超长加班、超负荷工作;老年人不要做一些力不从心的活儿;熬夜要适度,晚上最好23:00点前上床休息;运动强度要适度,夏天宜在早上和傍晚做一些有氧运动,但别做剧烈运动,也不要到人多嘈杂的地方看热闹,高温天气里逛街或聚餐、打牌、K歌到深夜也是不适宜的。
6。读书习字最静心。睡前必读书半小时至一小时。炎炎夏日,手拿一本好书,很快就会心神宁静、暑热消散。好书不仅给人知识、增添智慧、增长才干,而且最能抚慰心灵,消除烦躁和妄念,从而使心灵平静如水。有助于修性养神、益寿延年。因为书法和绘画要求目不旁视,另外,雕刻、音乐、下棋、钓鱼、编织等活动均有助于陶冶性情、清除烦恼,都是夏季修性宁神的有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