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可以艾灸哪个部位
月经不调可以艾灸哪个部位
治疗月经不调的主要穴位
三阴交穴、血海穴、肾俞穴、涌泉穴、气海穴、归来穴、太溪穴、肝俞穴、脾俞穴
施灸方法
三阴交
三阴交穴的位置: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寸(4横指宽)、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腿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或者直接使用艾灸罐艾灸三阴交穴)。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 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调理气血。
血海
血海穴的位置: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膝盖骨内侧边缘往端上2寸(3横指宽)、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左右腿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的方法。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1~2次,每次灸20分钟。
作用功效:养血润燥。
肾俞
肾俞穴的位置: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取俯卧位,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距皮肤1.5~3厘米,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分钟。
作用功效:调和气血。
辨证加灸
症状1:月经提前,加涌泉、气海
1、涌泉穴的位置: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第3趾趾缝纹前端与足跟连线的前 1/3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选用艾条艾灸涌泉穴。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
作用功效:温阳益气,通络活血。
2、气海穴的位置:气海穴位于肚脐以下正下方1.5寸(2横指宽)处。
施灸方法:用艾条艾灸气海穴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温阳益气,扶正固本。
症状2:月经延迟,加归来、太溪
归来穴的位置:归来穴位于脐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3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太溪穴的位置:太溪穴位于内脚踝骨头突出部位的正后方的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温和灸。分别取仰卧位与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穴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
作用功效:调和气血,滋阴补肾。
症状3:经无定期,加肝俞、脾俞
1、肝俞穴的位置:肝俞穴位于背部,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 有一穴。
施灸方法:使用艾条艾灸肝俞穴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30分钟。
作用功效:促进血液循环。
2、脾俞穴的位置: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选用艾条艾灸脾俞穴。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30分钟。
作用功效:利湿升清,濡养气血。
月经不调灸哪里
艾灸穴位调理月经不调
对于月经时间错后,量少清稀,并伴有眩晕、失眠、心慌,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症状的属于血虚型的月经不调。艾灸治疗重点推荐以下四个穴位:
1、子宫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2、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
3、涌泉穴
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4、关元穴
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月经不调艾灸部位图 月经不调灸疗法则
灸疗法适用于虚寒者月经不调,虚者益气养血,补肾调经;寒者温经散寒,调理冲任。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
艾灸运用经络原理,从以下穴位中取3~4穴,进行温和灸,可以调经止痛,疏经活络。
三阴交穴、血海穴、肾俞穴、涌泉穴、气海穴、归来穴、太溪穴、肝俞穴、脾俞穴
如何艾灸调理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艾灸穴位选择
关元: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
气海: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即肚脐与关元连线中点。
脾俞: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血海:膝关节髌骨内上方2寸。
足三里:外膝眼正中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旁开1中指宽。
三阴交:足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后缘。
脚后跟疼可以艾灸吗
脚后跟疼可以艾灸。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艾灸可以舒筋活络,调理气血,既能帮助身体部位疏通不通导致的痛,也能促进营养帮助缓解不荣导致的痛,所以脚后跟疼很适合使用艾灸来治疗。
脚后跟疼艾灸取穴
1.大钟穴
定位:大钟穴位于脚内踝后下方,在跟腱内侧前方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的方法。施灸时,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在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7分钟,以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疏通经络,排毒御寒,主治咽痛,气喘,咳血、嗜卧,痴呆,足跟痛等。
2.然谷穴
定位:然谷穴位于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左右脚各有一穴。取穴时,在脚弓高点的赤白肉际取按压痛点就是然谷穴。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的方法。施灸时,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7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升清降浊,主治喉痹,咳血,消渴,阴痒,阴挺,月经不调,阴痿,遗精,脐风口噤,足跗肿痛等,是脚后跟疼艾灸治疗的适宜选穴。
3.仆参穴
定位:仆参穴位于脚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散热化气,主治足跟痛,脚气,腰痛,癫痫,踝关节炎等,艾灸治疗脚后跟疼的适宜穴位。
4.昆仑穴
定位:仆参穴位于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舒筋活血,主治头痛,目眩,项强,鼻衄,腰痛,脚跟痛,小儿癫痫,难产,胞衣不下,下肢麻痹或瘫痪,及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是艾灸治疗脚后跟疼的适宜穴位。
6.太溪穴
定位:仆参穴位于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舒筋活络,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聋耳鸣,视力减退,咳嗽,气喘,咯血,消渴,不寐,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频数,腰背痛,足跟痛等,是艾灸治疗脚后跟疼的适宜穴位。
7.三阴交
定位:仆参穴位于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补肾通络,主治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以及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适合用于艾灸治疗脚后跟疼。
8.阿是穴
定位:阿是穴是以病痛局部或敏感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部位的腧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阿是穴既是治病的最佳刺激点,同时也是疾病反映点,阿是穴通过经络系统与脏腑组织相联系,而经络系统在生理上具有沟通上下内外,将气血营养输布至全身的作用;病理上又是将病邪由表入里的传注途径,所以选择阿是穴艾灸治疗脚后跟疼是很适合的穴位。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 施灸
三阴交穴的位置: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寸(4横指宽)、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腿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或者直接使用艾灸罐艾灸三阴交穴)。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 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调理气血。
血海穴的位置: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膝盖骨内侧边缘往端上2寸(3横指宽)、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左右腿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的方法。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1~2次,每次灸20分钟。
作用功效:养血润燥。
肾俞穴的位置: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取俯卧位,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距皮肤1.5~3厘米,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分钟。
作用功效:调和气血。
脚后跟疼艾灸哪里
定位:大钟穴位于脚内踝后下方,在跟腱内侧前方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的方法。施灸时,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在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7分钟,以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疏通经络,排毒御寒,主治咽痛,气喘,咳血、嗜卧,痴呆,足跟痛等。
定位:然谷穴位于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左右脚各有一穴。取穴时,在脚弓高点的赤白肉际取按压痛点就是然谷穴。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的方法。施灸时,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7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升清降浊,主治喉痹,咳血,消渴,阴痒,阴挺,月经不调,阴痿,遗精,脐风口噤,足跗肿痛等,是脚后跟疼艾灸治疗的适宜选穴。
定位:仆参穴位于脚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散热化气,主治足跟痛,脚气,腰痛,癫痫,踝关节炎等,艾灸治疗脚后跟疼的适宜穴位。
定位:仆参穴位于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舒筋活血,主治头痛,目眩,项强,鼻衄,腰痛,脚跟痛,小儿癫痫,难产,胞衣不下,下肢麻痹或瘫痪,及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是艾灸治疗脚后跟疼的适宜穴位。
定位:仆参穴位于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舒筋活络,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聋耳鸣,视力减退,咳嗽,气喘,咯血,消渴,不寐,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频数,腰背痛,足跟痛等,是艾灸治疗脚后跟疼的适宜穴位。
定位:仆参穴位于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补肾通络,主治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以及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适合用于艾灸治疗脚后跟疼。
定位:阿是穴是以病痛局部或敏感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部位的腧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阿是穴既是治病的最佳刺激点,同时也是疾病反映点,阿是穴通过经络系统与脏腑组织相联系,而经络系统在生理上具有沟通上下内外,将气血营养输布至全身的作用;病理上又是将病邪由表入里的传注途径,所以选择阿是穴艾灸治疗脚后跟疼是很适合的穴位。
月经不调艾灸什么穴位 血寒型月经不调艾灸穴位
艾灸选穴: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八髎穴: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
三阴交:位于在足内踝上3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用隔姜灸或温和灸,用艾灸盒艾灸在小腹部用三眼艾灸盒,可同时插三根艾条,或两根艾条,这样火力大点。
艾灸时间:关元、八髎穴艾灸20分钟,足三里三阴交各10分钟。
主治症状: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治宜温经散寒调经。
如何艾灸调理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艾灸操作手法
于月经来潮前3-5日开始进行灸疗(若行经时间不能掌握,可于月经干净之日开始施灸),直至月经干净为止。
胸腹部穴位以艾条灸,温灸器灸疗为主;下肢用艾条灸和温针灸,隔日1次,连续治疗2-3个月经周期。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三寸处,即脐下四横指处。
子宫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处,即脐下旁开四横指处。
血海穴:屈膝,在大腿内侧,髌骨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侧头的隆起处。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处。
气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呢
1.耳针
[取穴] 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脾。
[操作] 毫针刺,每次取2~4穴,捻转法中等刺激,每日一次,每次留针15~20分钟。也可锨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一次。
2.皮肤针
[取穴] 取脊柱两侧、下腹部、带脉区、小腿内侧、关元及阳性物反应处。
[操作] 中等刺激强度叩击,每日一次,7日一疗程,每一疗程间隔3~5日,经期暂停。
3.穴位注射
[取穴] 脾俞、肾俞、三阴交、血海、肝肾、足三里、关元。
[操作] 用5%当归液或10%丹参液,每穴注射0.5毫升,每次2~3穴,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适宜技术
神阙穴微波辐射法治肾阳虚月经不调技术。
[取穴] 神阙。
[操作] 患者取平卧或坐位,暴露脐部,患者自己手持理疗辐射器垂直距离神阙穴1~2厘米。按理疗启动键,根据患者对热的耐受程度,调节治疗功率,直到病人感觉最舒适为止。每次治疗时间15分钟,每日一次,连续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
月经不调艾灸部位图 月经不调穴位辨析
关元,气海均为任脉要穴,位于下腹部丹田之处,主一身之元气,调冲任血脉,理胞宫气血;关元还与足三阴经交会,调理肝脾肾;气海为元气之海,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盛则足以统摄经血;脾俞,肾俞直接调补脾肾;血海属脾经,足三里属胃经,与气血的生化,运行密切相关,灸能益气养血,且对全身脏腑,经脉气血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三阴交是脾经第一要穴,有理脾调经之功,又为三阴交之会穴,兼调肝肾之气血,脾肝肾三经气血充盛,气机通畅,则冲任调达,月经复常。
月经不调艾灸哪些穴位月经不调灸哪里 肾虚型月经不调艾灸穴位
艾灸选穴:
八髎穴: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
归来: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三阴交:位于在足内踝上3寸。
方法:用隔姜灸或温和灸,用艾灸盒艾灸在小腹部用多眼艾灸盒。归来和八髎穴用三眼艾灸盒艾灸,三阴交用单眼艾灸盒。
艾灸时间:归来不低于10分钟;八髎穴不低于15分钟,三阴交10分钟。
主治症状: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脉沉。治宜补肾养血。
月经艾灸什么部位
月经期可以艾灸。一部分女性在经期艾灸后会出现不适症状,像是每次灸后出现血量过多、经期过长、血液多为鲜红,除了这种情况不宜在经期艾灸外。其他人都可以放心在经期艾灸,可收获比平时更好的疗效。
月经艾灸部位
艾灸腹部穴位大都有调理脏腑气血的功能,月经期间艾灸腹部穴位对于月经不调等相关病证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水分: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天枢: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气海: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关元: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中极: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附:针灸取穴多用同身寸法,患者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者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食指与中指并拢为1.5寸。
注意:经期艾灸后出血过多可通过重灸断红和隐白来止血,若不可控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