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年龄是怎样的
动脉硬化年龄是怎样的
临床表现:
临床实际上是这样的: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可在多个年龄阶段发作。如果脑动脉狭窄闭塞则诊断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脑缺血、脑栓塞等。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则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如果四肢动脉狭窄闭塞则诊断为:动脉硬化闭塞症。
分类:
动脉硬化闭塞症依据缺血轻重分为:无症状期、缺血Ⅰ期 、缺血Ⅱ期 缺血III期1级坏死、 缺血III期2级坏死、缺血III期3级死,由此而知,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周围动脉,导致周围动脉硬化狭窄、闭塞,进而引起四肢缺血、营养障碍、肢体溃烂、坏死的一类疾病。
过去认为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个必然的和残酷的退行性病变的累积过程,但是现在我们的认识完全截然不同:我们完全可以对动脉硬化闭塞症实施人为干预,使其病变得到根本的改善。
症状:
以下肢较为多见尤其是腿部动脉由于血供障碍而引起下肢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即行走时发生腓肠肌麻木疼痛以至痉挛,休息后消失,再走时又出现;严重者可有持续性疼痛下肢动脉尤其是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一些喜欢穿着高跟鞋长时间走路的女性非常容易患上小腿动脉硬化,因此在长时间行走以后小编建议大家使用热水泡脚,对于促进血液循环是有一定帮助的。当然,在发现自己出现意思动脉硬化的症状的时候也需要及时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
心脏动脉曲张
主动脉曲张是主动脉硬化的表现,这种情况常常有高血压,或年龄比较大的人容易有。心率瞬间加快眼前发黑,很可能是心律失常导致的一过性脑供血不足。
动脉硬化年龄大一些都会有,只是程度不同,自己注意保健,注意饮食清淡一些,不要吸烟饮酒,每天适当做一些体育活动,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等都要对症治疗,心律失常建议到医院检查心电看看什么情况,根据检查结果考虑怎么治疗.
动脉硬化年轻化
意大利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年仅7岁的肥胖儿童已经开始有动脉疾病。研究人员检查了100名肥胖儿童,发现他们的颈动脉已经开始增厚和变硬,而且这些肥胖孩子还存在极大的患糖尿病的倾向。
研究人员筛选出100名6~14岁超重的儿童,将他们同47名体重正常的儿童作比较。结果发现,这些肥胖儿童的胰岛素抵抗(一种测量糖尿病倾向的指标)比体重正常儿童要高出许多。
同时这些肥胖儿童的血压和胆固醇水平也更高。例如,这些肥胖儿童的平均血压是120/70,而体重正常儿童的平均血压是98/65。
更重要的是,超声扫描显示肥胖儿童的颈动脉比正常孩子更厚和更硬。对成年人来说,动脉变厚被认为是动脉狭窄和冠心病的先兆。
目前估计有15%的美国儿童超重或肥胖。在许多欧洲国家,儿童肥胖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在我国有12%的儿童肥胖或超重,肥胖会很快地损害儿童的动脉。身体超重的孩子与正常体重的孩子相比,患心脏病和中风的概率要高出3~5倍。
负责这项研究的特维森博士说,你能够看见肥胖儿童的血管已经发生改变。在儿童时期的肥胖增加了他们成年期动脉硬化症和死亡的风险。对这些肥胖儿童的父母来说,帮助孩子控制体重以及治疗相关的风险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脚凉腿软或有下肢动脉硬化
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有这样的体会,行走一段路程后出现一侧或双侧小腿肚疼痛,不得不停下来休息。等一会儿疼痛消失,还可继续行走。但走一段又会疼痛,休息后仍会缓解。医学上将这种症状称之为间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的典型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有年轻化趋势
下肢动脉硬化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非炎症性血管疾病。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疾病,脑血管硬化可导致脑栓塞,心脏血管硬化可导致心梗,而下肢动脉硬化轻则腿软发凉,重则足部坏死。特别是进入冬季后,冷空气刺激血管收缩加剧,是下肢缺血的高发期。
随着城市化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以及高蛋白、高脂肪的不良饮食习惯,是动脉硬化发病率逐年增高和动脉硬化年轻化的主要原因。此外,抽烟、喝酒、低温等因素也可诱发下肢动脉硬化。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下肢动脉硬化,出现脚趾坏疽,即糖尿病足。
一旦腿脚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
“很多人对腿疼不怎么重视,特别是老年人,觉得人老腿先老,是自然规律,以为扎扎针灸按摩按摩,吃点止疼药就可以了。”吴义生说,临床上经常遇到患者脚趾变黑,并已发生坏死才来医院诊治,但已失去了治疗的机会,最终导致截肢的严重后果。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一旦出现腿疼并伴有肢体麻木、发冷、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务必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早诊早治至关重要。根据情况,医生会建议患者进行超声、动脉节段性测压、CT血管成像或血管造影等项检查。
好习惯可防下肢动脉硬化
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重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年轻时就要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低脂、低糖、低盐。选择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等,少吃刺激性食物。2.高脂肪、高糖类饮食会造成高胆固醇、高血脂,容易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应少进食高糖、高脂的食物,如虾蟹、肥肉等。3.戒烟限酒,可适量饮用葡萄酒。4.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减压和自我调节,劳逸结合。
脖子抽筋是什么原因呢
一.动脉硬化。年龄增大、动脉硬化,血液的供应相应出现障碍,一旦气候转变,天气变冷,这种障碍就会更加突出,于是手脚就会出现抽筋的现象。这就是中老年人半夜脚抽筋的主要原因。
二.血脂高。因为血脂高,血液粘稠度高,血液的流动减慢,这样就更容易出现半夜脚抽筋。
三.缺钙。缺钙也是比较常见的原因。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比较多见。一旦身体缺钙,不但中老年人,即使是年青人也会抽筋;不仅晚上,白天也容易出现抽筋的现象。
四.心脏病。尤其心功能不全的人会使手脚抽筋加重。因为全身的肌肉营养要依靠心脏搏出血液供应,心脏功能不全,血液的供应当然会比较差一些。
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区别 什么是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是动脉壁增厚、僵硬失去弹性的统称。根据引起动脉硬化的原因及硬化的特点,动脉硬化一般可分为三种,即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钙化及小动脉硬化。他们在病变发生的部位及危害性方面也稍有差异。
皮肤老化年龄是什么时候
人出生后皮肤组织日益发达,功能逐渐活跃,当到达某种年龄就会开始退化,这种退化往往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慢慢进行。皮肤组织的成长期一般结束于25岁左右,有人称此期为“皮肤的弯角”,自此后生长与老化同时进行,皮肤弹力纤维渐渐变粗,40-50岁初老期,皮肤的老化慢慢明显,但老化程度因人而异。
皮肤老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皮肤组织衰退。皮肤的厚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明显改变。人的表皮20岁时最厚,以后逐渐变薄,到老年期颗粒层可萎缩至消失,棘细胞生存期缩短。表皮细胞核分裂增加,故黑色素亦增多,以致老年人的肤色多为棕黑色。由于老化细胞附着于表皮角质层,使皮肤表面变硬,失去光泽。真皮在30岁时最厚,以后渐变薄并伴有萎缩。皮下脂肪减少,并由于弹力纤维与胶原纤维发生变化而渐失皮肤弹性和张力,更进一步导致皮肤松弛与皱纹产生。
2.生理功能低下。皮脂腺、汗腺功能衰退,汗液与皮脂排除减少,皮肤逐渐失去昔日光泽而变得干燥。血液循环功能减退以补充皮肤必要的营养,因此老年人皮肤伤口难愈合。
以上便是关于皮肤老化年龄的介绍。皮肤出现老化现象,对于人体形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需要引起 重视。为了更好的维持形象,建议生活中应该要注意作息规律,同时还应该要注意做好皮肤的护理工作,以防止皮肤老化的提前到来。
为什么年龄增长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1)如同日久生锈的水管一样,人体血管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不断老化。
(2)大、中动脉内层和中层的血管膜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厚、硬化,血管内膜变得不光滑,若进一步伴有脂类物质的沉积就会进展成为动脉粥样硬化。
(3)需要强调的是,上了年纪,动脉血管会出现老化、硬化,但只有局部出现粥样斑块的并且产生明显的血管狭窄的血管,才会成为导致疾病的「罪犯血管」。
(4)血管老化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一旦血管出现硬化、内膜不光滑,导致粥样斑块可能只需要几年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因此年龄增长导致血管硬化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原因。
分析脑中风引起的重要原因
1、高血压病,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压药、低盐饮食等将血压逐渐降至140/90mmhg以下。
2、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药,将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范围。
3、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防止心房颤动引起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
4、血脂代谢紊乱,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
6、吸烟与酗酒;
7、血液流变学紊乱,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8、肥胖,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出血性中风无关。
9、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但发现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脑卒中的病因
1、 高血压病。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2、 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药,将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的范围内。
3、心脏方面的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等。尤其是防止心房颤动引起的栓子脱落所造成的脑血栓。
4、 血脂代谢混乱。极低浓度的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
5、 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TIA)。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
6、 吸烟和酗酒。
7、 血液流变紊乱。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害。
8、 肥胖。肥胖和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出血性中风无关。
9、 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而且一般情况下,女性中风的发病率一般都要低于男性。
动脉硬化是怎么引起的 年龄高于45岁
患有动脉硬化的人群当中,以中老年人偏多,特别是有吸烟饮酒习惯的45岁以上的人,更容易出现类似的症状。步入中年后,人体各器官的调节能力开始衰弱,长年累积下来的毒素积聚在血管中,就会很容易引起堵塞,诱发动脉硬化。
中风的危害有哪些
1、高血压病。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2、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药,将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的范围内。
3、心脏方面的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等。尤其是防止心房颤动引起的栓子脱落所造成的脑血栓。
4、血脂代谢混乱。极低浓度的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
5、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TIA)。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
6、吸烟和酗酒。
7、血液流变紊乱。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害。
8、肥胖。肥胖和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出血性中风无关。
9、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而且一般情况下,女性中风的发病率一般都要低于男性。
中风是怎么引起的 年龄和性别
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脑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但笔者发现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