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蹄根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羊蹄根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1. 用于鼻衄、咯血、便血、子宫出血等症
本品功能凉血止血,用治各种出血病症,可单用或配合其它止血药同
用。
2. 用于疥疮、顽癣、头风白屑等症
本品有杀虫止痒的功效。治疥疮,可用鲜根加醋,磨汁或捣汁,再加
猪油调匀成膏,敷患处;治顽癣,可用鲜根洗净,加醋磨汁涂患处;
治头风白屑(头部脂溢性皮肤炎),用鲜根适量,加食盐少许捣烂外
敷。
羊蹄根有什么好处
羊蹄根酊剂在试管内对多种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将根(品种未鉴定)煎剂与亚洲甲型流感病毒在试管内直接接触后注入鸡胚,有预防感染的作用,尿囊液蛋白质可大大降低这一作用。羊蹄根(品种未鉴定)煎剂浓缩后酒精提取物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相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患者血细胞脱氢酶都有抑制作用(试管中美蓝脱色法),对前两者白细胞的呼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瓦氏呼吸器测定法)。羊蹄含草酸,大剂量应用时有毒。大黄隶的药理作用参见" 大黄"条。
同属植物团酸模的醇提水溶液对动物有持久的、中枢性的降低血压的作用。与大黄相似,小剂量有收敛,大量有轻泻作用.并能反射性的利胆,亦有某些止血作用
鸦胆子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归大肠经、肝经,鸦胆子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的功效,鸦胆子用于痢疾、疟疾;外治赘疣、鸡眼。
1、鸦胆子治痢:鸦胆子(去壳,捶去皮)一钱,文蛤(醋炒)、枯矾、川连(炒)各三分。糊丸,朱砂为衣。或鸦胆霜、黄丹各一钱,加木香二分亦可,乌梅肉丸,朱砂为衣。二方俱丸绿豆大,粥皮或盐梅皮,或圆眼干肉或芭蕉子肉包吞十一二丸,立止。(《医碥》鸦胆丸)
2、鸦胆子治慢性鼻炎:将鸦胆子油涂于双鼻腔下、鼻腔粘膜前后端和游离缘,2~4d1次。(《中医外治杂志》)
3、鸦胆子治热性赤痢,及二便因热下血:鸦胆子(去皮),每服二十五粒,极多至五十粒,白糖水送下。(《衷中参西录》)
4、鸦胆子治毒蛇咬伤:鸦胆子、半边莲、七枝莲、对面针各适量。掏烂敷患处。(《岭南草药志》)
5、鸦胆子治痢久,脓血腥臭,肠中欲腐,兼下焦虚惫,气虚滑脱者:生山药(轧细)一两,三七(轧细)二钱,鸭蛋子(去皮)五十粒。上药三味,先用水四盅,调和山药末煮作粥。煮时,不住以箸搅之,一两沸即熟,约得粥一大碗。即用其粥送服三七末、鸭蛋子。(《衷中参西录》三宝粥)
6、鸦胆子治花柳毒淋,有热:丈菊子(即向日葵,捣碎)一两,鸭蛋子四十粒。将丈菊子蒸汤一盅,送服鸭蛋子仁。(《衷中参西录》消毒二仙丹)
7、鸦胆子治疟疾:鸦胆子仁10粒,入桂圆肉内吞服。每日3次,第3d后减少量,连服5d。(《广西中草药》)
8、鸦胆子治鸡眼,胼胝:先用热水烫洗患处,发软后用刀削去隆起处及表面硬的部分,贴上剪孔的胶布,孔的大小与病变相等,而后将捣烂的鸦胆子盖满患处,而以胶布敷盖,每隔6d换药1次,一般3次。(《中华皮肤科杂志》)
9、鸦胆子治早期血吸虫病:鸦胆子果仁10粒,每日2次,连服4、5d。(《广西中草药》)
10、鸦胆子治疣:鸦胆子去皮,取白仁之成实者,杵为末,以烧酒和涂少许,小作疮即愈。(《衷中参西录》)
11、鸦胆子治滴虫性阴道炎:鸦胆子20个,去皮,水一茶杯半,用砂壶煎至半茶杯,倒入消毒碗内,用消过毒的大注射器将药注入阴道,每次注20~40ml,轻者1次,重者2~3次。(《河北中医药集锦》)
12、鸦胆子治痔:鸦胆子七粒。包圆眼肉,吞下。(《纲目拾遗》)
羊蹄叶相关配伍
1、赤白痢证及年久便血:羊蹄草和猪精肉煎汤服之。(《岭南采药录》)
2、大便卒结:羊蹄根一两,水一大盏,煎六分,温服。(《圣惠方》)
3、肠风下血:败毒菜根(洗切),用连皮老姜各半盏,同炒赤,以无灰酒淬之,碗盖少顷,去滓,任意饮。(《永类方》)
4、喉痹不语:羊蹄独根者,勿见风日及妇人、鸡、犬,以三年醋研如泥,生布拭喉外令赤,涂之。(《千金方》)
5、头风白屑:羊蹄草根曝干杵末,同羊胆汁涂之,永除。(《圣惠方》)
6、头上白秃:独根羊蹄,勿见妇女、鸡、犬、风日,以陈醋研如泥,生布擦赤敷之,日一次。(《肘后方》)
怎么用羊蹄根治疗手足癣
采用羊蹄根300克,75%酒精600克。用法:将羊蹄根碾碎置酒精内,浸泡7昼夜, 过滤去渣备用。用棉棒或毛刷蘸药水涂于患处。备注:主治杀虫止痒。适用于手癣(鹅掌风), 甲癣(鹅爪风),落屑性脚癣(脚蚓症),体癣(钱癣), 神经性皮炎(于癣)。注意慎勿人目。
玄参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1.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口渴舌绛、烦躁、夜寐不安、神识不清或身发斑疹等症。温邪入于营血,伤阴劫液则口渴舌绛,内陷心包则烦躁神昏。玄参能清热凉血,并有养阴生津作用,常和鲜生地、麦冬、黄连、连翘、银花、竹叶卷心等同用于以上诸症。
2.用于咽喉肿痛、目赤、瘰历结核等症。
咽喉肿痛有外感风热所致者,有阴虚、虚火上炎所引起者,这两类咽喉肿痛,玄参皆可治疗。如感受风热者须配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等品;虚火上炎者配合养阴药如鲜生地、麦冬等品同用,故玄参为喉科常用之品,尤以治虚火上炎者为佳。至于目赤而有阴虚火旺的症候,可用该品配合生地、石决明、夏枯草、青箱子、密蒙花等同用。治瘰历结核,可配贝母、牡蛎等同用。
3.玄参为咸寒之品,质润多液,功能滋阴降火、解毒、利胭。配鲜生地、丹皮、赤芍等,则清热凉血;配大生地、麦冬等,则滋阴增液;配牛蒡子、板蓝根等,则解毒利咽;配大生地、石决明、密蒙花、蝉蜕等,则明目退翳;配牡蛎、贝母、夏枯草等,则散结消瘰;配银花、当归、甘草,则解毒消肿。
4.玄参滋养肾阴的功效,与地黄相近,故两药常配合同用。但玄参苦泄滑肠而通便,泻火解毒而利咽,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一般不作长服的滋补之剂;地黄则功专补肾养阴,可作为久用的滋阴药品。
半月板损伤偏方 羊蹄根
做法:取鲜羊蹄根50-100克,洗净后配用少量生姜,捣烂成泥状。
用法:将做好的泥状物外敷在膝盖周围,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
功能:起到清热消炎,消肿止痛的功效。
生地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1、用于温热性疾病。有舌绛、口渴、便秘、睡眠不安证候的,可用生地配玄参、麦冬等清热,方如增液汤。所谓增液,并不是真正能够增加体液,只不过是通过清热而使体内水分消耗减少,譬如釜底抽 薪,去掉了热源,水分蒸发自然减少。
2、用于治疗血热而致的出血。治吐血、衄血,可配茅根、芦根;治尿血,则配木通、车前子;治痔疮出血,可配槐角、地榆,方如凉血地黄汤。但如血证因阳虚、气虚引起,或因出血两致阳虚、气虚,则不宜用生地。
3、用于治疗阴虚内热。在养阴清热方剂内,生地常不可少。一般配鳖甲、地骨皮、知母等。治疗阴虚所致喉痛(慢性咽炎),可用生地配甘草、薄荷、山豆根等。治疗阴虚火旺所致的大便干结、习惯性便秘,可用 生地60g煎水饮,或加瘦猪肉60~120g同煮汤服。
4、用于治疗“血热”所致的皮肤病(荨麻疹、湿疹、皮癣等)。配蒺藜、白鲜皮、防风等,方如生地消风饮;或单用生地,每日90g,煎成300毫升,分1~2次服完。如为“血热”所致的疮疤, 则用生地30g,夏枯草15g,水煎服。
5、用于治疗糖尿病。以生地配天冬、杞子等为基本药,再随证加减。
6、用于治疗风湿性、类风显性关节炎。用干生地每日90g加水600~800毫升,煮沸约1小时,滤出药液约300毫升,分1~2服完。可使疼痛减轻、肿胀消退。
薄荷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1、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风热:薄荷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噙一丸。 白沙糖和之亦可。 (《简便单方》)2、治眼弦赤烂:薄荷,以生姜汁浸一宿,晒干为末,每用一钱,沸汤泡洗。 (《明目经验方》)3、治瘰疬结成颗块,疼痛,穿溃,脓水不绝,不计远近:薄荷一束如碗大(阴干),皂荚十挺(长一尺二寸不蛀者,去黑皮,涂醋,炙令焦黄)。 捣碎,以酒一斛,浸经三宿,取出曝干,更浸三宿,如此取酒尽为度,焙干,捣罗为散,以烧饭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于食前,以黄芪汤下二十丸,小儿减半服之。 (《圣惠方》薄荷丸)4、治风气瘙痒:大薄荷、蝉蜕等分为末,每温酒调服一钱。 (《永类钤方》)5、治血痢:薄荷叶煎汤单服。 (《普济方》)6、治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 或以干者水煮,绵裹塞鼻。 (《本事方》)7、治蜂虿螫伤:薄荷按贴之。 (孟诜《必效方》)8、治火寄生疮如灸,火毒气入内,两股生疮,汁水淋漓者:薄荷煎汁频涂。 (《医说》)9、治耳痛:鲜薄荷绞汁滴入。
柴胡临床应用
柴胡,苦辛微寒,具有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本草纲目》称其有治阳热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等症。
柴胡,苦辛微寒,具有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本草纲目》称其有治阳热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等症。柴胡作为临床常用中药,临床常配伍应用,总结其有疏郁、升清、散邪、清热之功。
疏郁 柴胡长于疏达肝、胃、胆、三焦之气机,张锡纯说:“肝气不舒畅者此能舒之”,又谓:“善达少阳之木气,则少阳之气能疏通胃气之郁,而其结气、饮食、积聚自消化也。”正说明柴胡有疏郁作用。可治疗肝郁之疾、胆道疾病、月经不调之症。常伍香附、郁金、枳壳、陈皮等。代表方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均以柴胡为主药。
升清 柴胡味轻,具升阳之性,能引中气升达于上。李东垣云:“柴胡升也,能引中气升达于上。”方如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汤等。常配伍升麻、生口芪等常治疗清阳下陷、中气不升、上气不足之证。
散邪 柴胡的散邪作用,已为张仲景所重视,张景岳创“新方八阵”立方十五,柴胡占其十三方。均分别体现了柴胡具有寒散、温散、平散、补散之作用。其寒散配黄芩、生地、石膏、竹叶,温散配细辛、半夏、生姜,平散配防风、生姜,补散配当归、白芍、熟地,均取其有很好的散邪外出功能。
清热 柴胡具有良好的清热作用,《神农本草经》言其能治“寒热邪气”《伤寒论》有小柴胡汤专治热传少阳,热入血室之证。清热临床常配伍黄芩、青蒿、丹皮、栀子等品。无论外感热邪或脏腑郁热均可使之,其效验迅捷。《药性论》也谓其:“主时疾,内外热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