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精神病可治可控 可适当活动防止脑萎缩
老年性精神病可治可控 可适当活动防止脑萎缩
失眠健忘、抑郁或亢奋、敏感多疑、无端哭闹甚至打人……有时一些老年人的性情变化让亲人觉得不可理喻,这往往是老年性精神病的表现。专家认为,老年性精神病可治、可控、可预防,对症治疗可提高老人晚年生活质量。
我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在老龄人口中,患有精神问题和心理问题的数量逐年升高。石家庄第八医院精神科主任杜义敏表示,目前,该院重症精神科老年性精神病患者约占该科总门诊量的三分之一,住院病人占到了四分之一,且比例仍有上升趋势。
专家建议,老年人应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适当参加活动,保持大脑活跃,防止脑萎缩。同时注意饮食健康,多吃富含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的食物,少吃含铝的食物。此外,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乐观豁达,不要有情绪波动,尤其不要忧虑过度。
常见的老年精神病有哪些类型
老年性精神疾病按损害性质分为器质性精神病和功能性精神病两大类。
器质性精神病主要是由于脑萎缩引起的老年性痴呆和早老性痴呆(阿尔采未病),这种病开始是个性发生改变,对一切事情缺乏主动性。活动减少,性格变得孤僻、自私,对人缺乏热情。这些症状或者是全身性疾病的表现,或者是脑本身损害的结果。其精神障碍均以智力低下为主。
第二类则为功能性精神障碍,主要包括性格障碍、神经症、情感性精神病和老年精神分裂症,简述如下:
老年性格异常:大多数性格异常表现为容易发怒,疑心重重,好管闲事,语言.罗嗦,常伴有妄想、幻觉、吝啬或无端慷慨,前者较多。妄想具有虚构倾向,其内心缺乏真实感,常喜欢“珍藏”一些废弃物,如搜集纸盒、布条.医学上称为“收藏癖”。
老年人神经症:主要表现为疑病症。例如:常怀疑得了某某疾病(如心血管系统疾病或癌症),稍有不适便夸大症状,且有l/3病人伴有焦虑和恐怖。为此,病人常食欲不振、睡眠障碍,进一步可发展为忧郁症。对这类病人应主要采取心理治疗,详细解释十分必要。同时应及时治疗躯体疾病,否则精神异常难以消除。另外,应适当吃一些镇静剂。
情感性精神病:主要表现为忧郁症或躁狂症,前者多见,后者少见。总的来说与其他精神异常相比,这类病人还比较少见。其主要表现是情感淡漠,终日惶惑使病人莫衷一是,主意全无,食欲减迟,睡眠减少。
老年性精神分裂症:很少见,尤其在60岁以后首次发病者更少。此类精神病分为三种类型:①以往有分裂症,晚年仍保持有发作特点,但症状常减轻,当有诱因时,可加重。②晚发性分裂症,即60岁以后第一次出现精神症状,具有性感妄想,性感幻觉障碍,但发作时间短,妄想和幻觉常在晚间明显。③缓慢进行性连续型。发病日期很难确定,既往可能有神经症或类似人格变态的表现。一般来说,妄想在进入老年期以前便已形成,整个病程时间较漫长。
老年人常有的六大心理问题
1.黄昏心理
因为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等,对任何
人和事都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
2.自卑心理
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
3.无价值感
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
4.不安全心理
有些老年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很少与人效,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惧怕外面的世界。
5.老年性精神障碍
有些老年人,假如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或是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就可能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惧怕症、强迫症、癔症等。总的看来,老年期的精神障碍发病率略高于其他年龄里。
6.老年性精神病
近年来,老年性精神病发病率也有增加趋势,常见的有: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由于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脑衰退和心理变态等。
性,更倾向寻求刺激和冒险,更容易冲动。如果是心理本来就有问题的学生,借酒浇愁愁更愁,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极端想法。
小脑萎缩的检查
自诊方法:自己是否患有小脑萎缩,可以用以下简易自我检查方法。
1、自然站立,双脚并拢,最后闭目,检查是否平稳。
2、在一直线上,脚跟挨着脚尖向前行走,观察动作是否平顺。
3、单脚站立,然后闭目,看是否平稳。
诊断要点是:
1、老年期的其他精神病抑郁症如初次发病与老年期,则应注意与本病加以鉴别。此类病人对答缓慢,思考困难,动作减少,颇给人以"痴呆"的印象。但他们又明确的发病界限,病前智能和人格完好,临床症状以情绪忧郁为主,尽管病人智力测验时速度较慢,但耐心检查可发现其质量还是好的,对抗忧郁药的效应良好,在忧郁症状消退后并无持久的智能和人格的缺损。老年期还可能发生中毒性,症状性或反应性精神病,需根据病史、体检和精神检查加以鉴别。
2、其他表现为痴呆的疾病有许多疾病可能引起痴呆,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恶性贫血、神经梅毒、额叶肿瘤等。其中有些疾病如能早期诊断治疗还是可能恢复的,需结合病史、体检和室验室检查鉴别。
小脑萎缩的诊断要点:
1、小脑萎缩容易误诊为其他神经疾病,例如多发性硬化症(MS)。
2、确诊小脑萎缩的方法之一,是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扫瞄脑部,可以见到病变进行中的小脑萎缩。
3、小脑萎缩最精确的诊断法,就是DNA分析,可以分辨本症的不同类型。
4、不是所有类型的脊髓小脑萎缩症都会遗传,所以患者的子女可以接受DNA检查,以便得悉他们会否有发病的危险。
5、本症与橄榄核桥脑小脑萎缩症(OPCA)有关,SCA第1,2,7型同时属于OPCA。不过并非所有OPCA都属于脊髓小脑萎缩症,反之亦然。
小脑萎缩应该做哪些检查
自诊方法
自己是否患有小脑萎缩,可以用以下简易自我检查方法。
1.自然站立,双脚并拢,最后闭目,检查是否平稳。
2.在一直线上,脚跟挨着脚尖向前行走,观察动作是否平顺。
3.单脚站立,然后闭目,看是否平稳。
诊断要点是什么
1.老年期的其他精神病抑郁症如初次发病与老年期,则应注意与本病加以鉴别。此类病人对答缓慢,思考困难,动作减少,颇给人以“痴呆”的印象。但他们又明确的发病界限,病前智能和人格完好,临床症状以情绪忧郁为主,尽管病人智力测验时速度较慢,但耐心检查可发现其质量还是好的,对抗忧郁药的效应良好,在忧郁症状消退后并无持久的智能和人格的缺损。老年期还可能发生中毒性,症状性或反应性精神病,需根据病史、体检和精神检查加以鉴别。
2.其他表现为痴呆的疾病有许多疾病可能引起痴呆,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恶性贫血、神经梅毒、额叶肿瘤等。其中有些疾病如能早期诊断治疗还是可能恢复的,需结合病史、体检和室验室检查鉴别。
小脑萎缩的诊断要点
小脑萎缩容易误诊为其他神经疾病,例如多发性硬化症(MS)。
确诊小脑萎缩的方法之一,是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扫瞄脑部,可以见到病变进行中的小脑萎缩。
小脑萎缩最精确的诊断法,就是DNA分析,可以分辨本症的不同类型。
不是所有类型的脊髓小脑萎缩症都会遗传,所以患者的子女可以接受DNA检查,以便得悉他们会否有发病的危险。
本症与橄榄核桥脑小脑萎缩症(OPCA)有关,SCA第1,2,7型同时属于OPCA。不过并非所有OPCA都属于脊髓小脑萎缩症,反之亦然。
老人脑萎缩怎么办
脑萎缩,顾名思义就是脑子内部开始呈现出萎缩的情况,由于大脑是支配人体各项行动及言语的关键部位,因此脑萎缩的后果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影响相比于其它疾病影响是最大的,一旦家中有脑萎缩患者,家人对其的照顾就需要无微不至到每一个方面。
1、帮助老人忌酒、忌烟、防止可以引起老人情绪波动的精神刺激。
2、积极治疗身体疾病,特别是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肺心病等慢性疾病。在使用益智康脑丸(原名脑萎缩丸)等药时,原用于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肺心病的药物应继续服用。但在服用时,药与药之间应间隔30—60分钟,避免影响疗效。
3、坚持看书、看报学习,增加兴趣、爱好,有利于对脑力的锻炼,促进和改善大脑神经细胞的供血、供氧。
4、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新陈代谢。
5、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这些对控制脑萎缩的病情发展大有益处。妥善安排社会活动,使老年人尽量多接触社会,与社会保持经常联系。
6、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督促老人每日按时自行洗漱、梳头、刮胡须、入厕所、洗脚等,使老人保持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
7、使老人做些轻微的家务劳动,既可以减轻早期病人的焦虑情绪,还可以促进老人的身体健康和自我实现心理。
8、禁食辛、辣、腌、熏类食物,平时应适当多吃些新鲜、含优质蛋白的食品、如乳类、肉类、蛋、鱼虾、疏菜、水果、大豆及豆类制品等。
9、如瘫痪卧床患者,家属应加强护理,注意卫生、定期翻身、避免褥疮发生。
10、患者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遵医嘱、按疗程、按时间坚持用药。
11、针对小脑萎缩的患者走路不稳、容易摔倒,其往往会产生“行走恐惧感”。
严重期家人应搀扶患者做适当运动,鼓励患者自主扶墙、拿拐杖、扶桌子等进行锻炼。
12、配合语言、记忆、思维、定向能力的训练及药物治疗。如益智康脑丸。
关于老年脑萎缩病症的治疗方法就如本文所列的十二点所述,对脑萎缩家人来讲,如果家中出现脑萎缩患者,一定不要大意了对其的治疗的继续预防的工作,本文就是从老人脑萎缩患者症状出现后,家人在对其的照顾上需要做的事项所做的讲述,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脑萎缩最佳治疗方案
脑萎缩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本身发生器质性病变而产生萎缩的一类神经精神性疾病。脑萎缩包括小儿脑萎缩、成人脑萎缩。本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男性多于女性,脑萎缩有弥漫性脑萎缩(包括皮层萎缩、小脑萎缩及皮层、小脑、脑干萎缩)及局限性脑萎缩(多见于局限性脑器质性病变后如外伤、血管病、颅内局限性感染后等)。因其病因复杂,起病缓慢,不易被发觉,病程长,进展缓慢,而且可能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及早发现、积极适当的控制病情和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脑萎缩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本身发生器质性病变而产生萎缩的一类神经精神性疾病。脑萎缩包括小儿脑萎缩、成人脑萎缩。以老年人多见。萎缩在临床最主要的症状是痴呆,尤其是老年人易引起老年痴呆症。意见建议:不能通过手术治疗。脑萎缩的原因是很多方面的。由于年老血液成份的异常等因素,血液的粘稠度增高,使血液缓慢、血流量减少,致使正常的机能活动所需的能量减少;且年老微循环发生障碍,微循环网血液不畅,则记忆商可降低;老年人动脉含氧量降低,使脑细胞陷于相对缺氧,可引起脑细胞合成各种酶和神经传导质的量减少,均可导致脑萎缩。此外,遗传在本病的发生过程中也起了一定作用,衰老的过程、代谢障碍、内分泌机能减退等因素也与发病相关。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那就是脑萎缩了,我们知道脑萎缩这种症状的危害性非常的大,所以我们要重视这种症状,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脑萎缩能不能做手术。
脑萎缩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患上脑萎缩,患者很难做好日常的家务。很多脑萎缩患者,在忙碌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注意力的降低,比如很多患者可能会将一碗菜放在微波炉里,但是往往忘记吃了。
很多脑萎缩患者会有忘记时间或者失去定向能力的病症表现。很多脑萎缩患者经常会出现时忘记今天的日期,或者迷失失方向,很多老年性痴呆患者,经常性的在家门口迷失方向。
经常性的遗忘东西是脑萎缩的典型病症表现。脑萎缩患者的很大的症状表现,就是经常忘记把东西放在哪个地方,而且有时候会出现将东西放在一些不合常理的地方。
脑萎缩患者会出现判断力降低的病症表现。如果我们过度的投入某项活动时,有可能遗忘一些将要打算做的问题,很多脑萎缩患者常常忘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脑萎缩严重危害着患者的正常健康,很多人患上脑萎缩,日常生活和工作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对于脑萎缩,大家要认真判断这类疾病的症状表现,一旦发现有脑萎缩的病症,及时的到医院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防止脑萎缩疾病的严重。
中老年人如何预防脑萎缩
中老年人如何预防脑萎缩:
一、清淡饮食,大便通畅。便秘是心脑血管危险事件突发的最常见诱因之一,而脑血管意外对脑组织的损伤最为直接和严重,因此,中老年人保持大便通畅非常重要。平时可多吃蔬菜水果,清淡饮食,便秘重者可配合饮用一些肠清茶、番泻叶等。此外,银杏、丹参等活血、健脑的中草药对预防脑萎缩也有一定的效果。
二、积极防治血管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是脑萎缩的病因之一。脑萎缩的预防应该先预防血管性疾病,尤其是影响血管健康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样才能延缓和控制病情的发展。轻则调整生活方式,改善营养结构,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重则药物加以控制,当然用药应当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三、增加社会活动是脑萎缩的预防方法之一。用进废退,经常读书看报、写写算算,有规律地运转大脑,不断促进大脑神经及感官信息运动的活跃,有利于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推迟脑细胞的老化,延缓脑萎缩的进程。
四、控制体重通过运动消耗体内过多脂肪,以降低血脂减少脑中风危险性。
五、戒降烟酒要戒降烟酒,限制食盐摄入量,天天较好不超5克,伴随饮食不要肥腻。
六、生活规律老年人生活要有规律,由于老年人生理调节和适应性能减退,生活无规律,易使代谢紊乱,促进血栓形成。
盘点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盘点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
2、黄昏心理
因为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等,对任何人和事都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
3、不安全心理
有些老年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很少与人效,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惧怕外面的世界。
4、无价值感
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
5、老年性精神病
近年来,老年性精神病发病率也有增加趋势,常见的有: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由于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脑衰退和心理变态等。
6、老年性精神障碍
有些老年人,假如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或是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就可能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惧怕症、强迫症、癔症等。总的看来,老年期的精神障碍发病率略高于其他年龄里。