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月经不调可以艾灸哪个部位

月经不调可以艾灸哪个部位

治疗月经不调的主要穴位

三阴交穴、血海穴、肾俞穴、涌泉穴、气海穴、归来穴、太溪穴、肝俞穴、脾俞穴

施灸方法

三阴交

三阴交穴的位置: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寸(4横指宽)、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腿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或者直接使用艾灸罐艾灸三阴交穴)。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 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调理气血。

血海

血海穴的位置: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膝盖骨内侧边缘往端上2寸(3横指宽)、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左右腿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的方法。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1~2次,每次灸20分钟。

作用功效:养血润燥。

肾俞

肾俞穴的位置: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取俯卧位,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距皮肤1.5~3厘米,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分钟。

作用功效:调和气血。

辨证加灸

症状1:月经提前,加涌泉、气海

1、涌泉穴的位置: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第3趾趾缝纹前端与足跟连线的前 1/3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选用艾条艾灸涌泉穴。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

作用功效:温阳益气,通络活血。

2、气海穴的位置:气海穴位于肚脐以下正下方1.5寸(2横指宽)处。

施灸方法:用艾条艾灸气海穴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温阳益气,扶正固本。

症状2:月经延迟,加归来、太溪

归来穴的位置:归来穴位于脐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3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太溪穴的位置:太溪穴位于内脚踝骨头突出部位的正后方的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温和灸。分别取仰卧位与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穴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

作用功效:调和气血,滋阴补肾。

症状3:经无定期,加肝俞、脾俞

1、肝俞穴的位置:肝俞穴位于背部,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 有一穴。

施灸方法:使用艾条艾灸肝俞穴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30分钟。

作用功效:促进血液循环。

2、脾俞穴的位置: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选用艾条艾灸脾俞穴。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30分钟。

作用功效:利湿升清,濡养气血。

月经不调灸哪里

艾灸穴位调理月经不调

对于月经时间错后,量少清稀,并伴有眩晕、失眠、心慌,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症状的属于血虚型的月经不调。艾灸治疗重点推荐以下四个穴位:

1、子宫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2、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

3、涌泉穴

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4、关元穴

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月经不调艾灸部位图 月经不调灸疗法则

灸疗法适用于虚寒者月经不调,虚者益气养血,补肾调经;寒者温经散寒,调理冲任。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

艾灸运用经络原理,从以下穴位中取3~4穴,进行温和灸,可以调经止痛,疏经活络。

三阴交穴、血海穴、肾俞穴、涌泉穴、气海穴、归来穴、太溪穴、肝俞穴、脾俞穴


如何艾灸调理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艾灸穴位选择

关元: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

气海: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即肚脐与关元连线中点。

脾俞: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血海:膝关节髌骨内上方2寸。

足三里:外膝眼正中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旁开1中指宽。

三阴交:足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后缘。


脚后跟疼可以艾灸吗

脚后跟疼可以艾灸。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艾灸可以舒筋活络,调理气血,既能帮助身体部位疏通不通导致的痛,也能促进营养帮助缓解不荣导致的痛,所以脚后跟疼很适合使用艾灸来治疗。

脚后跟疼艾灸取穴

1.大钟穴

定位:大钟穴位于脚内踝后下方,在跟腱内侧前方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的方法。施灸时,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在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7分钟,以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疏通经络,排毒御寒,主治咽痛,气喘,咳血、嗜卧,痴呆,足跟痛等。

2.然谷穴

定位:然谷穴位于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左右脚各有一穴。取穴时,在脚弓高点的赤白肉际取按压痛点就是然谷穴。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的方法。施灸时,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7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升清降浊,主治喉痹,咳血,消渴,阴痒,阴挺,月经不调,阴痿,遗精,脐风口噤,足跗肿痛等,是脚后跟疼艾灸治疗的适宜选穴。

3.仆参穴

定位:仆参穴位于脚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散热化气,主治足跟痛,脚气,腰痛,癫痫,踝关节炎等,艾灸治疗脚后跟疼的适宜穴位。

4.昆仑穴

定位:仆参穴位于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舒筋活血,主治头痛,目眩,项强,鼻衄,腰痛,脚跟痛,小儿癫痫,难产,胞衣不下,下肢麻痹或瘫痪,及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是艾灸治疗脚后跟疼的适宜穴位。

6.太溪穴

定位:仆参穴位于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舒筋活络,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聋耳鸣,视力减退,咳嗽,气喘,咯血,消渴,不寐,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频数,腰背痛,足跟痛等,是艾灸治疗脚后跟疼的适宜穴位。

7.三阴交

定位:仆参穴位于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补肾通络,主治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以及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适合用于艾灸治疗脚后跟疼。

8.阿是穴

定位:阿是穴是以病痛局部或敏感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部位的腧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阿是穴既是治病的最佳刺激点,同时也是疾病反映点,阿是穴通过经络系统与脏腑组织相联系,而经络系统在生理上具有沟通上下内外,将气血营养输布至全身的作用;病理上又是将病邪由表入里的传注途径,所以选择阿是穴艾灸治疗脚后跟疼是很适合的穴位。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 施灸

三阴交穴的位置: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寸(4横指宽)、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腿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或者直接使用艾灸罐艾灸三阴交穴)。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 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调理气血。

血海穴的位置: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膝盖骨内侧边缘往端上2寸(3横指宽)、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左右腿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的方法。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1~2次,每次灸20分钟。

作用功效:养血润燥。

肾俞穴的位置: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取俯卧位,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距皮肤1.5~3厘米,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分钟。

作用功效:调和气血。


脚后跟疼艾灸哪里

定位:大钟穴位于脚内踝后下方,在跟腱内侧前方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的方法。施灸时,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在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7分钟,以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疏通经络,排毒御寒,主治咽痛,气喘,咳血、嗜卧,痴呆,足跟痛等。

定位:然谷穴位于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左右脚各有一穴。取穴时,在脚弓高点的赤白肉际取按压痛点就是然谷穴。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的方法。施灸时,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7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升清降浊,主治喉痹,咳血,消渴,阴痒,阴挺,月经不调,阴痿,遗精,脐风口噤,足跗肿痛等,是脚后跟疼艾灸治疗的适宜选穴。

定位:仆参穴位于脚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散热化气,主治足跟痛,脚气,腰痛,癫痫,踝关节炎等,艾灸治疗脚后跟疼的适宜穴位。

定位:仆参穴位于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舒筋活血,主治头痛,目眩,项强,鼻衄,腰痛,脚跟痛,小儿癫痫,难产,胞衣不下,下肢麻痹或瘫痪,及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是艾灸治疗脚后跟疼的适宜穴位。

定位:仆参穴位于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舒筋活络,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聋耳鸣,视力减退,咳嗽,气喘,咯血,消渴,不寐,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频数,腰背痛,足跟痛等,是艾灸治疗脚后跟疼的适宜穴位。

定位:仆参穴位于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补肾通络,主治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以及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适合用于艾灸治疗脚后跟疼。

定位:阿是穴是以病痛局部或敏感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部位的腧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阿是穴既是治病的最佳刺激点,同时也是疾病反映点,阿是穴通过经络系统与脏腑组织相联系,而经络系统在生理上具有沟通上下内外,将气血营养输布至全身的作用;病理上又是将病邪由表入里的传注途径,所以选择阿是穴艾灸治疗脚后跟疼是很适合的穴位。


月经不调艾灸什么穴位 血寒型月经不调艾灸穴位

艾灸选穴: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八髎穴: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

三阴交:位于在足内踝上3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用隔姜灸或温和灸,用艾灸盒艾灸在小腹部用三眼艾灸盒,可同时插三根艾条,或两根艾条,这样火力大点。

艾灸时间:关元、八髎穴艾灸20分钟,足三里三阴交各10分钟。

主治症状: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治宜温经散寒调经。


如何艾灸调理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艾灸操作手法

于月经来潮前3-5日开始进行灸疗(若行经时间不能掌握,可于月经干净之日开始施灸),直至月经干净为止。

胸腹部穴位以艾条灸,温灸器灸疗为主;下肢用艾条灸和温针灸,隔日1次,连续治疗2-3个月经周期。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三寸处,即脐下四横指处。

子宫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处,即脐下旁开四横指处。

血海穴:屈膝,在大腿内侧,髌骨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侧头的隆起处。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处。

气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呢

1.耳针

[取穴] 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脾。

[操作] 毫针刺,每次取2~4穴,捻转法中等刺激,每日一次,每次留针15~20分钟。也可锨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一次。

2.皮肤针

[取穴] 取脊柱两侧、下腹部、带脉区、小腿内侧、关元及阳性物反应处。

[操作] 中等刺激强度叩击,每日一次,7日一疗程,每一疗程间隔3~5日,经期暂停。

3.穴位注射

[取穴] 脾俞、肾俞、三阴交、血海、肝肾、足三里、关元。

[操作] 用5%当归液或10%丹参液,每穴注射0.5毫升,每次2~3穴,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适宜技术

神阙穴微波辐射法治肾阳虚月经不调技术。

[取穴] 神阙。

[操作] 患者取平卧或坐位,暴露脐部,患者自己手持理疗辐射器垂直距离神阙穴1~2厘米。按理疗启动键,根据患者对热的耐受程度,调节治疗功率,直到病人感觉最舒适为止。每次治疗时间15分钟,每日一次,连续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

月经不调艾灸部位图 月经不调穴位辨析

关元,气海均为任脉要穴,位于下腹部丹田之处,主一身之元气,调冲任血脉,理胞宫气血;关元还与足三阴经交会,调理肝脾肾;气海为元气之海,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盛则足以统摄经血;脾俞,肾俞直接调补脾肾;血海属脾经,足三里属胃经,与气血的生化,运行密切相关,灸能益气养血,且对全身脏腑,经脉气血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三阴交是脾经第一要穴,有理脾调经之功,又为三阴交之会穴,兼调肝肾之气血,脾肝肾三经气血充盛,气机通畅,则冲任调达,月经复常。


月经不调艾灸哪些穴位月经不调灸哪里 肾虚型月经不调艾灸穴位

艾灸选穴:

八髎穴: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

归来: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三阴交:位于在足内踝上3寸。

方法:用隔姜灸或温和灸,用艾灸盒艾灸在小腹部用多眼艾灸盒。归来和八髎穴用三眼艾灸盒艾灸,三阴交用单眼艾灸盒。

艾灸时间:归来不低于10分钟;八髎穴不低于15分钟,三阴交10分钟。

主治症状: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脉沉。治宜补肾养血。


月经艾灸什么部位

月经期可以艾灸。一部分女性在经期艾灸后会出现不适症状,像是每次灸后出现血量过多、经期过长、血液多为鲜红,除了这种情况不宜在经期艾灸外。其他人都可以放心在经期艾灸,可收获比平时更好的疗效。

月经艾灸部位

艾灸腹部穴位大都有调理脏腑气血的功能,月经期间艾灸腹部穴位对于月经不调等相关病证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水分: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天枢: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气海: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关元: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中极: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附:针灸取穴多用同身寸法,患者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者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食指与中指并拢为1.5寸。

注意:经期艾灸后出血过多可通过重灸断红和隐白来止血,若不可控制,及时就医。

相关推荐

经期艾灸可以吗

经期艾灸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因人而异。艾灸的作用是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有的人经期血量多,此时艾灸容易促进活血化瘀,导致经血更多;而如果经量何绍的人,经期可以靠艾灸加大经量,排除体内的一些瘀阻。艾灸调理月经不调的方法血虚型月经不调艾灸穴位:膻中,关元,子宫,内关,涌泉。艾灸方式:隔姜灸或温和灸,用艾灸艾灸,小腹部用三眼艾灸盒,子宫,内关,涌泉用单眼艾灸盒。艾灸时关元穴,子宫不得低于20分钟,内关,

艾灸对闭经有作用吗

艾灸法具有温阳特性,能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对于气滞血淤引起的闭经有治疗作用。但是如果是自身疾病造成的闭经现象,就应该找到引起闭经等因素,对症治疗。气血亏虚型闭经艾灸部位主要表现:经期后延,经量逐渐减少以致闭经,伴随神疲,头晕心悸,素体虚弱,面色无华,舌淡太苔薄,脉细无力。施灸穴位:关元,脾俞,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血淤内热型闭经艾灸部位主要表现:月经闭阻,小腹胀痛,精神抑郁,伴随五心烦热,胸

月经不调艾灸什么穴位 温馨提示

艾灸时要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艾灸可以保持每天灸一次,每次灸20分钟即可,大约一周左右为一个疗程。

月经不调艾灸治疗方法 月经后期艾灸治疗

主要症状:月经后期又称:经迟。指的是月经周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40-50天一次,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若进行后期,量少色黯,小腹冷痛,喜暖畏寒,面白肢冷,苔薄白,脉沉紧,为血分实寒;若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清稀,小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腰酸乏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为血分虚寒;若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清稀,头晕眼花或心慌失眠,面色苍白,舌淡苔少,脉虚细,为血虚;若月经后期,量

月经不调艾灸怎么调理 月经先期艾灸治疗

主要症状:月经先期是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两个周期以上,甚至每月两次。行经先期,量多色紫,质稠而黏,且伴随面红心烦,舌红口干,尿黄便结,为实热;量少色红,五心烦热为虚热;量或多或少,色紫有块,胸肋乳房胀痛,则为肝郁;量多色淡,经质清稀,神疲肢软,心悸气短,为气虚。但如果提前仅3-5天,或偶尔提前一次,无其他明显症状,不做病论。艾灸疗法:患者仰卧,取关元,子宫,血海,三阴交穴,用艾条温和灸,患

长期艾灸会影响身体吗 经期艾灸哪个部位更好

具体如下:艾灸的作用是温经活血、调经止痛,对于月经量较少又有痛经表现的女性,可在月经前一周以及月经期开始艾灸,此时艾灸的主要部位小腹部、足三里、三阴交和神阙穴,艾灸上述部位能够起到缓解痛经效果。其次在月经期进行艾灸外,建议服用活血化瘀止痛的中成药来进行调经止痛,经期要保持良好心态,多喝红糖水和贴暖贴进行暖肚,多吃富含维生素E的蔬菜和水果。

月经干净几天可以艾灸

在月经干净3天后开始艾灸。经期时艾灸容易使月经过多,而月经过后也不宜立刻艾灸,因为经期过后身体血液流失,抵抗力降低,身体需要一段时间恢复。经期过早艾灸的影响容易经期回潮艾灸本身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在经期艾灸会使月经量增多,而月经结束后立即开始艾灸有可能引起月经回潮。容易晕灸经期后体质较虚弱,容易出现“晕灸”:出现头晕眼花、大汗淋漓、恶心欲吐甚至晕厥等症状。经期后艾灸调理穴位1.暖宫止痛穴位方:神阙

艾灸拉稀怎么回事 经期艾灸哪个部位更好

虽说艾灸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暖宫的功效,但要注意并不是所以经期的女性都适合进行艾灸的,对于那些月经正常,无痛经的女性不建议在经期艾灸,否则很有加大自身的月经量。但对于痛经、月经量少的女性来说,经期艾灸时主要的艾灸部位在腹部,这样可以缓解经期带来的不适症状,建议请专业的医师进行艾灸,不能自行操作,以免对身体造成影响。要是经期痛经以及经期量比较少,并且情况比较严重,那么这时候一般建议及时去医院,在医生的

艾灸能治便秘吗

艾灸对便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艾灸天枢,足三里等胃经的重要穴位,能对机体起到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好处,从而有效缓解便秘。肠胃积热型便秘艾灸部位主要症状: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或口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艾灸取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合谷,内庭穴。功效:通腹泄热,导滞通便。气机郁滞型便秘艾灸部位主要症状:大便不畅,欲解不得,严重者少腹作胀,嗳气频作,苔白。

艾草可以治月经不调

产后坐月子,用艾叶洗澡。产妇在坐月子期间可以让家人帮忙用艾叶煮水洗头、洗澡。具体做法是:取新鲜艾叶30~50克,在澡盆中用沸水冲泡5~10分钟;取出艾叶,加水调至适宜水温即可沐浴。这样做可以理气血、逐寒湿、止血、助睡眠、温经调经。但哺乳期的女性一般不建议频繁用此方法。月经不调,艾叶煮鸡蛋。艾叶具有温经止血的功能,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及腹痛,对女性虚寒引起的月经不调、腹痛、崩漏有一定疗效。煮鸡蛋时,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