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多了解孩子心理和行为
父母应多了解孩子心理和行为
了解适龄行为
父母与孩子之间许多冲突的发生都是因为父母期待孩子像大人那样去思考和行动。为了辨别什么才是真正的不良行为,你必须在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了解哪些行为对当时这个阶段来说是正常的。我们知道子女什么样的行为需要给予指导、需要我们耐心和幽默地对待,什么样的行为需要我们毫不含糊地加以纠正。我们会容忍孩子的那些与年龄和成长阶段相应的行为(比如,大多数2岁大的孩子都无法在餐馆中安静地坐定一两分钟),但是我们会纠正孩子的无礼行为以及可能给孩子或他人造成危险的行为。
深入了解孩子的心思
小孩子的想法与大人是不同的。小孩往往会试着去做一些傻事,也往往会有一些怪念头——至少按大人的标准来看是这样。如果你以一个大人的观点来评判小孩的行为,那会让你也做出傻事。一个2岁的小孩跑到外面的大街上去,他并非是想跟父母过不去,而只是要去把他的球捡回来。欲望突然间产生之后,紧接着就是行动,中间不会有任何的思考。如果一个5岁大的孩子非常喜欢小伙伴的玩具,她就会去把它“借”来。成年人在有了欲望之后可能会停下来,掂量一下所要采取的行动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是否道德,而小孩子不会这么做。
孩子学习不好怎么办
第一,家长必须要有耐心,情绪稳定。因为孩子过去的基础较差,想要孩子一下子把学习搞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做父母的千万不能躁之过急,更不能因为孩子学习不好而指责孩子。
第二,父母应该和孩子进行诚恳沟通。交谈时,父母应该对孩子抱着真诚关心和宽容体谅的态度,表示理解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挫折是难免的。同时,父母还可以谈自己过去学习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给孩子以必要的信心和勇气。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孩子的情况:
①在学习上是否尽了全力?
②你是否认为自己无法搞好学习?
③你需要什么帮助吗?
第三,应向孩子的老师、同学或朋友了解孩子学习上的问题所在。①孩子上课是否用心?作专是否认真?能否按时完成?②孩子平时喜欢与哪些人在一起玩?有没有受到什么消极影响?③孩子的特长是什么?兴趣是什么?能否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让孩子恢复自信,培养其成功感。
关于孩子行为问题父母怎么管理
想要管理孩子的行为问题,有几件事情你应该了解。孩子出现行为问题以后,大部分家长可能会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但是事实上父母可以提供给孩子很多帮助,只要你用心、尽到全力,大多数的行为障碍和精神卫生问题都可以得到治疗。
这里有几种管理方式父母应该知道:
1.注重与医生的沟通
父母往往不愿与医生以外的任何一个人讨论孩子的身体健康问题。但是,碰到行为问题家长可能就不会选择与医生沟通了。如果您对孩子的情绪或行为感到担忧,及时和医生讨论并听取他的意见很重要。医生可以帮助确定,你的孩子需要怎样进一步的治疗。
2.帮助并不一定意味着用药
有时,父母会犹豫要不要寻求药物来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或情绪问题,因为他们担觉得孩子给予药物治疗后可能会恢复的更快。虽然药物可以治疗多动症这种行为问题,但是除了用药,也有很多其他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如:游戏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家长培训等不药而解决的途径。
3.寻求帮助是不是示弱
寻求帮助需要一定的勇气,但绝不是软弱的表现。相反,它是你想要为您孩子好的一个明显的迹象。无论你是否正在寻找一个评估标准以确定你的孩子是否有学习障碍,或者你想解决孩子的坏脾气问题,寻求支持来实现你的愿望,将会给你的孩子提供最大的帮助。
4.学校并不需要知道治疗
父母必须保密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如果你的孩子有自己的治疗医生,并不一定要让学校知道。也许有些时候,医生会建议你将孩子的情况告诉学校,让你孩子的老师协助治疗孩子的行为问题,但最终是由父母做出有关是否将这个消息告知学校的决定。
5.家长参与很重要
家长在处理行为问题方面一定要发挥积极地作用。例如,参与孩子的每一次治疗过程,而不是置之不理,完全将孩子交由医生,家长管理孩子往往会更有效,父母也比医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家长培训往往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这意味着父母和其他医务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帮助孩子。
6.反思自己
虽然,你的孩子有行为问题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坏的父母。但大多数孩子的行为问题都与父母教养方式不当有关系。所以,家长一定要及时反省做的不对的地方,多听听其他家长和长辈的意见,改正会误导孩子的做法。
多动症有哪些症状表现 生活提示
父母发现孩子有多动症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去医院做相关检查,不要不明青红皂白的责骂孩子,多动症的患儿多是由于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导致的。所以,父母应该多和孩子交流、多些耐心、多了解孩子,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
如何改掉孩子的坏脾气呢
1、以正确的方法关心和爱护子女
父母疼爱子女是可以理解的,但应以孩子的正常发展为目的来关心和爱护。对孩子的关爱,不应只局限于物质享受,而要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以正确的观念教育孩子。父母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提高社交技能,从而养成良好的品格。父母也应当让孩子去接触社会,参与劳动,打破家庭封闭之门,让孩子了解事情并不是他想的那么简单,从而学会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2、转移法
当孩子出现乱发脾气行为时,应利用当时的周围环境,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被一些新颖事物所吸引,使孩子放弃无理要求。
3、把握一切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
父母要经常对孩子说:人的很多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有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当孩子放弃了自己不合理的要求时,父母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感,促使他产生更多的积极行为。
家庭环境决定影响孩子叛逆程度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不良家教的产物
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比如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随意地对孩子进行讽刺、挖苦、辱骂甚至殴打,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从而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对抗情绪;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当孩子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时,就大发雷霆甚至打骂孩子;还有一些父母由于缺乏心理学知识,不按照孩子心理发展规律施教,遇事婆婆妈妈唠唠叨叨,说话过头,爱摆长辈的架子等。
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首先家长要关心孩子,及时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听孩子的呼声,理解孩子的欢乐与苦恼,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抽出一些时间参与孩子的活动或与孩子一起交谈;其次,尊重孩子。父母应针对孩子自尊心强的特点,尽可能不要对孩子事事干预,要充分相信孩子的办事能力。当孩子出差错的时候,父母在引导孩子认识与检讨错误的同时,应多理解少责怪,充分相信孩子能够及时地改正缺点与错误,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再次,与孩子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父母应放下长辈的架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对孩子的正当要求,父母应尽量满足;对孩子的不同意见,父母应启发诱导;对孩子所抱的期望要切合实际,切莫以过高的期望来“压迫”孩子。
孩子有这五类表现说明需要心理辅导
1.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喜欢咬指甲 生活中不难发现,有部分孩子,甚至年龄已经不小了,还总是喜欢咬指甲,这种坏习惯不仅对身体有伤害,而且还是在反映着孩子的心理问题。孩子喜欢咬指甲,甚至是撕烂自己的手皮,可能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欠缺关心,或者家庭关系不和谐,导致孩子的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压力太大就会使得孩子喜欢咬指甲。
2.坏脾气容易爆发
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较暴躁的,喜欢小题大做,一点小事情就喜欢暴跳如雷,这种性格不仅可能是因为先天神经系统反应过于冲动,还可能是因为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所致的。对待这种坏脾气容易爆发的孩子,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正确教育引导孩子的性格发展,并教会孩子如何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变化。
3.过于依赖父母
有部分的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因此,当孩子单独处于陌生环境中,或者去到人太多的地方,就会藏在父母的身后,怕生的心理特别严重,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难免会有所伤害。
4.经常恐惧或容易退缩
孩子经常产生恐惧心理,或者面对困难的时候容易退缩,这种行为特点反映了孩子的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引起指导和纠正,才可能慢慢得以改正。当然家长平时要多带孩子接触外界,多开拓视野,这才有利于孩子恢复正常的心理行为。
5.心情不好就自虐
孩子每次心情不好就开始开展自虐,比如爱滚地、爱撞头、爱打头、爱抓头发等等,这些行为都属于一种怪癖,也是孩子发泄情绪的一种做法。但是家长应该及早纠正孩子的这种心理行为,以免对孩子的成长健康造成影响。
6.如何使孩子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首先,家长就必须以身作则,用自己正确的言行举止习惯去正面影响孩子;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必须正确,只有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最后,多关心陪伴孩子成长,多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这才能使得孩子变成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6种方式取代打骂孩子的教育
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父母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耐心倾听孩子
如果是气急攻心的父母,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打骂。此时,父母应该先冷静下来,尝试来倾听孩子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当父母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有些父母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父母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对孩子放下身段
有些父母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教育专家建议,父母要对孩子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作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父母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父母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父母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父母要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